怎樣看待小學校園門口家長為孩子背書包現象?

立德為本


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細微言行,都可以折射出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觀念和方法。所謂教育存在於生活中!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家長並沒有這個意識和覺悟。

就拿“家長為孩子背書包”這種極其平常的小事來講,照樣蘊涵著教育上的大學問。

“家長為孩子背書包”,存在二種情況:

一種是:孩子的書包很重,確實背不動。不少小學生學習資料和用品很多,書包嚴重超重,家長在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幫孩子背書包,這很正常,這也體現了家長對孩子最基本的關愛,理所當然!這種情況,在此不作討論。


另一種是:孩子的書包很輕,根本不存在孩子背不動書包的可能。這種情況,“家長為孩子背書包”,純屬溺愛,不利於教育,好心辦壞事!


在此,“三味"重點談談第二種情況一一

真實情境一:

某天早上,一位年輕媽媽送剛上幼兒園小班的4歲兒子去上學。兒子高高興興地自己揹著書包走出家門,跟在後面的媽媽看著兒子背個書包扭扭捏捏的樣子(書包很輕,主要是孩子不會背),在未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便從兒子身後取下兒子背在背上的書包。這時,兒子不同意了,便去搶奪媽媽手中的書包。可媽媽堅持要幫給兒子拿(以便兒子走得更穩更快些)。母子倆發生激烈爭執,最終兒子以“哭鬧"這個有力的“武器"獲勝。

評述:年輕媽媽不讓孩子背書包,堅持自己幫孩子背,不是因為孩子背不動書包,而是因為孩子不會背書包。媽媽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但結果是忽視了對孩子最佳的“上學第一課"教育。孩子想自己背書包,說明孩子有了“長大了"的意識,渴望自立,擺脫依賴,同時,也對上學充滿好奇和自豪。但媽媽對孩子的過度溺愛行為,從眼前看,讓孩失去一次很好的生活技能培養機會;從長遠看,扼殺了孩子求知的慾望和好奇。


真實情境二:

週五下午,某寄宿制鄉鎮初中放學。家長們駕駛著各種車型來接孩子回家。校門口被家長及各種車輛擠得水洩不通。某初一女生,揹著書包(其實包內就裝著幾本家庭作業本),走向早在校門口等候的爺爺。爺爺是騎了一輛電單車來接她的。她走到爺爺跟前,很自然地將書包遞給爺爺,而爺爺也很自然地接過孫女的書包並背在肩上,搭著孫女開著電單車離開了校門……

看得出,爺孫這一習慣,應該自小學起就養成了的。

評述:如果爺爺是從安全角度著想,暫且不論這種做法是否真有利於孩子的安全,但至少想法值得肯定。如果爺爺所作所為不是從安全著想,而是純屬幫孩子“代勞",那麼,這想法就是完全不必要的、是錯誤的!孩子自己的能做的事,理當由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承擔。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這學期,"三味"的小外甥正好從小學升入我所在的初中。開學前後的這10多天時間裡,他媽媽操心這操心那的,弄得就象孩子要出國讀書且幾年不回家一般。其實,學校離家很近,又有我兩口子在校當老師,且每週還可回家2天,理應完全放心,可她生怕哪裡考慮不周,苦了孩子。實際上,這種婆婆媽媽的過度瞎操心,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害處!

大家說說,這是不是更象"教育"那回事呢?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