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公民按一定的工資比例繳生育基金,如該制度執行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老南翡翠


一看就是不知民間疾苦的磚家提出的腦殘建議,人民群眾已經夠辛苦的了,每月拼死拼活地埋頭苦幹,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那點工資,還要個人繳納部分五險一金。剛到手還沒捂熱就要再抽取一部分還房貸,接下來還要繼續交水電氣費和物業管理費等。這樣層層盤剝以後,能夠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就更沒剩多少了。

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如此巨大,磚家卻還要從我們的微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作為“二孩基金”,這不是在變相硬逼著我們生二孩嗎?並且我想說,即使這樣我們也不願意生二孩,因為當我們生下二孩把那些錢還給我們時,相比於撫養二孩需要花費的鉅額資產,退給我們的那點錢實在是杯水車薪。因此,就算真的這樣強行抽取我們的部分收入來逼我們生二孩,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寧願不要那筆錢了。

雖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但畢竟生育自由是每個公民享有的合法權益。我認為良好的人口政策應當是鼓勵、引導生育,而不是採取強行手段逼人生育,否則就是剝奪公民的生育自由權。

此前有專家建議,要想鼓勵生育得有真金白銀才行,而如今卻是要把我們的微薄收入搶過去作為真金白銀,這樣做除了進一步加重人民群眾的生存壓力,不會有任何其他效果。如果想要真正實現全面二孩的目標,只有加大財政補貼,提高相應的社會保障水平,降低人民群眾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如果真能這樣,那麼不用你催我們都會自覺生育二孩,誰不希望自己兒孫滿堂、子女不再孤單呢?


冰焰


我看到這幾天很群情激憤,大家都狠不得撕了這提出此建議的專家。但是我覺得如果把這篇文章通讀下來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強烈的憤慨呢。

另外,我認為這只是個別的專家的觀點,並不代表任何的官方的說辭,所以也不用太在意。因為很多人把《新華日報》認為是新華社的這種官方媒體的言論,其實不是的。

《新華日報》本質上就是“江蘇日報”而已。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省委機關報。那“江蘇日報”此名因為是民國時候就有了一個報紙,那為了區別,解放之後,江蘇省委機關報就命名為《新華日報》了。 所以它只是一個地方機關報的一篇在不太重要的一個版面上的專家觀點而已,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當回事兒。

不過專家提出來的一些問題,倒是值得我們思考。因為現在大家都不願意生孩子,中國已經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危機,勞動力紅利在逐步喪失。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日益顯現,那未來十年二十年,將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

那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專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其實也正是他們的職責範圍內的。所以哪怕是一些有爭議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也沒有必要就此對他們進行各種的攻擊。

觀點可以商榷,但不能進行各種非理性的攻擊和謾罵,也沒有意義。目前看來感覺是大家恨不得撕他的皮、喝他的血,那我覺得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未來政府包括全社會都要想各種辦法鼓勵民眾多生育的,現在各種想法和建議,都應該充分讓大家討論,才能逐步形成最好的辦法,形成社會共識。

不過,從專業角度看,這兩個專家提出的做法肯定是值得的商榷的,因為按照國際上其他的國家的做法,往往都是對多生育家庭的進行減稅和獎勵補貼,而不是說像全民要進行懲罰式的收費這種模式。收費或者納稅的這種模式這很顯然會觸犯眾怒的。

其實我覺得大家還是要關注真問題,不要糾結於某一個專家的觀點對不對。從我的思考來看,最大的擔憂的是從國際經驗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的減稅、獎勵補貼甚至懲罰措施,使盡了所有招數,能夠在人口生育率急劇下降的時候,挽回生育率使得人口增長的,目前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這樣的。

那中國從現在的情況看來,也是同樣如此,全面放開二孩後,生育率不僅不升反而下降了,打臉了之前一些專家認為的放開後會迎來人口生育高峰,這已經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了。


張天潘


前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專版發文呼籲: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要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孩”.

前天新華日報又發文引發各大報刊轉載:

建議以工資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不生二胎退休再取,採取政策性措施來干預人們生孩子少的現象。

這和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好像有些背道而馳啊,畫風轉變太快。

我小時候記得非常清楚,郭嘉說:“計劃生育是一項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那段歲月,也還是滿艱辛的,很多人沒能來到世上。


1983年的時候,時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的錢信忠狠抓計生,提出“一胎上環,二胎絕育”的理念。

各地執行也很徹底,據衛生部門統計:

1983年,放置宮內節育器(上環)1776萬例,結紮輸卵管1640萬人,結紮輸精管426萬人,人工流產1437萬例,高於其他所有年份。其中,1983年結紮輸卵管(女性絕育)手術人數達1981年的10倍多。

生第一個小孩,上環避孕;生二孩則是結紮絕育。

怎麼就突然變了呢

現在的生育率已經很低了

官方數據:從2000年至今,我國年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5~1.6 之間,屬於嚴重少子化。

而即使2016年二孩正式合法化,該年度的總和生育率也僅為1.7。

要知道一直以生育率低為代表的瑞典生育率就是1.7,而因為生育率低,人口已經連續45年負增長的德國,總和生育率也有1.5。

如果想要維持一個國家的長久正常的發展,總和生育率必須超過2.1,也就是俗稱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這種不可持續的生育率,直接導致帶來的後果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新增勞動力,新增消費越來越少,養老金缺口則越來越大。

網上有個有關延遲退休的段子:

多年後的我60歲的那天早晨5點,我起床,去公園晨練,回來後煮了早餐,送完孫子上學,剛好8點。上了公交車,人很多,一小夥子要給我讓座,我看了看孱弱的他,說:不用不用,咱們都是上班族。

來到公司,那條刺眼的規定總是讓我不適:所有柺杖必須整齊停放在公司門口,違者罰款200元。這個上午,老闆又收到了三份辭職信,辭職理由是:與世長辭。

其中一份是和我鬥氣幾十年的同事遞交的,點開QQ,他的簽名是:感謝國家,實現了長生不老,我這輩子就沒等到養老的那一天。

寫完這條簽名,他的頭像就再也沒有亮起。

老齡化帶來的危機是全面的,深重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國家才會重視這一問題,人民日報,各種磚家也發文呼籲為“二胎”保駕護航。

但90後一代普遍較為獨立,追求自由,很多人覺得過好自己的就行,沒有上一輩那種“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打算要孩子,俗稱“丁克”一族。

還有房價這個最好的避孕藥在,養孩子成本巨大,哪敢再生啊!

孩子不是罰出來的!不降低撫養成本,誰敢生出來。

大家說是不是嘛?


馮起升


二胎家長飄來回答!

生不生孩子其實和獎懲沒啥關係,主要還是看家庭,家長的支撐系統是否相對完善,家庭資金儲備是否相對充足,人手是否夠用(或者是否有錢僱用人手來幫忙)。對獎勵和懲戒關注度不是很大。

身邊有一大群生了二胎或者已經在準備生二胎的,也有一大群堅決不生二胎的,共同的感慨是:生孩子太累,陪孩子真的太折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好容易輕鬆一點,不想再來過。

從工資中扣除部分作為生育基金補貼,還不是羊毛來自羊身上?但是這樣的文章卻傳遞出積極的信號,未來幾天媒體一定會有很多關於人口、社會、養老、教育等話題的討論,這樣的信號其實也是為放開生育限制(設想未來可能放開生育限制,鼓勵多深)做鋪墊。

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這些問題都能得到相對系統的解決,才能讓每個小家庭安心,每個家庭才敢多生孩子。上學不容易,看病不容易,買房很困難,養老不容易,就業壓力大,這些問題都是大問題,得系統性的解決,可這有談何容易呢!

生和不生都有理由,生的壓力大,但是扛過去了就好。不生也有自己的理由。不管哪一種,都是選擇,選擇了就別後悔。

問我二胎什麼感受?累!很累!累到抓狂!但是幸福的感受也是甜蜜的、爆棚的!


九鬥學生心理


震驚!經濟學泰斗討論生育基金和人口政策??

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8月14日「思想週刊•智庫」欄目中發了一篇《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激起輿論軒然大波。我不想接著發洩情緒,

我只是好奇一件事:劉志彪教授作為經濟學長江學者,33歲(1992年)成為南京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37歲(1996年)成為博導,一直專注在經濟、企業、市場等領域進行研究,著作等身,堪稱大師。

一位從1985年開始發表經濟學文章的學術泰斗,為什麼忽然發了一篇關於人口問題的文章?在CNKI上,劉教授一共發了394篇文章,只有一篇是關於人口的,也就是引爆輿論這一篇

劉教授在南京大學的主頁地址
https://nubs.nju.edu.cn/lzb/list.htm)


第二作者張曄,主要研究國際貿易,教學方向是計量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發表了23篇文章中,都是土地流轉、新農保、產業經濟、國際貿易等方面的文章,關於人口的,也只有引爆輿論這篇。

張教授在南京大學的主頁地址
(http://nubs.nju.edu.cn/zy_9564/listm.htm)


不覺得非常弔詭麼,兩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教授,劉志彪教授更是少年成名的泰斗級人物,一生都在研究經濟,忽然寫出了一篇關於人口問題的政策建議文章,還發在省委機關報上???(黑人問號臉???)

文章內容

文章對鼓勵生育,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應對政策。

短期政策包括全面放開生育、優先發展幼教產業和公共托幼服務,加強國家義務教育體系。中期政策包括建立生育基金制度,利用存量的社會撫養費,延長產假並建立育兒假制度;制定鼓勵生育的住房政策。長期政策包括對多孩員工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對多孩家庭給予補貼。其中:

  • 關於發展幼教產業,提出了「公立幼兒園為主,民辦幼兒園為輔,社區街道托幼機構補充」的多層次托幼體系;
  • 建議恢復小學生「朝八晚五」的上下學時間,以便與職工的上下班時間相銜接,提高教師收入水平;
  • 引導社會恢復和樹立多子多福的理念;
  • 將存量撫養費資金用於充實生育基金;
  • 對二孩家庭減免個人所得稅,對多孩家庭進行財政補貼;

這篇文章屬於標準的機關文風,對現狀進行總結,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對政策進行建議,與劉教授的393篇文章的行文完全不同;劉教授作為經濟學專家,平時也不會去寫關於人口問題建議的文章。所以,可以斷定這就是一篇吹風文


人口政策的吹風文倒是找個計生口的專家來發啊!找經濟學專家發這個,這是想要佐證生育基金的合理性???

我的觀點

其實這篇文章裡面提出的大部分建議都是可行的,特別是增加公立幼兒園數量,恢復小學生早八晚五的上學時間,提高教師收入水平,延長產假,給多孩家庭補貼等,都是在歷次輿論討論中,被大家公認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但是從工資中提取生育基金之前,能不能把過去30年收的社會撫養費拿出來?特別是把經審計的賬目對公眾公示一下,看看還剩下多少錢?然後把過去的社會撫養費全部轉到地區生育基金再說。


另外,現在房價高漲不說,房租也逐步高漲,居民連安居樂業的目標都實現不了,怎麼生娃?生娃以後幼兒園怎麼辦?學區房怎麼辦?不去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先琢磨著從工資中提生育基金,這……

PS:劉志彪教授可不是那種沒有影響力的專家,劉教授的單篇文章引用次數幾十次都算少的,多的都240次引用了……

真的,罰款罰不出二胎。


任易


值得慶幸的是,這只是“專家”的建議,而非試行的政策。

對於很多所謂的“專家”而言,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隻關注自己領域的問題,至於該領域與其他諸多領域之間的關聯關係,以及整體性的聯動問題,則或是根本不懂,或是視而不見。

這篇劉志彪、張曄聯合撰寫的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根據某度的資料顯示,劉志彪和張曄二人均是經濟學領域的教授人才,我願意相信兩位教授在自己的領域內具有相當高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但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內容顯然不應當僅侷限於經濟數據和經濟變化在宏觀上對社會、對國家的影響能力。

任何學科的最崇高價值,都是在於提升全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歸根到底還是人這一主體的衡量標準。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如果僅考慮如何通過經濟手段在宏觀上調整問題,而忽略了微觀層面下對於公民個體的關懷,那麼仍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並且在一定意義上還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社會的議論和不滿。

一、解決老齡化問題,應當著眼於號召,而非生硬地剝奪公民的權利。

最初二胎政策的放開,其目的之一就是解決即將到來的中國老齡化問題,以及部分獨生子女家庭因失獨而造成的終身痛苦等。

老齡化問題成為困擾很多國家的宏觀問題,因而很多發達國家對於積極生育的家庭,給予各種誘人的福利,並且生育越多,所給予的福利待遇越豐厚。

這種通過政策而確定的福利,就是宣傳號召的手段,這種手段的根本在於不觸及公民權利和利益的情況下,令公民自發、自主地對政策進行響應。

而同樣是行政政令,如果試圖通過割裂公民的權利,強硬地在公民身上賦予更多的義務,而教條式地命令公民響應號召,這種行為就很明顯將人當做了韭菜——每一刀割下去的都是人心。

生育權本應該是公民所享有的天然權利,在二胎政策放開後,公民有權利選擇是否進行生育,以及生育一胎還是二胎。而為了解決老齡化問題,就建議國家政令性的給公民附加義務,這就很明顯違背了權利義務關係,從法學界就會迎頭遭到一通猛打。

二、期待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應當考慮如何增強核心競爭力,而非寄希望於人口紅利優勢。

作為經濟學專家,在人口問題上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我國目前正在享受著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優勢,而在我國科技的核心增長極尚未完全成熟起來之前,要想保有人口紅利的優勢,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保證人口基數穩定和小幅上浮。

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人口紅利是否能夠穩定保持經濟的穩定甚至上行,這點在歷史上很難找到先例予以證實,但從現實的情況看,我國已經享受了太長時間的人口紅利優勢,即便為穩妥起見,部分經濟學家也會將目光繼續著眼於這一穩定的因素之中。

但必須明確的是,人口紅利只是經濟穩定或增長的影響因素之一,卻絕不是決定因素或之一。發達國家的例子足以證實,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還是要依靠核心科技的創新能力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當然,對於部分經濟學家而言,考慮如何創造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增長極,這個問題太過於消耗腦細胞,並且短期內無法確定是否能夠湊效,於是自然而然會將目光侷限在人口紅利這個傳統問題上。

如果公民不願意生育二胎,保證人口紅利該怎麼辦——一刀切。

邏輯很簡單,但這種做法只能是曲意逢迎,完全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如果採行政政令手段,用“以罰代賞”的方式要求公民生育二胎,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所以說,這兩位教授與其考慮剝奪公民的權利、強加公民義務,用令人瞠目結舌的手段,來維持人口紅利優勢,倒不如認真鑽研我國經濟形勢中,哪些方面能產生核心競爭力。


高萌Goal


我不知道這兩位專家為什麼有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我只知道這兩位專家肯定從沒想過什麼叫“尊重個人權利”。也虧了這只是兩個磚家的建議,我個人建議還是讓這兩位磚家的建議永遠只是個建議吧!可別拿出來禍害人 。
圖源自網絡


國家為國家未來發展考慮,想讓公民多生孩子,這是好事,方法有很多,但核心原則應該是“鼓勵引導”,而不是強迫。比如歐美就有現成經驗,可以用高額補貼和各種社會福利,解決孩子撫養的種種難題,打消公民對孩子撫養和教育的後顧之憂,這樣自然就會有公民多生孩子,為社會主義建設加磚添瓦了。

但我看了這兩位磚家的建議,沒看到建議國家對鼓勵公民多生孩子而進行的鼓勵行為,反而充滿了高高在上的任性的“懲罰”思想。什麼“生育基金”。說白了就是強迫所有公民繳納的押金,要是生了,就退回,不生這押金就基本等於罰款了,是典型的懲罰。在這兩位專家眼裡,不生孩子也成了一種罪。在講人權的現代社會,生不生孩子應當是公民的自由。你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因為這是基本的人權。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保證公民基本權利也是每一個國家的義務。

我覺得這兩位專家生在現在可惜了,要是生在封建君主獨裁社會肯定會受重用。以為封建獨裁統治者眼裡,老百姓是算不得人民的,和牲口一樣,只是有個人的名稱而已。所以百姓在他們眼中只是個工具而已,只要統治者需要,就可以強迫老百姓去多生,所以在古代很多時候寡婦不改嫁是犯法,女人到了一定年齡不結婚也犯法。這倆磚家把社會主義民主國家的公民當成什麼了?機器,工具,牲口還是某種資源?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以我們國家是尊重公民在生育方面的權力和自由的。不知道這兩個專家學沒學過什麼叫以人為本。沒學過就該回家補補課了。


朱鐵平


專家畢竟只是專家,不知柴米油鹽醬醋茶。我不罵人,只就事論事。

因為,罵人太累了。

生多生少,當然是個人自由,也是生理規律。但是,現代社會壓力之下,生孩子變成了一種經濟考量,也成為所謂中產階層恐慌的構成之一。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優生學一個基本理念,在世界廣泛實行。但是,這些年只生一個好的習慣深入人心,而且由於經濟壓力的增大,年輕人也不敢多生。二胎政策放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011年11月,中國各地全面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但是,多生變成一種勇氣,生育意願非常低。通過制度來規範人的行為最有效。繳納生育基金,以促進人生孩子的興趣,有利有弊。生多生少是自然法則,計劃生育導致生孩子成為一種被規範的行為。

2018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公佈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稿),擬將 “子女教育支出”一項扣除,可以看作繳納教育基金的先導。

如今專家建議繳納生育基金,對於那些只生一個的家庭或者不生孩子的家庭,他們的權益和選擇無形中又得不到保障。計劃多生的時代即將來臨。

生孩子是人的自由。如何選擇,如何在個人生活與生孩子之間平衡,各種問題,很漫長很複雜。

現代人個性張揚和追求生活的價值觀下,傳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觀念已經成為過去。

人口是社會活力的動力之一,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既要考慮個人生活,也得認識到老齡化的艱苦。

長路依舊漫漫。要努力踐行,實現中國夢與民族復興。


歷史傳訊社


在評述之前,先深呼吸,讓心緒平靜下來,否則我就會忍不住爆粗口,問候劉志彪、張曄祖上女眷。

按慣例,先定性,再分析。作為專家建言,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專家建言?這分明是法西斯主義性質的政策建議!

所謂法西斯主義,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好了,劉、張的政策建議顯然是將個人,每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的鮮活的中國人,視為一種工具,一種資源,可以任由國家權力和集體意志拿捏。這就是赤裸裸的法西斯主義,如假包換。

人是什麼?人不僅是社會的主體,而且是社會的目的本身。生育一種天賦人權,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目的就是要維護人與生俱來的這種權利,而不是剝奪它。

例如,國際性協會(WAS)於1999年8月26日,在其第14屆半年會議上通過的性權利宣言中,每個人都無條件享有自由和負責任的生育選擇權,這是現代文明人人都應該無條件享有的十一項性權利之一。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再看看馬克思主義怎麼說?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開宗明義地闡述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什麼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落實到生育上就是每個人“自由和負責任的生育選擇權”,由每一箇中國人自己決定是否生育,什麼時候生育,生育幾個孩子。有些人願意多生,那就尊重他們多生幾個;有些人不願生育,選擇做丁克,那就尊重他們做丁克。

國家和政府可不可以鼓勵人民多生?當然可以,那就立法提供政府補貼和減免稅,向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實施多年行之有效的政策學習,每生一個孩子,提供一份補貼,並享受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人民交了稅,稅收不就是用來惠及人民的麼?!

但是,回到專家建議再看看是怎麼一回事,從40歲以下公民的工資中按比例繳納生育基金,生了二胎領賞,不生孩子就凍結直到退休再領回。這不是稅,分明是對不願生育或不願多生育的人民的經濟懲罰。換個角度,實際上就是懲罰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掏錢幫別人養孩子,有人評論,“雲綠帽”。


在我看來,政府提供生育補貼和減免家庭稅收才是鼓勵生育的正道,不從稅收而是強行從人民口袋裡掏錢作為生育押金並用於統籌補貼生育二胎的家庭,這樣的專家政策建議根本就是耍法西斯流氓。


唐映紅


昨天,新華日報一篇談鼓勵生育的文章刷屏了,因為裡面有一段嚇人的建議 。

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微博和朋友圈的朋友都在罵。當年不讓生,現在非得逼著生,這算什麼事兒呢?橫著兩頭都不放過啊。不想生孩子的人,得為別人家養孩子嗎?總之,罵聲不絕。

對於這項建議,我倒沒有特別的驚訝。首先,這是江蘇省委黨報的一篇討論文章,作者不是什麼大學者,這些建議離政策很遠,連放風、吹風都談不上。今年談鼓勵生育,不知哪冒出那麼多憂國憂民者,恨不得規定家家都得多生。人口領域最大的問題是,不談個人權利,到處是政策大詞,偶有狂人妄語並不新鮮。

前段時間,也是鼓勵生育的話題,我見過比這個更接地氣的一條「妙計」:等政府公租房建成,將分房指標和生育掛鉤起來。不結婚不分房,已婚只有小平米;生三個以上孩子,政府優先提供住房。

這項建議的理由也很充分:房子不就是給家預備的嘛。家有多少人,就給多少房,很公平啊,沒有人會說什麼。政府努力建房分房就好,以中國人對房子的信仰,不愁不生孩子。

因此,當我看到「生育公積金」的建議,倒覺得作者沒那麼誇張,至少是在用心,竟然還在設計「現收現付」制度(即個人賬戶的錢先挪給其他家庭養孩子;自家生孩子時,再從其他人那裡挪錢來用),跟現在養老金似的。

把「生育公積金」拿掉,再看看作者的其他建議,難道不是更常見嗎?政府加大投入,發展幼教產業和托幼服務、延長產假、財政補貼生育,這些政策建議最近每天都出現在媒體上,主流人口學家都這樣談,支持者應該很不少。

這些看似靠譜的鼓勵生育政策,恰恰我是一直反對的。生育應當自由,而不是用福利和補貼鼓勵。不應強迫一部分人為他人的生育買單。

很多人看到「生育公積金」後很生氣:政府徵自己的錢給別人養孩子,這樣不公平、不道德、是錯誤的。

可是改變一下形式,花其他人的錢呢?比如政府補貼、公司生育福利,更長的生育假期,更豐厚的生育津貼。其實,法律規定的這些福利,性質和「生育公積金」沒有區別,只是看起來與己無關,而是納稅人和公司承擔。最終不利的經濟後果,其實所有人都在承受。

因此,既然不想被強迫給別人「雲養娃」,就要邏輯一致,反對鼓勵生育名義下的剝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從2009年起談計劃生育,那時反對計劃生育,還沒有老齡化危機氛圍,知識界普遍還是「中國人太多」歇斯底里的教條。我寫了很多文章,談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資源的關係。從知識上摧毀計生主義者的理論基礎,正是經濟學的工作。

在計生主義者看來,生孩子是搶佔社會資源,給別人帶來麻煩,給社會帶來負擔。事實上,正常市場制度下,人的生存發展基於私有產權,人和人的關係和諧互利,所謂「生孩子是負擔」並不存在。只有人和人的壓迫才會出現「負擔」,比如過去的農奴制。

現在呢?當生育領域大搞福利和補貼制度,生孩子也就變成了他人真正的負擔。你的同事多生兩個孩子,也許你的「生育公積金」就要被她拿走,那原本是你的錢。看清楚這一點,人的關係變得對立緊張。

上一次我談鼓勵生育的話題時(鼓勵生育,要小心什麼)寫下一段話,值得我再重複一遍。

用一部分人的財富,補貼另一部分人生育,道德上是可疑的。生養孩子本是個人事務,由於政策作用,卻成為寄生社會、盤剝他人的手段。這不剛好掉進計生主義者攻擊的靶心嗎?

話題談到最後,經常有人問,面對老齡化人口危機,你認為該怎麼解決呢?

我有幾條看法:廢除個人所得稅,充實家庭財富,減輕年輕人負擔;正視社保養老危機,未徵的要喊停,已徵的應退還,至於需填補償還的部分,劃撥國有資產應對。要把養老交還給私人領域,而家庭養老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民眾生育觀念改變將是長期過程,要用正當的方法一步步修補。

也許有人覺得,這些正確的建議太激進,太不可行。單單一項廢除個人所得稅,怎麼可能呢?我想,如果正確的聲音不傳達,那些瘋子妄人的意見,也許哪一天真的就成了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