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學生不見了

我們先看一段錢理群教授說的一段話:

“一天我去上課,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他對我點頭微笑很有禮貌,然後我開始講課。在一個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對教學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講到哪裡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這個學生總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應,點頭、微笑,等等,就是說他聽懂我的課了,我很高興,我就注意到這個學生了。下課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來,說‘ 錢老師,今天的課講得真好啊!’對這樣的話,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對我的課大加讚揚,但我總是有些懷疑,他是否真懂了,不過是吹捧而已。但是,這個學生不同,他把我講得好在哪裡,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全在點子上,說明他都聽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實說,老師講的東西被學生聽懂了,這是多大的快樂!於是我對這個學生有了一個好感。如此一次,兩次,三次,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次他來了:‘ 錢先生,我要到美國去留學(課程),請你給我寫推薦書。 ’你說我怎麼辦?欣然同意!但是,寫完之後,這個學生不見了,再也不出現了。於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點頭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資!這就是魯迅說的‘ 精神的資本家 ’,投資收穫了我的推薦信,然後就‘ 拜拜’了,因為你對他已經沒用了。這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行為,都從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評他嗎?我能發脾氣嗎?我發脾氣顯得我小氣,一個學生請你幫忙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學生有這個水平啊。但是,我確實有上當受騙之感,我有苦難言。”

教育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我們可以先把孔子的教育主張跟當前的教育教學目標做一對比,孔子強調: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說先要學會做人然後再學習技能,當前的教育教學三維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意也是要培養立體的人,兩者相比何等相似。我們要培養的是“立體”而“豐滿”的人,有愛心、肯助人、知廉恥、辨是非、知道回報國家奉獻社會的人,而不是處處事事都首先想到自己的實用主義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次聽到家長教育孩子時苦口婆心地說: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心裡極度不爽,當場予以糾正,難道讓孩子努力拼搏的目的只是為了踩在別人頭上嗎?這樣的教育只能使社會更加浮躁、更加利己、更加功利、更加冷漠。教育,應該回歸使人向上、向善的本性,評判教育質量優劣的主要標準應該是信仰的高度、熱愛的溫度和無私的純度,熱愛祖國、奉獻社會、關愛他人不能只是口號,而應該是貫穿始終、無論多麼強調都不過分的教育主線。

但願,錢理群教授所遇到的跟考試無關的課程無人聽、得到了推薦信就失蹤的事情別再發生了。

那個學生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