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東戰法”中的科技支撐

3月12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佈會,介紹了不少關於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的“乾貨”。實際上,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研機構加緊開展科研攻關,積極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貢獻。在這場戰疫中,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對此,廣東如何佈局,做得怎麼樣?

投錢投人投資源

這次疫情防控,不侷限於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包括了兩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是科研和物資生產。兩條戰線相互配合、並肩作戰,才能取勝。從戰“疫”一開始,科研攻關就被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以推進,成為“廣東戰法”的重要一招。

1月21日,廣東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省委主要領導掛帥,下設“一辦九組”,其中專門設立了科研攻關組,負責組織協調全省的優勢科研力量,切實抓好各項科技攻關措施的落實。

在幾天後舉行的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上,科技、發改、教育、財政、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12個部門代表悉數參會。會議通報了科技攻關應急專項實施方案,找準了需求——重點從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制、監測預警、快速檢測、早期診斷、綜合預防、中西醫臨床治療等方面聯合開展應急科技攻關。

3月3日、3月6日,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又先後召開兩場高規格會議,不斷推進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

在6日的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專家座談會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出席,與會專家中,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趙宇亮等院士大腕,也有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省中醫院副院長李俊等業界專家。這些“智囊”結合自己崗位專業和研究方向,分別提出了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很強的意見建議,為戰“疫”加持助陣。

面對全新的病毒,如何用科技鬥爭?一個保當前且利長遠的做法迅速進入實操階段——綜合多學科力量,儘快研製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藥物、檢測試劑;同時,在疫情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

對此,廣東投錢投人投資源,而且從一開始就引導科研人員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戰勝疫情中。

2月13日,省科技廳發佈《關於強化科技攻關實施科技惠企行動支撐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省市財政科技資金將投入不少於5億元,聯合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廣東高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蘊藏著非常好的研發基礎。我們發出項目徵集的通知後,幾天內就收集了2000多項圍繞著藥物研發、疫苗研發、快檢試劑的開發、消殺設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裝置和技術在醫院臨床等方面的應用。”省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科研攻關組組長、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表示。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廣東研發生產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技術、產品的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和機構超過100家,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實驗室等。

結出了什麼“粵字成果”?

近日,鍾南山院士團隊發佈消息,成功研發咽拭子採樣智能化機器人,已開展首期20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採集樣本80份,有望減少醫務人員感染,保證標本質量。

這是一個縮影。疫情防控的科研攻關戰打響後,廣東屢有斬獲。

在病毒傳播方面,深圳宣佈從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出核酸陽性;廣州醫科大學從患者糞便、尿液中分離出病毒,進一步警示了傳播風險。

在病毒分析方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於2月1日成功構建新型冠狀病毒N蛋白表達菌株後,主動向國內國際無償提供開放使用,節約了研發時間和經費。

在檢測試劑方面,中大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廣東首家、全國前二發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企業;鍾南山團隊研發出IgM-IgG聯合抗體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僅採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結果。

廣東科技工作者從臨床安全的老藥入手,很快找到了有70年曆史的抗瘧疾藥磷酸氯喹。

針對疫苗這個關鍵但週期長的項目,廣東也佈局了三種技術路線,開展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

當前,戰疫科研攻堅仍在路上,亟待更大更多的突破。病毒不會離人類而去,但科學永遠是人類的守護神。

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鍾哲 吳少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