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萬物|《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

五行是傳統哲學中一組重要的概念,早在《尚書·洪範》中,就有對五行的記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其中的五行,指的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最基本的事物。

到了春秋時期,五行開始具有抽象的基本元素的意義,它在《左傳》、《國語》中作為一種思維模型,被用來解釋五聲、五味等其他事物,在五行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向其他事物延伸,產生聯結的過程裡,就已經運用到了象數思維。


象數思維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日常生活裡所看到的事物,都具有各自的形象。這種事物呈現給我們的形象,就是“象”。象數思維就是將這些事物表現出的形象、徵象,通過想象、類比、推演等方法,在它們中間建立聯繫,並與特殊的“數”相結合,探究事物內在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

1、象數思維與五行系統的建立


古代人民通過對世界的觀察,從萬事萬物的形象、表象中總結出了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同時以五行這五種象為基本的骨架,將與每一行相關聯的事物納入系統。


五行與萬物|《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


這樣,整個宇宙就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為核心,成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五行之間的生克,與五行相關聯的萬物也根據這個原則,發生相互間的關係。

2、《黃帝內經》中五行體系的推演


讓我們以《陰陽應象大論篇》中的一段為例: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脾主口。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其中被歸為“土”屬性的一系列象包括“中央、溼、甘、脾、肉、口、黃、宮、歌、噦、思”。“溼”的小篆代表的是水邊顯露出來的地方。水邊的土地多為河流沖積而成,土壤肥沃,所以古人認為,溼氣可以滋養土氣。因此,溼和土產生了聯繫。


五行與萬物|《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


又因為土長養萬物,植物都生長在土地上,土地上生長的植物結出果實,又提供給其他生物營養,《洪範》說“土爰稼穡”,指的就是農作物。而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中原一帶,較為適宜人類居住,和土代表的承載、化生、孕育之義吻合,故中央屬土。《內經》所說的“中央生溼”,或許是因為中原一帶河水豐沛,多有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土的味道腥甜,所以甘也屬土。“甘生脾,脾生肉”兩句,可能是古人生活經驗所得出的結論:穀物裡甘味的食物,常常被作為主食,吃甘味的食物可以使身體康健,不容易損傷脾胃。因此甘味應該有滋養脾胃之氣的作用。這樣,甘和脾就產生了聯繫。


五行與萬物|《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


而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往往肌肉健壯,由此脾和肉產生了聯繫。宮商角徵羽五音當中,宮為喉音,其聲極長極下極濁,通於胃氣,故屬土。至於“其變動為噦”、“其志為思”,應該是古人通過脾胃的病理現象而得出的結論。思慮過度會影響脾胃、使脾胃功能下降,而脾胃的疾病往往伴有嘔吐噯氣的症狀。因此,又把“噦”和“思”歸於了土。


根據上述推演,我們可以看到,《黃帝內經》中所提及的各種“象”在五行體系中的歸屬,大部分是根據自然現象、生活經驗確定的。五行是聯繫《內經》中各種生理病理的“象”的樞紐,是大廈的地基。而這座大廈的建立,所依靠的是取象比類、同氣相求、歸納演繹等方法。


作為醫學經典,《內經》的關注點切合於實際,它對於相關“象”的選擇與歸類,也具有醫學這門學科的現實性特點。


(本文由張其成教授博士研究生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