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五行,暗合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的準則

近現代來,很多自我標榜為“唯物論者”的人,認為中醫不科學,甚至引申到我國文化不科學。對中醫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更是嗤之以鼻,認為純屬是忽悠他們:“你哄誰呢,竟然告訴我,這自然物質世界,就是有這五種簡單的元素物質組成的?”

其實他們真的太武斷了,戴著“唯物論”的光環,卻主觀地認為,中醫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試問,哪本中醫典籍裡說過五行就是這五種物質?沒有吧。上至《黃帝內經》,下至明清時代的各種中醫典籍,對五行學說的闡述,都是“五種屬性”。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它自成一體,把世間萬物,大至天體運行,小至一草一木,微至肉眼不可見的,甚至精神活動和氣候變化,都抽象成這五種屬性。

《黃帝內經》的五行,暗合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的準則

也許唯物論者會說:“我是唯物論者,不要跟我說啥抽象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是,別以為所有的抽象都是唯心的和不科學的。數學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石,如果脫離了“抽象”這個概念,還能演算下去嗎?最簡單的是“0~9”這幾個數字,難道就是真實存在的物體?假如不抽象,或許整個現代科學體系將無以為繼。

也許會有人會說,數學裡的這些數字,都是可以指代實際物體的,“金木水火土土”五行能做到嗎?如果問出這個問題的,那就真的是對我國文化太無知了。“五行”既然可以代表物質本身,當然也能代表物質的過程,正如數字“1”能代表一個梨子,也能代表一箱梨子一樣。表示一個的時候是具體的“物質”,表示一箱時卻是比較抽象的“過程”了。

《黃帝內經》的五行,暗合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的準則

比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這裡闡述的是五行之一:木。我們可以看出來,經文裡對“木”的描述,是代表一個類型的氣候、物體、器官、組織、狀態和動作,不一而足。

我們可以先把“五行”分為自然界和人體兩部分,那麼在自然界的五行中,木在方位上屬於東方,在氣候是風,在地表就成了植物;在人體五行中,木對應著筋,在臟腑是對應肝,它對應的顏色就是青色,在音聲為角音(角、徵、宮、商、羽),在聲音是“呼”時的聲音;木氣變動時就會握緊(抽筋),在五官上對應於眼睛,在味道上是連通酸味,人在生氣時會影響到肝,那即使“暴怒傷肝”,反過來,肝氣鬱結會容易生氣。這些都是屬於五行中的木。

《黃帝內經》的五行,暗合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的準則

就像數字“1”可以代表一輛車,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還可以代表一個地球,當然也可以代表一個原子。這就說明,抽象的事物都可以代表一種同類型的物品,這就是物以類聚,某個數字指代著同類型的物品。“五行”也完全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五行齊備的,五行有“相生相剋”的關係,用淺顯點的說法,就是既有加強也有制衡,這樣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整體。

《黃帝內經》的五行,暗合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的準則

如果機體正常,五行的“生克”就會自動有序地進行,從而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時候的機體就是健康的。一旦這種平衡打破了,無論是“過”還是“不足”,都是一種病態。例如當“木”太強盛了,“金”就相對不足,不能剋制它,於是“木”就失去控制而去欺負土,這就是中醫理論裡“肝木乘脾”的理論出處。對應於我們傳統文化,那就是“和諧共處”。所謂的動態平衡,就是這個不能多,那個也不能少,這才是天地自然的規律,也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人類社會和平相處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