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討論

《靈樞經》一直被針灸臨床大夫奉為圭臬,如何取得較好的針刺作用,在《黃帝內經》中均有詳細論述。本文從治神、守神、診脈、得氣與氣至、針刺順序、針刺深淺、留針時間等幾個方面闡述《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關鍵,希望對大家有所提示。

《黃帝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討論


《靈樞經》又被稱為《針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針刺治病的專著。書中詳細論述了針刺的臨床理論、針刺取穴原則與應用,並在開篇指出:“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靈樞經》將針刺治病做了形象的比喻,並指出“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然而在臨床上,“不可治”的情況時常出現,對針刺取效的“術”仍不得要領。小編根據自己所學知識並結合《內經》中的論述對針刺取效的感悟淺述於下。

01

治神與守神

治神、守神是針刺取效的第一個關鍵。醫者心態決定施術成敗,自古醫家注重調養精、氣、神,要求施術時先治神。《靈樞·本神》雲:“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指出凡是使用針刺治病,必須以神為本。《素問·寶命全形論》又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言在針刺治療過程中,醫者不僅要治自己的神,也需要讓患者守神,只有雙方都在治神、守神,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靈樞·九針十二原》雲:“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技術高超的上工才懂得如何通過治神守神提高針刺療效。針刺得氣,施以提插捻轉以行針。行針之道,亦需守神,正如《素問·保命全形論》雲“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由此可見,針刺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要守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得氣,催氣,行氣,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黃帝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討論


02

診脈

《內經》中非常重視針刺前的診脈。《靈樞·九針十二原》雲:“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指出針刺之前,必須通過診脈來確定病位,判斷疾病的性質,瞭解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從而對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決定採用何種針刺方法。針灸臨床中如果不重視診脈,則很容易做出對患者病情寒熱虛實的誤判,從而犯“虛虛實實”之戒,“補瀉反則病益篤”,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針刺前診脈是醫者獲得正確辨病辯證的依據,從而確定正確的處方、選擇適當的針刺手法。

《黃帝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討論


03

得氣與氣至

得氣與氣至是針刺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內涵自有不同,但都是針刺取效不可或缺的部分。得氣與氣至是調經取效的重要標誌。《素問·離合真邪論》首先提出了“得氣”一詞:“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當針刺得氣後,醫者便可施以提插捻轉等行針手法,以求氣至。竇漢卿《標幽賦》中對氣至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靈樞 九針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古人用風吹雲散見蒼天的形象比喻來說明針下氣至後的明顯臨床療效,一言以蔽之,“刺之道畢矣”。

04

針刺順序

針刺順序是現今針灸臨床常被忽視的重要問題,然而,針刺的先後次序確是影響針灸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靈樞經》多篇文章對針刺順序做了詳細的闡述,如《終始篇》:“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周痺篇》:“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五色篇》:“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等等。山東針灸名家張善忱教授在治療一急性胃痛的患者,取內關、中脘、足三里,並依此順序施術,傾刻病減痛止,但在留針過程中,予以行針時,其順序恰相反,結果其病又作,復又施術同前,其痛方止。由此可見,內經中多篇文章強調針刺順序,是有臨床依據的,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教益,以提高臨床療效。

《黃帝內經》中關於針刺取效的討論


05

針刺深淺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針刺的深淺對針刺治療效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靈樞官針》雲:“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因此,針刺治療前必須對病位的深淺有清楚的瞭解,做到成竹在胸,下針時才能得心應手,針到病除。此外,針刺的深淺還必須因人、因時的不同而靈活掌握。故《靈樞·終始》指出:”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針灸臨床中必須以經典為綱,嚴格遵循針刺深淺的原則,以達到滿意的療效。

06

留針時間

留針是針刺得氣後,將針留置穴位內一段時間,再予出針的方法。臨床中能否正確掌握留針的時間,直接影響患者的療效。《黃帝內經》提出了不同性質的疾病留針時間也不盡相同。《靈樞·九針十二原》:“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指出寒熱病留針時間的不同,在該篇章中還指出,錯誤的留針時間將會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洩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袁青等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對於頑固性的疾病,長時間留針有利於療效提高,俞劍虹也有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單純面神經麻痺,短時間留針或得氣後出針,效果更佳。

此外,針刺取穴的準確性、針尖的方向以及針刺手法均會影響到針刺的療效,這都是醫者在臨床治療中應著重考慮的。另外,患者對醫者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針刺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