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易 經 ”

陰陽概括了宇宙的物質,它既對立又統一,陰陽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互換,那麼五行在陰陽的基礎上把宇宙的物質概括成五種基本屬性,它是固定的。

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

戰國時《尚書.洪範》寫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裡就說出了五行的數字,這個理論基礎來源與河圖(可以去看我前一篇專門寫的“河圖洛書”)一六為水在北方、二七為火在南方、三八為木在東方,四九為金在西方、五十為土在中央(圖一)。這些數字也是我們預測學與風水學的基礎,只有知道了它們的來源才能更有信心去學習與傳承。

五行——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易 經 ”

圖一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說明了五行的性質和代表的味覺。

“水曰潤下” 水是無孔不入的,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

“火曰炎上” 火苗是往上的,熱量也是往上走的。

“木曰曲直” 樹木的生長形態,木曰曲直,為樹木枝幹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具有有生長、生髮的特性。

“金曰從革” 金在古代就是用來做出利器切割的,可以改變物質的形狀所以叫從革,變革,肅殺之特性。

“土爰稼穡” 指的是土可以生長植物,具有載物、生化、收成的特性。

五行的顏色分別為:水主黑色、藍色;木主綠色、青色; 火主紅色,紫色; 土主黃色,褐色,金主白色、金色,銀色。

戰國時期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它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的相生相剋(圖二)的思想,把生克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整體把握的思想。


五行——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易 經 ”

圖二

五行的生克關係(方便記憶理解)

水生木:理解為樹木的生長需要水,也是冬季到春季的轉換。

木生火:理解為木頭燃燒為火,也是春季到夏季的轉換。

火生土:理解為木頭燃燒完變成了灰土,土寄寓四季轉換之間。

土生金:理解為土裡面有大量的金屬礦物,金為秋季。

金生水:理解為金屬遇到冷空氣就會形成水珠,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轉換。

水克火:理解為水可以滅火。

火克金:理解為火可以融化金屬,鍊金。

金克木:刀子可以坎木頭。

木克土:樹木吸收土裡面的物質。

土克水:土做成堤壩,水來土掩。

也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行在生活中,預測學,風水學,中醫等等都是最基礎的元素。從根本上去了解學習,理解運用,大大增強我們傳統文化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