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五行”概念的著作是什麼?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它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五行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思想最早出現在《尚書》的《洪範》一篇裡,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穡作甘。”

最早提出“五行”概念的著作是什麼?

五行


  由此可見,在《尚書。洪範》裡,關於五行的學說還只是處於陳述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基本屬性和功能,還遠沒有發展到現在的五行相互演化相生相剋的理論高度。

《洪範》據傳是周武王十三年滅殷後,殷的遺臣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九條治國方略,五行就是第一條。

  關於古文《尚書》的真偽,歷來就有爭議,而由於《洪範》成書年代涉及到“五行”理論甚至中醫理論的起源問題,其真偽更是備受古今學者的關注。

傳統認為《尚書·洪範》是西周作品。

  疑古派因為戰國前著作中“五行”出現的很少,就認定戰國前出現“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偽作,並推定《尚書》為漢代作品。

  但有學者指出《洪範》同時出現在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中,其真實性很高,更有學者還提供了翔實的證據,說明《洪範》確為西周作品。

  由此看來,“五行”思想最早可追溯的歷史記載就應該是《洪範》無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