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清明”:天地之數,大衍之數,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易經說“清明”:天地之數,大衍之數,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清明,首先是節氣,其次才是節日。

清明作為節日,最重要的來源是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也正好在清明節氣的前一兩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與清明節合流了。

為什麼要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

這與易經裡的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有關!

易經裡說,“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之和是二十五,地數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數是五十五。

天地之數,也就是“陰陽之數”,因為天數(奇數)就是“陽數”,地數(偶數)就是“陰數”。

因此,天地之數可以產生陰陽變化,從而鬼神莫測!

陰陽變化,產生五行,進而生成萬物。

五行,有“生數”,最大的“五行生數”是五;也有“成數”,最大的“五行成數”是十。

古人把時間、空間形象地表達為“一縱一橫”。

最大的“五行生數”,與最大的“五行成數”,一縱一橫(也就是相乘),可以得到“大衍之數”。

天地之數是靜止的,所以用相加;大衍之數是運動的,所以用相乘。

五十就是大衍之數。

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的和,是一百零五。

這一百零五,就是陰陽五行變化的總數。

冬至一陽生,陽氣開始生髮,經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七個節氣,陽氣大盛。

正因為陽氣大盛,才需要“禁火”,吃“寒食”。

事實上,清明前後,天乾物燥,又“清明前後刮鬼風”,確實容易引發火災。

另一種說法,“寒食”與“大火星”有關,與先民改換火種有關。

清明時節的黃昏,大火星(就是“商星”,天文學上叫“心宿二”),開始出現在東方天空。

遠古時候,先民崇拜大火星,把它的出現視為“去舊火,換新火”的時間,熄滅原來的火種,重新“鑽木取火”。

在等待新火種的時間,自然只能吃“寒食”。

當然,現在這個風俗早就消失了。

易經說“清明”:天地之數,大衍之數,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清明,是辰月(大致對應農曆三月)的開始,陽氣大盛,相應地陰氣衰微。

然而,清明節又是“鬼節”,為什麼?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鬼是純陰之物。

古人認為,“積陰之寒氣為水”,所以陰氣主要是水氣。

根據五行學說,五行在一年十二個月中,要經歷生、旺、死的過程。

水生在申月(七月),旺在子月(十一月),死在辰月(三月)。

由此對應三大“鬼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冬至(早期的“鬼節”,後來移到十月初一“寒衣節”),清明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也是“鬼節”,後來與清明節合流了)。

俗話說“三月七月鬼旺月”,七月鬼門開,鬼開始活躍,出來活動;三月是鬼要休眠了,在陰宅(墳墓)裡“閉關”。

所以,清明節要祭祖掃墓,及時“送冥幣(燒紙錢)”,讓地下的人有“生活費”。

沒有得到“生活費”的,自然不甘心,就要在陽間“惹事”。

因此,清明節有“插柳”“戴柳”的習俗,來驅鬼辟邪。

古人把楊樹、柳樹看成是一類,統稱“楊柳”。

《說文解字》裡說,“柳,小楊也”,把柳樹看作是“小楊樹”。

又說,“楊,蒲柳也”,楊樹,也可以看作是柳樹的一種。

先民認為楊柳可以預示吉凶,感應人事。

易經中有“枯楊生稊tí,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楊生花,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的爻辭。

這是用楊柳來占卜,後世也有用柳木占卜的風俗,後來發展成為對“柳”的崇拜。

《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這是清明節“門上插柳”的原因。

道士做法事,往往用到“桃弓柳箭”。

在過去,如果小孩子得了怪病,不知道病因,人們就會認為是犯了關煞,也會用“桃弓柳箭”來驅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