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清明”: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易经说“清明”: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清明,首先是节气,其次才是节日。

清明作为节日,最重要的来源是寒食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也正好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与清明节合流了。

为什么要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这与易经里的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有关!

易经里说,“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

天地之数,也就是“阴阳之数”,因为天数(奇数)就是“阳数”,地数(偶数)就是“阴数”。

因此,天地之数可以产生阴阳变化,从而鬼神莫测!

阴阳变化,产生五行,进而生成万物。

五行,有“生数”,最大的“五行生数”是五;也有“成数”,最大的“五行成数”是十。

古人把时间、空间形象地表达为“一纵一横”。

最大的“五行生数”,与最大的“五行成数”,一纵一横(也就是相乘),可以得到“大衍之数”。

天地之数是静止的,所以用相加;大衍之数是运动的,所以用相乘。

五十就是大衍之数。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的和,是一百零五。

这一百零五,就是阴阳五行变化的总数。

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生发,经过一百零五日,也就是七个节气,阳气大盛。

正因为阳气大盛,才需要“禁火”,吃“寒食”。

事实上,清明前后,天干物燥,又“清明前后刮鬼风”,确实容易引发火灾。

另一种说法,“寒食”与“大火星”有关,与先民改换火种有关。

清明时节的黄昏,大火星(就是“商星”,天文学上叫“心宿二”),开始出现在东方天空。

远古时候,先民崇拜大火星,把它的出现视为“去旧火,换新火”的时间,熄灭原来的火种,重新“钻木取火”。

在等待新火种的时间,自然只能吃“寒食”。

当然,现在这个风俗早就消失了。

易经说“清明”: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一百五日,寒食插柳

清明,是辰月(大致对应农历三月)的开始,阳气大盛,相应地阴气衰微。

然而,清明节又是“鬼节”,为什么?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是纯阴之物。

古人认为,“积阴之寒气为水”,所以阴气主要是水气。

根据五行学说,五行在一年十二个月中,要经历生、旺、死的过程。

水生在申月(七月),旺在子月(十一月),死在辰月(三月)。

由此对应三大“鬼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冬至(早期的“鬼节”,后来移到十月初一“寒衣节”),清明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是“鬼节”,后来与清明节合流了)。

俗话说“三月七月鬼旺月”,七月鬼门开,鬼开始活跃,出来活动;三月是鬼要休眠了,在阴宅(坟墓)里“闭关”。

所以,清明节要祭祖扫墓,及时“送冥币(烧纸钱)”,让地下的人有“生活费”。

没有得到“生活费”的,自然不甘心,就要在阳间“惹事”。

因此,清明节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来驱鬼辟邪。

古人把杨树、柳树看成是一类,统称“杨柳”。

《说文解字》里说,“柳,小杨也”,把柳树看作是“小杨树”。

又说,“杨,蒲柳也”,杨树,也可以看作是柳树的一种。

先民认为杨柳可以预示吉凶,感应人事。

易经中有“枯杨生稊tí,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生花,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的爻辞。

这是用杨柳来占卜,后世也有用柳木占卜的风俗,后来发展成为对“柳”的崇拜。

《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这是清明节“门上插柳”的原因。

道士做法事,往往用到“桃弓柳箭”。

在过去,如果小孩子得了怪病,不知道病因,人们就会认为是犯了关煞,也会用“桃弓柳箭”来驱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