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一本看了就後悔的書

老犟 |《黃帝內經》是一本看了就後悔的書


打開《黃帝內經》第一頁,看到了黃帝的第一問: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譯文:我聽說上古的人,年紀都能活過100歲但動作還不衰退;可現在的人,50歲動作就衰退了,這是時代環境不同了?還是人失去了養生之道?)


然後就開始想後悔了……

後來“一股腦”的讀完全書,上學那會兒古文學的不好,現在不上學已很久了,看古文那個費勁,就像香港明星剛開始說中文一樣,再加上完全不懂中醫,可不是要給自己的腦子鼓鼓勇氣,而後趕緊一氣呵成,所以是“一股腦”。

“一股腦”後,就開始百感萬千,感覺《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一本醫術,更是一本教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養生、如何看待生命的系統寶典。

精華就在於“內”這個字,向“內求”,健康需要“求自己”。

這個觀念對於我而言是全新的,起初我是牴觸的,後來竟發現是自己錯了。

一個孩子從剛出生到兒童時期,吃、穿、住、行、等等最基礎的生存都是依靠父母,所以是“向外求”,可是等到這個孩子成年後呢?如果還是一味的“向外求”就很難生存下來,而往往那些幸福美滿的人生都是懂得“向內求”,細細想來是不是這回事兒?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的埋怨、憎恨來自於“只向外伸手要,不向內追求自我改變?”

再換一個角度,如今每一個人生病後,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吃藥,接下來就是找醫生、打針、開刀等……這似乎已經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了。

但《黃帝內經》告訴我: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向內求”,是需要找內在的原因、內在的方法。

所以,治病最重要的方法其實不是“吃藥”,“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可如今的人早忘記了“向內求”,一些人是不願意向內求,一些人是不敢向內求,還有一些人是不屑向內求。但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向內求”不但辛苦而且太難了。如今的社會人已經習慣了快速、特效,而“向內求”卻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


老犟 |《黃帝內經》是一本看了就後悔的書


如果《黃帝內經》僅此而已,那就算不上經典了,它厲害絕妙之處是:可以把哲學切實的運用在人身上。

它透徹的講述了“生命”奧秘,一切內容都緊緊圍繞“生命”展開,是一部教人快樂、健康、不得病的人生百科全書。

“生命是否公平?”這一哲學問題,困擾了人類千萬年,仍沒有結論,或許是答案太過簡單使人懷疑,或許是太過複雜理不出頭緒。

生命對於每個人而言有且只有一次,僅此一點是公平的,但是生命又被分為長短、貴賤、高低,這似乎又是不公平的。

所以,世界上的人最珍惜也最不珍惜的就是生命了,人們都認為生命是最最重要、珍貴的,可是一旦忙碌起來,第一個被遺忘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所以,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該如何對待?在生命的長河裡我們到底能否把握自己生命的長短、貴賤、高低呢?

這把解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就藏在《黃帝內經》之中,有了這把鑰匙,才能開始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一位當今的偉人說過:中醫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起初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深意,直到我磕磕絆絆的讀完《黃帝內經》後,才恍然醒悟。

所謂“陰陽中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

從“陰陽”的角度看,儒家屬陽,崇尚自強不息、剛建堅毅、奮發有為;

道家屬陰,崇尚厚德載物、柔弱虛靜、自然無為。


而《黃帝內經》主張“陰陽調和,不偏頗”。所以大可以用《黃帝內經》這把鑰匙打開中華文明的寶庫,就能看到《易經》、《老子》、《孔子》及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身影。

老犟 |《黃帝內經》是一本看了就後悔的書


說了這麼多,《黃帝內經》究竟是本什麼書呢?

《黃帝內經》不是一本簡單的醫書,用張其成老師話講就是:

它是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

它是第一部養生學的寶典;

它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書。

而《黃帝內經》的篇章數量也隱藏了一個秘密。

《黃帝內經》原本18卷,《素問》和《靈樞》各9卷,而後來的通行版本一共有162篇,其中《素問》和《靈樞》各81篇。9為陽數之最,九九相乘,故81是最大的陽數。

所以《黃帝內經》的篇章數量告訴我們:人體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陽氣。

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嶽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黃帝內經》揭開了人類生命健康的各種秘密,是少有的流傳千年的好書。

是一本看了就“後悔”的書。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生命健康的秘密,請找——老犟。

其實,每一個人都能活到12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