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黃帝內經》陽主生,陰主成

陽主生,陰主成

《黃帝內經》當中對“生”與“成”的解釋有很多,例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一個具體物質來看,氣主生,味主成。氣為陽,陽主萬物的出生;味為陰,陰主萬物的營養而成形。例如,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所敘述的是關於萬物的出生次序,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世間萬物的生成關係,以木之象為例:“東方生風,風生木”,先有氣後有形,也就是“陽主生陰成形”。

又有“其在天為玄,玄生神”,神在不同的部位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同樣說明了一個道理,天生神主萬物之生,地生味主萬物之成。整段經文在論述當中首先分清陰陽,“水為陰,火為陽”,張介賓注:“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水火是陰陽的原始狀態,還不能真正的主生與成。陽要化氣,陰要生味;氣源於天,味源於地。有了天地氣味,萬物就有了生成的基本條件。氣為陽主動,起到鼓動出生的作用;味為陰主靜,起到營養助長的目的。

中醫《黃帝內經》陽主生,陰主成

天有精,地有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說:“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人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天有精,地有形”這個概念是這段經文的關鍵,也是難點。我們都知道“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主水,藏精於水中,為什麼還有“天有精”之說呢?記得剛開始學習《黃帝內經》的時候還經常形象地把“精”比作地下的石油,其色黑,流動性,又是能量的源泉,正好符合腎水的特點,因此一直以來都堅信不疑精藏於水中。但是偏偏古人在作怪,突然提出“天有精”,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學習《黃帝內經》的原因之一,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前後不一。其實通過這些年的學習,我體會到越是難點越是《黃帝內經》的精華所在,我們要攻克就是這些地方。

中醫《黃帝內經》陽主生,陰主成

"天有精”應該有幾層含義,第一,精不只是在腎、藏於水中,精分佈於人體各個部位。五臟六腑都有精,精可以在上,也可以在下。在上則上明下虛,在下則下盛上虛。第二,天為陽,地為陰,在陰的位置有形,在天的位置有精,陰成形,陽化氣,在天之精為陽化氣。第三,精是能量的高度聚集,可以化氣生陽。第四,精源於水谷精微,包括腎精也是成於水谷精微。因此“天有精”不單是指腎精。

中醫《黃帝內經》陽主生,陰主成

中醫《黃帝內經》陽主生,陰主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