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黄帝内经》阳主生,阴主成

阳主生,阴主成

《黄帝内经》当中对“生”与“成”的解释有很多,例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一个具体物质来看,气主生,味主成。气为阳,阳主万物的出生;味为阴,阴主万物的营养而成形。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所叙述的是关于万物的出生次序,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世间万物的生成关系,以木之象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先有气后有形,也就是“阳主生阴成形”。

又有“其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不同的部位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天生神主万物之生,地生味主万物之成。整段经文在论述当中首先分清阴阳,“水为阴,火为阳”,张介宾注:“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水火是阴阳的原始状态,还不能真正的主生与成。阳要化气,阴要生味;气源于天,味源于地。有了天地气味,万物就有了生成的基本条件。气为阳主动,起到鼓动出生的作用;味为阴主静,起到营养助长的目的。

中医《黄帝内经》阳主生,阴主成

天有精,地有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人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天有精,地有形”这个概念是这段经文的关键,也是难点。我们都知道“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水,藏精于水中,为什么还有“天有精”之说呢?记得刚开始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还经常形象地把“精”比作地下的石油,其色黑,流动性,又是能量的源泉,正好符合肾水的特点,因此一直以来都坚信不疑精藏于水中。但是偏偏古人在作怪,突然提出“天有精”,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学习《黄帝内经》的原因之一,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前后不一。其实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体会到越是难点越是《黄帝内经》的精华所在,我们要攻克就是这些地方。

中医《黄帝内经》阳主生,阴主成

"天有精”应该有几层含义,第一,精不只是在肾、藏于水中,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五脏六腑都有精,精可以在上,也可以在下。在上则上明下虚,在下则下盛上虚。第二,天为阳,地为阴,在阴的位置有形,在天的位置有精,阴成形,阳化气,在天之精为阳化气。第三,精是能量的高度聚集,可以化气生阳。第四,精源于水谷精微,包括肾精也是成于水谷精微。因此“天有精”不单是指肾精。

中医《黄帝内经》阳主生,阴主成

中医《黄帝内经》阳主生,阴主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