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49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49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論述上脘、下脘隔阻不通的——

《靈樞 上膈篇》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49天)

原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

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49天)

翻譯如下:

黃帝說:氣鬱於上造成上脘部阻隔不通,形成上膈之病的,飲食進入後馬上又會吐出,這些情況我已經知道了。由於蟲積造成的下膈之病,發生下膈的人,進食後一晝夜的時間食物才會吐出,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馬上聽一聽。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49天)

岐伯說:喜怒情緒不適度,飲食無節制,寒溫不與天時相應,就會損傷陽氣令寒冷的津液流注於腸中,寄生在腸道中的寄生蟲受到寒冷的刺激,就會聚集到一起擁擠在下脘,造成胃腸擴張壅滯,脾胃的陽氣受阻不能正常運行,邪氣趁虛而入居留於中。人吃飯後,寄生蟲會向上遊動來取食,眾多蟲子一起向上下脘就會空虛,下脘空虛邪氣會趁虛進入,邪氣積聚留滯形成癰,癰一旦形成,下脘就會緊束而狹窄不通。癰發生在下脘之內,疼痛的部位比較深;癰發生在下脘之外,疼痛的部位比較淺,同時成癰之處的皮膚髮熱。

黃帝問:怎樣刺治?

岐伯說:用手輕輕地按壓成癰之處,觀察病氣發展的方向,先在癰的旁邊淺刺,慢慢進針逐漸深入,反覆再刺,但不要超過三次,診查癰的深淺程度,以權衡刺治的深淺。刺治完畢後,一定要再用熱熨的方法,讓熱氣進入體內,每天都讓熱氣入內,邪氣就會日漸衰退,大癰就會消散。治療和調養相互配合,不觸犯治療禁忌,消除其傷害內臟的可能,保持安閒清靜清心寡慾,就能讓氣機通暢,配合性味鹹苦的藥物來治療,所食的穀物就可以逐步消化而下,下膈之病也就痊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