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皇室是一張“元素週期表”?

左邊緣868686


說起明朝皇室是一張“元素週期表”,其實是因為朱元璋給後代們起名字的規定,按照這一規定,後輩們到後來所起的名字中實在無字可用,就自己創造漢字,創造的漢字正好被元素週期表翻譯所用,因此就導致明朝皇室的名字就和“元素週期表”中的字對應。


朱元璋後輩造字起名

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儘管家族龐大,可是朱元璋給自己的後代都排好了輩分,每個兒子都有輩分字規定,囑咐後代起名字時不能亂了輩分。

朱元璋孫子輩名字的第三個字都是按照五行來排列的,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輪到那個輩分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帶有輩分規定的偏旁部首。



朱元璋後輩的名字完全按照朱元璋當初的規定來執行的。由於家族龐大,在後來起名字時無字可用,朱元璋的後輩們就造了好多字,主要是為了名字不重合。

徐壽引入元素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是我們學習化學是必須要掌握的一張元素週期排列表,當時在學習化學時,為了背誦這張表,可謂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我們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歷史嗎?

元素週期表是一八六九年由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明的,我國近代科學家、化學啟蒙者徐壽將元素週期表引入到中國。



在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之時,翻譯難度比較大,翻譯的準則是將化學元素的英文名稱的首字母代表這個元素的發音,在漢字中找相同音的漢字,這個漢字要能代表每個元素在這個系中的特色,但是找能夠代表元素的漢字是一個大問題。
這時,朱元璋的家譜幫了大忙,家譜中後輩們造的漢字正好滿足能代表元素的漢字,徐壽正好引用這些字翻譯了元素週期表。
若沒有朱元璋讓後輩按照輩分嚴格起名字的要求,我們今天的元素週期表或許就不是現在看到的這樣子,因此,朱元璋為翻譯元素週期表還做了貢獻。

我是松頭土豆,為您解讀歷史事件,呈現歷史故事。

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愚見,若有正解,請關注留言,謝謝!


松頭土豆聊歷史


明朝皇室確實是一張“元素週期表”,我先列舉幾個明朝王爺們的名字,大家就明白了。

秦王:朱公錫 永和王:朱慎鐳 封丘王:朱同鉻 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 壽昌王:朱鈞鐵 宣寧王:朱成鈷 懷仁王:朱成鈀 益陽王:朱恩銅 長垣王:朱恩鉀 慶王:朱帥鋅……

還有很多很多,看看人家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有沒有很熟悉?

為啥會這樣呢?這必須要從朱元璋說起。

我們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當了皇帝自然要顯得有文化才行。於是,他就讓皇家後代都按照五行相生來取名字。先看看明朝皇帝們的名字: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從朱棣開始往後看,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多麼嚴格的取名方式啊!

不僅這樣,朱元璋還規定了,子子孫孫的名字都要按照輩分來。也就是說,姓不能改,名字的第二個字也要按照輩分走。唯一自由發揮的第三個字,還要按照五行相生來定……

這要是普通家庭還好,生不了幾個孩子,偏旁帶“金木水火土”的字夠用。但是明朝皇族人多啊,生的孩子也多,生著生著,就發現字不夠用了。

那咋辦?找生僻字吧,還不夠用咋辦?造字唄。

於是,配合“金木水火土”的生僻字,就出現在了明朝皇族的名字裡。

那為什麼元素週期表也用了這些字呢?

元素週期表,是1896年徐壽從俄國引進的。但是俄語版的元素名字,沒有對應的漢字。那就要翻譯,徐壽就想,首先要是同音字,然後呢,最好是偏旁部首能代表這種元素的常態。

於是,他想到了明朝皇家的名字,翻過來一看,哎呦,正好能用。於是,部分元素週期表的翻譯,就參考了明朝皇家的家譜。


七追風


明朝皇室不是一張“元素週期表”!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完全是好事者的斷章取義,明朝皇室的名字雖然與“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名有重疊,但二者其實沒什麼關係。

謠言的產生大概有以下三個步驟。

朱元璋取名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出身貧寒,過夠了苦日子,為了讓後代生活得更好,他給後人定下了無比優厚的待遇條件,使得明朝宗室成為歷史上待遇最好的宗室之一,至於宗室花費成為明朝財政的巨大負擔,這就不是朱元璋能夠預見的了,畢竟他在位時宗室人口很少。

朱元璋為後人可是操碎了心,連名字都定的差不多了,明朝宗室名字總共就三個字,第一個字朱是定死的,第二個字也被朱元璋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三個字還給朱元璋定了一半。

朱元璋在世時,給每個兒子再加上唯一在世的侄子都定了一個輩分表,比如太子(朱標)家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輩分是第二個字,每一代都從朱元璋定的字裡面選,第三個字則是自由發揮,只是偏旁得按照朱元璋的規矩來,那就是從第二代(朱標朱棣一代)開始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定第三個字的偏旁,寓意五行相生。

帶五行部首的字本就很多,而明朝宗室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到明末已經多達數萬,常見字早被他們用的差不多了,那怎麼辦?只能生生硬造,旁邊擺上一個五行部首,另一邊隨你放,音也隨你定,這就是一個新字了。

由於這些字用途單一,也不必擔心造成社會上漢字用字的混亂,一般擁有的宗室一去世,這字也就消亡了。我們今天還能遇到這些怪字,主要因為某個名字少見的宗室因為某事被史書記錄下來了,這種事的概率其實挺低的。

徐壽翻譯

徐壽是清末著名科學家,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他在系統地介紹近代化學的基礎知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翻譯了大量西方化學著作,如《化學鑑原》、《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等,為我國化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徐壽生活的年代,我國不僅沒有外文字典,就連阿拉伯數字都沒有用上,要把西方的科學術語用中文表達出來那是困難重重,尤其翻譯的意思還要合理,那就更難了,比較西方的字母跟我國的漢字有本質的不同。

徐壽在譯書過程中花費了很多心血,他主要採取三種方法,一是對那些人們比較熟悉的元素沿而用之,如金、銀、銅、鐵、錫、硫、碳等;二是根據元素性質命名,如養氣(今譯氧氣)、輕氣(今譯氫氣)、綠氣(今譯氯氣)、淡氣(今譯氮氣)等;三是取西文第一音節而造新字,如鈉(Na)、鉀(K)、鈣(Ca)、鎳(Ni)等。

當時元素週期表的元素還較少,徐壽翻譯的佔今天元素週期表的比例並不大,但他採用的這種命名方法,後來被我國化學界接受,一直沿用。

好事者附會

網上有傳言稱徐壽在翻譯時得到了朱元璋的家譜,然後靈光一閃,就將之作為元素名了,先不說徐壽得到朱元璋家譜的扯淡程度(前朝皇家家譜能輕易得到?),如果徐壽真的需要金字旁的漢字,翻字典不更快?《康熙字典》的字可一點不少。

而事實上,元素週期表中跟明朝宗室名字有重疊的字,大多都是在明朝之前就有的,而非明朝宗室的原創。

如上圖,紅色的是明朝宗室名字中出現過的,數量並不多,而且也不是明朝原創,在明朝之前的字典,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南朝《玉篇》、北宋《廣韻》、《集韻》、遼代《龍龕手鏡》等,這些字已經反反覆覆出現。

如鐳,作為元素它直到1898年才被居里夫婦發現,作為漢字,它已經在《廣韻》裡躺了近千年。

正如平沙在上文所說,真正由明朝宗室硬造的字,如木彝這種,那是連輸入法都打不出來的,伊歷王朱木彝去世後,這個字基本就廢了,更別提什麼出現在元素週期表中了。

再加上,這些生僻字用處非常窄,徐壽不一定知道,我們也無法派出如果徐壽自己造一個字,會不會跟那些已經死亡的字字形相同,這在漢字演變史上是很可能發生的。


平沙趣說歷史


這還得感謝兩個人,一是明朝的建立者“化學家”朱元璋同志;二是元素週期表的翻譯者徐壽先生

先說朱元璋同志

<strong>

朱元璋本是放牛郎出身,大字不識幾個,當上皇帝后後為擺脫“鄉巴佬”的帽子,便為26個兒子每人定下一個輩分表

還留下祖訓規定從他的孫子輩開始,每一個名字的第一個字都必須使用輩分表中的字,而第二個字必須以五行為偏旁,還得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順序依次取名不信你看朱元璋的26個兒子

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楧、朱植、朱栴、朱權、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木彝)、朱楠

都是木字旁

而有一個問題,就是五行的偏旁字是有限的,而到了萬曆年間,朱家子孫達幾萬人,這樣一來起名就是一個麻煩事了,於是這些皇帝王爺們這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造字

於是,看這些王爺的第三字

秦王朱公錫 永和王朱慎鐳 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 壽昌王朱均鐵 宣寧王朱成鈷 懷仁王朱成鈀 長陽王朱恩鈉 益陽王朱恩銅 沅陵王朱恩鈰 長垣王朱恩鉀 慶王朱帥鋅 弘農王朱寘鑭 蒙陰王朱帥鉀 韓王朱徵釙 稷山王朱效鈦 內丘王朱效鋰 唐山王朱詮鈹

不少原本不存在的字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

哎!是不是很熟悉,因為仔細一看,這些第三字都是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這時候就要第二個人出場了

第二人:徐壽先生

就是這位老先生,在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週期表後,徐壽先生就把元素週期表引進了,但他又不知該如何用漢字來表示這些生僻的元素

恰巧,他在偶然之間發現一本朱氏家譜,其中有許多帶金字旁的生僻字,有的甚至與週期表中的元素髮音幾乎一致。大喜過望的徐壽遂直接借用家譜中合適的漢字,同時又創造了一部分漢字,最終讓國人逐漸瞭解了元素週期表


所以看來,朱元璋同志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優秀的“化學家”!


五葉談


元素週期表在我的高中時期,曾經一度成為我的夢魘。雖然把它背下來並不難,但是根據每個元素,還要出相當多的考題。唯獨記得的是當時發明元素週期表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其他的都是化學知識了。

但是前段時間,在瞭解明朝歷史的時候。看到明朝皇帝名字很多都念不出來,只是看著的時候比較熟悉。當時也沒有多想,今天看到這個題目可謂是恍然大悟,明朝皇帝活脫脫的就是一個行走的元素週期表。

雖然朱元璋是一個草莽皇帝,但是他跟秦始皇一樣有一個千秋萬代的心。以前當和尚做乞丐沒有文化可以,但是做了皇帝,再如此可不行。而且古代人都有一個通性,就是比較迷信,相信皇權天授。

而朱元璋這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人,更加相信這種說法。所以相對其他皇帝來說,更加的去推崇五行八卦這種說法。其實他當初改名字的時候,就有一種暗語。這個時候並沒有牽扯到五行八卦,畢竟那是坐上皇帝之後的後話。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家排行老八。他父親當時給他起名的時候也沒有多想,家裡面只不過是給地主打工的。因為是老八,所以隨便起個名字,重八重八意為是重了第八個。但是後來朱元璋感覺這名字太土了,就好比是是農村裡面的狗蛋兒。

起義稍微有了起色之後,他就找人給自己重起名字。朱元璋這三個字,暗含著很多意思。朱同誅意思是誅殺,元自然是元朝,璋其實是一種鋒利的道具。這是意味著朱重八用鋒利的刀具,將元朝給推翻,最後果不其然。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對於兒子都起名也是大費周章。他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給自己子孫後代發明了一套起名字的規範。要求皇室子孫第二個字是自己欽定的輩分,第三個字根據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起名字。

▲朱允炆劇照

第二個以太子家為例“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而燕王家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第三個字以燕王係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後來幾乎就成為“J”型增長。前幾代的時候諸如朱棣、朱標還好,這些常見字就可以把名字解決。到了七八代之後為了避免與祖輩重字,只好去找生僻字。生僻字沒有了,就只好自己造字。

後來清朝大舉入關,明朝滅亡。可是這些皇氏宗親的名字卻永久的留了下來,康熙編纂字典的時候,又把這些內容寫進了《康熙字典》當中。但是這些還和元素週期表扯不到關係,這就要靠另外一位學者了——徐壽。

徐壽作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極大的推動了中國化學的發展。元素週期表自從在1869年發明之後,一直被世界各國所認可。而徐壽為了更好的去讓國民使用,他則是承擔著把元素週期表翻譯過來的重任。

一開始他也是毫無頭緒,畢竟翻譯工作歷來都很考驗人。在多方尋找合適的翻譯內容的時候,在偶然間看到了元朝皇室名單。從這裡面得到啟發,才用裡面的名字把元素週期表翻譯過來。話不多說,有名為證。

金屬:

朱公錫 朱慎鐳 朱同鉻 朱同鈮 朱安汞 朱在鈉 朱均鐵 朱成鈷 朱成鈀 朱恩鈉 朱恩銅 朱恩鈰 朱恩鉀 朱帥鉀 朱帥鋅 朱寘鑭 朱徵釙 朱效鈦 朱效鋰 朱詮鈹 朱效鈀 朱彌鎘 朱諟釩 朱翊銪

有機:

朱勤烷 朱孟烷 朱悅烯 朱定烷 朱瓊烴 朱顒炔 朱厚烷 朱厚烴


史之策


首先說明朝皇室的名字是一張“元素週期表”是不恰當的。因為元素週期表是一八几几年才傳入中國的,而明朝早在一六几几年就滅亡了,所以這個答案應該問:為什麼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名稱是明朝王孫貴族的名字。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可謂是處處為自己的孩子,他誅功臣,一個胡惟庸案能殺幾萬人,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名字給他們規定好了,他的皇子皇孫取名字都是有規律的,輩分不同名字的第二個字也不同,而第三個字則是按照五行相生來取名的。例如朱元璋的兒子名字為朱棣,朱標等,都是木,而木生火,所以朱元璋的孫子為朱允炆。但是皇室子孫太多了,導致金木水火土不夠用,所以就造了很多字。

1896年徐壽從俄國引用了元素週期表,但是元素週期表上的內容很多沒有對應的漢字,所以徐壽就用聰明朝皇室的名字翻譯過來。例如例如錫鉻等


小豪說的小號


反對。

老朱家所用的這些字,在漢代的《說文解字》和後來的《廣韻》中都有提到過,只是生僻字,並不是老朱家造出來的。


說好的老朱家的造字呢?怎麼宋代和漢代的文獻上面就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