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可以發現人類同瘟疫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古人到底是如何運用聰明智慧來防治瘟疫的?這篇文章中就有答案,讓我們一同來漲姿勢吧~

意念吐納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提出意念吐納法:“氣出於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藥浴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提出:“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洩汗。”

《普濟方》治時氣瘴疫浴湯方:“桃枝葉(十兩)、白芷(三兩)、柏葉(五兩)上為散。每服三兩,煎湯浴之,極良。”

清代劉奎《松峰說疫·卷之五·諸方·避瘟方》“於穀雨以後,用川芎、蒼朮、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洩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粉身法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莢五分炙之,細辛、乾薑、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躑躅四分。搗,篩為散……晨夜行,及視病,亦宜少許以納粉,粉身佳。”該方以各種祛邪辟穢藥物組成,外粉周身以御時行邪氣。

同時,《肘後備急方》記載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穹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篩,內米粉中,以塗粉身於身。大良。”唐代孫思邀《備急千金要方》粉身散、《外臺秘要》治溫病粉身散方與此方同。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點眼法

清代鮑相璈首先明確提出用“人馬平安散”點眼預防時疫,其組成和用法為:“冰片、麝香、飛過明雄、飛過硃砂各五分、牙硝一錢,共為細末,磁瓶緊收勿洩氣,男左女右以少許點目大毗。用此入時疫病家則不沾染。”

塞鼻塗鼻法

明代雄黃開始被單獨用於塗抹防疫的同時,也被用於塞鼻以防疫。吳琨在《醫方考》闢瘟法中說:“凡覺天行時氣,恐其相染,……仍以雄黃豆許用綿裹之塞鼻一竅,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串雅內外編》在闢疫條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然後入病家去,則不相傳染。”

注:

1、給病邪直入鼻腔製造了障礙(過濾網功能)

2、以香避穢,油性粘滯 ,故選香油。

3、探鼻取嚏,驅邪外出合昇陽之法的理。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取嚏法

明代萬表在《萬氏濟世良方》“瘟疫不相傳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

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所載“通氣散”:“元胡索錢半、皂角川芍各一錢、黎蘆五分、躑躅花二分半,用紙燃蘸藥,搐於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懸掛佩戴法

藥物懸掛、佩帶是指以絳囊、絹帛或紅布包裹藥物,懸掛於門戶、帳前或帶於手臂、頭頂,以預防疫病的藥物外用的方法。懸掛、佩戴用單味藥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馬蹄屑和降香,複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頭殺鬼方、除穢靖瘟丹等。

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厲溫毒諸方第十五》中的記載老君神明白散如下:“術一兩,附子三兩,烏頭四兩,桔梗二兩半,細辛一兩……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此帶行所遇,病氣皆消。”

薰香法

李時珍謂:“張仲景闢一切惡氣,用蒼朮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

《驗方新編》以“蒼朮末、紅棗,共搗為丸如彈子大,時時燒之,可免時疫不染。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蒼朮、細辛、川芎、甘草、棗組成,謂:“此藥燒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內燒之可避穢氣。”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服藥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載“小金丹方”,其組成、製備與服用方法為: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閤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幹也。方中四味藥物,特別是硃砂、雄黃是後世闢瘟防疫常用的藥物。

《和劑局方》所載“仙術湯”,能“闢瘟疫,除寒溼,溫脾胃,進飲食。”以蒼朮為君,配合乾薑、棗、杏仁、甘草而成。

《醫方簡義》中的“避瘟丸”,由雄黃、鬼箭羽、丹參、赤小豆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

《聖濟總錄》的“調中丸”,由大黃、麻仁、枳殼、茯苓、芍藥、前胡、黃芩組成,“食後飲下,微利為度”,“闢四時疫癘非節之氣”。

精神調攝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曰:“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告誡人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並要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黃帝內經》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除了上述預防十法以外,古人還特別強調飲食衛生以及個人清潔。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治未病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值得借鑑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