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的起源地点,以及三个漆水


说说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的起源地点,以及三个漆水

远古东亚大陆


一、第一个漆水

根据新兴的、科学性极强的分子人类学,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都属于黄种人中的O3集团,五千年前,他们都生活于现在的陕西一带。

炎帝同盟,生活于姜水一带即现在宝鸡市的清姜河一带。姜水是渭水的支流。

黄种人Q3集团,即古羌人,分为先进羌人与落后羌人,而黄帝同盟、炎帝同盟皆为先进羌人,炎帝同盟姓羌,亦即姜。

已经很难考证,是炎帝的姓得自于姜水,还是姜水得自于炎帝的姓。

在后世,在渭水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遇到周文王,帮助建立了周王国,姜姓得到了许多封地,在关中的姜姓诸侯,以申国为最强,还有一些姜姓,封到东方,比如东海之滨的齐国。

黄帝同盟生活在现在的陕北黄陵县一带,黄帝姓姬,得姓于黄陵县境内的姬水又称沮水、漆水,即现在黄陵县境内的沮河,是洛水的支流。这是陕西境内的第一个漆水,位于陕北。沮水,就是祖水。

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一北一南,分路东进河北,兄弟相争,先进行了阪泉之战,黄帝同盟获胜,两家合并为炎黄同盟,然后,又进行了涿鹿之战,炎黄同盟击败黄种人O2集团的蚩尤同盟,从此统治了东亚大陆。

顺带说明一下,古代的洛河,只有一个,就是纵贯陕北和关中的洛河,后来,曹操将河南的雒河改为洛河,雒阳因而改为洛阳,只为了他写字简便。

二、第二个漆水

渭河以北的一大支流,是石川河,石川河的一个支流,也称漆水,流经铜川市耀县。

看着陕西地图,边看边说。陕西分为三大部分,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大部分,人的相貌、语言,皆不相同,说是三个省也没啥问题。


说说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的起源地点,以及三个漆水

图的南部为关中

其中,关中,面积三万八千平方公里,与台湾差不多,又分为三个部分,东府、中间部分、西府

东府,即渭南市,西府,即宝鸡市。

中间部分,自北向南,依次是:铜川市、咸阳市、西安市。

这第二个漆水,在关中北部,即,流经铜川境内,汇入石川河,石川河又汇入渭河。

三、第三个漆水

渭河以北的各大支流,从西到东,依次是: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

这漆水河,是第三个漆水,又称杜水,在关中西部,流经麟游、永寿、乾县、武功。

之所以称为杜水,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在那里建立了杜林邑。

麟游县,在隋代,修建了隋文帝的行宫仁寿宫,在唐代改名九成宫,一直是隋唐皇帝的避暑行宫。

当时,麟游县一带,山林密布,河流纵横,气候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隋文帝在统治后期,长期居住于仁寿宫,将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日夜宠幸,最后被次子杨广夺位,隋文帝病故于仁寿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三年。

仁寿宫依山而建,规模很大,有内城、外城,并有杜水汇集而成的西海。仁寿宫作为隋唐皇帝的避暑行宫,一直到唐玄宗才结束。


说说黄帝同盟与炎帝同盟的起源地点,以及三个漆水

仁寿宫

当时,关中有不少大河,杜水是大河之一,经常洪水泛滥,唐高宗时,前往九成宫避暑,遇到大雨,夜里,杜水爆发洪水,大水冲入宫里,多亏薛仁贵舍命救驾,唐高宗才得以脱险。事后清点,有三千多人被大水冲走。

唐玄宗即位后,改以临潼的华清宫为行宫,弃用了仁寿宫,后来,唐文宗时期,这座历时两百多年、被废弃的仁寿宫,最终被杜水爆发的洪水冲毁。

关中原本河流纵横,是中国的首个天府之国,因此,周秦汉唐,皆建都于关中,但是,关中水系,在五代时被破坏大半,因此,五代以后,关中平原的水资源大为损减,关中遂日渐破败,不再能做都城,中国都城,因而东移。

四、补充说明

在其它地方,比如陕南、湖北、湖南,还有其它的沮水、漆水,这里所说的,是陕北、关中的三个漆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