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口鎮:千年古鎮不虛傳

劉口鎮位於梁園區東北部,鎮政府距商丘市區15公里,105國道縱貫全境,是豫魯兩省的交界。據歷史記載,劉口集自命名劉家渡口至今已有近900年曆史,被譽為千年古鎮劉口。

時令已至深冬,黃河故道遊客稀疏,蘆花飄蕩。趙恆華是一名教師,這幾年一直致力於劉口通史研究,對劉口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他掌握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採訪趙恆華是在他家的堂屋裡,話題從1000年前的老黃河開始。

由於時代的變遷,王朝的更迭,劉口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有關劉口的最早記載應該是在唐堯時期,在曹縣和商丘之間,有一處高丘名叫南楚丘,楚丘上生長著一種叫荊楚的植物,楚國祖先季連便帶領部眾在此生活。後來,季連的後人先是依附夏朝,而後又依附了殷商,但都是擇明主而事之,審時度勢地在各種勢力中生存,到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們積極加入了武王的大軍,立有軍功,便被周成王封於楚地。經過楚國曆代君王勵精圖治,數百年後,楚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和戰國七雄之一,屢次問鼎中原,後雖被秦國所滅,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優秀而厚重的楚文化,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商湯時期,商湯在伊尹的弼輔下,養精蓄銳於亳地多年,待他感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便在北亳會盟諸侯,誓師討伐夏傑,而後便一舉將夏傑王朝打垮,創建了殷商王朝、殷商文明,而這次北亳會盟就在現在的劉口鎮西部、李莊鄉北部,以及山東省西南部地區,至今那裡還有“小亳州”之稱,所以,劉口在商湯時期是商湯部落重要的活動區域,史稱北亳、景亳、北薄。

劉口主要的代表之一就是黃河故道了,流經劉口北部的老黃河在春秋叫丹水,漢朝叫甾獲渠,晉朝叫獲水,而後為汳水,隋唐叫汴水(為汳水北支),而永樂固則是獲水和汳水相通的地方。據歷史記載,現今劉口的老廠村在漢朝時候就是碼頭,而這種延續一直到宋朝。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劉口應該有一定的經濟地位,這主要是得益於良好的漕運系統,也難怪唐朝開元年間,李隆基東去泰山朝拜時要路過劉口,並修建了泰山行宮。由此可見,自秦漢至宋朝,劉口的漕運地位一直很重要,並且相當繁榮。

宋建炎二年,黃河在中原地區遭到人為決口,此後數百年間,黃河奪多條河流入海,致使黃河多道並行,主副交替,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公元1180年(金大定20年),金朝開始治理黃河水患,將指揮部設置在商丘歸德府,但是沒有起到較好的作用,因為那時的金朝已是腹背受敵,命懸一線,不到一個甲子,金朝被南宋和蒙古所滅。也就是在金朝大定年間(公元1161年至公元1189年為金朝大定年號),有劉氏兄弟開始在黃河上擺渡,史稱劉家渡口,劉口便開啟了一段頗為曲折的文明。

元朝時期劉口歸屬楚丘,後改為曹縣,隸屬曹州。元朝政府對黃河水害不聞不問,從而給黃河下游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再加上紅巾軍反抗元朝的戰事大都發生在黃淮地區,致使黃淮地區人口銳減,劉口地界上已經是人煙凋零,僅存劉口集的劉家和石樓石家兩戶,其餘人等不是戰死,就是為瘟疫、水患所害,人煙稀少是劉口經濟凋敝的重要原因。

明朝時期,劉口歸屬十分複雜,劉口以現在的北大街街道為界,界以北屬於曹縣,名稱為劉家渡口,黃河大堤以北皆屬曹縣,屬曹縣望魯鄉。北大街以南地區叫徐隆店,歸屬歸德府永安六鄉,也有部分地區歸屬永安七鄉,丁鎮;但東部地區卻屬虞城。一直到民國時候,劉家渡口一個城池被三個縣管轄,他們分別為商丘縣、曹縣、虞城。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劉口自清朝乾隆中葉至清朝咸豐初年為曹縣縣丞的辦公駐地,其主要原因是黃河決口頻繁,黃河水患在魯西南地區危害嚴重,清政府從行政、救災、財政收入等諸多利弊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令曹縣縣丞在劉口辦公,這是我國曆史上和平時期少有的縣級政府長期異地辦公的現象。

清朝咸豐五年,也就是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今蘭考縣張莊)決口,黃河北上流入渤海,劉口漕運地位走向衰弱,商業地位迅速下滑,但是由於原來的商業基礎較好,劉口經濟在艱難中繁榮,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

1946年,國民政府建劉口鎮。1948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魯西南軍區發動蘭封戰役,劉口解放,歸屬山東省復程縣管轄。1949年歸屬商丘縣管轄,同時,山東河南的地界有了很大的變化,黃河故道大堤以北至黃河故道河床以南的地區歸屬商丘縣,劉口東部的部分村落也歸屬商丘縣,形成了以劉口集為中心的一個行政區。1958年以前劉口歸道口人民公社,1975年脫離雙八鎮人民公社,改為劉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劉口鄉,1997年改為梁園區劉口鄉,201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