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口镇:千年古镇不虚传

刘口镇位于梁园区东北部,镇政府距商丘市区15公里,105国道纵贯全境,是豫鲁两省的交界。据历史记载,刘口集自命名刘家渡口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被誉为千年古镇刘口。

时令已至深冬,黄河故道游客稀疏,芦花飘荡。赵恒华是一名教师,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刘口通史研究,对刘口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他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赵恒华是在他家的堂屋里,话题从1000年前的老黄河开始。

由于时代的变迁,王朝的更迭,刘口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有关刘口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唐尧时期,在曹县和商丘之间,有一处高丘名叫南楚丘,楚丘上生长着一种叫荆楚的植物,楚国祖先季连便带领部众在此生活。后来,季连的后人先是依附夏朝,而后又依附了殷商,但都是择明主而事之,审时度势地在各种势力中生存,到武王伐纣的时候,他们积极加入了武王的大军,立有军功,便被周成王封于楚地。经过楚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数百年后,楚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屡次问鼎中原,后虽被秦国所灭,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优秀而厚重的楚文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汤时期,商汤在伊尹的弼辅下,养精蓄锐于亳地多年,待他感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在北亳会盟诸侯,誓师讨伐夏傑,而后便一举将夏傑王朝打垮,创建了殷商王朝、殷商文明,而这次北亳会盟就在现在的刘口镇西部、李庄乡北部,以及山东省西南部地区,至今那里还有“小亳州”之称,所以,刘口在商汤时期是商汤部落重要的活动区域,史称北亳、景亳、北薄。

刘口主要的代表之一就是黄河故道了,流经刘口北部的老黄河在春秋叫丹水,汉朝叫甾获渠,晋朝叫获水,而后为汳水,隋唐叫汴水(为汳水北支),而永乐固则是获水和汳水相通的地方。据历史记载,现今刘口的老厂村在汉朝时候就是码头,而这种延续一直到宋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口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得益于良好的漕运系统,也难怪唐朝开元年间,李隆基东去泰山朝拜时要路过刘口,并修建了泰山行宫。由此可见,自秦汉至宋朝,刘口的漕运地位一直很重要,并且相当繁荣。

宋建炎二年,黄河在中原地区遭到人为决口,此后数百年间,黄河夺多条河流入海,致使黄河多道并行,主副交替,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公元1180年(金大定20年),金朝开始治理黄河水患,将指挥部设置在商丘归德府,但是没有起到较好的作用,因为那时的金朝已是腹背受敌,命悬一线,不到一个甲子,金朝被南宋和蒙古所灭。也就是在金朝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至公元1189年为金朝大定年号),有刘氏兄弟开始在黄河上摆渡,史称刘家渡口,刘口便开启了一段颇为曲折的文明。

元朝时期刘口归属楚丘,后改为曹县,隶属曹州。元朝政府对黄河水害不闻不问,从而给黄河下游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再加上红巾军反抗元朝的战事大都发生在黄淮地区,致使黄淮地区人口锐减,刘口地界上已经是人烟凋零,仅存刘口集的刘家和石楼石家两户,其余人等不是战死,就是为瘟疫、水患所害,人烟稀少是刘口经济凋敝的重要原因。

明朝时期,刘口归属十分复杂,刘口以现在的北大街街道为界,界以北属于曹县,名称为刘家渡口,黄河大堤以北皆属曹县,属曹县望鲁乡。北大街以南地区叫徐隆店,归属归德府永安六乡,也有部分地区归属永安七乡,丁镇;但东部地区却属虞城。一直到民国时候,刘家渡口一个城池被三个县管辖,他们分别为商丘县、曹县、虞城。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口自清朝乾隆中叶至清朝咸丰初年为曹县县丞的办公驻地,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决口频繁,黄河水患在鲁西南地区危害严重,清政府从行政、救灾、财政收入等诸多利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令曹县县丞在刘口办公,这是我国历史上和平时期少有的县级政府长期异地办公的现象。

清朝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张庄)决口,黄河北上流入渤海,刘口漕运地位走向衰弱,商业地位迅速下滑,但是由于原来的商业基础较好,刘口经济在艰难中繁荣,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1946年,国民政府建刘口镇。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鲁西南军区发动兰封战役,刘口解放,归属山东省复程县管辖。1949年归属商丘县管辖,同时,山东河南的地界有了很大的变化,黄河故道大堤以北至黄河故道河床以南的地区归属商丘县,刘口东部的部分村落也归属商丘县,形成了以刘口集为中心的一个行政区。1958年以前刘口归道口人民公社,1975年脱离双八镇人民公社,改为刘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刘口乡,1997年改为梁园区刘口乡,2017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