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本能一舉擒殺曹操,卻派關羽把守華容道,從而放了曹操?

jinkie


赤壁之戰的勝利,標誌著孫劉聯盟結合的成功,使曹操大敗而歸。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本能一舉擒殺曹操,卻派關羽把守華容道,從而放了曹操?是諸葛亮的失誤造成的還是諸葛亮其本意就是要放掉曹操呢?今天筆者來簡單分析一下。

赤壁之戰結束之後,曹操被打的一敗塗地,能在很大情況下削弱曹操的軍事實力甚至拿下曹操也不能問題的。問題出在那裡呢?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之中,有驚天緯儀之才早與料定曹操兵敗之後會從走華容道。所以,派了一名大將——關羽,前去埋伏曹操的退亡之路,並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勢必取曹操項上人頭。

果不其然曹操確實走華容道逃亡。按照當時關羽埋伏的兵力,對待曹操帶領的殘兵,拿下曹操是不成問題的。關羽開始也是勢必取曹操首級,但奈何曹操講起了昔日之情分。關羽當時落難之時,曹操對待關羽是物其所有,甚至胯下“赤兔馬”皆是曹操所贈。

今日,曹操落難關羽卻要取曹操性命。在《三國演義》之中,大家都知道,關羽是“忠、義”的代表。什麼為“義”?古人說的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關羽聽後是目送曹操離去。

那麼,現在咱們來分析諸葛亮知不知道關羽會放掉曹操呢!筆者認為:會。

其一:曹操和關羽的情分諸葛亮是知道。當時,若不是曹操傾慕關羽之才,關羽有十條命也不會安然的護送嫂子離去。想必這點關羽也是知道的,自然內心之中對曹操有虧欠。

其二:關羽作為忠義之人,自然會報答曹操。但是關羽和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也使得恩情一直無法還上。今日,曹操落難勢必會還上。

通過分析既然諸葛亮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那麼為啥還派關羽前去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其一: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三國之中魏國的勢力最大,如果殺掉了曹操。孫劉聯盟將瞬間成為敵對的一方。當時劉備的根基未穩,吳國勢必是藉此來攻佔蜀國,這是蜀國無法抵擋的。

其二:放掉曹操,曹操會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無力對孫劉聯盟發動戰爭,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為啥要一直堅持聯盟吳國,贏得發展的時間。

其三:就算殺掉了曹操,那麼可能會出現其他方的諸侯勢力,來接管魏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將來會天下的勢力又會如何這是諸葛亮無法把控的。其四:知道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關羽的內心其實是一直不服諸葛亮的,可以藉此機會來滅滅關羽的威風,讓其姿態放低一些。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是諸葛亮有意放走曹操的。那麼,如果諸葛亮派張飛、趙雲......其他人,殺掉曹操。三國又會呈現出什麼的局面呢?


無筆


赤壁之戰後,曹軍水師大敗,而曹操本人從華容道逃跑。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當時派關羽把守華容道這最後一個關卡,雖說關羽武功高強,按理說定能在華容道擒拿曹操,並將他手刃刀下,但是在最後,關羽念及舊情,還是放過了曹操一馬。

很多人為之嘆惋,諸葛亮料事如神,怎麼偏偏讓關羽把守要關,最後落得曹操逃逸,要是能在華容道斬了曹操,豈不是除了蜀國心頭大患?但其實並非如此,關羽釋放曹操也在諸葛亮的深謀遠慮當中,要知道諸葛亮是眼光長遠的謀士,如若曹賊的死對蜀國有利,那他也絕對不會派遣關羽把守華容道。而關羽遇上曹操時會將他釋放,也是在諸葛亮的預期中的。

關於諸葛亮要放曹操一馬的原因,一說是對未來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利。“三足鼎立”是諸葛亮策劃已久的理想化勢力分佈大況,如果天下三方勢力獨立、互相牽制,那麼留給蜀國的發展時間和機會就會更多。蜀國比起其他兩國,從最開始就稍顯疲軟,蜀國的人才情況比起人才濟濟的魏、吳,本就顯得力不從心,除了五虎將和一員諸葛亮外,就基本沒有能擺上檯面與其他勢力抗衡的牌了。諸葛亮雖料事如神,但下錯一步棋,就將一錘定音蜀國生死,所以不得不謹慎而為之。

所以有的人認為,諸葛亮特意放曹操一馬,實在是小人行徑。其實這麼說是不妥的,雖說當時蜀吳聯合抗曹,但劉備孫權之間的結盟並不穩固,蜀吳聯盟的性質更偏向單純的利害關係一致,至於所謂深厚的聯姻情誼,或者是長遠的目的和相互牽制的籌碼,兩者之間是壓根不存在的。並且這樣的結盟一旦瓦解,首先受損的還是劉備,畢竟當時吳要比蜀強大很多,諸葛亮能調動的全部兵力加起來不過幾萬,但孫權手下隨隨便便就能調出十萬有餘。

所以如果在華容道殺害曹操,曹勢力也並不會因為曹操之死而鬆動瓦解,反倒會變得更加過激。曹操之子曹丕曹植肯定要借為父報仇之由討伐蜀國,這時候吳國的勢力走向就充滿了未知數,想必孫權手下的幾位策士也會選擇坐收漁翁之利,瓦解聯盟,並將蜀國納入囊中。

諸葛亮的這一舉充分體現了他的深謀遠慮,這樣做不僅穩固了三國局勢,曹操敗退後定會安頓一段時間,蜀國也可以藉機發展。另外,還有一些個人層面上的原因。關羽關雲長生性驕縱倨傲,但卻很念舊情,在出於私心放了曹操一馬後,讓曹操欠了蜀國一個人情不說,關羽面對諸葛亮時自然會感到心虛,諸葛亮這一舉還澆滅了關羽趾高氣揚的秉性,可謂一舉多得。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我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歷史的事實,不存在華容道釋放曹操的故事

華容道關羽放跑了曹操,這是《三國演義》一個著名的故事,因此中國人都知道華容道這個地名。在歷史上,曹操確實是從華容道逃走的,但關羽並沒有埋伏在那兒。

周瑜在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後,劉備也把關羽的精銳部隊投入戰鬥。此時曹軍已是混亂不堪,幾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為了擺脫追兵,曹操不得已之下,選擇了一條狹窄難行之路,這條通道就是華容道。

歷史上的華容道不曾發生過關羽釋曹操的故事,但華容道還是成為曹操的心頭之痛。

華容道不僅狹窄,還有大片沼澤地,泥濘難行。十餘萬大軍進了這裡,幾乎沒辦法通行。更糟的是,天公不作美,竟然狂風大作。曹操自然不想困死在荒郊野嶺,他下了一命狠命令,以老弱殘兵開路,讓他們揹著薪草填平沼澤,為後續部隊鋪路。這些戰士本來就體力不支,不小心就陷在沼澤中,更慘的是,在他們後面騎兵們的馬匹幾乎失去控制,一旦落入沼澤中,便胡亂踩踏,造成大量的傷亡。

而周瑜與劉備的追兵還要不停地騷擾、追殺。曹操且戰且退,兵敗如山倒,一直撤到南郡,方才依城固守。

從史料來看,既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無關羽的義釋曹操。

第二,從小說的角度看,意在刻劃諸葛亮與關羽的形象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帶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歷史小說。作者是站在蜀漢的立場,故而對蜀漢一方的謀臣武將,刻劃得十分到位。如果沒有虛構一些情節,人物形象就站立不起來。


比如說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所起的作用,就我們在史料上看到的,只是前往東吳,與孫權達成聯合。至於草船借箭、借東風,派關羽去截擊曹操等等故事,都是無中生有的。作者杜撰出這些故事,才能使得小說的人物更加豐滿,更加突出小說主要人物的特點與形象。

對於關羽這個藝術形象來說,華容道的故事更是不可或缺。關羽為什麼被後世譽為“武聖”呢?他固然武藝高強,可是我們讀了《三國演義》,比關羽武藝高強的人有,比如呂布;與關羽武藝不相上下的,也有不少,比如張飛,他怎麼就沒成武聖,連武二聖也沒有呢?

“武聖”二字要拆開來,武是功夫,聖是義氣。小說極力刻劃的關羽形象,是個非常重義氣的人。義氣之人,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曹操曾對關羽有恩,這個恩,關羽要是沒報,其圓滿的形象就虧了一角。因此,小說作者要設計這麼一出華容道的故事,讓關羽的形象更加豐滿。

第三,從文學角度看,增加了衝突的戲劇效果

一部小說要引人入勝,就必須不斷製造出衝突,有人物的衝突,故事就富有戲劇效果。在這一點上,《三國演義》做得非常好。

赤壁之戰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篇章,作者在寫一段故事時,體現出卓越的寫作天才。從劉備兵敗荊州始,張飛橫矛立馬長坂坡、趙子龍救阿斗,諸葛亮舌戰群儒,到草船借箭,借東風,以及蔣幹中計,黃蓋詐降等等,一連串的故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復起,環環相扣,緊張刺激。

既然戰前鋪墊那麼大,戰爭過程妙計疊出,如果尾巴沒有收好,那對小說就是一個極大的遺憾。大家想想,假如火燒連船,曹操大敗而走,故事就此結束,是不是有虎頭蛇尾的味道呢?因此,作者必須在曹操敗退中,再製造一個衝突。這個衝突,就是關羽與曹操的衝突。這算沒有這個故事,作者也必須製造另一個,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小說情節達到平衡狀態。


君山話史


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評價是: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說關羽善領兵,但自傲,與謀士們不容。張飛喜歡親近士大夫文人,但是看不起小人。這就是兩人的優缺點。後來,關羽死於自傲,而張飛被小人所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派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並且神機妙算的指出曹操必過此處,讓關羽去斬了曹操。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去呢?

在關羽之前,諸葛亮分別安排了趙雲和張飛前去堵截曹操,目的是消耗曹操身邊的有生力量,為關羽最後一擊做鋪墊。這就說明,諸葛亮心裡清楚,等曹操走到華容道必敗。那諸葛亮為什麼將這樣的重任交給關羽而不交給別人呢?

上面說了,關羽驕於士大夫,諸葛亮當年年僅28歲,是劉備屈尊三次請出山的。在關羽眼中,乳臭未乾的諸葛亮有點過譽了,所以他和張飛都很生氣,認為劉備太過於相信諸葛亮。於是為了震服關羽,諸葛亮安排了這一齣戲,讓關羽去斬曹操。

曹操當年有恩於關羽,重金封侯誘降關羽,而關羽封金還候,最後離開曹操又回到劉備身邊。因此,關羽欠曹操一條人命。諸葛亮讓關羽給曹操最後一擊,就是為了給關羽出難題,如同關羽平時對自己一樣,看看關羽如何反應。

那麼在諸葛亮心中,此刻的曹操能死嗎?肯定是不能的。荊州離許昌太近,一旦曹操死亡,那麼周瑜會領軍順勢攻取南陽,從而威脅許昌。一旦許昌攻陷,那麼至少黃河以南就不再屬於魏氏天下了。

當時劉備作為聯軍的一部分,兵力單薄,僅僅有一萬多人。而荊州處於曹軍、東吳、劉琦的三方勢力共同佔領中,劉備此時是最弱的。因此劉備想要渾水摸魚,必須讓曹操活著。只有曹操活著,孫權才不會坐大,劉備這個幫手才能體現出價值。

因此,必須派人放了曹操,還不能明著放,只能暗地裡去放。像趙雲、張飛等人肯定是說不通,這些人恨不得見面二話不說就斬了曹操,而關羽最有可能。因此諸葛亮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讓關羽去守最後一道關,華容道。關羽曾經受到曹操厚待,而曹操此人又臉皮甚厚,因此一定會去求關羽放了自己。關羽重義氣,一定會放了關羽。即使不放,諸葛亮也做了準備,只給關羽配備少量兵力,讓關羽沒有必勝的可能。

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 住去路。

諸葛亮只給關羽配備了五百人,這其實就說明諸葛亮留有後手。即使關羽萬一想捉曹操,這五百人也力量太弱,而曹操逃跑的肯能性很大。

後來,果然如同諸葛亮所料,曹操從關羽手中逃脫,關羽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心服口服。而曹操撿了一條性命,繼續威脅孫權。劉備渾水摸魚,最終搶佔了荊州地盤!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根據《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思路,諸葛亮不想讓曹操死,因為曹操一死,孫權立馬坐大,這對於想渾水摸魚的劉備方來說是不利的。因此,諸葛亮巧用關羽守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關羽也因此獲得了義氣的美名,一舉兩得!


每日趣評


華容道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從演義的角度去分析,正史黨請勿當真。

赤壁之戰是演義中最重要的故事,沒有之一。從劉備攜民渡江開始,羅貫中為描寫赤壁之戰花費了整整十個章節,佔到全書篇幅的近1/10。其實在歷史中,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角色只是促成了孫劉聯盟,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羅貫中則把諸葛亮貫穿於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而且完全掌控劇情的發展,甚至可以決定曹操的生死,而華容道就是決定曹操生死的關鍵。但諸葛亮卻派關羽守華容道,最終讓曹操逃跑,他為何要這樣做?

首先,此時捉住曹操對劉備不利,無法實現三分天下的計劃。

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如果此時捉住曹操,那麼北方必定大亂,而當時孫權的實力僅次於曹操,劉備甚至還不如馬超劉璋,無力和孫權相爭。

孫權可以趁勢在東線奪取徐州,西線拿下荊州,那麼此時蜷縮於夏口的劉備將無路可走,極有可能被孫權吞併。所以此時捉住曹操對劉備是極為不利的,三分天下無法實現。

其次,關羽是最佳人選。

諸葛亮早已算到曹操的逃跑路線,將經過烏林小路、葫蘆口和華容道三處險要。他計劃利用烏林小路和葫蘆口來消耗曹操僅存的力量,讓曹操到達華容道時人困馬乏,徹底喪失抵抗能力。

但曹操是不能捉的,所以華容道的人事安排就很重要。既不能失了自己神機妙算的面子,還得讓曹操合情合理的跑掉,遍觀劉備賬下只有關羽最為合適。

一來,關羽忠義無雙,又和曹操有舊,必然念在許都掛印封金之情網開一面。如果換做別人,曹操無路可逃。諸葛亮這樣做也算做個順水人情。

二來,諸葛亮雖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燒的很旺,但關羽內心裡對他一直不買賬,所以諸葛亮想利用華容道來讓關羽心服口服。

於是諸葛亮安排趙雲埋伏烏林小路,葫蘆口則讓張飛埋伏,唯獨不給關羽安排任務。關羽急了,便向他請命。諸葛亮說怕將軍念在舊情放過曹操,如果硬要去,必須立下軍令狀。關羽應允,帶著500校刀手出發。

結果不出所料,關羽放過了曹操一行,回來覆命。諸葛亮執意要按軍令狀行事,將關羽斬首,但劉備苦苦相勸,諸葛亮“只好”作罷。諸葛亮巧妙利用華容道給關羽上了一課。

不過正史中確有曹操經華容道逃跑的記載,但和演義有所出入。正史中是劉備帶兵去追擊,只是沒有追上罷了。


石頭說歷史


這個問題也許會讓很多三國迷表示出:對諸葛亮這個決定的不理解和各種合“理性推斷”來驗證諸葛亮這個決定的長遠意義:對關羽放曹操是即替他惋惜,也超敬佩他,反正這段情節看的讓人感到各種糾結!

好的,我回答完畢,是的,這個效果就是這個情節的目的和原因!

首先要明確這個情節是小說虛構的。

孫劉聯軍在赤戰大敗曹操,孔明派關羽在華容道埋伏成功,最後卻放了曹操。看到這裡都會痛心疾首,覺得關羽怎麼能錯失良機呢。很多人也會用諸葛亮的維度去解釋說:認為曹操命不該絕,所以才派關羽去華容道埋伏。

但是諸葛亮算準關羽會放曹操,那為什麼還要關羽立軍令狀。

是為了更能凸顯出關羽“義”的人物特點。放曹操這個行為,越反常,越難以理解,矛盾效果就越強烈,對“義”的表現也就越成功,人物特點刻畫的就越鮮明越深刻。這就是小說的魅力,義釋曹操也成了最經典的橋段之一。

其實關羽在曹營的這段描寫中,為了強化對關羽“義”的刻畫,也是花了不少功夫。

我們先考慮這麼一個問題,你關羽都是一個“降將”了何談“忠義”?但我們怎麼就沒覺得他人設崩了呢?

《三國演義》裡,曹操俘虜關羽以後,安排關羽和兩位嫂子共處一室,這是在試探關羽的人品。而關羽這一夜手捧《春秋》,看到天亮,讓曹操心服口服。而關羽一夜不睡,體現的當然是他對劉備有情有義。

這段描寫巧妙的表現了曹操的“奸”和關羽的“義”。曹操愛才,一直想把關羽收為己用。他想關羽把持不住,就沒臉再回去找劉備,自然會跟著自己了。而關羽的堅守,也就不只是在男女關係上保持清白,更是在表達忠於漢室,忠於義兄的決心。

說到關羽夜讀《春秋》也是人物需要。

《春秋》是儒家經典,也就體現出關羽懂得儒家綱常倫理。

所以這樣的情節描寫讀者心裡就會產生疑問,這就有了懸念,這個懸念所產生的矛盾衝突越激烈越能讓人體驗深刻,當作者“揭曉”答案的時候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和您一起學一點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讓人很不解,這個不解不是來源於關羽,而是來源於諸葛亮。諸葛亮明知關羽會誤事,還派關羽去,糊塗啊這是!

而事實諸葛亮為何非要派關羽去呢,真是一時頭腦發熱麼?

實際上,派關羽守華容道,諸葛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新三國》中為此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操不能死

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之後,劉備表示不解諸葛亮的做法,因為他也認為,關羽可能會放走曹操。諸葛亮卻表示他昨夜夜觀天象,斷定曹操命不該絕,故而放走就放走吧!這當然是胡扯,因為諸葛亮知道,如果曹操死了,那麼曹魏就會把怒火帶給劉備集團,萬一瘋狂報復,劉備這邊根本承受不住,劉備集團最需要的還是養精蓄銳,以待時機慢慢發展壯大!

不但諸葛亮是這樣想的,周瑜也是這樣的想的。周瑜的想法略有不同,就是曹操可以死,但是不能實在東吳手上,於是在本有機會誅殺曹操的時候,江東軍愣是打打停停,把曹操一路趕向劉備那邊,借劉備之手出掉曹操,諸葛亮自然不會上當!

第二個原因:成全關羽

關羽,忠義的代名詞,一生光明磊落,赫赫威名。但是,關羽始終欠了曹操一個人情,就是關羽投降曹操時期,曹操對關羽是好的不得了,又是送美女又是送珠寶,還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在關羽看來,此恩情他很難承受,故而,對於曹操,心中一直有個疙瘩。

諸葛亮也是看穿了這點,反正曹操是必須要放走的,倒不如成全了關羽,讓他還了這個人情,成就一場“千古佳話”。結果,也是正如諸葛亮所料!

第三個原因:打磨關羽的性子

諸葛亮曾對劉備說,相比張飛,自己最擔心的反而是關羽,因為關羽實在太傲慢了,這在以後肯定會吃大虧的。所以,諸葛亮無時無刻都在打磨關羽的性子。

這一次,除了成全關羽之外,諸葛亮就是要讓關羽犯下這個錯,從而希望關羽可以收起自己的傲慢,老老實實做人。在後來關羽攻取武陵的時候,諸葛亮就提起“華容道”一事來刺激關羽,關羽一聽,果然收起傲慢,認認真真的去攻打武陵。不得不說,諸葛亮治人還真是有一套啊!

【我是七夜侃歷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祝福大家順順利利,升職加薪哈哈!】


七夜侃歷史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無疑是最為精彩的一個篇章,在孫劉的聯合下,曾不可一世的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不得不敗走華容道,如果不是關羽放水的話,曹操肯定是死路一條。可以想象的是,每一個讀者閱讀在這裡的時候,都會扼腕嘆息,為關羽放走曹操而可惜,如果諸葛亮令派張飛、趙雲在此把守,那麼曹操一定插翅難逃,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被諸葛亮所浪費,實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認為是諸葛亮昏了頭了。\n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非是諸葛亮昏了頭,智商不夠,反而是他深謀遠慮的結果。
作為戰略家,諸葛亮自然不會被所謂的情感左右,作出低級的調兵遣將的錯誤,他之所以這樣做,更多的是為劉備集團考慮。\n當時的天下,比較有勢力、有實力的主要有孫權、曹操、劉備以及西涼馬騰等人,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清晰,各方勢力已經達到了均衡的局面,此時一旦曹操被殺,孫權或馬騰都是獲利做大的一方,到時為了爭搶地盤,又要掀起腥風血雨,這是諸葛亮所不願看到的,他在隆中的時候就已經為三分天下定下了基調,曹操一死,不可測的變局就會增大。\n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諸葛亮才故意委派關羽前往,他深知義薄雲天的關羽一定會作出義釋曹操的行動,這樣反而會了結關羽欠下曹操的人情,同時又可以讓關羽對他心存感激,如此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尋史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手下死傷無數,無奈之下,只能敗走華容道了。


當時,諸葛亮算到曹操會走華容道,卻派關羽守華容道。最後放走了曹操。為何呢?

一:曹操不能死

赤壁之戰,曹操已經統一的北方。一但曹操死了,北方肯定會大亂。北方一亂,東吳也就沒有了顧及。很有可能趁著北方動亂之際,滅了劉備。

因此,為了給劉備贏得發展,曹操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東吳才會繼續和劉備聯盟。劉備才有時間發展自己的勢力。


二:讓關羽還人情

諸葛亮知道曹操有恩於關羽,而現在,曹,劉是敵對的。萬一以後在大戰中,關羽故意對曹操放水,很可能導致大敗。

所以,諸葛亮故意給關羽一個機會還了人情,人情一還,日後誰也不欠誰的。

當然,這些都是三國裡面的記載,在正史中,諸葛亮可不是故意放走曹操的。


正史中,曹操敗走華容道,但是卻是沒有遇到關羽。當時,曹操在華容道,一路狼狽,最後還是走出了華容道。而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曹操會走這裡,因此等劉備的人追來,曹操早就已經走遠了。


唯戀無名


曹操敗走華容道之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赤壁大戰曹操近乎全軍覆沒,最後經華容道灰溜溜逃回了江陵。但是,《三國志》在記載這件事時並沒有提及關羽。換言之,真實歷史上並沒有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因此,這個問題在真實歷史上我們無法找到答案,只能以小說《三國演義》而論。



那麼,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守華容道呢?難道諸葛亮不知道關羽與曹操的關係?不知道關羽的性格?顯然不是!說白了,諸葛亮就是刻意為之,為的就是放走曹操,卻又讓老孫家無話可說。畢竟這是關羽的私人行為,與老劉家無關,不是嗎?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放走曹操呢?原因不難理解。曹操雖然兵敗,但是老曹家在北方的根基並沒有動搖,實力依然強勁!如果冒然殺了曹操,等於是把戰爭禍水引向了自己。原本孫劉兩家是老曹家共同的敵人,瞬間就變成了老劉家與曹操兒子之間的殺父之仇!這個仇曹操的兒子不可能不報,如此一來,兵鋒直指老劉家。別看孫劉是聯盟,可這種聯盟說白了就是相互利用。如果老曹家目標直指老劉家,老孫家不可能出兵援救,很可能還會趁機分一杯羹,與老曹家聯手滅了老劉家!不是嗎?只有維持三家勢均力敵,對老劉家才是最為有利的,有了老曹家的威脅,孫劉聯盟才能繼續維繫下去,這就是諸葛亮刻意放走曹操的原因所在。



其次,諸葛亮此舉實際上也有使壞的成分,目的是將曹操對孫劉兩家的仇恨全部轉向老孫家。孫劉聯手在赤壁打敗了曹操,可曹操走投無路時老劉家卻放了他一馬。諸葛亮此舉等於是明著告訴曹操,打你是老孫家的主意,我們老劉家只是為了自保,並不想置你老曹於死地!如此一來,如果曹操嚥下了這口氣,到此結束。如果曹操反撲、報復,老孫家首當其衝。老劉家進可以趁機分一杯羹、趁機強佔老孫家的地盤;退可以再次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總之,老劉家左右都不吃虧。



再者便是諸葛亮自己的一點小心思了,那就是立威。諸葛亮初來乍到時身無寸功,劉備麾下的將領並不買他的賬。雖然後來立下了一些功勞,但是關羽這些劉備的鐵桿實際上並不服他,更多地還是看在劉備的面子上湊合著聽用。諸葛亮選擇關羽守華容道,他知道,以關羽的性格,放走曹操幾乎是必然的。如此一來,關羽便是犯了“死罪”。讓劉備就此殺了關羽、自斷股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諸葛亮卻可以藉此機會以“殺關羽”來立威!至於恩出於上放了關羽,那是老闆劉備和他關係鐵。你們和老闆關係沒那麼鐵的就要留神了,犯在我諸葛亮手裡,照殺不誤!而對關羽而言,諸葛亮此舉也是一個下馬威,你如果再不聽調遣,老闆總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保你吧?!



《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是羅貫中還是用了心的。一段華容道背後藏著太多權謀和策略,並不是諸葛亮失誤、關羽婦人之仁那麼簡單。既有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性謀劃,也有把禍水引向孫吳的戰術性舉措,更有諸葛亮接機立威的技術性操作,也無怪乎《三國演義》能夠被稱為“四大名著”之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