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那一直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什麼選擇不選擇劉備去輔佐呢?

追隨歷史的腳印


首先,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這個結論從何說起?根本就是瞎扯。

劉備從來就沒有打算恢復漢室,而是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在巴蜀地區搞割據。劉備只想建立一個以巴蜀為核心的割據政權,至於恢復漢室這件事,劉備從來沒有考慮過。

如果劉備真的有心恢復漢室,那麼他稱帝后,就應當北伐曹魏,光復中原。事實上,從劉備稱帝到他病死,劉備從來沒有北伐,反而因為關羽之死,出兵和東吳幹了一架。

以荀彧的智商,當然看得出劉備的心思。既然劉備無意恢復漢室,那麼忠於漢室的荀彧,自然不可能投奔劉備了。

其次,就當時的實力而言,曹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只有曹操才有可能統一天下,至於曹操統一天下後,是否會恢復漢室當然是另說了。但是如果連天下都無法統一,那麼恢復漢室自然是無從談起了。

也就是說,恢復漢室的基本前提是天下一統。而當時有能力統一天下的,只能是曹操。荀彧當然能看出曹操、劉備、孫權三強並立時,到底誰最牛逼,到底誰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他選擇曹操,當然是沒錯的了。

最後,荀彧這個忠於漢室的名聲,也非常值得懷疑。歷史上,荀彧是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而被曹操逼令自殺,當然也有史料說荀彧是鬱鬱而終的。但是無論如何,荀彧之死,和曹操封王這件事,是有著直接關係的。

荀彧反對曹操封王,是否就說明他忠於漢室呢?當然不一定。曹操自迎立漢獻帝開始,他就不是漢臣了,而到了威逼朝廷冊封他為魏公之時,曹操已經是東漢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皇帝了。這一點,荀彧怎麼能看不出來?

為什麼一直到曹操受封魏王時,荀彧才正式提出反對。難道他贊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難道他贊成曹操受封魏公?就是反對曹操受封魏王?

實際上荀彧反對曹操封王,只是因為曹操封王,打破了“曹操-荀彧-漢獻帝”之間的權力平衡,讓荀彧失去了作用。荀彧當時以尚書令的身份,坐鎮朝廷,成為曹操和漢獻帝之間的關係紐帶。但是曹操封王后,“曹操-荀彧-漢獻帝”這個權力三角,顯然是無法維持的,荀彧在權力架構中,失去了作用。這才是他反對曹操受封魏王的根本原因,這和忠於漢室沒有太大關係。


袁衛宇


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

首先要把準劉備的一生政治活動的脈博,只有把劉備的動機和目的吃透了,才能回答荀彧為什麼不跟劉備而選曹操。

一一劉備

一、劉備的身世

劉備逢人便處處介紹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後。我們先看下皇族家譜的排序。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

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子也。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山靖王到劉備已經第十八代了,如果每代20歲生子,也已過了360年,拿幾百年前的老祖宗說事,是不是有點滑稽,用幾百年老祖宗來抬高自身人望,劉備的用心是不是有點拉大旗作虎皮嫌疑?再說現實中的劉備是不是皇族譜上那個劉備,這也很難說得清。

二、劉備的生長環境

就算現實中的劉備與族譜上劉備是同一個人。那麼作為皇室後代怎麼會淪落到織蓆販履的窘境?象劉表、劉璋、劉恢、劉焉同是皇室後代,為何當時處境都強於劉備?除了劉備叔叔外,沒見有其它宗親資助劉備。

既然已經靠織蓆販履為生,其生存狀態基本己屬於社會最底層了,這樣的艱難處境劉備對漢王朝還有多少感情?一個天天為生計而奔走的人還想著恢復漢室?這個漢室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值得懷念和感恩的地方。與其說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還不如說劉備為改變自身狀況想做一番努力更準確些。演義第一回中介紹劉備時有這樣一段描寫: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雖是兒時嬉鬧,亦可見劉備根本無扶漢室之心。

三、劉備成年後的作為

一是依靠與自已同心同德者。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初時劉備並沒有走宗親路線,他剛開始完全可以投靠劉表等人。沒去投靠這說明他當時與有勢力的漢室宗親並不能平等對話,人家對他是俯視,他對這些宗親只能仰視,沒有投靠人家的資本。只能自己另起爐灶重開臺

一一劉備、關羽、張飛

二是明打仁義招牌,暗奪宗親領地為業。初時劉表想讓出荊州給劉備,劉備始終拒絕,而對益州劉璋的態度劉備就有所不同,劉璋請其入川時,剛開始表現得象親兄弟一般,劉備仁義招牌騙過了劉璋的昏目。後來只是因為劉璋未能滿足他的兵馬糧草數量,劉備便大怒,將信函撕毀,殺了涪水關守將,開始了奪取益州的全面行動。其假仁可見一般。

為何劉備對劉表和劉璋的領地。一個拒,一個取呢?因為劉備知道,荊襄是用武之地,熱點地區,曹操和孫權都盯著這塊肥肉,以當時劉備的力量即使取了荊州也守不住,倒不如拒收還落得個真仁義的美名,這一點諸葛亮也沒有劉備看得清,關羽後來失去荊州,也證明了荊州是塊唐僧肉,不取安寧,取了會引火燒身。

三是兄弟情高於一切,忘記了隆中對的初心。如果劉備真的是以恢復漢室為目標,就不應為關羽報仇和東吳打夷陵之戰,北伐中原才是恢復漢室的正確之路,兄弟情重於漢室興,這表明恢復漢室並不是劉備的第一選項,所謂靖王之後,漢室之胄只是為宣傳自己,圖霸一方的招牌而已。

荀彧的三觀

一一上圖荀彧

一、荀彧是保漢的,不然不會有不贊成曹操封魏王的舉動。更不會被曹操賜死。荀彧原是投袁紹的,袁紹的謀士間互不團結,相互傾軋,估計荀彧在袁紹那裡日子不好過。為何投曹操?

《三國演義》第十回寫道:操追趕賊兵直到濟北,降者數萬。操即用賊為前驅,兵馬到處,無不降順。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操擇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曹操自此威名日重。捷書報到長安,朝廷加曹操為鎮東將軍。

一一上圖曹操

曹操己經有了實力。且自此威名日重,同時在兗州招賢納士。這時劉備在哪裡?有多大實力?劉備只是一縣令,戰將只有關羽和張飛。在諸候中還沒有名氣,此時荀彧不投曹操還能投誰?

再說荀彧作為賢士也是想建功立業的,良禽擇木而棲,跟對了人才能做對事,才能發展自己,荀彧先前已經選錯了人,二次選擇更要小心考量,人在江湖,“忠義"二字最為看重,如果你不斷跳槽,沒有人會信任你,為何呂布被人罵為“三姓家奴"。所以即使荀彧後來想投劉備也不可能。士大夫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金全有


荀彧為啥不去輔佐劉備呢?



這主要是因為:第一,相識相知因素。荀彧生於163年,劉備生於161年,這樣看兩人年齡接近。但荀彧的侄子荀攸,生於157年,很早就在朝廷做官。比如,漢靈帝去世後,袁紹奉大將軍何進命令,帶領五千禁軍護送,包括荀攸的三十餘名大臣進入皇宮,在靈帝靈柩前,立外甥劉辯為新皇帝,即漢少帝。當時曹操也在朝中擔任典軍校尉,約相當於師級將領,荀攸和曹操早就認識,荀彧荀攸後來是一塊投曹操



的;第二,劉備創業晚,成名太遲。劉備通過參與鎮壓黃巾軍,混了個安喜縣尉,隨後又棄官逃走,流浪江湖。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曹操因謀刺董卓失敗,就逃離京城,返回家鄉陳留,招兵買馬,扯起自己創業大旗。還矯詔十七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那多大動靜?劉備則仍在體制內混,聯軍大賬內差點連座位都沒有。初平四年(193)曹操佔據兗州,擁有三十萬青州軍,已經被封鎮東將軍



(兵團司令級)。荀彧荀攸就是這時候投曹操的,荀彧又推薦程煜,程煜推薦郭嘉,郭嘉推薦劉曄等,而劉備那時候還在平原縣任縣令。荀彧要是投劉備,豈不重現龐統被下放耒陽縣?第三,曹操具有發揮空間。荀彧投曹操後,被委以尚書令,約相當秘書長。荀彧建議曹操接應漢獻帝,首先佔據政治優勢。官渡之戰關鍵時刻,曹操在前線支持不住,心中動搖,是荀彧勸說堅定了曹操堅守決心。曹操在前線作戰,荀彧履行蕭何職責,管理政務,組織後勤,最終打敗袁紹。

總之,荀彧和劉備就是機緣不合,陰差陽錯,難以相遇相知再相共大事,成大業,這就是歷史的無奈,只有感嘆遺憾,無法挽回。(13:02)


流譽後


別說荀彧了,最看不起的就是他,年輕的時候為了彰顯自己的能力跟到曹操幹,老了害怕別後人唾棄就和曹操劃清界限,當真的一個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


黃金Ж聖龍




第一:荀彧到底是向漢還是向曹

荀彧其實一直都是向曹的,他只是不滿意曹操的做法,覺得曹操太心急了,而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就賜死了荀彧。你們想想,在曹操幾次親征的時候,都把保衛後方的任務交給了荀彧,如果他心向漢室,以他的聰明才智肯定會有所行動的。


第二:劉備的復興漢室

劉備素以仁義為立身之本,以仁義治天下,利用仁義招攬天下英豪。劉備的復興漢室,絕對是真心的,但他不是為劉協,而是復興他自己的漢室,劉備從一開始就跟各路諸侯一樣,是為了帝王大業而去的。劉備這人非常的聰明,他是三國裡投靠別人最多的一個,而且每投靠一個人他都會有不小的收穫,兵馬、城池、武將。劉備的發家史跟呂布很像,可呂布背上了三姓家奴的罵名,劉備反而得了仁義,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這樣一個人是不會真心扶劉協的,所以在曹丕稱帝后,他迫不及待就稱帝了。我猜當時劉協聽說他稱帝了,死的心都有。


曉天下歷史


《三國志》陳壽明確說有“王佐之才”的只有兩位,一位是諸葛亮、一位是荀彧。荀彧、諸葛亮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最頂級的兩位謀士,他們比其他的謀士都高一個等級,因為在眾多的謀士中,只有他們兩具有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

諸葛亮和荀彧的政治理想有相同也有相沖突的地方,而他們的相同點中,最主要的就是都想興復漢室,不想漢室絕祀,但是兩人卻在不同的陣營,諸葛亮加入了一心興復漢室的劉備,而荀彧加入了曹操的陣營。從曹操後來的表現來說,特與荀彧的目標完全不同,那麼荀彧為什麼會選擇曹操,而不是劉備呢?

曹操一開始也是想做漢臣,後來權利增加,慾望也增加了;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從一開始曹操是想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並沒有篡漢的想法,但是隨著他逐步的統一北方,自己的慾望也開始高漲,在他擔任丞相的時候,荀彧並沒有公開反對過曹操,因為荀彧覺得這都是可以接受。

但是曹操後來又進一步“稱王”,漢朝高祖的祖訓是“非劉姓者,不得封王”,曹操此舉就完全表明他想篡漢的野心所以荀彧也是從這時其公開反對曹操。

故而在荀彧年輕輔佐曹操的時候,曹操並沒說要篡漢,而是以漢臣自居。

荀彧延續漢室,需要找到一位有能力的人輔佐,曹操滿足這個條件;

荀彧想要興復漢室,但是當時漢室垂危,荀彧他自己又沒有能力去匡扶漢室江山,所以他需要找一位有這個能力的人,而曹操就是這樣的人選。並且在當時的諸侯中,袁紹、袁術對待漢室的態度更加刻薄,他們自立為王的決心比曹操還有高,荀彧自然不會選擇他們。

故而荀彧在眾多選擇中看好曹操。

荀彧出山的時候,劉備沒有什麼勢力,劉備不能作為荀彧興復漢室的依靠;

荀彧出山諸葛亮早很多,而他出山的時候,劉備還是跟隨公孫瓚的小官,不足以稱之一方諸侯,此後的劉備是長達十幾年的奔波中。這種情況下荀彧即使跟隨劉備也很難在短時間改變局面,但是荀彧的年齡會一天天老去,將會措施他人生的輝煌時刻。

故而在荀彧想要建功立業的時候,劉備實力弱小,不足以依靠。

漢獻帝在曹操手中,忠於漢室最好的體現就是尊重天子,荀彧要在天子身邊;

荀彧向曹操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他也是忠於漢室,天子在,他不會跑到其他地方去打工,這樣就有違揹他的初衷,所以他會選擇袋子天子身邊,以表示自己忠心漢室。

總體而言,荀彧選擇曹操在最初並沒有與自己的忠於漢室的理想相沖突,但是慾望是經受不了權利的考驗,最終曹操還是走向了篡漢的道路,也與荀彧走向了對立面,而荀彧為了維護心中的理想與曹操相抗衡,也因此被曹操猜忌而致死。


帝國烽火


先說觀點,荀彧希望輔佐的是真正能夠匡扶漢室的英雄,有能力結束亂世並且願意還政給漢室的忠臣。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和劉備都不是最理想的主公。而荀彧選擇曹操而不是劉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荀彧首先忠於漢帝,劉備並不能代表漢室

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漢室”,那麼漢室最正統的代表是誰?毫無疑問是漢獻帝。在荀彧的思想中,只有維護了皇帝的威望,才是真正的維護漢室,因此荀彧極力勸說曹操奉迎天子,維護漢室正統。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三國志 荀彧傳》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沒有皇帝,有資格代表漢室的劉氏諸侯也有很多。例如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等等,這些都是已經名動一方的諸侯。而劉備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像他這樣家道落魄的漢室宗親非常多,劉備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沒有機緣巧合之下擁有的“劉皇叔”身份,劉備就不具備任何的名望。所以漢獻帝在位的情況下,荀彧選擇劉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 曹操起步條件比劉備好

“匡扶漢室”不是嘴上說說,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實力作為基礎。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荀彧選擇主公的時候,曹操和劉備的綜合實力對比:

1) 名望方面

曹操:曹操的出身背景不算太好,被士大夫們稱為“閹宦之後”。但是經過諸侯討董戰役,曹操的名望扶搖直上。他既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也是諸侯聯盟重要的組織者,在當時的天下人眼中,曹操是忠於漢室、急公好義的忠臣形象,而這恰好符合荀彧的政治理念。

劉備:同時期相比,劉備還在公孫瓚手下做事,歷史上可沒有“三英戰呂布”的故事讓劉備一戰成名,而且此時漢獻帝還沒有認劉備為皇叔,所以此時劉備在世家大族中並沒有什麼名聲。

2) 實力方面

曹操:諸侯討董結束之後,曹操在兗州東郡落腳,有了一片地盤。由於有著曹氏和夏侯氏的家族支撐,曹操手下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宗族將領,基本班底已經具備。

劉備:劉備時任公孫瓚別部司馬,後來因為有戰功,升遷為平原相。由於受到袁紹與公孫瓚河北雙雄爭鬥的影響,劉備的勢力無法擴大,手下僅有關羽和張飛可堪大用,要兵沒兵,要糧無糧。

3) 個人能力方面

曹操的個人才幹,已經人所共知,對於荀彧這樣的“王佐之才”,對於主公的才能要求極高。而劉備雖然能力也是萬里挑一,但那是到了後期才闖出局面,在初期劉備的個人能力並沒有得到太多展現的機會。

因此,從以上三方面比較,曹操相比較於劉備在各方面都有優勢,能夠讓荀彧的理想更早實現。

3、 當時的曹操是荀彧最好的選擇

在曹操生涯的早期,可以認為是發自內心希望漢室中興的。無論是勸諫何進召董卓進京,還是號召諸侯討董,都是從漢室的角度出發,一心為公。此時的曹操與荀彧的理想完全一致,而且曹操的能力與潛力也獲得荀彧的認可。此時的曹操有志向、有名望、還有能力,可以說是荀彧當時最好的選擇。於是荀彧放棄“四世三公”的袁紹,投奔當時相對弱小的曹操。

到了後期,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野心也隨著增長,與荀彧的關係漸漸產生裂痕。在曹操成為魏公之前,荀彧終於和曹操決裂,憂憤而死。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三國志 魏書》

總結,曹操和劉備到後來都有著自己的野心,他們都不算是荀彧完全理想的主公。相比較之下,荀彧選擇了更有優勢的曹操,而不是劉備。

歡迎關注【歷史步行街】,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歷史步行街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筆者從五個方面淺析如下:

一、荀彧投奔曹操,除了前期曹操匡漢之外,曹操能成大事也是重要因素

荀彧投奔曹操時,是初平二年。那個時候18路諸侯討董卓已經結束,荀彧通過18路諸侯討董卓對袁紹、曹操及各路諸侯都有個客觀比較及認識。他通過討董失敗,認定當時的盟主袁紹不能成大事,離開袁紹是肯定的了。

而曹操呢,在初平二年以前表現可以說非常亮眼。主要是兩個方面:

其一,曹操積極匡扶漢室。

曹操從出道開始,一直到荀彧投奔的初平二年,這段時間的表現絕對是積極匡扶漢室的有為青年。

  • ——嘉平三年,洛陽北部尉任上造五色棒嚴格執法,甚至棒殺如日中天的中常侍蹇碩的叔父蹇圖。

  • ——光和二年,徵為議郎,多次上書為被宦官殺害的竇武、陳蕃鳴冤。

  • ——中平元年,拜為騎都尉,跟隨皇甫嵩平定穎川黃巾,斬首數萬級。

  • ——濟南相任內,上奏參倒8個縣吏,並禁絕淫祀,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反對王芬、許攸、周旌廢漢靈帝、立合肥侯。

  • ——董卓亂政後,棄官逃歸,散家財,募義兵,首倡討董卓,得到天下諸侯響應。

  • ——反對袁紹、韓馥廢漢獻帝立幽州牧劉虞的提議。

  • ——初平二年,大敗黑山賊及匈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


曹操這些亮眼表現,荀彧都瞭解,這些表現哪一條都與“逆臣”沾不上邊,哪一條都是“匡扶漢室”的忠良之舉。

其二,曹操有很強的勇略和謀略。

曹操的勇略、謀略在所謂的18路諸侯討董卓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18路諸侯討董,其實各懷鬼胎,大多隻想爭利,不想出力。只有曹操和孫堅肯出力。董卓前期被孫堅打敗後,遷都長安。曹操就鼓勵袁紹和眾諸侯追擊,但眾諸侯按兵不動,只有曹操帶著本部的幾千兵追擊,結果在滎陽被董卓部將徐榮打敗,曹操自己也中了流矢,幸虧堂弟曹洪把馬讓給他才逃得性命。

回到駐紮地酸棗後,曹操建議佔據各個要地,再西出武關,圍困董卓。諸侯們也不願意聽從,討董自此失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討董戰爭雖然失敗,但曹操在其中表現出來的勇略與謀略卻非常耀眼,閃得荀彧眼冒金星,他認定曹操是一個既忠於漢室,又能成大事的主,所以,毫不猶豫棄袁紹投曹操。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荀彧投奔曹操,目的一是匡漢,二是成大事。在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以前,在這兩方面能比得上曹操的,幾乎沒有。

二、曹操對荀彧有知遇之恩,荀彧隨便離開曹操為不義

劉備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曹操得到荀彧,是如同劉邦得到張良。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荀彧剛投奔曹操,與曹操長談後,曹操就認定荀彧是自己的“子房”,並任命為管理軍事的“司馬”,這是對荀彧的充分信任,也是對荀彧的知遇之恩。

而在隨後的日子裡,曹操對荀彧的信任有增無減,荀彧既是曹操的五大謀士之首,而且曹操外出征戰時,老巢根據地都交給荀彧來經營、打理和防守,體現了對荀彧的絕對信任。

而曹操雖然外出征伐很少帶荀彧,但軍國大事都要與荀彧商量籌劃,對荀彧給出的意見,絕大多數都採納吸收,讓荀彧產生“知己”的感覺。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荀彧先後給曹操上了三條戰略建議:

  • ——其一,深耕固本以制天下,打造兗州根據地。

  • ——其二,先北後南,官渡之戰後先不打荊州劉表,而是全力消滅河北的袁紹殘餘,平定河北,遠征烏丸,歸服遼東,一統北方。

  • ——其三,統一北方後,建議曹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出其不意降服荊州。

這三條戰略性建議都被曹操採納,曹操就是荀彧的知己。

除了戰略以外,戰術上也多采納荀彧建議,官渡相持時曹操本想退兵,是荀彧讓曹操堅守待變用奇,結果等來許攸投降,獻計火燒烏巢,大敗袁紹。

除了戰略、戰術,荀彧推薦的人才如荀攸、郭嘉、戲志才、鍾繇、杜畿等都被曹操重用。

荀彧在“匡弼、建計、密謀、舉人”四大方面都有不俗建樹,與其說是荀彧之能,更不如說是曹操知人善用,也說明曹操“吾之子房”的評價名符其實。

對荀彧來說,遇到這樣能讓自己大展經綸的主公,何其幸也?這種知遇之恩是能隨便放棄的嗎?

三、荀彧容忍的底線:曹操可以做“權臣”,不能做“逆臣”,底線沒突破不會走;底線觸及了會用生命來捍衛,也不會走

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後,逐漸向“權臣”過渡,這些荀彧都看在眼裡,但因為沒有觸及荀彧的底線,所以荀彧不說。

筆者以為,荀彧對曹操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你曹操可以做“權臣”,但不要做“逆臣”!你可以做“霍光”,但不要做“王莽’。

荀彧之所以保有底線,是因為他不想做“附逆”之人,原因嘛,主要有以下幾點:

  • ——其一,怕玷汙祖上名聲。荀彧是荀子之後,荀子又是一位儒學大師。儒家強調忠孝,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荀彧是荀子之後,家風中天生的就以忠孝為立身之本。荀彧如果幫助曹操篡逆,就玷汙了祖上的名聲。試想一想,儒學大師家出了個不忠不孝的子孫,他的這套儒學理論誰還會去學?

  • ——其二,和自己的政治理想相違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忠於漢室,甚至有機會匡扶漢室的,而不是隻想榮華富貴。荀彧本來是官二代,父、祖都是大漢高官,叔父還是司空。荀彧早早就被舉孝廉,當了“守宮令”。但董卓專權後,荀彧不想與這個亂臣賊子為伍,果斷棄官,並舉宗族遷往河北。到了袁紹處,見袁紹既不忠漢,也不能成事,才投了曹操。荀彧沒必要棄了一個亂臣賊子,再投奔另一個亂臣賊子吧?

  • ——其三,潔身自好的荀彧怕自己被“附逆”之名玷汙。荀彧是出名的美男子,大帥哥,有著“荀令留香”的美譽。荀彧不僅行為上高潔,思想境界上也高潔。他投奔曹操後,因為立有大功,曹操要表奏漢獻帝封他為三公,荀彧想方設法推辭了。曹操賞賜荀彧大量的財物,荀彧只留少部分自用,大部分都分給宗族了。荀彧這麼一個從思想、身體、言行上都潔身自好的人,怎麼會沒有底線?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彧及攸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
  • ——其四,荀彧想當漢官,不想當逆臣的官。荀彧一直是漢侍中,他之所以守底線,是因為不想當篡位新君的官,這樣既尷尬,也與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符,更怕被家風不容。

  • 因為以上因素,只要曹操沒觸及荀彧底線,荀彧都能接受。而一旦觸及底線,荀彧就會用生命守住這條線。

這就是當董昭等人建議曹操稱魏公、加九錫時,荀彧反對的原因。當發覺自己反對無效時,就在憂慮中結束生命。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荀彧到底是愁死的,還是服毒自盡的,史書說法不一,反正他在曹操稱魏公前去世了,可以說是用生命在捍衛了自己的底線。

四、荀彧家族都在曹操控制下,和曹操又是兒女親家,不能一走了之

因為董卓亂政,荀彧羞與董卓為伍,直接辭官歸故里。

但荀彧以他敏銳的戰略眼光判斷,天下即將大亂,而故鄉穎川是四戰之地,一旦天下大亂,必將戰火紛飛,到時鄉人不僅家園不保,生命也不保。因此,荀彧建議鄉人都遷徙走,以避戰亂。

但荀彧的鄉人們大多不願意離開故土,都不想搬,抱著僥倖心理留下來。而荀彧沒辦法,只能說服本宗族人跟著他遷往冀州,投奔韓馥。

韓馥沒投著,倒投了袁紹,袁紹不濟事,又投了曹操。荀彧投曹操,也是帶著宗族一起投的,所以荀彧的宗族都在曹操的管轄之下。

而曹操因為欣賞荀彧的才能,又和荀彧結成了兒女親家,曹操的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兒子荀惲。

宗族在曹操的庇佑下,兒子又娶了人家曹操的女兒,有了這麼多的拖累,荀彧無法一走了之。

而荀彧又做不到劉備那樣“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隨便就把家眷、宗族給拋了。所以他只能留下,用他自己的方法阻止曹操成為“逆臣”。

阻止不了,大不了一死嘛!輕生死,重大義,本來就是荀子教育後人的,荀彧當然可以用行動去實踐。

五、劉備的創業能力荀彧不看好

荀彧之所以不跟隨劉備,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諸葛亮出山以前,劉備除了“屢敗屢戰”這一優點外,並沒有其它什麼突出能力。

荀彧能從18路諸侯討董的戰爭中一窺曹操的能力,當然也能從劉備的一系列很勵志但總是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劉備的能力,並把劉備與曹操的能力進行比較:

  • ——其一,劉備戰略規劃能力弱。或者說沒有規劃,打一仗是一仗,打得贏就守,打不贏就跑,沒有戰略的領導荀彧怎麼會跟?

  • ——其二,劉備沒有根基。劉備沒根基,到處漂泊,到處流浪,到處投靠別人。劉備自出道以來,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曹操、劉表,呂布是三姓家奴,劉備五姓家奴都不止。沒根基的人發展不可持續,荀彧跟了劉備沒前途。


  • ——其三,劉備不像曹操那樣“唯才是舉”。劉備與關張情如兄弟,但對其它將領就不一定,比如趙雲,就進不了劉關張的核心圈子,劉備對人才的區別對待讓荀彧感覺到投奔劉備不一定得到重用。

  • ——其四,劉備打不過曹操。劉備連呂布這樣的人都打不過,更別提曹操了,如果跟隨劉備,劉備哪天被曹操團滅時,荀彧不就成了曹操的俘虜了?這讓荀彧情何以堪?

  • ——其五,劉備是否真的忠於漢室,荀彧不確定。劉備雖然嘴上喊興復漢室,但真的給他機會並不能完全保證劉備會真的把漢獻帝當主子供著。事實上曹丕代漢後,劉備在漢獻帝還活站著的情況下公然稱帝,根本不提漢獻帝。如果真的忠於漢室,劉備應該遙尊漢獻帝為“帝”,自己以漢中王的身份討賊。再不濟也應該遙尊漢獻帝為“太上皇”,然後北伐,成功後再扶漢獻帝重登大寶。但這些劉備都沒做,荀彧看不清劉備也屬於正常。

荀彧因為看不好劉備、也看不清劉備,就沒有必要再冒險背叛曹操。萬一下了一艘賊船,又上了另一艘賊船,那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了。

對荀彧這樣的智者而言,寧願死,也不會再鬧這樣的低級笑話的!

綜合上述五點分析,在曹操沒有觸及荀彧的底線前,荀彧是不會背叛曹操投奔劉備的。而當曹操觸及了他的底線,為了保全族人及祖上名聲,荀彧可以選擇用生命保守底線,而不會拿全族人的命運給劉備殉葬!


一葉碧雲


劉備出身草根,人家荀彧曹操袁紹都是名門望族。荀彧投曹操時人家曹操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可當時的劉備呢?僅僅是一個平原縣令。

到後來曹操事業越做越大,劉備直到194年才接手陶謙有徐州。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荀彧近水樓臺侍奉皇帝,官職越做越大,最後官至尚書令,劉備卻如喪家之犬被吊打,你讓荀彧如何去輔助他。

穎川人荀彧189年舉孝廉,同年因家鄉恐遭戰禍而舉家投奔袁紹,被袁紹待為上賓。191年,荀彧二十九歲,嫌袁紹短視轉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非常高興,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

涿州人劉備於184年投公孫瓚被任命為別部司馬,191年任平原縣令,時年三十歲。

192年,曹操大破青州黃巾軍,收編隊伍30多萬,人口一百多萬人,194年,劉備投陶謙,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叫他駐軍在小沛。195年,陶謙三讓徐州與劉備,至此劉備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

人家荀彧從196年開始一直侍漢獻帝,本來就是漢朝皇帝,還去輔助劉備幹什麼。


神舟六


荀彧和劉備雖然理念相同,但註定是混不到一起去的。

青年時期的荀彧是看不起劉備的。荀彧是潁川大士族的子弟,家境富裕勢力龐大,純地主階級出身。而劉備沒發家之前只是個市場編草鞋的,純粹的社會底層,荀彧怎麼會腦洞大開去給劉備打輔助。


而荀彧選擇的第一個老闆並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袁紹雖然四世三公家大業大,但智商經常會欠費,荀彧覺得他是垃圾有點坑,跟著他早晚會慘死。

這時候曹老闆出現了,荀彧和曹操對復興漢室的理念非常合拍,一下子就抱在了一起,合夥搞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項目。這把漢獻帝握在手裡,自己在混個尚書令當一當,心裡還不是美滋滋,哪有時間搭理那什麼劉備。



後來,劉備雖然也混成皇叔了,但血統仍然十分可疑。況且劉表劉璋也是漢室後裔,處在人生巔峰的荀彧都瞧不上眼,他已經打定主意跟著曹老闆了,根本不會考慮跳槽到東奔西跑的劉備集團。



因為理念不合,曹老闆最終給荀彧留了個空盒,荀彧都沒廢話就自殺了。荀彧這麼重氣節,晚年讓他做二五仔出賣曹操,跟著劉備混是更加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