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水煎回鍋肉誰創的?怎麼做?

用戶6617863641902


大家好,我是紳士食堂。回鍋肉是一道傳統的川菜,那可謂是家喻戶曉。味道香濃,肥而不膩,口感獨到,是下飯的好菜。那這道回鍋肉是誰創的呢?據說是清末一位官員偶然做出來的,也有人說回鍋肉就是宋朝的爆肉。但大家只是猜想,真正是誰創的,還是無從考證。不管怎樣,回鍋肉好吃那就是事實!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回鍋肉的做法。

首先準備一下食材:帶皮豬肉,生薑,大蒜,青蒜苗,永川豆鼓,菜籽油,大蔥,花椒,雞粉,黃酒,醬油。

1、將淨鍋燒熱,用手拿住瘦肉部分,使豬皮貼著鍋底直至豬皮表面金黃後取出,再水洗刮乾淨。

2、在鍋中注入大約能淹住豬肉的清水,加生薑蒜片、蔥段以及花椒煮開並熬出香味。

3、把豬肉放入鍋中煮至筷子能穿透時,撈出,立即放入冰箱冷凍室,凍5分鐘左右。

4、將生薑切三片,其餘的切成薑末,大蒜切成蒜末,青蒜切成馬耳朵狀小段,將豆鼓剁細。

5、將豬肉取出,趁外冷裡熱的時候,切成薄片。

6、鍋中倒入油,將肉片、豆鼓末下鍋,炒至肉片捲成窩型。

7、把肉片推至一邊,將生薑蒜末炒香,再放入醬油,黃酒,雞粉,炒到均勻入味,最後放入青蒜段炒香即可。

這樣一道香濃美味的回鍋肉就做好啦!

上面就是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大家一起在評論區探討。





紳士食堂


這菜是滿族人喜歡的白肉演變而成的,我老家上講過,那時候祭祖煮一塊肉,祭祀後有廚房的師傅四川人覺得滿族的吃法蘸醬,醬油,煮酸菜都不夠四川人的口味。於是加四川的豆瓣醬,豆豉而演變而來,這裡面的甜麵醬就是一個北方的調理。白肉才有了幾種演變。


圓枚78026941


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家常做法還是以先煮後炒居多。

川菜回鍋肉的做法

原料:

豬肉450克,生薑1塊,大蒜粒2瓣,青蒜苗3根,永川豆豉1湯匙,菜籽油適量,大蔥3段 郫縣豆瓣1湯匙,甜麵醬2茶匙,花椒10粒,雞粉1茶匙,黃酒2茶匙,醬油2茶匙。

製作方法/步驟:

1. 將淨鍋燒熱,用手拿住瘦肉部分,使豬皮貼著鍋底,燒成表皮金黃時取出,在水下刮洗乾淨。

2.取淨鍋,注入大約能淹住肉的清水,加生薑蒜片、蔥段以及花椒煮開並熬出香味。

3.把豬肉放入鍋裡煮,至筷子可以穿透時,撈出,立即放入冰箱急凍室,凍3至5分鐘。

4.將生薑切三片後,其餘切成沫,大蒜切成沫;青蒜切成馬耳朵型小段。

5.將豆瓣和豆豉剁細。

6.將豬肉從急凍室取出,趁外冷裡熱的時候,切成薄片。

7.炒鍋內放入油,將肉片下入鍋裡,下入豆瓣和豆豉沫中火炒至肉片捲成窩型。

8.把肉推至一邊,將生薑大蒜炒香。

9.下入甜麵醬,醬油、料酒、雞粉炒到均勻入味,視情況看是否調入鹽。

10.最後,下入青蒜段,炒至斷生即可。


林味印象


回鍋肉起源於四川農村地區,古時候稱為“油爆鍋”,也有的叫“熬鍋肉”,四川地區幾乎家家都會做回鍋肉,所謂回鍋,就是再次下鍋煎炒的意思。 回鍋肉一直被認為川菜之首,提到川菜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鍋肉,每次去飯店首先點菜就是回鍋肉,因為回鍋肉色香味俱全,還是下飯菜。 炒回鍋肉的配料有很多種,有配青椒的、洋蔥的、彩椒的,蒜苗的等等,每家炒回鍋肉的配料都有所不同,特別是在農村用柴火做蒜苗炒回鍋肉那才叫一個字“香"。 下面我們就教大家蒜苗炒回鍋肉的製作方法、首先準備食材:五花肉、蒜苗、豆瓣醬、甜麵醬、生薑、小蔥、料酒、白糖。 ①首先我們把五花肉用清水洗乾淨,再把五花肉冷水下鍋、水開焯一下水撈出清洗乾淨。 ②洗乾淨後,鍋中倒入熱水放五花肉、小蔥`生薑、料酒大火煮開,煮直五花肉中無血水,用一根筷子能插進去就可以撈出鍋放涼備用。 ③放涼後的五花肉切成厚薄均勻的片狀,蒜苗也切成節,蒜頭和蒜葉分開放,然後熱鍋放入五花肉,均勻地兩面煎出油,把五花肉爆香加入豆瓣醬、甜麵醬、翻炒均勻,然後放入白糖炒香上色。 最後放蒜頭下鍋炒直斷生,再放入蒜葉翻炒,放鹽、雞精調味就可以出鍋了。一盤色香味美的“蒜苗回鍋肉"就出鍋了,當然回鍋肉還有其它的做法,如果還想知道回鍋肉的其它做法,可以關注我,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也可以留言或私信我哦!希望我這道“蒜苗炒回鍋肉”你能喜歡



陽光甜城霞姐


這裡山清水秀,連山美食香飄飄,連山夜戲接著來,是一個去了就不想離開的風水寶地。

清代詩人王士貞在《連山鋪夜雨》一詩中描寫了連山鎮雨夜情景:“蜀雨常浸春,秋泥不肯晴。幾聲街鼓寂,四壁草蟲鳴。山遠魂猶怯,愁多夢易驚。鹿頭關外路,明日漢州城。”

故鄉情結是揮之不去的影子。愛她什麼呢?說不清,道不明。尤其是步入老年的遊子,儘管“兒童相見不相識”,依然想回去走一走,看一看。這很像飢餓時的嬰兒,嘴上含著安慰奶瓶,吮吸不到奶汁,卻不哭不鬧,安靜滿足。家鄉連山有許多值得回味和思念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營養,時時在心中縈繞,揮之不去。最難忘,連山回鍋肉。

“連山回鍋肉”以其大片、綿柔,選料精、做工巧而成為川菜品牌、中國名菜。常有成都、重慶以及中原一帶遊客專程前往連山,只為品嚐正宗“連山回鍋肉”。

有食客認為,“連山回鍋肉”只是在“回鍋肉”前面加了限制詞“連山”,以區別於其他地方、其他人所做的回鍋肉,有點沽名釣譽吧。

2000年初,我到南充西華師大參加全省教研員課改通識性培訓,在一家小飯館就餐。見其招牌打著“連山回鍋肉”,感到好奇,便向老闆詢問:“連山回鍋肉用的是豬身上什麼肉?”“豬的肥肉嘛!”老闆理直氣壯地回答。哈哈,地方品牌名菜也有“盜版”的呢!

眾所周知,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或者戲劇、話劇,要獲得高票房,劇本、編導固然十分重要,但他們都是幕後玩家操盤手。觀眾喜歡的除了有懸疑的故事情節、巧妙的蒙太奇、亮麗的場景外,主角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著製作方投資的成敗。大腕名角擔綱,孬死都有七成輝煌。

烹飪可口的連山回鍋肉,主要食材——豬肉的選擇,大有講究。並非豬身上任何部位都能炒回鍋肉,更不必說特色連山回鍋肉了。

豬頭、腿、項(槽頭)、背柳(背脊)、船子(肚囊皮)等部位的肉,做不了回鍋肉。一般家庭都喜歡用飽肋肉,五花肉,坐墩肉炒回鍋肉,這都是常態。但是連山回鍋肉,主要食材是二刀坐墩肉,它肥瘦各半,陰陽匹配,紅白相間,和諧亮眼;其它部位均不入列。

連山回鍋肉的掌門人代昌木,綽號“代木兒”,是連山回鍋肉的原創,堪稱鼻祖。只可惜,前幾年得病,英年早逝。現在代木兒的女兒掌管經營“代木兒回鍋肉”餐館,生意略遜色於其叔父“代術兒回鍋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代木兒在連山供銷社職工食堂主廚,兼顧對外營業。為提高廚藝,代木兒由單位派到成都參加烹飪專業技術培訓。“連山回鍋肉”就是他廚師班結業獲取證書時獨創的一個菜品。他學成回來後,在餐館試賣。

我曾在連山中學工作了18年,不知道吃過多少次代木兒回鍋肉。連山中學有校辦印刷廠和地磚廠,又是區域內教育先進單位,迎來送往的客人多,供銷社館子幾乎成了學校定點待客的餐廳,每週至少要去光顧一次。

第一次吃連山回鍋肉,還是代木兒自己推薦的,免費請大家品嚐、評判、提意見。我們曾經為代木兒支招——“按客做菜,四人一份炒6塊,8人就炒10塊;加人、加肉、加錢,這樣可滿足大胃先生,又不浪費。”現在連山回鍋肉的分量就是沿襲這辦法操作。

上世紀90年代初,連山陳畫家為代木兒創意製作“連山回鍋肉”廣告大招牌,以吸引食客。那些年,時興擺商品交流會,代木兒經常去現場炒回鍋肉。後來多次在“廣漢松林桃花節”舉行免費“吃回鍋肉”比賽,現場很是熱鬧。有好事者又在媒體作文宣傳,連山回鍋肉名聲開始遠揚。

“連山回鍋肉”,又被外地食客稱為“大刀肉”。“大”概括精到——“連山回鍋肉”莽墩、汪實、茂灑——長達四寸,寬約三寸,筷子頭那麼厚,一塊肉原料差不多150克左右。一般男士能吃一塊,女生則只能完成半塊。

1987年6月的一天,學校用“代木兒連山回鍋肉”招待彭縣師專老師(他們來了解本校學生的實習情況)。我向彭縣客人介紹這連山回鍋肉的食用絕招:要肥瘦摺疊一起吃,咬一口肉、混一點蒜苗或鍋魁同時咀嚼,柔中帶剛,綿裡藏硬,慢爵細嚥,才能品味出它的真諦。大家興致勃勃,大快朵頤。席間,一女老師連連稱讚:“這道菜絕妙極了,蒜苗蔥綠,肉色油黃,鍋魁酥脆,好吃、噴香;肥而不膩,口感堪比玉盤珍饈。”校長立馬又敬上一塊。那美女老師口中忙說“謝謝!謝謝!”,眼睛轉向我,為難之情溢於言表——吃不了啊!我悄悄地對她耳語“能吃多少算多少!”

“連山回鍋肉”象徵連山人民對改革開放的喜悅。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那是改革春風暖人間的年代。老百姓告別了貧窮,生活蒸蒸日上,每天有肉吃了,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是祖祖輩輩都從未有過的幸福。

“連山回鍋肉”蘊含著連山人的優良品質。連山地處德陽、中江金堂三縣結合部,川陝公路、綿遠河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利,這培育了連山人豁達包容的氣質。連山轄區有東嶺龍泉山丘陵,有柳梢堰灌區沃野良田,這滋養了連山人敦厚實在的美德。

“連山回鍋肉”呈現著連山老百姓熱情好客的樸素真情——大方,實在,不虛偽,不嬌柔。




宜賓趙場鎮鄉村美食


主料:五花肉 適量輔料:蒜苗 青紅椒 適量小料:蔥,姜 適量調料:豆瓣醬,甜麵醬 適量豆豉,料酒 適量雞精,味精,白糖 半勺

回鍋肉的另一個做法鹽煎肉1.將肉洗淨改刀成片,姜切薑片,蔥切蔥段,蒜苗改斜刀,青紅椒切片備用。

2.鍋加油下入切好的肉片,炒至表面斷生捲曲,加適量料酒

3.下豆瓣醬甜麵醬炒香,下蔥姜豆豉爆香,下青紅椒,蒜苗大火翻炒,加半勺雞精,味精,白糖,加適量生抽翻炒均勻,出鍋裝盤。



美食磚家Mz


廣漢市"連山回鍋肉",是連山供銷社餐館戴氏兄弟在原來四川省回鍋肉基礎上,通過精心研究,取其精華,運用現代科學加工以總結,提高烹飪技術後的新產品。在研製上,他們為照顧"南甜北淡"(南方人喜甜味,北方人喜清淡味)的飲食習慣,特別在佐料和調味上進行了改進,以適應八方來客的口味。1986年廣漢物資交流會上,他們推出"連山回鍋肉"這道佳餚,一舉轟動廣漢飲食行業,廣大食客們亦大為稱譽。"連山回鍋肉"從此遠近聞名。 現在,廣漢連山鎮圍城路(新街)"連山供銷社戴術兒正宗回鍋肉",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它既繼承了四川回鍋肉的風味,又獨有連山回鍋肉的特色,成為四川省飲食文化中推陳出新、雅俗共賞的大排檔中的一道名菜

水煮回鍋肉怎麼做!

1、煮肉

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後,要先放入生薑(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等湯氣香濃,再放入洗淨的豬肉,用筷子戳一下能戳進去而且不見血水就要趕緊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煮過的肉湯在裡面加上小白菜和豆腐,做成小白菜豆腐湯,再配一個用花椒油、醬油、油辣椒、蒜末、雞精調和的蘸水,味道清爽,剛好中和了回鍋肉的油膩,又保證一點都不浪費。

2、切肉

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又燙手,下刀難以均勻,現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裡兩三分鐘,就好切了;每片肉有肥有瘦,吃著才不會膩也不會柴;

3、配俏頭和炸饅頭

蔥切象牙段、蒜苗切成節,子姜和青椒切片,永川豆豉略剁一下,其實炸饅頭本來沒什麼好說的,不過要饅頭焦脆又不費油,外婆教的絕招是把饅頭切片,下油鍋前先放進涼水裡面蘸一下,再下鍋;

4、調回鍋肉醬汁

因為要保證所有的俏頭能夠均勻的裹滿調味汁,所以可以先把所有的調味料先調配好,調配方法是:郫縣豆瓣一勺、甜麵醬2勺、蒜瓣、醬油適量(不要放太多醬油,因為郫縣豆瓣較鹹)少許白糖調勻即可;

5、炒制:

炒鍋置旺火,油燒至六成熱,先放入幾粒花椒爆香,倒入肉片爆炒,能把肉片熬製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即可先盛起備用,這樣爆過的肉肥而不膩。

鍋內留底油,下泡姜、剁細的永川豆豉、青椒煸炒出香味後將回鍋肉、炸饅頭、蒜苗、京蔥全部倒回鍋中翻炒,翻炒出香味,澆入調好的醬汁,再煸炒片刻,到所有的配料都均勻的裹上醬汁後即可起鍋裝盤。






小羅在路上


傳說是清朝姓凌的翰林創立的。

回鍋肉是四川民間的傳統菜餚,也稱熬鍋肉,回鍋肉。因其歷史悠久,食者甚眾,遂成為別具風味的四川名菜。

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這位凌翰林喜歡吃肉,特別喜歡吃炒肉片!但是每每用生肉片去炒制,口感不但硬柴膩厚,而且豬肉上的肥肉也不能很好的分解掉!所以凌翰林琢磨著要給生豬肉加加工,使得豬肉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醇可口。他試了幾種方法,最後用蒸的方法一試,不但口感細膩,而且味道醇厚,十分好吃。由於豬肉先蒸後炒,就像回鍋了一般,所以就命名為回鍋肉!

後來,凌翰林又對回鍋肉進行了改良,最後確定以煮的方式來進行前期加工,味道更勝一籌!這就是現代回鍋肉的雛形。

近代回鍋肉又加入了豆瓣醬,味道更是鮮香無比!成了川蜀地區人們日常打牙祭的硬菜!

從此回鍋肉便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一道川菜之王!






川香書菲


我這生爆鹽煎:不正經的做法搞出來的正經回鍋肉

水煎回鍋肉?恕我孤陋寡聞,還真沒見過,不過最近恰好我自己倒是用略似於“水煎”的方式,做過一道回鍋肉——其實原先我跟它定義的是:生爆鹽煎。

鹽煎肉是川菜中類似於回鍋肉的一種烹飪方法,它和回鍋肉的區別就是,肉不用先淖水,直接生肉片下鍋,調料也和回鍋肉一樣。

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這道菜的做法。


那天的肉是二刀,但有點肥,我就不想淖水後再做回鍋肉了,我想直接拿來生爆鹽煎,就不再先倒油去炒。這樣的好處是先通過煸炒讓肉出一部分油,而且這樣煸炒後的肉會更鮮香——回鍋肉好是好,但不可避免的是淖水會把一部分鮮味兒奉獻給了湯。

材料:二刀肉約一斤多,直接切片;二荊條青椒切絲,姜蒜片兒,郫縣豆瓣宰細,豆豉,料酒,紅醬油,少許白糖。


個人心得和秘訣交流:

1、做生爆鹽煎通常用的是純瘦肉,但現在的肉質哪能和過去的比?純瘦肉很容易柴,所以我做生爆鹽煎一般是肥瘦都有,還帶皮——最早是去了皮的,可留下來的皮倒多不少也不好處理,後來就乾脆帶皮炒了。本來是撿懶,不想歪打正著還一點兒都不違和,就保留下來了這種做法。

2、我還發現不管做回鍋肉也好、鹽煎肉也好,如果不是放青蒜葉節子的話,放點姜蒜片去和肉一起爆炒,會更好的去腥增香。

3、我做回鍋肉、鹽煎肉這些是絕不會放味精的,豆瓣的醬鮮 + 白糖提味就完全能達到比味精好的效果了。不信你去試試,包你沒話說還伸大拇指。

好了廢話少說,直接進主題,看我炒菜——

把切成片兒的鮮肉放鐵鍋裡,鍋中續水,半淹肉片兒的樣子,然後點個中火,開始熬製這群連皮帶肥瘦的傢伙,水開時再倒點兒料酒進去。這一步驟就是去腥、出油。

待水乾油出,先把肉肉撥開,鍋心油出處放豆豉少許進去略炸,然後放宰細的豆瓣再咋,出紅油後同時放姜蒜片進去翻炒,這時火要關成小火——四川回鍋肉(含同類)為啥又叫“熬鍋肉”?就是要用小火熬製,出香、進味、融合眾料出鮮啊。而且小火慢熬,肉就滋潤就不會幹,柴。

然後放青椒絲進去繼續煸炒片刻,再放少許白糖提味。這回的豆瓣提色不夠,起鍋時我就放了一點自制的紅醬油提色。

然後關火。

這碗生爆鹽煎肉就做好了。這樣子做出來的回鍋肉(類的)菜,沒放油,以水逼油應該也算“水煎”的了。

成菜特點:醬香,滋潤,硬是比回鍋肉又更鮮香趕口喲。

下飯神器啊。


怎麼樣,趕緊來試試吧。


我是李明皇


應該是鹽煎回鍋肉,四川民間家常菜。誰創的估計早就不知道了吧!做法跟回鍋肉大同小異。

1:去皮五花切薄片

2:青蒜苗拍一下子,切馬耳朵形,豆豉切碎,郫縣豆瓣剁細。

3:鍋裡下熟菜籽油,煸香肉片成燈窩盞,下少許鹽,下豆豉,郫縣豆瓣,小火炒出香味,加醬油,味精,白糖,最後放青蒜炒制斷生既可。

4:這個菜跟回鍋肉的區別就是一個煮煮熟,一個是生的,一個帶皮一個不帶皮,一個放甜麵醬一個不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