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經常說臨帖首先要讀貼,怎麼讀,讀什麼?

假作真來真亦假


我喜歡通俗化,尤其是對於有些名詞!

所謂讀貼,就是觀察字貼上的字!觀察字結構、筆順、筆畫、整體章法等,若是觀察到位,眼力勁就高;

先觀察到位,再去臨貼,一個字一氣呵成,不要寫一筆看一下。

一、觀察結構:

這個最為重要,其他方面能打折,結構上卻要求觀察到位,我指的是以寫好硬筆行書為目標的練字:


左右結構的字,看清左右的大小及入筆處;上下結構,往往上下大小不一;觀察其大小比例等等,這是最基本的!

二、觀察筆順:

行書有其特有的筆順,往是與楷書的筆順是不一樣的!

而書法家調整筆順目的,是出於流暢順勢書寫的需要,筆順若是寫錯,你是難以寫出書者的氣韻的!


三、觀察筆畫:

這個,我認為是可以有發揮的空間的!

比如:

書者寫成正捺,你可以對比下反捺如何;

書者長橫寫的規範,你可以寫的飄一點;

書者牽絲較少,你可以適度多點牽絲,多觀察,多對比,找出最順手的最優解,就是適合你的字!

讀貼,是動眼動腦的事;臨貼,隨抄,是動手的事;手腦並用,再加上努力,相信你會練好字的!


行書一點通


為什麼要首先讀帖?如果字帖都沒看明白,怎麼寫?

那麼讀帖怎麼讀?個人認為讀帖應該有以下幾點注意

第一,讀其筆處,起筆處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切入的方筆,是圓轉的圓筆,還是筆尖直接入紙的尖峰起筆,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後才能夠根據原帖的形狀去練習,要不然沒有目的


第二,讀其行筆和收筆,行筆的方向,粗細,究竟是由細變粗還是由粗變細!收筆的形狀如何等等

第三,觀其字形,是俯仰,錡側,開合等等,這個字到底是個什麼形狀等等問題一定要弄清楚下圖這兩個字,第一個字上開下合,第二個字左中右結構,左中兩部分為上合下開,右中兩部分為上開下合,一個字的三部分有不同的結構,顯得變化很豐富!



第四,觀其留白,仔細觀察這個字的留白,哪疏哪密的問題,比如下圖這個字,右下方的空間留得非常大!


第五,字的方向問題,向哪個方向擺動等等

剩下就是大量的臨寫了,只有大量的臨寫才能把握筆畫真正的形狀,讀帖其實和臨帖一樣重要,千萬不要忽略讀帖的關鍵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祝您書藝進步

我是喜歡書法和吉他的墨寶


墨寶


讀帖是學習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常常讀帖可以使我們對所學碑帖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可以增廣見聞,拓寬我們的視野。關於讀帖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泛讀,怎麼個泛讀呢?例如最近我開始學習行書了,沒時間臨帖的時候,就拿手機出來,看看我喜歡的這幾個名家名帖,去體會不同書家,或者同一書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看看他們在用筆和結字方面都有什麼不同。好比我正在學趙孟頫的行書,我就會刻意觀察字帖當中的轉折的筆法,趙孟頫和米芾的有什麼不同,和王羲之的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這樣對不同書家的風格有所瞭解,也加深了我對趙體行書的認識。

第二,文讀,就是對所選碑帖的背景時代,社會文化、書家的成長曆史等有所瞭解。然後此碑帖在書法流派中的地位和傳承,以及範本在技法和審美上的特點。這種讀帖很容易被人忽視,大家常常是急於抄筆寫字。

第三,精讀,臨帖之前看字的外形,比例、角度、用筆的輕重等。外形指的是字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是三角形還是梯形等大概的輪廓外形。比例說的是字的構件部首的大小對比,角度說的是字的整體或者構件間的攲側向背關係,或者是筆畫之間的角度等等。用筆主要是藏鋒還是露鋒、側鋒還是中鋒,轉折處是方折還是圓轉,行筆是翻筆還是折筆等等。

讀帖真的是很重要的,經常讀帖能讓你在臨摹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


翰墨今香


學書法,讀帖是重要環節,古人說“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是臨帖的重要環節,但讀什麼,怎麼讀?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處於不同階段,讀帖的內容不同:

(一)如初學者,主要以掌握點畫筆法為主。讀帖的重點是基本點畫筆法的書寫要領,起筆、收筆及運筆的基本動作,基本點畫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如“橫”,有主筆、次筆之別,有長短、粗細和斜度區分;有相同的橫畫組合時的互相呼應和避讓等關係。雖都是“橫”,但細微差別,只有靠用心地讀帖領會。

(二)入帖階段,這是學書法之關鍵,許多朋友在這一階段彷徨,即難以入帖。這一現象,除了方法不夠正確之外,主要問題是讀帖不得要領。讀帖,我把它歸納為“兩比較、四比”:

“ 兩比較 ”。

一是縱向比較。同帖、同字、同筆畫比較,將自己臨字與同一字帖中同一字的多種寫法進行比較,從而明白字形之特點;

二是橫向比較,將自己臨的字,與同作者但不同字帖、同字之比較,明白各帖同一個字的不同點和共同點,以便更好地掌握規律。

可作“四比”:

一比點畫形態。點畫的起筆、收筆、運筆之輕重、提按、粗細、長短等。

二比點畫筆法之呼應、連帶和避讓。

三比結體空間佈局、部首關係位置經營以及疏密關係。

四比意態氣息,趣味神韻。

另外,為了提高讀帖效果,還要對書家創作的背景和整體風格也要有所瞭解。並且對書家之傳承關係,以及與其他書家風格的不同點也要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其書法風格特點。











如石書藝


讀帖讀什麼?讀的東西太多了:歷史背景,書法家的身份背景及其他作品、相關作品,帖的歷史地位,其他書家、理論家的評價,等等!

上述讀帖是相對容易的!不容易地是如何讀筆法、字法、章法、墨法!

舉例:這是本人在飯店吃完午飯後用手機讀帖的一篇小文!建議先看圖!

這個戴字是懷素自敘帖中最狂最大的字,是下圖“之”“間”“有”等字的四十倍左右,放在一起即可對比!這種對比有沒有用?天哲認為是非常有用的。一,大部分學狂草的人創作出作品的感覺如同行書,甚至於如同楷書,為什麼?大小適中……二,狂草就用有狂的節奏,這個變化而得的節奏是根據章法、心情變化的,也是有一個過程的,認識到過程就是有益的!

這是讀章法!

接下來,我們分析這個字的細節處理!

一、四、五、六為使折!一,有頓筆、挫筆之意,故變化幅度之大,如山之墜石,雄偉壯觀!四,似轉似折,介於轉折之間,剛柔相濟。五,折處有復筆特徵,為唐人書法的特點。六,此折有筆斷意連之狀,但折處非常果敢,如一個柔弱之人突然獲得力量雄厚強壯起來……總之,四個使折,各有千秋,變化多端……

再看二、三使轉,相對而言,二剛三柔!

接下來,看起筆!

一,頓筆切入,含蓄中內裡力量!二,輕微藏鋒。三,重頓筆藏鋒。四,露鋒且入筆後迅速反彈走勢……五,露鋒重頓,有千鈞一髮之勢態!

回到整個字上來,字中有收有放,有密有疏!收放自如,疏密有致……

天哲還發現,懷素在這一個字中,居然把潤筆、枯筆在狂草中的運用結合起來,枯潤相間……

最後,天哲發現,這個字中,有些筆畫剛直不阿,有些筆畫充滿彈性,有些筆畫如柔韌有力的青藤,可謂曲直相間,剛柔並濟……





陳天哲


上學時,老師常常強調,上課前一定要提前預習,課後一定要複習。臨帖也是一種學習,臨帖前的讀帖同樣非常重要。

讀帖,最基本的是要讀原帖的內容。前面有人認為不用讀內容,不可想像,一個臨了幾年《蘭亭序》的人,連《蘭亭序》寫的什麼都不知道,他連練好字嗎?寫了上字不知下字是什麼,最基本的字與字的呼應怎麼表現?

其次是原帖的筆法、結體、章法的特點,要讀懂。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並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內容中。只有讀懂了原帖的方法,才能有目的地臨帖。就練字而言,這是讀帖的主要內容。

再次,是要讀懂作品中蘊含的作者情感的變化,尤其是行草書作品,只有讀懂作品的節奏變化,讀懂作者的情緒波動,才能真正入帖。

至於讀帖的方法,也講兩點:

1、收集作者的同類作品,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其特點。

2、收集後代書家臨習原帖的作品,學習他們的臨帖方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讀帖讀什麼呢?

先是讀作者,瞭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生活經歷,學習書法的歷程,他書法的整體風格和特點,這樣可以更深入的瞭解帖子…

這麼瀟灑的字誰寫的?這人幹什麼的?什麼時候的人?他的代表字體是什麼?跟誰學的字?師傅是誰?當時社會書風是什麼?字的結構有什麼特點?用的什麼筆?作品的內容和創作背景是啥?用筆有啥特點?用墨什麼特點?如何佈局的?作品多大?單字大概多大?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這是誰的作品?好在哪裡?有什麼背景和經歷?
這是啥帖?作者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想表達什麼內容?


這又是啥?為什麼有改動?作者是誰?內容是啥?想表達什麼內容?當時作者遇到了什麼事?
這字好看,為什麼好看?體現出什麼樣的性情?字多大?等等…所以看到一種字體,就要全面瞭解,理解作者的風格和當時的狀態,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瞭解字本身了…

當然要學書法,基本功是最不值得提的事了,這是書法的根,如果沒練好基礎就練書法,那是耍流氓,就象練百米賽跑,首先得會跑,而跑的快慢才是要研究的,所以基礎不好就先把根紮實了,別好高婺遠,最後一事無成…
學習書法先練眼力,只有眼力提高了,字才可能寫得好,眼力一定是先高於手,才可能寫好字,所以才強調讀帖讀帖……


玉鄉大哥1


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姜夔《續書譜》中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視,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帖。”】




古人的許多書論中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必須學會讀帖,也告訴我們瞭如何讀帖。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其實不外乎讀點畫和筆法、結構和章法。

我們先說說點畫和筆法的閱讀問題。那麼該如何讀帖呢?

一、讀出點畫的形狀和用筆表現技法。

看清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處的形狀是方,是圓或方中有圓,或是露鋒或藏鋒等;看清筆畫的何處粗何處細,粗細變化幅度如何,大致比例如何。看清筆畫的轉折處是方是圓或是提筆暗過等。

看清點畫的曲直和剛柔。看清一個字的主筆和位置。



看清每一個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技法。起筆是逆鋒還是露鋒,中段一般中鋒行筆,要看清出用筆的提按幅度如何,和看清粗細變化的過程。看清收筆是先提在頓或是直接駐鋒頓筆,回鋒收筆等。

二是看清點畫在字中的位置和字的結構佈勢。

1、點畫的位置問題

可以藉助界格來分析,看清每一個點畫在界格中所處的位置和發起、結束方向。這種方法可以採取參照物的做法。如以界格十字中分線為標準,也可以第一個筆畫為參照,找準點畫位置。

2、看清結構問題

看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亦或包圍結構。

看清各部分所佔比例大小几分。看清偏旁部首的高低、錯落、斜正、迎讓避就等佈勢情形如何。

看清字內的虛實和字的重心是如何處理的等。

還有要學會👉【遠觀神采】【近觀細節】的能力。


三是看清通過的章法情況。如是縱橫有行列還是縱有行橫無列等。看清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甚至字與字之間上下左右的處理關係。

做到這些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對所臨摹的字或作品有了初步的把握或掌控了。其實以上讀帖內容只是初步的粗淺的閱讀方法或內容。真正做到讀之入神,涉及的的問題方法更多和非常複雜、微妙。需要我們讀書提升審美水平和通過鍛鍊去體悟,至少要學習一門藝術欣賞的課程和進行相對系統的書法理論的學習之後,才也有可能達到較高的讀帖水平。



翰墨書道


讀帖,這是許多學書者所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現今的書法初學者和愛好者,大都買一些經過整理或局部放大的字帖。這固然對單字練習有好處,但要真正系統的學習某家書法,最好還是要臨讀完整和清晰的版本,如碑帖後附有名家跋語或觀款的則更好。

古人或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人學書,對讀帖是極為重視的。過去由於印刷技術的落後,要得到原跡或好的碑版是極為困難的。所以有了趙孟頫的:“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之說,現今人們雖然可遍觀歷代名跡,其影印技術纖毫畢現,比“下真跡一等”的雙鉤摹榻技術還先進,學習條件比之古人優越了不知多少,但正因為這原因,反而使現今學書者臨帖心猿意馬、貪多而不精。



我幼時曾見祖父經常捧著一本古帖,讀帖的時間比臨帖時間還多。當時頗為不解,經過多年體會,才瞭解其中奧妙。


臨帖分對臨、背臨和意臨幾個階段。對臨和背臨是初、中級階段:主要是對所臨之帖的筆法、結構、章法等內容有個直觀的練習,是入帖的必須過程。

而意臨則屬於臨帖的高級階段,是出帖的關鍵手段,而讀帖則為意臨的重中之重。

讀帖,不僅能全局性的觀察筆法、結構、章法等要素,特別重要的是能提高本身的審美和學養。

流傳下來的諸多名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典範,還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美文。我們在學書的同時,還能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中,對自身的文化修養也有很大提高。

前輩先賢們對讀帖的嚴謹認真態度近乎苛刻,他們得到一本碑帖,首先要認真通讀,甚至能背誦,對其間不認識的字要查閱,不通順句子要考證,以至碑帖中因剝瀝或損缺的字句也要窮盡辦法去搞清楚。所以這也是歷來書畫名家也是學識深厚的學者和鑑賞高手的原因了。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一家書體,通過讀帖還能瞭解其人的時代背景、治學過程,體會此篇碑帖的出處及書者當時情緒、心態,通過跋語還能瞭解帖中中優劣、流傳軌跡甚至書者生活中的趣事瑣聞。

在這裡筆者不再分條分段的贅述具體讀帖方法,想必通過以上的強調,學友們會清楚的知道讀帖的重要性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就認真讀帖吧!


臨池管窺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關於如何讀帖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一般人認為讀帖就是對著帖裡的字跡一行一行看,這個格局太小,讀帖應該儘量往外延伸,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對於我們學習越有幫助。

下面我以《雁塔聖教序》為例,來說說如何讀帖:

1、熟悉碑帖內容與背景

現在網絡資訊很發達,其實上網搜索一下就可以獲得很多關於你所臨帖的背景資料,可以掌握其關鍵核心內容。

《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上碑為序(《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下碑為記(《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李治撰文。

此外需要了解,《雁塔聖教序》與我們通常說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兩回事,但這兩個碑帖都與唐三藏取經有關。

2、瞭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瞭解作者,重點要了解其師承淵源,由此可以知道其筆法特徵,也有利於臨習者進一步上溯根源。

褚遂良(596年-659年),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3、熟悉碑帖藝術風格(讀帖重點)

《雁塔聖教序》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瓘評此書雲:“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


4、解讀碑帖筆法特徵(讀帖重點)

這是讀帖的關鍵,也可以參考已有的資料,例如本文所附圖片資料:

(1)鉤畫具六朝法度,形狀多變,質樸飽滿,要避免輕佻。(2)折畫有方折和圓折,提按過渡、轉鋒換筆,須自然連貫。


(3)斜點如高峰墜石;圓點凝重圓滿;豎點多彎頭取勢;垂點有如水滴;挑點極富行書意趣。(4)長橫,逆入、澀行、緊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狀,有彈性;短橫,切筆入紙,鋪毫運行,輕收,線條凝練。(5)捺畫古意十足,盡顯漢隸遺韻。

5、解讀碑帖結構特徵(讀帖重點)

儘量總結成幾點:(1)最大特點是扁方,變長為扁,寬綽疏朗;(2)以行入楷,呼應連貫;(3)嫵媚為主,體態多變;(4)雖有規律可循,但並不程式僵化。


以上就是基本讀帖需要掌握的內容,當然對於一本碑帖,瞭解越多,獲取信息量越大,對於我們學習越有幫助。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