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一定要臨得很像嗎?

戀上八雅

我們現在學習東西一般採用的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個經典的作品當範例,去模仿和學習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說明你看懂了裡面的我技法,並且能把它表現出來。

書法裡的臨帖其實就是一種模仿,用古代的經典的書法作品當範本,去模仿和學習,如果能夠寫像,最起碼證明你可以看懂這幅作品,並且能把這幅作品在技法層面表現出來。

所以說,初學書法,臨帖一定要寫像。

寫像證明了你的觀察能力和用筆能力,如果連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說創作了。

當然,這個“像”是相對的,由於工具、書寫狀態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儘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對於臨帖要寫像,唐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裡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初學書法,臨帖要寫像,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

當然,寫“不像”也是一個階段

採用這樣方法的書法愛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經過了初學階段,他們以前是可以寫像的,只是現在的追求不一樣了。

臨帖從以前的“無我”進入現在的“有我”階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通過臨帖,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這個從啟功先生和清代書法家王鐸的墨跡可以看出,他們的臨帖都不是很像。

總之,臨帖的像與不像要根據個人情況,對於初學者,是一定要寫像的。

上圖:啟功先生臨王羲之聖教序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臨帖到底要不要臨得像是很多書友所疑惑的,我說下我自己的經驗,臨帖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以追求像為主,越像越好!

雖然不可能全像,頂多八九分,因為你在追求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分析的過程,這樣你能把字的各個細節都觀察到位,同時也在不斷地在提高自己的控筆能力。臨得時候必須慢,以到位為主!


第二階段是在像的基礎上追求連貫的書寫,要追求連貫首先就是得識勢,就是用連貫的思維搞清楚筆畫的來龍去脈(如下圖)。筆勢的連貫會讓字顯得生動,筆畫間相呼應就生成一個生動的整體。這時候不能為了像而損失連貫!

第三階段是在以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追求自由書寫

,就是根據第一階段鍛煉出來的控筆能力和識勢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情緒加以發揮,這時候速度得快些,達到神似即可

我發現很多書友一開始只學個一兩分就追求自由書寫,理由是說古人寫個字哪有想那麼多!但我想說的是你雖然寫得很爽,但進步真是有限的。

我是小寶,歡迎點關注

,並觀看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也歡迎各位書友指正交流,謝謝


小寶的思考

書法,和中醫、武術等等傳統文化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書法的理論,並不是人們印象中高深奧妙的東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難懂的說辭,它是幾千年來學書的人從不斷的辛勤勞動中摸索總結體驗得來的。只不過“書勢自造時代”,如今變了,因為話語權並不一定屬於真正有經驗的人,而一定屬於會“裝”的人,是他們給原本簡單的書法,加裝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門檻。

漢字的書寫,古人稱為“書法”,是因為漢字是不能隨便寫的,是有規矩和法則的,每一個漢字的“形”都代表著一個或多個“聲”和“義”。少有差池就會造成大錯!楷有楷法,篆有篆法,隸有隸法,草有草法!離開了這些法則和規矩,你就不是“漢字”!更不是什麼“書法”!

在臨帖方面,我主張先摹後臨。一開始肯定是追求像,越像越好,可從筆法,結構,章法,墨法,心法等各個環節,集中進行,最後達到背臨。

書法是表達真性情的,但沒有二三十年背後的訓練,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學了三年就出來吹牛的“名人”,這本身就是笑話。要學好書法,就必須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能忍得住寂寞才行。真正到了這一步,(甚至還沒達到的時候)自然會出帖書寫。梁啟超說過“個性的表現,各種美術都可以,……但是表現得最親切、最真實,莫如寫字。”這個不用你專門去“創作”,去為了創新而創新(應該叫做出新更確切),在日常的書寫中就可以達到。所謂的書奴,只是一個新造的名詞。從古到今,沒有誰是誰的書奴這樣例子。(倒是有諷刺守著家法而不知變化的)

館閣體只是一種實用狀態,這些人也不是書奴。在中國書法史上,最有藝術價值的不是什麼它,而是那些無拘無束,率性自然的尺牘、書信、漢簡、瓦當、經卷……藝本於真嘛。也許有的人,為了功名一邊寫著館閣體,一邊又寫著非常耐看的信札——為什麼呢?無意於功名利祿,只為自己而寫,出於真心。

一千個人學王羲之也會有一千種不同的面貌,這正是書法的魅力。


史介鴻

個人覺得,臨帖有三個過程:

一是外形像,這個階段儘量像,從筆畫、結構等方面努力,儘量做的一摸一樣,當然一摸一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盡最大努力。主要方法是,先摹寫,如果還不像可以雙勾或者單勾,儘量做到準確,然後對臨,再對比,反反覆覆,逐字過關。

二、追求神似,完成基本的形似以後,筆法相對熟練,結體相對準確,此時可以嘗試背臨,雖然字形略有偏差,但是別人能夠一眼看出曾經學習過的書體,筆筆有出處,筆筆又不同。

三、通臨,追求章法、氣韻的相似,為今後創作打下基礎。

鑑賞一副作品,可以從字法、筆法、章法、墨法等四個方面,我們臨帖,就是為創作做準備,就要從這四個方面去學習,臨帖可以從相對規整的字體入手,如篆書、唐楷等,很容易掌握字法,然後學習墨跡版本,如王羲之手札,從墨跡版本里面瞭解詳細的筆法。章法也可以在臨帖中進行借鑑,墨法需要多看當代名家作品,從中仔細揣摩,有條件的可以尋找老師。

具體課程,請關 注微 信公 眾號:zshsfxy,裡面有二十 多門 課 程,每門 課 程都有詳細的教 學和視 頻演 示。


趙金棟書法藝術

首先應該說臨帖的目的就是要寫得象你所崇拜摹仿的原帖一樣的好,但霈強調的是要寫得象原帖,而不應是寫成了原帖,有點繞嘴啊😃😃😃
初學者臨帖一定要追求象原帖,因為越接近原帖,所臨寫的字無論從筆法,筆勢,結構等方面才越接近於正確,若一上來就不求象,只會練成個四不象,而不會達到結字的準確完美


初學者因為還不明白原帖的精奧,只有把他學象了,才可能從中有所領悟,有所突破與提升,因此,初學者是在追求象而又沒能力把他寫象
而高水平的書家,肯定有臨帖的真功夫,但卻沒必要非把自己的字寫成了字帖,甚至把字帖中的

墨點,劃痕,斑點舊跡都還原出來,不求突破與個性,真把自已弄成了個複印機,所以這樣的“是”反而是沒必要的
因此我對臨帖的觀點是求象而不求“是”,該花精力求象的時候,就要追求寫象,該要追求個性的時候,就要追求出帖


l石崑崙l

關於臨帖,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是要寫的和原帖完全一樣嗎?那豈不是要弄出一本假帖出來?或者說,弄出一本複印件來?

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原帖中的各種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中來。

搞清這個問題,癥結就解開了,臨帖只求相似,抓大放小。

啟功先生有段精彩的話: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十分像,否則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故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的。

所以我們要清楚,臨帖是為了求“似”,講究方法的正確。

更多 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啟功臨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千年蘭亭

我來說一下,肯定是沒必要。

首先,一個書法家,本身一個字寫兩遍,也不一定一摸一樣。

個人認為,臨帖首先要選帖,誰的帖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臨好。

臨帖首先選擇臨字,在一個作品中,選擇一個好字開始。



這是懷素的永字

首先應讀懂每一筆,是怎樣運筆的。我們看這一點,根據自己的經驗,分析人家怎樣起筆,怎樣收筆。

比如我分析,中鋒逆入,向下頓,然後調順,向上頓,感覺有了反作用力,向下收筆。一寫,成功了,那就對了。不成功,繼續琢磨,直至寫出。然後,就開始反覆練習,直至這一筆,成為自己的。想長就長,想啥樣就啥樣。比如,利用這種方法,寫寫橫點等等。然後,進行下一筆。

比如,一豎的起筆之末端,是汙記導致的,還是運筆形成的,如果是運筆該如何運?通過放大,發現是汙記。那就好寫了,對不對。

接下來,分析人家那麼流暢的線條,如何形成的。讓我分析,在這個字上,懷素與張旭一樣,追求筆筆中鋒,追求順鋒。

如果我們這樣定義中鋒,運筆行進之時,筆桿不是往行進方向兩側傾斜,我們說這就是中鋒。那麼中鋒還有三種筆法,第一就是筆桿在前進時,始終保持與紙面垂直,我們稱為中鋒中的中鋒,或說純中鋒,或說中鋒。

筆桿倒向前進方向的後方,這樣筆與紙面壓力增大,我們稱之為中鋒中的逆鋒,或說逆鋒。

筆桿倒向前進方向,筆桿阻力減小,我們稱之為中鋒中的順鋒,或者說順鋒。

不要考慮結構,寫好了類似線條。然後再分析結構。分析好了結構,再描紅。描完之後,再臨。具體什麼時候算臨好,我要說,就是你能說明白人家好壞的時候,就算臨好了。臨的時候,才知道人家筆法的微妙。

可能有朋友問,您這麼誇誇其談,有沒有真才實學。我告訴你沒有,因為我才臨一個月的帖,是張旭的千字文殘本。至今,我一個字都沒臨好。另外,這個永字,我也是剛看了一個網友的博文,才複製過來的。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誰知道成功他爸爸是誰?我告訴你,就是我們分析和總結問題的能力。如果,你不分析總結,為什麼失敗?如何能成功?那你無非一次次的重複失敗!只有成功他爸爸媽媽結婚了,才可能生出個成功。


秩和律師147753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臨帖一定要不要臨的很像。

這是一個書法學問問題。不是簡簡單單說像還是不像的問題。

臨像,怎麼判斷像?你以為你真的會判斷臨得像不像?我的回答是,絕對沒有那樣容易。

如果你真有判斷臨摹像不像的本事,那麼,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就不是什麼難題。

我們就以官方的觀念來,說臨摹要不要像。

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專業考試,就有臨摹題,臨摹的難度已經不小,是王珣的《伯遠帖》,這是一個行書啊,你怎麼臨?試卷要求是“臨得越像越好”。

這樣的要求對不對?當然沒有問題。臨摹得越像越好,這是一個學問,不是一個目的問題。

學習書法起初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所以,像不像無所謂,你想一想,這樣能學出什麼好的書法水平嗎?

學習書法,無論處於什麼目的,臨摹不像,這是一個嚴重問題。

第一,你根本就沒有理解字帖,所以你無法臨像。

第二,你根本沒有臨摹書法的技法,你有可能臨摹像嗎?

所以,那些以為臨摹書法是束縛個性的說法,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書法學習態度。

打個比方,你根本就沒有能力射擊一個10環的本領,還大言不慚,射中10環沒有多大意義,有意義嗎?

當然,你有射中10環的本領,未必一定要射10環,可供你射擊的目標很多。

學習書法,沒有對字帖“法、意、勢”的詳細揣摩學習,你永遠學不到書法的精華。




千千千里馬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看法很片面,需要糾正一下。正確的觀點是:臨帖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越像越好;第二個階段要越不像越好。

此話怎講呢?


(啟功-臨米芾帖)


1、臨帖就是學古人的功夫,第一個階段一定要像,越像越好!只有寫像了,才能領悟到古人的筆法、墨法、結字與章法技巧。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凡臨古帖,始必求似,皆以壯我筆力。

(啟功臨懷素苦筍帖)


2、在第一個階段有兩種死法,一種死於寫不像,寫一輩子都沒有寫像過,這種屬於功夫不到。另一種死法是淺嘗輒止,學了幾天,認為師傅的功夫全會了,就要脫離師門,自立門戶,這種是自欺欺人。

(啟功臨王羲之草書局部)


3、寫得與原帖很像了以後(比如據說白蕉所臨古帖,對著日光看可以與原帖重合),那就把師傅的功夫學到了,進入第二個階段,此時要寫得不像。就是說功夫還是那些功夫,但是形體一定要脫離原帖,樹立新的面目,不然就會被古人所蓋。

(啟功臨《蘭亭序》局部)

(啟功臨懷素《自敘帖》局部)


所以說,臨帖第一個階段要越像越好,儘量把古人的筆頭功夫學到手;第二個階段要越不像越好,要樹立自家面貌,不要為古人所蓋!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當然。我們臨摹書法的目的就是向古代經典書法和現代優秀書法學習技法和藝術知識,臨摹的越像,說明你的學習方法越正確,理解的也越準確。如果臨摹的一點都不像,也就失去了臨摹學習的意義。

在說,臨摹書法也是我們傳承和宏揚、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書法文化的一直延續數千年的方法。自古以來臨摹就是學習書法的可說唯一有效手段。所以學習書法必須學會臨摹技法,而臨摹技法的高低,亦或說衡量學習水平的法門就是形神俱似,“下真跡一等”。


最有明的就是唐摹《蘭亭序》的故事了。

還有就是,有由於古代的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人們發明了便於長久傳承文字的石刻技術,這也是靠精準臨摹為基礎的。

還有古代的經典法帖,由於造紙技術的不完善,無法持久保存,人們也採用了臨摹的辦法來傳承先賢的優秀書法文化藝術。如《萬歲通天帖》、《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集王聖教序》等法帖,也是靠臨摹製作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