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一定要临得很像吗?

恋上八雅

我们现在学习东西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个经典的作品当范例,去模仿和学习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说明你看懂了里面的我技法,并且能把它表现出来。

书法里的临帖其实就是一种模仿,用古代的经典的书法作品当范本,去模仿和学习,如果能够写像,最起码证明你可以看懂这幅作品,并且能把这幅作品在技法层面表现出来。

所以说,初学书法,临帖一定要写像。

写像证明了你的观察能力和用笔能力,如果连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说创作了。

当然,这个“像”是相对的,由于工具、书写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尽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对于临帖要写像,唐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说: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

初学书法,临帖要写像,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一种共识。

当然,写“不像”也是一个阶段

采用这样方法的书法爱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经过了初学阶段,他们以前是可以写像的,只是现在的追求不一样了。

临帖从以前的“无我”进入现在的“有我”阶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通过临帖,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这个从启功先生和清代书法家王铎的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临帖都不是很像。

总之,临帖的像与不像要根据个人情况,对于初学者,是一定要写像的。

上图:启功先生临王羲之圣教序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临帖到底要不要临得像是很多书友所疑惑的,我说下我自己的经验,临帖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以追求像为主,越像越好!

虽然不可能全像,顶多八九分,因为你在追求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析的过程,这样你能把字的各个细节都观察到位,同时也在不断地在提高自己的控笔能力。临得时候必须慢,以到位为主!


第二阶段是在像的基础上追求连贯的书写,要追求连贯首先就是得识势,就是用连贯的思维搞清楚笔画的来龙去脉(如下图)。笔势的连贯会让字显得生动,笔画间相呼应就生成一个生动的整体。这时候不能为了像而损失连贯!

第三阶段是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书写

,就是根据第一阶段锻炼出来的控笔能力和识势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情绪加以发挥,这时候速度得快些,达到神似即可

我发现很多书友一开始只学个一两分就追求自由书写,理由是说古人写个字哪有想那么多!但我想说的是你虽然写得很爽,但进步真是有限的。

我是小宝,欢迎点关注

,并观看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也欢迎各位书友指正交流,谢谢


小宝的思考

书法,和中医、武术等等传统文化在理念上是相通的。书法的理论,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深奥妙的东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难懂的说辞,它是几千年来学书的人从不断的辛勤劳动中摸索总结体验得来的。只不过“书势自造时代”,如今变了,因为话语权并不一定属于真正有经验的人,而一定属于会“装”的人,是他们给原本简单的书法,加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门槛。

汉字的书写,古人称为“书法”,是因为汉字是不能随便写的,是有规矩和法则的,每一个汉字的“形”都代表着一个或多个“声”和“义”。少有差池就会造成大错!楷有楷法,篆有篆法,隶有隶法,草有草法!离开了这些法则和规矩,你就不是“汉字”!更不是什么“书法”!

在临帖方面,我主张先摹后临。一开始肯定是追求像,越像越好,可从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心法等各个环节,集中进行,最后达到背临。

书法是表达真性情的,但没有二三十年背后的训练,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学了三年就出来吹牛的“名人”,这本身就是笑话。要学好书法,就必须有板凳不坐十年冷的精神,能忍得住寂寞才行。真正到了这一步,(甚至还没达到的时候)自然会出帖书写。梁启超说过“个性的表现,各种美术都可以,……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这个不用你专门去“创作”,去为了创新而创新(应该叫做出新更确切),在日常的书写中就可以达到。所谓的书奴,只是一个新造的名词。从古到今,没有谁是谁的书奴这样例子。(倒是有讽刺守着家法而不知变化的)

馆阁体只是一种实用状态,这些人也不是书奴。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有艺术价值的不是什么它,而是那些无拘无束,率性自然的尺牍、书信、汉简、瓦当、经卷……艺本于真嘛。也许有的人,为了功名一边写着馆阁体,一边又写着非常耐看的信札——为什么呢?无意于功名利禄,只为自己而写,出于真心。

一千个人学王羲之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面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


史介鸿

个人觉得,临帖有三个过程:

一是外形像,这个阶段尽量像,从笔画、结构等方面努力,尽量做的一摸一样,当然一摸一样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尽最大努力。主要方法是,先摹写,如果还不像可以双勾或者单勾,尽量做到准确,然后对临,再对比,反反复复,逐字过关。

二、追求神似,完成基本的形似以后,笔法相对熟练,结体相对准确,此时可以尝试背临,虽然字形略有偏差,但是别人能够一眼看出曾经学习过的书体,笔笔有出处,笔笔又不同。

三、通临,追求章法、气韵的相似,为今后创作打下基础。

鉴赏一副作品,可以从字法、笔法、章法、墨法等四个方面,我们临帖,就是为创作做准备,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去学习,临帖可以从相对规整的字体入手,如篆书、唐楷等,很容易掌握字法,然后学习墨迹版本,如王羲之手札,从墨迹版本里面了解详细的笔法。章法也可以在临帖中进行借鉴,墨法需要多看当代名家作品,从中仔细揣摩,有条件的可以寻找老师。

具体课程,请关 注微 信公 众号:zshsfxy,里面有二十 多门 课 程,每门 课 程都有详细的教 学和视 频演 示。


赵金栋书法艺术

首先应该说临帖的目的就是要写得象你所崇拜摹仿的原帖一样的好,但霈强调的是要写得象原帖,而不应是写成了原帖,有点绕嘴啊😃😃😃
初学者临帖一定要追求象原帖,因为越接近原帖,所临写的字无论从笔法,笔势,结构等方面才越接近于正确,若一上来就不求象,只会练成个四不象,而不会达到结字的准确完美


初学者因为还不明白原帖的精奥,只有把他学象了,才可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突破与提升,因此,初学者是在追求象而又没能力把他写象
而高水平的书家,肯定有临帖的真功夫,但却没必要非把自己的字写成了字帖,甚至把字帖中的

墨点,划痕,斑点旧迹都还原出来,不求突破与个性,真把自已弄成了个复印机,所以这样的“是”反而是没必要的
因此我对临帖的观点是求象而不求“是”,该花精力求象的时候,就要追求写象,该要追求个性的时候,就要追求出帖


l石昆仑l

关于临帖,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临帖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写的和原帖完全一样吗?那岂不是要弄出一本假帖出来?或者说,弄出一本复印件来?

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原帖中的各种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中来。

搞清这个问题,症结就解开了,临帖只求相似,抓大放小。

启功先生有段精彩的话: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十分像,否则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故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的。

所以我们要清楚,临帖是为了求“似”,讲究方法的正确。

更多 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启功临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千年兰亭

我来说一下,肯定是没必要。

首先,一个书法家,本身一个字写两遍,也不一定一摸一样。

个人认为,临帖首先要选帖,谁的帖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临好。

临帖首先选择临字,在一个作品中,选择一个好字开始。



这是怀素的永字

首先应读懂每一笔,是怎样运笔的。我们看这一点,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人家怎样起笔,怎样收笔。

比如我分析,中锋逆入,向下顿,然后调顺,向上顿,感觉有了反作用力,向下收笔。一写,成功了,那就对了。不成功,继续琢磨,直至写出。然后,就开始反复练习,直至这一笔,成为自己的。想长就长,想啥样就啥样。比如,利用这种方法,写写横点等等。然后,进行下一笔。

比如,一竖的起笔之末端,是污记导致的,还是运笔形成的,如果是运笔该如何运?通过放大,发现是污记。那就好写了,对不对。

接下来,分析人家那么流畅的线条,如何形成的。让我分析,在这个字上,怀素与张旭一样,追求笔笔中锋,追求顺锋。

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中锋,运笔行进之时,笔杆不是往行进方向两侧倾斜,我们说这就是中锋。那么中锋还有三种笔法,第一就是笔杆在前进时,始终保持与纸面垂直,我们称为中锋中的中锋,或说纯中锋,或说中锋。

笔杆倒向前进方向的后方,这样笔与纸面压力增大,我们称之为中锋中的逆锋,或说逆锋。

笔杆倒向前进方向,笔杆阻力减小,我们称之为中锋中的顺锋,或者说顺锋。

不要考虑结构,写好了类似线条。然后再分析结构。分析好了结构,再描红。描完之后,再临。具体什么时候算临好,我要说,就是你能说明白人家好坏的时候,就算临好了。临的时候,才知道人家笔法的微妙。

可能有朋友问,您这么夸夸其谈,有没有真才实学。我告诉你没有,因为我才临一个月的帖,是张旭的千字文残本。至今,我一个字都没临好。另外,这个永字,我也是刚看了一个网友的博文,才复制过来的。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谁知道成功他爸爸是谁?我告诉你,就是我们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如果,你不分析总结,为什么失败?如何能成功?那你无非一次次的重复失败!只有成功他爸爸妈妈结婚了,才可能生出个成功。


秩和律师147753

谢谢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临帖一定要不要临的很像。

这是一个书法学问问题。不是简简单单说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临像,怎么判断像?你以为你真的会判断临得像不像?我的回答是,绝对没有那样容易。

如果你真有判断临摹像不像的本事,那么,临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样,就不是什么难题。

我们就以官方的观念来,说临摹要不要像。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考试,就有临摹题,临摹的难度已经不小,是王珣的《伯远帖》,这是一个行书啊,你怎么临?试卷要求是“临得越像越好”。

这样的要求对不对?当然没有问题。临摹得越像越好,这是一个学问,不是一个目的问题。

学习书法起初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所以,像不像无所谓,你想一想,这样能学出什么好的书法水平吗?

学习书法,无论处于什么目的,临摹不像,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第一,你根本就没有理解字帖,所以你无法临像。

第二,你根本没有临摹书法的技法,你有可能临摹像吗?

所以,那些以为临摹书法是束缚个性的说法,是一种非常肤浅的书法学习态度。

打个比方,你根本就没有能力射击一个10环的本领,还大言不惭,射中10环没有多大意义,有意义吗?

当然,你有射中10环的本领,未必一定要射10环,可供你射击的目标很多。

学习书法,没有对字帖“法、意、势”的详细揣摩学习,你永远学不到书法的精华。




千千千里马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看法很片面,需要纠正一下。正确的观点是:临帖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越像越好;第二个阶段要越不像越好。

此话怎讲呢?


(启功-临米芾帖)


1、临帖就是学古人的功夫,第一个阶段一定要像,越像越好!只有写像了,才能领悟到古人的笔法、墨法、结字与章法技巧。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凡临古帖,始必求似,皆以壮我笔力。

(启功临怀素苦笋帖)


2、在第一个阶段有两种死法,一种死于写不像,写一辈子都没有写像过,这种属于功夫不到。另一种死法是浅尝辄止,学了几天,认为师傅的功夫全会了,就要脱离师门,自立门户,这种是自欺欺人。

(启功临王羲之草书局部)


3、写得与原帖很像了以后(比如据说白蕉所临古帖,对着日光看可以与原帖重合),那就把师傅的功夫学到了,进入第二个阶段,此时要写得不像。就是说功夫还是那些功夫,但是形体一定要脱离原帖,树立新的面目,不然就会被古人所盖。

(启功临《兰亭序》局部)

(启功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所以说,临帖第一个阶段要越像越好,尽量把古人的笔头功夫学到手;第二个阶段要越不像越好,要树立自家面貌,不要为古人所盖!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当然。我们临摹书法的目的就是向古代经典书法和现代优秀书法学习技法和艺术知识,临摹的越像,说明你的学习方法越正确,理解的也越准确。如果临摹的一点都不像,也就失去了临摹学习的意义。

在说,临摹书法也是我们传承和宏扬、发展中华传统优秀书法文化的一直延续数千年的方法。自古以来临摹就是学习书法的可说唯一有效手段。所以学习书法必须学会临摹技法,而临摹技法的高低,亦或说衡量学习水平的法门就是形神俱似,“下真迹一等”。


最有明的就是唐摹《兰亭序》的故事了。

还有就是,有由于古代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人们发明了便于长久传承文字的石刻技术,这也是靠精准临摹为基础的。

还有古代的经典法帖,由于造纸技术的不完善,无法持久保存,人们也采用了临摹的办法来传承先贤的优秀书法文化艺术。如《万岁通天帖》、《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集王圣教序》等法帖,也是靠临摹制作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