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李治,真的是一大败笔吗?

非常茴香豆

传位给李治,是最可能,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最可能,是因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他们都属于“嫡子”。因此无论其他儿子多么优秀,除非有大的意外(比如这仨意外死亡、或突然精神失常等),否则根本没有继位的可能性,毕竟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在那里,而且朝臣也根本不会支持。

最无奈,是因为李世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又被立为太子,是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李世民给他配备了一套豪华阵容,专门负责太子的教育与日常管理,希望将他培养成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但太子自己不争气,爱玩爱闹,非要在荒诞不经的道路上走到黑,最终拉拢侯君集造反不成,被贬为庶人。

而李泰,除了体型不像李世民,其他方面几乎是李世民的复制版。李世民看着这个儿子,怎么看怎么喜欢,在李承乾被废之前,就有几次想立李泰为太子,并且向大臣们暗示过,虽然因为群臣反对作罢,但心里一直有这么个念头。现在李承乾被废,而且李泰经营多年,在朝中也培养了一股较大的政治势力,似乎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入主东宫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朝野上下认定魏王李泰被立为太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之时,晋王李治就像一匹政治黑马蓦然闯进人们的视野中;就在李泰自认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东宫的时候,李治就像一颗从天而降的拦路石横亘在他的面前。

不但李泰窝火,李世民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平心而论,李世民从来只是把李治当成一个好儿子,从没想过把他立为太子。一是到贞观十七年,李治才十六岁,这么一个孩子,如何承担大唐储君的重担?二是李治性情过于柔弱,和自己完全不同,李世民又如何放心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李世民对他这三个嫡子都是很宠爱的,但是对李治充其量只是一个父亲对幼子的疼爱,而对李承乾和李泰,却是一个皇帝对储君和后备储君的赏识、器重和期望。

因此,李世民决定为李泰再争取一次。

他和大臣们讲,李泰曾经拥在自己的怀里和他说,如果将来自己继承皇位,等自己死后,一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

李世民打感情牌,但大臣们却不买账,褚遂良更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揭穿了李泰的虚伪和矫情。他说,哪有人掌握大权后会把自己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的?这根本就是违背常理的做法。如果非要传位给李泰,也要先把李治贬为庶人,免得将来被李泰杀害。

这句话,击中了李世民心中的软肋。

李世民心中一直有一个痛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当年,是他亲自下令将自己的大哥、三弟以及自己的侄子全部屠杀殆尽。而褚遂良的话,不得不说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手段和为人,很可能在继位之后马上开始清算政敌和异己,到那时,李治的生命安全将很难保全,而李唐皇族,将再次上演宫廷流血的惨剧。想到这,李世民也是不寒而栗。

于是,李世民犹豫了。

而这时的李泰,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在焦急和慌乱之下,终于走了一步昏招。

在这之前,李世民的第七子李元昌谋反,后来被镇压处死,而李元昌和李治的关系一直不错,比较亲密。于是李泰拿着这件事对李治口头警告,说他原来和李元昌一直相处的比较好,就不怕掉脑袋吗?

就是这么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让李世民警觉到褚遂良的话很可能成为现实,并下决心彻底放弃了李泰。

为了让李唐皇族不再重蹈覆辙,为了李唐子孙不再流血,李世民不得已放弃了李泰这个引以为傲的儿子,转而扶李治上位。

当然,李治的上位,除了李世民在避免内乱的考虑之外,还有很深的政治原因。

李治的支持者,主要有三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世勣。三个人,分别代表了开国元老、政治新秀以及军方,这一股政治力量李世民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有人会问,同样都是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支持李治而非李泰呢?

因为李泰后面的政治力量,几乎全部是官二代,比如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等,几乎全是少壮派官员,一旦李泰继位,那这帮人势必顶替长孙无忌这些老人,那时,自己的政治前途以及家族前途将要不保。而且,李治性格比较软弱,对比强势的李泰,一旦李治继位,那朝局将会完全掌握的自己手里。

这就是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深层原因。而李世民最为一代明君,对这些伎俩肯定洞若观火。

虽然李泰背后的力量不乏权门之后,但是在李世民眼里却基本没有什么分量。不但如此,反而对这些纨绔子弟十分反感,在他看来,这些人无才无德,只会靠着自己的父辈吃老本。当他得知这些人投在李泰门下参与夺嫡后,也训斥过房玄龄等人让他们管好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很清楚的意识到,一旦李泰继位,那么朝廷重权肯定会落在这些少壮派手中,对于这些人的水平,李世民完全没有信心,贞观之治的成果很可能毁于一旦,甚至危及江山稳定。

因此。在充分分析了政局之后,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

对于这个选择,我相信,李世民肯定没有多少喜悦,有的,恐怕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苦涩和无奈。

我不止一次在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贞观十七年初,李泰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在王府内走来走去,和他的幕僚商量如何夺嫡;李治却像一只弱小的羔羊惴惴不安的将自己关在房里,面对强大的压力无所适从;而李世民,在皇宫内静静地看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牌位,深邃的眸子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动,最终,他紧紧握住了拳头,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在承天门宣布立李治为皇太子,而李泰,被贬为顺阳王,迁出长安,魏王府的门人,也是或流放或被杀。

这是李泰最后一次看见长安的繁华,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这片土地上。

在复杂和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这也许是最无奈的选择。





姜小姐的浪漫满屋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是不是一个败笔,这牵涉到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问题,有些历史评论者受影视作品影响,常常把李治描述成一个懦弱无能、终生受制于人的窝囊废,以致于被武曌逆袭成功,当了女皇帝,和扶不起来的阿斗庶几相类矣,也就比傻儿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强一点。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很不公平,李治并非是昏庸之君,如果对他的政绩打分的话,我觉得应该有70分以上,且看唐高宗的主要业绩考核:

1、经济上一片大好,国泰民安,斗米不过五钱,每年刑事犯只有数十人或几百人,和贞观时比毫不逊色。像大明宫 麟德殿那样辉煌气派的建筑典范,正是建设于高宗年间。

2、军事上捷报频传。如果只是经济上富裕,每年挨打交岁币,也称不上强盛。高宗年间军事上最为辉煌的就是解决了“朝鲜问题”,当年从隋炀帝起,就攻打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李世民也数次东征高丽无果--现在韩国的抗唐神剧中,李世民被射瞎一只眼的事情纯属意淫,但最终也没有得胜是真的。

而唐高宗时,却一鼓荡平高丽都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可谓“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盼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日本当年不知天高地厚,在白江中和唐军作战,给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心悦诚服地向大唐学习,从服装、制度到文字,都向大唐学习,至今成为一个唐文化的活化石。连“天皇”这个名字,也是从唐高宗的“天皇大帝”那里山寨过去的。

西北方面,也是战功赫赫,东突厥可汗成了俘虏,唐将薛仁贵出征天山,三箭降服铁勒部族,坑杀十万之众,虽然有些残忍,但毕竟还是充分显示了唐王朝的威风。所以,唐代领土最大的时期,并非是唐太宗时,而李治领导下的永徽年间达到的成绩。

像这样的成绩,还不算一个合格的君主吗?

有人可能说,这是李治吃老本,李世民给他留下的家当好,诚然如是,但家当好,给玩脱了的有的是,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都是例子。


相比于汉代文景两帝,其实李治唯一的缺点,就是让老婆武则天逆袭成功,当了女皇。不过高宗并非一直受制于武则天,高宗身体健康时,武则天并非说一不二,她宠信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都给唐高宗给清理了,而宰相刘仁轨、手握军政大权的裴行俭、苏定方、程务挺、黑齿常之、刘祥道等人,都不是武后的心腹,相反在之后武则天夺权过程中,都是一个个沉重的绊脚石。

然而,高宗晚年身体很差,甚至双眼都看不清东西,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依赖武则天。你让他把权柄交给谁?给大臣?给宦官?还不如给武则天更放心,事实证明,武则天虽然玩了一把改朝换代的瘾,但毕竟她的儿子也是高宗的儿子,政权终将归唐。

其实武则天能成功,主要是因为高宗的善良,如果是汉武帝那样血腥人物,不念感情,在召上官仪废后时,武则天就被处理掉了。还是李治顾念两人的恩情嘛。其实武则天对高宗也是有感情的,当晚年的武则天在立谁为太子时徬徨时,有人劝说:“如果立武承嗣为太子,就算他能祭祀你,高宗也是得不到血食的。”就此,武则天改变的看法。


所以说,李世民传位给李治,并不算失策,如果武则天只是太后干政过渡一下,那也历史上也只是很平常的事儿,宋代屡有刘太后、高太后干政等事,但武则天玩得太大,成了女皇帝,这是件空前绝后的事情,李治不能预见的,也是所有人都不可预料的。于是李治连带背锅,加上人们往往称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并将高宗的繁荣时期看作是贞观的自然延续,于是给高宗评价很低,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不理性的态度。高宗我觉得可以媲美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个皇帝其实也并非没有污点,文帝让男宠邓通自行铸钱,景帝弄出了七国之乱,相比之下,唐高宗也没什么大错。因此,李世民传位给李治,并不是件错误。


江湖夜雨

不知题主从那看出唐太宗传位李治是失败了?

首先,唐太宗的嫡子就这么三位: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这三个嫡子的名字都不简单,承乾泰治,国泰民治之意吧。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立意深远,若选继承人,当然从这三位之中出了。

可惜呀,太子李承乾不堪托以军国之任。当然,这句话还是要费思量一下。因为,太宗要废太子总是要找理由的,并且后来晋王既立为太子,对于前太子的言行,也肯定有抹黑之举,这也算是李唐王朝的传统了。李承乾脚跛,且喜欢扮成突厥的小头目,想来这哥们只是有喜欢COSPLAY而已,当然,他COSPLAY已然中毒了,居然要扮成死了的突厥头目,让手下以刀划脸,血泪俱下。当然,更吊诡的是,他在魏王李泰的压迫下,居然想抢班夺权,并且和侯君集勾搭到一块。想想太宗是怎么起家的,阳光下的真刀真枪地干,背地里的真刀真枪地干,太宗都干过。显然,抢班夺权就是自掘坟墓。当然,东窗事发之后,侯君集于市场斩了,太子废了。李泰也没得好,也没跑了,太宗以大唐之天下不可抢得为由,把李泰贬出京城。

那么现在太宗年事已高,去日无多,只有家晋王李治为太子了。并且还为他顺利执政内外安排。比如外征高句丽,比如内贬李绩。

唐高宗身体不好,为人文弱,但是并不等于他不是良主。高宗的过错在于他本人夹在唐太宗与武则天之间,他的功绩被模糊不清了。在国内,他铲除以他亲舅长孙无忌为首的旧勋贵集团,在外弭平高句丽、百济,可以说,这是不世之功。


元和拾一年

也许是影视剧的流行,也许是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风头过于强大,给题主造成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其实从历史来说并不是,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要知道李世民原本最中意的是他的嫡长子李承乾,可惜李承乾在年长后所作所为让他伤透了心,到后来发展到居然想逼宫的境地,鉴于此李世民不得不废黜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

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嫡长子废除后应该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可惜李泰在李承乾还未被废黜时,仗着李世民的喜爱居然对皇位有了想法,这引起了李承乾的反击,最终结果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李泰因有夺嫡之心也失去了继承人资格。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失去继承人资格后,没有夺嫡之念的李治成为了李世民的首选,李世民给出的理由是“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然后李治就被立为太子。

李治继位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他继续延续李世民的政策,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对外的话将隋炀帝、唐太宗都没有灭掉的高句丽灭掉,整个唐朝的版图就是在他任内达到最大(这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

可惜尽管如此他处的位置有点尴尬(前有李世民后有武则天)这才导致有了类似于题主这么多人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