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了幾個月寫字,希望大家指點下需要注意些什麼?

美麗村莊在遠方


以上是兄臺的作品,學的是王羲之聖教序,明顯不得法,繼續這樣下去是白白浪費時間。看到你的字我很著急,彷彿看到了我的從前,啥也不懂,一昧亂寫,搞得自己很苦惱。

關於建議,我不想說些冠冕堂皇的廢話,然後讓你雲裡霧裡,我還是給你來點“硬貨”吧!

一,基本筆法要提高。

重新開始,從永字八法開始,點怎麼寫,橫怎麼寫,力求相似。

二,去買本聖教序詳細教程字帖。

筆畫差不多了,才是結構。我不知道你現在用的什麼字帖,建議你去書店尋找一下我給你發的下圖,偏旁部首搭配都有詳細的步驟,看懂了步驟寫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三,臨和摹互相結合。

對初學者來說,摹相當好使,會大大提高你的信心。邊摹邊思考,寫一個就爭取記住一個。

多寫,多想,多分析。或找個你們當地的名師虛心請教,如果找不著,去看網絡的教學視頻,在此給你推薦一人――陳忠建老師的聖教序視頻。

就說這些吧,路漫漫其修遠,沉住氣,慢慢來,書法是一個“細活”,莫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祝你更上層樓!


青翁文化


好的地方不說了,簡單談談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一是通過突出點畫練習來提升線條質感

線條要像摹楷書那樣準確到位,初學者臨帖不能搞大差不差,一點一線皆是學問,一點線皆有筆法,既然決定去臨摹,就要臨像臨準,以還原其形態。筆畫的練習是強化筆法的重要內容,提按、運行、弧轉、節奏都藏妙其中,不詳察細臨便不能真悟深解,特別是突出一些修長的筆畫、折轉較多的筆畫,筆畫線條的質感上來了,對結字美觀也有幫助。

二是通過突出結構訓練來平衡結字形態

行書結構的關鍵無外乎平衡,重力平衡,勢位平衡,從而達成視感平衡。行書是奔放的活潑的,這種平衡無法以數學對稱的方式去均衡,講究的是一種大體的視覺均勢。比如有放則有收,有破必有守,有分必有抱,有重必有輕。最好的訓練方法當然依舊是臨帖,在臨帖中要時刻關注這些東西,先釐清關係,再動筆仿照。也可以借鑑黃自元的九十二法,或者啟功的“黃金分割”,最主要的還是要從原帖中尋找規律。


三是堅持邊單字對臨邊局部通臨來把握行書行氣與章法的關係處理

即便線條與結字不熟稔,也可以通過大量的連貫書寫來熟悉用筆規律與結字技巧,更主要的是能從感性層面去體悟線與字、字與行、行與篇的關係,我們學行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寫文章、寫作品,而在文章、作品的情境之中去練習寫字,往往更能省察不足,明確需要重點努力的方向,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統籌方法,不妨一試。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行書習作。


抱庸詩書


多臨時!



大山19178169




一個墨客




天天跑月月練


斗膽回覆你的問題。看了你的兩張行書字,感覺整體不錯,有些字可圈可點。給你幾點建議:

1、注意字的間架結構;

2、注意筆畫不要重複,儘可能不要重筆;

3、注意筆畫的規範;

4、注意筆畫要有力,筆畫要抑揚頓挫,有些字飄,有些字臨摹痕跡明顯;

5、注意筆畫的流暢、字與字的銜接呼應。

建議還是多練練楷書,再練行書。

不成熟建議,見笑。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姓林字子涯


學書碑帖之爭由來已久,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先學帖,因為帖上的字跡清晰,起筆收筆,墨色濃淡、行間佈局等等細節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更便於初學者掌握。而碑帖經過石匠刻刀的二次加工和歷史歲月的浸蝕,字體多有變形,難以看出筆順和力道輕重。

觀你的墨寶,似是臨摹《聖教序》,有了點意思,但下筆稍嫌輕率耳。摹帖一定要認真,要仔細對照揣摩,先弄懂點橫撇捺等基本筆畫的寫法,再學就快得多。否則,練到最後也難得精髓(神似,記其神忘其形),僅僅象形而已。

不要急躁和刻意為之,興致來了專心致志寫幾個比瞎寫幾百個都強(瞎寫是重複固化錯誤)。

用好紙,心疼才不會亂寫。

多讀帖、多揣摹可以增長見識,促進提高。

沒必要老是在一個帖上較勁,多練才能融會貫通。

真草隸篆可以齊頭並進,不存在先練什麼後練什麼的問題。


潁水蕭蕭



金星753


第一幅的字不是幾個月就能練成的,只是縱行間隔不均,線條不平行,有失觀感。而第二幅必須加強,結構不緊湊,筆尖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