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1934年11月22日,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黑幫大佬,曾是上海青幫大頭目的杜月笙,開始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開啟了一段紅與黑交融的傳奇人生。


晚清民國,是中國近代最為動盪的時期,因此民間萌生了諸多幫會,其中最為著名的三大幫會,在華南活動的洪門,也就是《鹿鼎記》裡的「天地會」,在西南活動的哥老會,以及在江南一帶的青幫。


今天的主角杜月笙就是青幫歷代最為顯赫的頭目之一。


青幫往事


早在清朝雍正四年,潘清、錢堅以及翁巖三人就創建了青幫,青幫原本並不「黑」,早期幫會成員多是水手,以漕運為業,所以又稱糧船幫,主要在江南一帶流傳。


當時的幫規分為:三準三不準(準借不準偷、準打不準罵、準充不準賴),三露三不露(遇急、遇難、遇盤查露,外人、熟人、親人不露),三談三不談(同道能談、香堂能談、告幫能談;茶館不談、酒肆不談、澡堂不談)。


就這樣,宛如大家庭的青幫一下就吸引了很多窮苦底層的忠義之士,加入青幫的兄弟義字當頭。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乾隆年間,青幫被清廷視為威脅而取締,才轉入地下活動。清末漕運沒落,海運興起,大批青幫人士來到上海,從事各行各業,青幫「黑」化之路開啟。


青幫在民國上海除了從事大多數黑幫都在做的基礎業務外,還有兩項增值業務:一是暗殺,二是武裝鎮壓。


他們參與過袁世凱對宋教仁的暗殺行動;在「四·一二」事件中,他們又聯合其他幫派屠殺親共罷工人士五千餘人,甚至還直接參與了後來的第一次國共內戰。當時,發生在上海的任何一件足以改變國內形勢的大事,青幫都不願意落下。


過去,金三角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產地,也與青幫有關。建國後,青幫離開上海,在香港開設了海洛因工廠,培養了一批「化學家」。後來,這些「青幫化學家」在緬泰邊境開設了第一個製作純度最高的「4號海洛因實驗室」,金三角的海洛因從此「一炮而紅」。


黑色童年


清光緒十四年農曆七月十五,杜月笙在江蘇川沙(今上海浦東)出生。


他出生的七月半就是民間俗稱的“鬼節”。民間忌諱七月半鬼節出生的人,他們把這天出生的孩子叫做「天胎」,迷信認為這樣的孩子命格太硬,克親人。


杜月笙的父親也是基於這個考慮,於是給孩子起名「月生」。至於後來改稱「月笙」,則是顯達之後,得了樸學大師章太炎的點撥。


杜月笙童年的時候,父母因為染上當時流行的疫症,無錢醫治,相繼離世。撫養他的舅父始終認為這個外甥生來晦氣,加之品性頑劣。於是,還是少年的杜月笙,就被自己的舅父趕出了家門。


14歲的杜月笙離開了浦東高橋老家,去到了對岸繁華的上海灘謀生。為了不使孤身一人的自己在大上海闖蕩受人欺負,他加入了青幫。


根據多處資料記載,當時的杜月笙在十六鋪的水果行打工,銷梨無數,為他在險惡的黑幫爭鬥裡練就了一手好刀法的基礎。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青年杜月笙


杜月笙在23歲時開始販毒,因為過人的膽識和圓滑的處事,得到了黃金榮的賞識。


黃金榮,時任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長,以及上海青幫大頭目,法租界真正黑白通吃的大人物。杜月笙的天字第一號大貴人。


自此以後,杜月笙開賭場,販鴉片,辦銀行,迎娶姨太太,出任青幫CEO,躋身上海三大亨之列,走向人生巔峰。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中年杜月笙


紅與黑


杜月笙的巔峰時期,如果要在一張名片上印下他的完整頭銜,那麼一張對開報紙的版面都未必寫的全他擔任的職務。全國輪船業公會理事長、全國棉紡織業公會理事長、全國麵粉業公會理事長、上海魚市場理事長、中國茶計公司董事長、上海水果業公會理事長……類似的頭銜,他多達上百餘個。


但如果只是一張普通大小的名片,上面只能印三個職務的話,那麼杜月笙一定不會漏掉「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這個職務。


這裡的紅十字會可不是杜月笙自己隨便起名的什麼民間「莆田系」紅十字會,而是真真正正的國字號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的上海租界,由沈敦和發起締造。


沈敦和是誰?2020年新冠疫情當中走紅的張文宏醫生,是華山醫院的傳染科主任。而華山醫院的前身是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正是一百年前由沈敦和創辦的。


中國紅十字會最初的名字叫「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直到被清廷收編,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後,開始從民辦變為國有。辛亥革命後,最終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在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任內,中國紅十字會加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為了世界上第23個國家紅十字會。


杜月笙當選為總會副會長的時候,時任的會長是促成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人稱「中國奧運之父」的王正廷,名譽會長則是蔣介石。


由於杜月笙在民間的超高威望與調度資源的強大能力,杜月笙實際上成了後來中國紅十字會的核心領袖,三次續任,1934年-1946年,長達12年。


這段時間,中華民族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深重的苦難,也是中國紅十字會歷史上艱苦卓絕、迸發光芒的時期。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紅會聘書:會長 蔣夢麟,副會長 杜月笙、劉鴻生


熱衷慈善


在任職紅十字會之前,杜月笙在中國慈善界,已頗具威望。


父母因時疫而死,杜月笙從小失去雙親,還要揹負剋死雙親的汙名,使得他尤其關心底層人民的疾苦。


早在他在江湖上初露鋒芒時,每年夏天,他就會採購大量的「莎藥水」「行軍散」,送回老家,挨家挨戶免費送給鄉親們。如果他親自送,他總不忘同時叮囑鄉親一句,「盛夏時令,易染疾病,要講究衛生,防止時疫流行。」


發跡後,他每月初一十五會給上海的貧民發救濟金,另外又一手創辦上海乞丐收容所,相當於今天的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1922年,浙江爆發了罕見的水災,歷時長達半年。災區之廣、災情之重、災害時間之長,被稱為「亙古未有之奇變」。


這場災情從4月份的餘杭暴雨導致山洪爆發開始,蔓延到全省各地水位暴漲,到處發洪水,到了8、9月份,隨著颱風給溫州和台州帶來的新一輪強降雨,災情愈發嚴重。田毀屋倒,橋傾山崩,「積屍蔽途,哀鴻遍野,其悽慘狀況,實不忍睹。」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浙江壬戌水災


杜月笙迅速出面搞募捐活動,他請來當時最有名氣的一眾京劇名伶,在上海破天荒的搞起了「九班合串」的賑災演出。這可以說是民國京劇版的全明星演唱會,好比63年後西方國家的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會。


他當場捐出三百大洋,為當時賑災演出捐款最多者。在他的帶動與號召下,演出現場的觀眾和嘉賓們紛紛捐款救災。募捐結束,杜月笙一再強調,「把每一粒糧食都送到難民碗裡,絕不讓官員染指!」


此外,杜月笙和武漢也頗有淵源。


1930年,長江武漢段決堤,武漢水災爆發,受災地區16省,災民5000萬,杜月笙帶頭成立水災救濟委員會。


1932年,武漢疫情爆發。4月23日,首例霍亂病例在武漢出現,當時的武漢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這次疫情迅速向全國擴散,4月26日,上海便有新確診病例。杜月笙在浦東高行緊急創辦了浦東濟群醫院高行臨時分院,相當於民國上海版的「火神山醫院」。


而這樣的時疫醫院,杜月笙先後創辦過5所。


因為杜月笙對救援運動的熱忱和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同時又具有長期的賑濟組織工作經驗,早在加入中國紅十字會之前,杜月笙就被推選為上海慈善團體的理事長。


當時和杜月笙一起在慈善界並肩作戰、相互鼓勵的,還有他的好友——上海《申報》的總經理史量才。


因為與蔣介石政見不合,史量才在1934年11月遭到了特務的暗殺。在此之前,史量才同時兼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一職。史量才死後,杜月笙繼任他在紅十字會的這一職務,同時也收購了《申報》。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抗日第一


杜月笙正式加入紅十字會之後,隨著日軍的入侵,他也把慈善重心轉向了戰時救護。


1937年8月13日,日軍全面進攻上海。上海守軍在正面迎戰,杜月笙則在後方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的名義,聯合社會各界團體,成立上海市救護委員會。


今天的方艙醫院,杜月笙在抗戰時期也搞過。


當時,他在松江、崑山、蘇州、無錫、杭州、南京等多地籌劃設立重傷醫院,每家醫院收治傷員少則二三百人,多則三四千人。


同時發生在這段時期的,去年管虎導演被撤檔的影片《八佰》,講述的那場蕩氣迴腸的「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也少不了杜月笙的影子。


為了嚇阻日軍,四百餘名國軍將士,對外虛稱八百人,駐守在蘇州河北岸的閘北四行倉庫,經過持續四天的鏖戰,抵抗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大部隊撤退。


當杜月笙得知守軍斷糧的消息之後,他迅速將食物、水果、衣物、器具等給養準備好,派人秘密運送到前線。


傳聞,當時日軍久攻不下,曾向法租界負責人提出借道。而在場的杜月笙當即對此強烈譴責。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此外,杜月笙雖然曾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前夕,殺害當時的上海工人運動領袖——共產黨員汪壽華,和中國共產黨交惡。但在國共聯合抗戰期間,也曾為八路軍捐過物資。


為了預防日軍的細菌戰和毒氣戰,八路軍需要防毒面具,中國共產黨的「王牌特工」潘漢年與杜月笙多有往來,隨即向杜月笙求助。杜月笙緊急從荷蘭進口了1000套防毒面具,專門送給八路軍使用。


此外,杜月笙也學習中國共產黨,開闢敵後戰場,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


他與國民黨的情報頭目戴笠聯合,在上海創辦了「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配合國軍作戰。


這支武裝遊擊部隊由1萬人組成,隊員以原來的幫會成員和工人為主,除了打游擊戰,還負責暗殺日軍間諜及我方漢奸等工作。


杜月笙自己出錢捐贈了5000支快慢機手槍,又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動員除幫會成員和工人之外的學生、店員、失業青年入伍。


這支部隊後來改名為「蘇浙行動委員會忠義救國軍」,正是紅色經典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那支「忠義救國軍」。


儘管在對付共產黨人這方面,戴笠的手段更甚於杜月笙。但兩人在關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思想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戴笠也十分欣賞杜月笙的愛國情懷。對此,杜月笙評價自己,「人之愛國,誰不如我。」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紅色經典《沙家浜》


紅會奔襲


南京淪陷之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多次搬遷。


1937年底,紅十字會總會撤退到武漢,杜月笙立即趕往武漢,在武漢成立臨時救護委員會,設置馳援武漢醫療隊37隊,後來又陸續增加到178隊,共有工作人員近3000人。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紅十字會利用香港特殊的地位,接受海外僑胞捐助的物資,並同時籌措救護事業的經費。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杜月笙畢生最繁忙的時期。


因為除了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里的工作,杜月笙同時還擔任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賑濟委員會常委,負責第九救濟區,也就是廣東、廣西、福建三省的救濟工作。


為了工作方便,杜月笙將第九救濟區辦事機關與中國紅十字會機關一起設在了他在香港九龍柯士甸道的自家公寓樓裡。


對於海外僑胞對抗戰捐助的天量物資,杜月笙不管人手多緊張,不允許積壓,總是爭取在第一時間儘快完成物資分發工作。


即便在工作量如此巨大的狀態下,他還不忘聯動戴笠,積極收集淪陷區的前線情報,找機會剷除漢奸。被除掉的漢奸中,就包括了他曾經的青幫同門,那位和他、黃金榮並稱為「上海三大亨」的張嘯林。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杜月笙(左)、黃金榮(中)、張嘯林(右)


1940年,香港瀕臨淪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再一次轉移到了重慶,杜月笙也跟著撤退重慶,繼續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等工作。


1942年,杜月笙籌建了民國重慶版的「火神山醫院」,該院有床位300張,各科設備齊全,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時後方醫院。


杜月笙在全力做好紅十字會救助工作的同時,也會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到黑幫大佬的身份。


地處西南,當時國民政府運送物資經過滇緬公路,經常會被當地的哥老會攔路搶劫,但是隻要杜月笙出面,以同行友幫的身份打一聲招呼,車隊就可以一路暢通。


抗戰勝利後,杜月笙回到了上海,又恢復了上海紅十字會分會。


整個抗戰期間,雖然紅十字會總會的辦公地點幾經變遷,但杜月笙始終緊隨其後。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杜月笙是領導中國紅十字會的真正核心。在他的領導下,據統計,到抗戰結束時,由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的軍民總數已達260萬人。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抗戰中的紅十字會戰地救助


梟雄落幕


為了洗惡而行善也好,為了消除童年家貧父母早逝的陰影也罷,榮辱一生,杜月笙的晚年過得並不遂意。


1949年前夕,杜月笙沒有選擇相信哪個政權,而是留在了香港,還因此一直擔心自己會遭蔣滅口,沒過多久便不幸中風。三年後,他黯然離世。


1952年8月16日,他在彌留之際對妻子說,「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


然而他的遺願未能實現。杜月笙的遺體最終被運往了臺灣,至今還葬在臺北汐止大尖山麓,墓地坐東南、朝西北,面朝上海。


民國時期,杜月笙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救護的軍民總數高達260萬人

臺北杜月笙墓


國產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的就是有關杜月笙和他的那個時代的故事。


影片的最後一幕,由葛優飾演的「陸先生」(人物原型杜月笙)在解放前夕選擇去往了香港。


在香港接受通關檢查時,隨著「陸先生」脫下帽子,舉起雙手,電影落幕。一個善惡模糊、忠奸難辨的混沌時代,宣告結束。


杜月笙,與他的青幫,與他的紅十字會,也在中國歷史長河裡留下了一段紅與黑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