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公共衛生學家,醫學博士,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並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該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軍醫院;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

他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誌》 。


1915年2月,在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上,伍連德、顏福慶等一批有志於向國人傳播西方先進醫術的有識之士,在上海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經過一個世紀的洗禮,喜逢中華醫學會成立100週年的2015年2月15日,中華醫學會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北京聯合舉辦了“伍連德專題報告會”,拉開了慶祝學會百年華誕的序幕。

在這個將永載史冊的報告會上,筆者不僅聆聽了中華醫學會會長陳竺、原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巴德年、原中國微生物學會秘書長程光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陳紅松追憶伍連德的精彩報告,也意外獲贈一套珍貴的新書,這就是《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它是1959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英文自傳的第一個完整的中文譯本。這套由程光勝、馬學博翻譯的皇皇鉅著分上、下二冊,厚達800餘頁,逾65萬字。該書是作者歷時7年而成的人生回憶,通過伍連德博士被提取和保存的記憶,不僅向讀者展現了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而且使我們有幸瞭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正如陳竺會長所言:“伍連德先生是名副其實、眾望所歸的中國現代醫學第一人。回顧他的一生,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科學探索及勇於奉獻的精神。”

本書記錄的不僅是風華正茂的伍連德在中華大地上臨危受命、施展才華、奉獻青春、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且通過詳實的史料使得一位為中華崛起而奉獻一生的愛國華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他對中國醫學的傑出貢獻將被人們永遠銘記。竊以為,該書中文版與英文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傾注了程光勝等一批對伍連德研究頗有造詣學者的心血,我的同事張聖芬和欒偉偉為此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和照片,使得中文版的內容更加真實可信。恰逢新春長假,按照自己的習俗,在閉門謝客、悠閒自得的輕鬆氛圍中,品一壺茗香,通過潛心閱讀將自己的思緒帶回那個望其首已遙不可及、撫其尾則相去未遠的20世紀。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1879—1960),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得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遊學歐洲6年期間,他先後在英國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經過隻身異域求學的歷練,聰慧過人的伍連德學成歸來時就已經是光環繞身的人中翹楚。

他1903年返回檳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服務。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在他竭力倡導和推動下,我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他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等十餘個學會,並創辦《中華醫學雜誌》。

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引發嚴重公共衛生危機。伍連德臨危受命,救國人於水火之中。而立之年的他出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抗疫工作,僅歷時4個月就徹底消滅鼠疫。此後他還多次成功主持鼠疫、霍亂的大規模防疫。


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1911年伍連德在哈爾濱第一個鼠疫實驗室裡

作為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他篳路藍縷地創造了現代醫學史上的無數個“第一”:第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的華人醫學博士;實施中國醫生首次現代醫學意義上的人體解剖;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他主持了中國首次大規模的對瘟疫死者的屍體焚燒;設計了中國第一隻防疫性口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主持召開中國政府承擔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創建中國第一個海港檢疫所;撰寫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國醫學史;他因“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於其傳播中的作用”,作為首位華人1935年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伍連德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創建了北京中央醫院等20餘所醫療、檢疫及醫學教育機構。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臟病逝世,享年81歲。1月27日出版的《泰晤士報》稱他是“流行病的英勇鬥士”。梁啟超對伍連德的讚譽一語中的:“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伍氏口罩


學術組織的拓荒之人

作為中國現代醫學學術組織的開山鼻祖,伍連德名副其實。回國伊始,針對各自為政的行醫局面,他深感中國醫生有成立自己組織的必要。1910年,他率先登報呼籲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醫學會。1914年4月,伍連德與顏福慶等7人聯名發起組織醫學會。

1915年2月,伍連德、顏福慶等21人在上海集會宣告中華醫學會成立,並選舉顏福慶為首任會長,伍連德為書記。從此,中國醫師有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組織。1915年4月14日,中華醫學會發表宣言,向各界昭告中華醫學會宗旨:鞏固醫家交誼、尊重醫德醫權、普及醫學衛生、聯絡華洋醫界。

1916年2月,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全國大會上,伍連德被選為會長,並連任了兩屆。學會成立後,在伍連德等的積極努力下,通過創辦雜誌、發展會員、舉辦學術活動、開展防病宣傳工作、推進發展醫學教育等,擴大了學會的社會影響。同時他強烈呼籲成立中央醫學委員會,併成為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的18位醫界領導人之一。

為了強強聯合而實現共同的目標,中華醫學會與中國博醫會於1932年合併,會員總數超過2000人,成為當時中國醫療衛生界最有影響力和凝聚力的學術團體,樹立了中華醫學會在我國醫療衛生界的崇高威望。在學會的成長中,先輩們不僅倡導學術交流,熱心公益事業,而且勇於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使愛國精神始終在學會薪火相傳。

1937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分會成立,伍連德任首屆會長,該分會成為中華醫學會最早成立的12個分科學會之一。1933年,他還與顏福慶等發起創建了中國防癆協會。在以後的歲月中,他參與發起創建了十餘個科學團體,包括中華麻風救濟會,中國公共衛生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醫史學會,中國科學社等。毋庸置疑,他是我國現代醫學學術組織當之無愧的開拓者。

學會成立伊始,伍連德就清醒地認識到期刊的作用,他同期創辦了《中華醫學雜誌》,用中英文同時出版。在創刊號中,作為首任總編輯伍連德發表了題為《醫學雜誌之關係》的發刊詞:覘國之盛衰,恆以雜誌為衡量。雜誌發達,國家強盛。源於對會刊的摯愛,他的絕大多數論文均發表在《中華醫學雜誌》上。雜誌從創刊起就廣受歡迎,來自化工企業、製藥公司、醫藥圖書出版商的廣告收入頗為可觀,從而可為每位會員每月免費提供一本會刊。由於期刊收入頗豐,不久就在上海買下一所房屋,將其改造成現代化的辦公室和藏書可觀的閱覽室。

1949年,中華醫學會從上海遷京之際,伍連德將自己在北京的一所寬敞的三層宅院連同數千冊圖書捐給學會,作為學會的辦公場所和藏書千冊的圖書室,還可為員工和外地來京的會員提供住所。


臨危受命的鼠疫志士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回國服務,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

1910年12月,東北鼠疫爆發,年輕有為的他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堪當重任。受朝廷重託,他臨危受命急赴哈爾濱調查並處理鼠疫。極富冒險精神的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任務,在聖誕夜火速趕到鼠疫流行的前線。

他不避艱險,深入疫區調查研究,到達疫區3天后,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中國第一例人體解剖,從鼠疫病人屍體的器官和血液中發現了鼠疫桿菌,同時派人到滿洲里查明肺鼠疫的疫源來自旱獺。從而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傳染方式是直接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和飛沫,因此制定了通過隔離疑似患者防治肺鼠疫的全新策略。

他採用的措施包括: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採用列車車廂隔離3000多例接觸者,令所有人佩戴伍連德發明的加厚口罩,調動軍隊封城,切斷交通,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焚燒4643具感染鼠疫的屍體來消滅汙染源。依據伍連德周密而科學的防疫方案,靠著防疫團隊高達10%殉職率而築起的血肉長城,整個防疫局勢很快獲得扭轉。


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

歷時4個月,一場數百年不遇的鼠疫大流行,被以中國人為主的防疫隊伍徹底消滅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流行病防疫行動。

伍連德豐富的學識、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卓越的組織才能,受到政府的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讚賞。成功抗擊鼠疫後,伍連德獲頒“醫科進士”功名,被授予“藍翎頂戴”,第一次有資格受到為宣統皇帝代理政務的醇親王載灃的召見,並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初戰告捷後,伍連德沒有在榮譽中陶醉,敏銳地意識到大鼠疫還會捲土重來。他婉拒擔任管理全國衛生和醫院事務官員的任命,回到東北擔任東三省防疫總處處長,繼續從事防疫事業。1920年冬天,東北鼠疫果然又起,伍連德打了一場漂亮的有準備之仗,與10年前僅中國境內便死亡6萬多人相比,此次他把死亡人數控制在萬人以內。


伍連德:近代醫學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滿洲里,伍連德到居民集居區查訪鼠疫患者(1921年)


衛生防疫的開山鼻祖

從防疫東北鼠疫起,伍連德先後開創了中國流行病學、微生物學、實驗動物等學科,是中國現代衛生防疫事業的開拓者。防疫東北鼠疫結束後,伍連德敏銳地意識到,預防疾病必須未雨綢繆,建立自己的衛生檢疫系統迫在眉睫。

經過他十餘年的不懈努力,1930年海港檢疫管理處成立,正式從洋人手中收回海港檢疫權。他不計個人名利,欣然出任中國海關檢疫管理處處長。在經費分文沒有落實、基礎極為薄弱的條件下,憑藉科學的管理很快使中國港口衛生檢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32年,由上海傳入的20世紀最大的一次霍亂導致大流行,海港檢疫處承擔起上海300多萬人的防疫工作。在他的帶領下,上海的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地救治霍亂病人,散發了逾百萬份傳單和宣傳海報,進行了上百萬人的疫苗接種,並以他的名義發佈了18期疫情公告。

這次霍亂大流行中,全國24個省中23個出現病例,全國一共記錄了95 000例霍亂患者,死亡31 000人。其中北平患者病死率最高,接近80%;而上海的病死率為全國最低,僅7.4%。同樣是在上海,英法租界的患者病死率均超過30%。針對這次霍亂的防疫舉措被譽為當時全世界大城市流行病控制中最出色的行動。


醫學教育的遠見卓識

伍連德還是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回國伊始,他率先引進當時國際先進的英美醫學教育體系,使陸軍軍醫學堂迅速擺脫了日本人的影響,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化醫學院,開啟了中國現代醫學教育之門。

他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在中華醫學會第一次全體大會通過的重要決議中,就包括學會每年為醫學生提供10個庚子賠款獎學金名額。學會第14任會長、享譽全球的外科名家沈克非就是這一善舉的直接受益者。

伍連德還上書民國中央政府,建議根本改變醫科學生的培養方式,包括開設人體解剖學,在醫院進行有系統的臨床教學,建立中央醫學統轄處以監督醫學教育,倡導醫學生學習英文等。

他力薦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建立一座新型的醫學院校和醫院,並堅持採用英語教學和診療。他提出的許多建議均被採納,從而促成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落成。協和醫院開業之時,他作為中國的代表出席,並設家宴款待出席盛典的逾百位世界名流。

伍連德先後在各地創建了20餘所醫療和教學機構。鑑於北京較完善的醫院皆為外國人所建,伍連德倡議我國自行建設一所現代化的綜合醫院。獲得政府同意後,除財政部撥款外,大部經費由募集得來。

在醫院建設的3年中,他極盡艱辛、殫精竭慮地為之操勞,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各種艱難險阻,從徵募建築經費到審查設計規劃,無一不事必躬親、身體力行。

為了醫院的早日落成,他不僅慷慨解囊捐助,而且在嘔心瀝血的建院過程中對薪水和報酬分文不取。該院於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開院,命名為北京中央醫院(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不惑之年的伍連德榮任首屆院長。


學術會議的真諦所在

1911年4月,清政府撥款10萬兩平庫銀,按國事之規格在瀋陽隆重召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這次為期26天的會議,旨在總結剛剛撲滅的、導致6萬人死亡的中國東北大鼠疫。

由國家出面,邀請到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墨西哥和中國11個國家的33名鼠疫權威和傳染病專家出席。在這次舉世矚目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日本曾企圖壓服中國接受日本人擔任大會主席。

但因此前,《泰晤士報》等大量歐美報刊早有關於伍連德領導中國防疫取得成功的消息,捷報已經傳遍世界,與會的多國專家一致公推伍連德為大會主席。從而,挫敗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抗擊東北鼠疫的總指揮、以“鼠疫鬥士”名揚天下的伍連德實至名歸。

在大會上,年逾而立的伍連德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防治鼠疫的經驗,與會的各國專家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伍連德一直認為,舉辦和出席學術會議,不僅有利於交流學術、增進友情,而且是代表國家利益、為國爭光的難得機會。他在自傳中寫道,“舉行萬國鼠疫研究會,更提升了中國在科學界之地位,並間接地增強了其政治影響。”

中華醫學會創建之初,伍連德深悟學術會議之真諦,每個週末都邀請各界名流對醫者或大眾舉行公開演講,當時可容納千人的基督教青年會大廳每每座無虛席。伍連德是中國現代醫學的領軍人物,在為國服務的30年中,作為中國首席醫學專家,多次代表國家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同時也在國際上不遺餘力地為中國呼籲和宣傳,為國家招攬人才。他一直認為,在國際會議的發言中,言簡意賅不失為睿智之舉。

1913年,在代表超過8000人的第17屆國際醫學會議開幕式上,當其他國家的代表都對著自己冗長乏味的發言稿照本宣科之時,中國代表伍連德僅一句話的發言語驚四座:“女士們、先生們,中國感謝你們!”


鮮為人知的歷史鉤沉

本書中既有歷史的概述,學術研究的心得,為人處世的思考,也不乏寶貴的史料。書中解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如孫中山先生曾被誘進倫敦的中國公館監禁12天;孫中山先生是死於由華支睪吸蟲所致的肝癌。伍連德曾在實驗中險些感染破傷風桿菌。他曾義無返顧地全身心於禁止鴉片運動,隻身出席國際禁止鴉片會議。他作為袁世凱等的侍醫長達10年之久。為了潛心學術研究,他曾婉拒蔣介石簽署的國防部軍醫署署長的任命。他曾兩度遭受日本憲兵拘押和審訊;“九一八”事變後,伍連德拒絕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七七”事變後,日軍踐踏我大片國土,伍連德被迫離境舉家返回馬來亞開設私人診所,曾遭受土匪綁架仍初衷不改。當成功抗擊鼠疫受到政府的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讚賞時,功成而不驕、居功不自傲的伍連德坦言:朝廷恩准對瘟疫死者進行集體火化,並且正式許可為獲得知識而進行屍體解剖,這是中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上的兩個標誌性事件。

伍連德醫學造詣精深,學術著述頗豐,曾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涉及公共衛生、傳染病流行病、醫學教育、醫藥管理等多方面,其中多篇論文在《英國醫學雜誌》和《柳葉刀》發表,《論肺鼠疫》和《中國醫史》是他留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宏篇鉅著。他重視防疫工作,力促發展現代醫學,並認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衛生制度。為滿足各界防疫之需,1935年出版了厚達547頁且圖文並茂的《鼠疫手冊》。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本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古往今來,真正的國士既是曾挽狂瀾於既倒、肩負天下安危的勇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歸隱田園的智者。伍連德博士無愧於中國近代最後的國士。

作為初出茅廬即投身學會三十載的普通一員,在喜慶學會百年華誕之際,回眸其成長曆程,重溫那些永載醫學史冊的經典之作,遙想篳路藍縷的初創艱辛,回憶一個世紀的心路歷程,先輩們對學會的傑出貢獻躍然紙上。從書中可知,伍連德博聞強記、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許多方面都為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雖然他終身保持了英國僑民的身份,但在他的各項業績中都閃耀著炎黃子孫的赤誠。

當滿懷激情讀完這部歷史偉人的自傳後,筆者在感動和敬佩之餘,掩卷遐思,應如何評價伍連德光輝的一生?竊以為完全可以借用毛主席對白求恩的讚譽之詞來對伍連德的高尚品德和豐功偉績蓋棺定論:“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央視網《探索·發現》

20120813 伍連德與東北大瘟疫


來源: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遊蘇寧 百科 央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