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的丁伟是纵队司令,为何仅授少将衔?

1178891903


我这里不会讲什么级别,应该配备什么的情况之类的那些东西,咱们就单纯的从亮剑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可能有很多人都看过后面的,里面交代丁伟的最终结局是“被失踪”,人间消失了,原因是某些不适合的言语,咱们可以看出此人的一部分性格,用形容李云龙的话语“桀骜不驯”来说也是很应景的,但凡有此种性格的人,大家伙觉得如果你是他的上级会给他高位吗?有时候不使小拌子都是好的了;

虽然我这种说法有点“时尚”,对现代生活社会比较适用,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个时代凡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坐上那个位置的,那个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情商智商能够低吗?但是问题就出在了能够成为所谓成功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底线,一旦这条线被别人践踏,我们平时所推崇的技巧智商情商之类的都会为之让道,哪怕是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为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我想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从参加抗战到授衔这段时间内他亦有过“不好”的发言;第二种原因就是平时的作风了,这里的“作风”是个中性词,就是平时的所作所为,从小说上寥寥几句对话,我们来看看,东北洋落儿,自己酿酒自己卖,一个师打一个军团,这些“小事情”逐渐积累到授衔,已经不是什么小事情了,而且还是以严肃为主的部队呢,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自己作的,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性格,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了,活在这样的生活里很是无聊;

要说亮剑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除了李云龙之外就是他了,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他比李云龙高了不止一筹,我们来看看活脱脱的一个主角模板,最开始的都延安学习,要知道那个时候他以及和李云龙是一个级别了,到延安去“镀金”回来,还不增加一个级别了,到后来直接将东北搅和的天翻地覆,全部都是按照主角的设定来写的,而且在电视上的那次汇报,我觉得在当时拥有这样的战略眼光的在中国没有几个,居安思危,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里的“仅”,我觉得可能用错了,因为授衔真的不存在什么不公平的事儿,是骡子是马大家拉出来溜溜,你能,有比你更能的,你可能只是这方面水平不错,人家可能有好几个方面达到及格了,所以我们现在胡乱的揣测是没啥意义的,只要牢记这些可敬的人。


术业专攻



答:电视剧《亮剑》中丁伟的原型,其实就是开国少将钟伟。

不说别的,我们来比较二者的履历。

抗日战争时期,丁伟任129师28团团长;钟伟任新四军第三师28团团长。

解放战争期间,丁伟任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司令员;钟伟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

建国后,丁伟任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任北京军区参谋长。

另外,电视剧《亮剑》中的丁伟打仗两头冒尖,有过打劫兄弟部队战利品的不光彩事迹。

现实中的钟伟也有过这样的行为。

广州军区原副参谋长、钟伟的老战友刘如言曾回忆一件往事:即钟伟还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师长时,每遇攻城,他必定让战士在兜里装满“五师缴获”的条子,等坚城攻陷,战士们就在城内到处张贴“五师缴获”的条子。其他友邻部队见了,就不好和他相争了。不过,有一次,“五师缴获”的条子被几个冒失鬼贴上了东野总部的两辆过路弹药车上,然后把车给卸了。

……

电视剧《亮剑》中的丁伟仅授少将衔是有些偏低了。

丁伟的原型钟伟就曾因为军衔偏低,发过一些牢骚,甚至说过一些怪话,说要把勋章挂在狗尾巴上。

当时,别的将领,如徐海东、粟裕、许光达等等,都曾主动要求让衔。钟伟却说出了这种话。

另外,王必成和王近山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评低了,叫嚷得厉害。

毛主席因此戏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林彪也因此狠剋了一顿钟伟。

说起来,林彪是非常喜爱钟伟的——在1948年初,钟伟就是被林彪由五师师长破格提拔为十二纵队司令员的。

在整个四野系统中,钟伟是唯一一个从师长直接提升为纵队司令员的人。

本来,林彪还有意想将钟伟培养为自己的副手的。钟伟大叫:“宁当鸡头,不做牛尾。”于是才改任为十二纵队司令员。

钟伟在红军时期就出任过师政治部主任了;解放战争中出任四野的十二纵队司令,和另外十个纵队司令员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吴克华、万毅、洪学智、邓华、黄永胜、詹才芳、梁兴初等人平级,而这些人,都是妥妥的上将、中将。

钟伟却只评为少将,是低了。

毛主席对此心知肚明,对他的任用一直按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来定,甚至亲自点名由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


覃仕勇说史


1955年首次授衔时,丁伟作为军长授少将衔确实低了点,但这一点恰恰是符合史实的,因为丁伟的原型——开国将军钟伟也是军长授,也是授少将衔。

先看看丁伟的原型,开国少将钟伟

钟伟,红军时任十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抗战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第十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第十二纵队司令员。

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纵队改军,钟伟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军长。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纵队就等于军,纵队司令等于军长。

1955年5月,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对当时军官的每一个职务规定了详细的编制军衔,这是授衔最直接的依据,陆军军官编制军衔规定如下:

上将——中将:兵团(集团军)司令员、政治委员。

中将——上将:兵团(集团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

中将:军长、军政治委员,兵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少将——中将:副军长、军副政治委员,兵团炮兵、坦克兵、后勤、技术主任。

这样来看,军长应授予中将衔,但钟伟时任第四十九军军长,正军级,却只授予了少将衔,只和副军长持平,授少将衔确实低了。

四野纵队司令的授衔情况

跟四野其他纵队司令、军长相比,钟伟的少将衔也是略吃亏的。

四野的12个纵队刚成立时,纵队司令如下:

1纵李天佑、2纵刘震、3纵韩先楚、4纵吴克华、5纵万毅、6纵洪学智、7纵邓华、8纵黄永胜、9纵詹才芳、10纵梁兴初、11纵贺晋年、12纵钟伟。

这12个纵队司令中,只有贺晋年、钟伟2人授少将衔,其他10个纵队司令都是中将和上将。

就算加上12个纵队的政委,也只有段苏权、李中权2人授少将衔,其他10个政委都是中将。

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钟伟个人原因,另一方面是整体原因。

1955年授衔时,全军有50多个纵队,按照规定标准能授中将衔的有200多个,但中将的名额一共只有175个,尤其是四野已经占了43个中将名额,不可能所有纵队司令和政委都授中将,否则你让人家一、二、三野怎么想?也要照顾兄弟部队的感情嘛!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平衡,需要牺牲,那为啥要牺牲钟伟?

一是钟伟履历中有小瑕疵。钟伟担任纵队司令(军长)时,是从师长直接提拔上来的,没有经历纵队副司令(副军长),这本身不是问题,但当需要牺牲时,就成了资历问题。

二是钟伟吃过大败仗。渡江战役之后,钟伟不听上级指示轻敌冒进,在青树坪一战被白崇禧伏击,损失惨重,这是我军渡江后为数极少的大败仗,而同时期其他将领表现很稳,钟伟这个大跟头摔的真不是时候,让自己吃了大亏。

综合上述因素,钟伟就被降格授了少将衔,不过钟伟担任的军职可一点都不低,他先后担任广西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等职。

再看看丁伟的履历,与钟伟完全一致

丁伟抗战时任28团团长、129师新编第一团团长,但这个团是八路军自己编出来的,没有国民政府的编制和番号;解放战争期间,和钟伟一样,也曾任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和钟伟一样,也曾任北京军区参谋长。

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纵队统一改编为军,丁伟的纵队司令就是军长。

丁伟的原型就是钟伟,不过是改了一个姓而已,授少将衔确实低了点。

授衔时的特殊案例

上面的干部级别与授衔比照关系只是一般规则,具体授衔是有特殊案例的,比如韩先楚。

按照规则,副兵团级一般授中将,但韩先楚却授了上将。

韩先楚在解放战争时就在四野三纵担任纵队司令,1948年后又担任第40军军长,一开始和钟伟(丁伟)的级别一样,但他同时兼任兵团副司令,因此属于副兵团级。

不过韩先楚的战功不是钟伟(丁伟)能比的,他先是力排众议,率军解放海南岛,立下首功;后来又率军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

对比钟伟的摔跟头,韩先楚亮点频出,有这两个战功垫底,上将是没跑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因为主角李云龙也不过是少将啊,主角都只是少将,你一个配角凭啥中将?

开玩笑的。事实是这样的。

解放战争中纵队,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时改成了军,纵队司令也就成了军长。也就是说丁伟是相当于军长的将领。

那么军长一定就要授中将军衔吗?不一定的。

根据1955年的授衔要求,正兵团级可授予上将;副兵团级可授予中将;正军级可授予中将或少将,55年的军衔制要求职与衔要压低2到3级,因此,在当时解放军的70个军长中只有部分军长能评中将,如38军军长梁兴初就是中将,其余的军长多半是少将,如49军军长钟伟、63军军长傅崇碧等都是少将。

1955年授授衔时,正军级军官203人,其中授中将96人,授少将107人。

丁伟的军长当然是正军级,授中将是没问题的。但是给他少将也合情合理。

为了更具有真实性,我们还是以丁伟的原型钟伟说事儿。看下他的简历:红军时他任红三军团、十五军团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抗战时任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团长、十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任东北二纵五师师长、十二纵司令员、四十九军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钟伟属于可授少将,也可授中将的那一类。

再看四野系列,可谓是将星闪烁。四野高级将领中,授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4人,中将43人,少将298人。军委要考虑到五大野战军的平衡,给了四野这么多将帅,当然也要让四野做出一点牺牲,所以给钟伟授少将衔,他当然有点吃亏;另外他又是从师长直升军长,资历上又要打点折。再加上钟伟在青树坪战斗中吃了败仗,难免影响他的军衔。

综上,1955年授衔时,军长身份的钟伟是少将。


袁卫宇


1948年11月军委宣布整编命令时,重要的两点就是所有的“师或旅”统一称为“师”,所有的野战纵队统一改称“军”,也就是说,纵队就是正军级的部队单位。虽然几大野战军由于历史原因,所辖纵队的人马数量不太一致,比如整编后四野一个军可达5万人,而一野的一个军只有2万余人,但是级别是一样的。

(钟伟少将)

既然部队改称了,那军事主官也得相应改称,所有的纵队司令就全部成为“军长”,比如《亮剑》里丁伟的部分原型钟伟将军,就由第12纵队司令员改称第49军军长,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改称为第38军军长。

但是在解放军序列的“军”上面,还有个“兵团”建制,仅四野就编组了第12、13、14、15四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至少三个军。那么兵团司令、副司令的人选怎么产生呢?有两个渠道,其一是从野战军司令部机关下来任职 ,比如四野副司令员萧劲光出任第12兵团司令,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出任第14兵团司令等;其二就是在原纵队司令中,选择资历深厚的出任兵团副司令员(有的继续兼着军长),比如李天佑任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兼38军军长,韩先楚任第12兵团第二副司令兼40军军长。



李天佑在三打四平时就曾经以第1纵队司令的身份,同时统一指挥三个纵队作战,资历是显然的,因为他是八路军最初整编的16个主力团长之一,115师686团团长,整编前的红军职务至少也是师长起,根据统计,这16个团长在55年授衔时,最低为中将军衔,李天佑则为开国上将。

由此可见,虽然都曾经是野战军纵队司令和后来的军长,但是能否最后达到“兵团级”或“副兵团级”是授衔时非常重要的考量,这就需要根据资历和战功来综合考虑了。而按照授衔规则:正军级、副军级多数授少将衔,副兵团级多数授中将衔、兵团级多数授上将衔,丁伟、李云龙和孔捷都是军级干部,并没有达到副兵团级,也不是八路军最初的主力团长,因此授少将军衔完全没毛病。



也有特例拔高的,即资历特别深厚或战功特别巨大的,比如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第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比较正常的情况,则第49军军长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跟《亮剑》里的三位比较吻合,而李云龙原型之一的王近山将军,因为已经担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所以被授予中将军衔。

正军和副兵团,就是个坎。


度度狼gg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纵队。

纵队这一编制,主要在游击队、地方武装,以及非主力部队中使用。而纵队编制,真正被我军使用到正规部队中的时间,是在解放战争以后。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最开始组建了20多个纵队,到后期一度达到了50多个,所以纵队也成为了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基本的作战单位。纵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司令一个纵队,其实就是一个军。纵队的最高指挥官被称为纵队司令,纵队改军之后,纵队司令也就变成了军长,也就是说,纵队司令,就是正军级。

这就简单了,军长嘛!

电视剧里曾经说过,和丁伟同时起提拔为纵队司令的陈大麻子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按理来说,丁伟也应该被授予中长军衔,但是却没没有。

为啥?因为孔二愣子的说出来了: 说丁伟在东北的时候,偷着开烧锅酿酒,不仅自己喝,还偷偷往外卖。看过原著的人也知道,丁伟的生活作风确实有点问题,经常和俄罗斯的女生跳舞喝酒。身为一个将军,这样做确实影响不太好。而且丁伟不是一个吃亏的主。也许是犯了几次错误。最重要的是经常擅自离开部队,自己跑到哈尔滨去下饭店。虽然孔二愣都没有说出来,当然是上级肯定是知道。不然以丁磊的才能,肯定是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单单就拿国土防御来说,丁伟确实有战略眼光,授中将确实合适。但是上级认为他犯了点错误,恐怕某些能力有点欠缺,所以授少将衔,让他清醒清醒。





玩转影视墙


《亮剑》中的丁伟作为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司令员,五五年授少将衔属正常。

五五年开国将帅大授衔是以一九五二年军委给各高级将领定的级别为基础的。

实际授衔时情况又极其复杂,级别和军衔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要综合考虑各将领的军功、资历、各个山头的平衡。

具体情况摘录如下,读者可看出点端倪:

五五年授五五名上将,三个级别,其中正兵团级33名,副兵团级19名,准兵团级一名:贺炳炎,无军队级别两人。可见上将的基本级别是正、副兵团级,最低也是准兵团级。

授175名中将,五个级别,其中正兵团级1名徐立清(和罗荣恒负责军衔初评,高风亮节,本是稳稳的上将,属特例,下文不再讨论),副兵团级22名,准兵团级53名,正军级96名,无军队级别三名都是少数民族军官。中将的主力是准兵团级和正军级。

少将798名,六个级别,分别是副兵团级1名贺晋年,准兵团级3名,解方、陈沂、段苏权,贺晋年、段苏权是特殊情况,下文也不再讨论;正军级107名;副军级216名;准军级344名;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两人,后正师级并入准军级。可见少将的主力是副军级和准军级,作为正军级这一等级也是少将衔人选的重要补充。

好,现在请文友们跟苍茫大地一起分析一下钟伟的军衔授得高了还是低了!

为了更具有真实性,我们还是以丁伟的原型钟伟说事儿。看下他的简历:红军时他任红三军团、十五军团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抗战时任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团长、十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任东北二纵五师师长、十二纵司令员、四十九军长。

正军级的,与上将无缘是一目了然,授中将正常,授少将也无不可,中将中副兵团级的也有22名。以上面史料为据,五二年评定为正军级的203人中,107人授少将,96人授中将,钟伟属于可授少将,也可授中将的一类。

再看四野系列,林总罗帅帐下将星如云,五五年实授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4人,中将43人,少将298人。军委要考虑到五大野战军的平衡,钟伟在兵将最足的四野和其它四大野战军去平衡,本就有点吃亏;他又是从师长直升军长,资历上又要打点折。再说他随四野挺进江南后,又率四野49军因突击神速,在青树坪钻入国军华中剿总白崇禧的口袋阵,最终尽管因钟伟所部战斗作风骠悍,冲出小诸葛的重围,但伤亡也在13000人,是?解放军渡江后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另一仗是金门战役。这多少也影响了钟伟的军衔。

所以,钟伟授个少将,本也不算太亏,后来很能打仗又生性鲠直的他想要老首长林总去替他讲讲情,被林总剋了一顿。主席很爱惜人才,考虑到四野出身的中将中还有部分在建国前职务、战功低于钟伟,如开国中将田维扬任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级别远低于四十九军钟伟军长,后来亲自将他低衔高聘,任他为北京军区参谋长,那就当中将在使用啰!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丁伟授少将,绝对是低配了。或者说是受了委屈。但如果站在更高的军事和政治尺度上来看,很正常。55年授衔的时候,像丁伟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一、【丁伟是《亮剑》一剧中的上上人物】

在整个电视剧亮剑中,丁伟都是那种异常出色的人物。亮剑中出现的诸多将领,有副总指挥、老师长这样的一代战神,有楚云飞这样的黄埔精英,有赵刚这样的儒雅之将,有孔捷这样性如烈火的战将,更有李云龙这样善于行险的主角,然而,他们再出色,也掩盖不了丁伟的光彩。


1、丁伟极受副总指挥赏识。电视剧一开始,丁伟正要去延安学习。去延安学习意味着什么?直接地说,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意思。丁伟凭什么去?就因为他的出色。从延安回来之后,可能有更重要的岗位等着他。而丁伟跟副总指挥见面的情景,也体现了副总指挥对他的欣赏。

2、丁伟治军有一套。新一团团长被撤职,这样一支桀骜不驯的部队,一般的指挥员还真担不起这个重任,不然副总指挥也不会撤销了丁伟的学习任务。其后,新一团在丁伟的领导下,蒸蒸日上,没有因为李云龙被撤职导致战斗力下降。


3、丁伟的军事才华异常出色。首先,从平安县城之战来看,丁伟的指挥是最为出色的,无论是梯次阻击,还是果断炸桥,都体现了一个指挥员的果断和智谋。再从晋西北“铁三角”在军事学院重逢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丁伟即使是在将星如云的林帅手下,依然赢得了“铁扫帚”的美称。

二、【丁伟的缺陷在哪儿】

1、丁伟的是个“傲在骨子”里的将军。丁伟很傲,傲在骨子里。像他这样的人,接人待物很谦和,骨子里却不是那么容易接近。这样的性格,通俗地说就是牛皮轰轰的。当然,有本事的有牛皮的资格,但在人际关系上就差了点儿。


2、李云龙对他的评价:李云龙对丁伟有个评价:就没有你丁伟不敢干的!李云龙够大胆的了吧?他这么说丁伟,既有佩服、又有鄙夷、还有羡慕。丁伟在东北,偷偷酿酒,不仅自己喝,居然还朝外卖。


当时,我们的农业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单产低、产量少,属于战略管制物资,吃都不够,居然还敢酿酒?而且,你以为上级不知道?你当上级是瞎子?只是装傻而已!“错没少犯、福没少享“说的就是丁伟。

二、【丁伟只授少将,有多方面的考虑】

1、四野将星如云,能征善战者众。丁伟确实相当出色,有勇有谋,善于治军,在关外打了不少硬仗,他的军事才华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然而,放在四野就不够看了!四野的战功就不细述了,丁伟在四野谈不上冒尖。


2、出于平衡的考虑。总有人要受点委屈吧?一碗水只能尽量端平而已。总要有取舍高低。四野确实功大,但总不能啥好事都占了吧?从制衡的角度来讲,也不可能让一支部队独大!


3、出于长远考虑。丁伟最为出彩的,是他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大会上,充分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大局意识。在当时的国情和国际形势下,他能够有这样的见识,极为难得!丁伟的忧虑,难道高层就没有?像丁伟这样的出色的将军,压一压,打磨打磨,未便不是好事!


【结论】:很多事情,不能孤立地来看,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于人于事而言,该争,便努力去争,该抢,就大胆去抢,尽力就好,但是要学会接受结果,无论胜败!有时候,退一步,忍受一时的委屈,并不是坏事!


脂肪故事


我军第一次军衔制期间绝大多数军官的实际授衔都低于职务编制军衔,有的甚至低二至三衔。

比如当时我军的的军官服役条例里规定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中,师长为少将、团长为上校、营长为少校、连长为上尉。1955年授衔时,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意见,军官首次授衔时不要授予的太高,要给以后晋升留下空间,可是我军的随后的几年中,也迟迟没有启动晋升军衔的机制。到了1959年—1960年,全军曾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全军的师长、师政委中,少将仅占2.5%,大校占37%,上校占57%,还有3.5%仅被授予中校;团长、团政委中上校仅占0.34%,中校占27.66%,少校占66%,还有6%仅被授予大尉;营长、教导员中少校仅占1.2%,大尉占86.6%,上尉占11%,还有2%的中尉;连长、指导员中,60%授予的中尉,还有7%的少尉。这样的情况到1965年取消军衔前也没有大的改观,军衔作用被严重弱化,各级军官对实行军衔初期的兴奋感和荣誉感逐渐淡化,这也是导致取消军衔的一个原因。


MOIVE


三个人都是四方面军的,四方面军的人授衔时都压低了至少一级,没办法跟错了人了啊。四方面军的军长就相当于1方面军的军团长,其实因为朱德在中央,所以一方面军实际上是没有方面军司令的,各军团长都是直接受朱德这个红军总司令指挥的。长征开始时二方面军还没有组建,6军团先出发去找2军团先去开个路,这个事办的不错,2、6军团会师后就一起走了,但也只是一起走,两个军团长平级谁也不能指挥谁,由中央委员任弼时统一指挥两个军团。这时只有四方面军有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所以这两这这时的职务是高于除朱德外所有红军指挥官的。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混编又分手,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跟着中央到也陕北后合并由彭任总指挥,人数少远少于四方面军,但至少职务上和徐向前平级了。中央担心二、六军团被四方面军控制,发电报把二、六军团合并,把贺龙升为二方面军司令,算是又有一人和徐向前平级。这以后四方面军被派去西征,参加的部队全军覆没,逃回的军官连降几级,没去西征的也调整的下去不少,许世友、洪学智这种军级干部还被抓起来,后来也是降了几级。改八路军徐向前连个师长都没混上给个副师长,一、三军团长一个当了副军长一个当了师长,二、六军团长一个当了师长一个当了副师长,四方面军改八路军,386旅长还是从一方面军调过去的,师长也是一方面军调过去的,一方面军占领了大部分高位,下边人升官就难了。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在原一方军的人领导下,升官自然排不上。他们从前的老总徐向前最后才当个兵团司令,封个元帅只是给个面子,和他们同样资历的一方面军的人都够上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