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终于明白,当年乌江岸楚霸王项羽放弃逃生的原因,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蕾小败


我们来看看项羽自刎后到刘邦去世,这七年间发生了什么。

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刘邦还军定陶,第一件事就是解除韩信的兵权,改封其为楚王。随后为了安抚诸将,刘邦兑现战前诺言,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诸王很快联名上书,请刘邦称帝,刘邦自然是推辞一番,然后很“不情愿”地在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初驻洛阳,后根据娄敬的建议,刘邦定都长安,西汉正式建立。

刚刚立国的西汉极其不稳,原因无他,七个异姓诸侯王的封国加起来比刘邦自己的地盘大得多,这对中央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刘邦也显然要重新清算,让刘氏江山稳固下来。

张耳和吴芮是自然死亡,张耳之子张敖还是刘邦女婿,但后来还是因罪被贬为侯,赵国封地收归汉廷。不久,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领兵讨平,燕国收归汉廷。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韩国遭匈奴围攻,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领兵征讨,韩王信逃入匈奴,韩国收归汉廷。

同年,楚王韩信被人告发要谋反。 刘邦借口巡游云梦,逮捕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韩信被吕后骗至长乐宫钟室处死,夷三族。

之后,刘邦又逮捕彭越,又是吕后将其处死,夷三族。

韩信、彭越被诛,使得英布扯起了反旗,年迈的刘邦抱病征讨,将其领地收归汉廷。

至此,异姓诸侯王中只剩下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对汉王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刘邦也没管它。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数年之间,刘邦将曾经的盟友悍将诛杀殆尽,而且猜疑心日重,对萧何、樊哙等也起了疑心。然而,刘邦终于明白,即便是皇帝,即便是他,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彼时的汉王朝,异姓诸侯王的威胁暂告一段落,但北有匈奴,南有南越,西汉的国际格局相当不好。而且皇室内部后妃相争,刘邦有意废立太子,但太子羽翼已丰,跟刘邦联手干掉数位功臣的吕后更加不是省油的灯,废立之事无疾而终。

刘邦在平英布之乱负了箭伤,在回京城的路上,他回了一次家乡,作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文学作品《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或许是他自己诛尽猛士后的感慨吧。

刘邦强撑着回到了宫城内,虽然吕后给他找来了名医,但他拒绝医药,一心求死。这时候的刘邦,终于明白项羽的处境,人力有穷尽,当真正一败涂地后,又何必苟且偷生,不如死得其所。


平沙趣说历史


曾经,项羽被逼迫到乌江岸,选择自刎结束轰轰烈烈的一生。这样的结果,正是刘邦想要的,自然欢欢喜喜开创了汉家的江山。可是刘邦也很疑惑,为什么项羽放弃了乘船逃跑的机会,选择自杀呢?或许得意满满时期的刘邦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到了最后,他却知道项羽自杀的原因。

当刘邦临死之前,才知道真正的英雄失败之后,不会苟且偷生,而是想死得其所。想当年,楚霸王放弃逃生而求死,后有刘邦拒绝治疗而求死。或许他们曾经是敌人,但是都是英雄,有着惺惺相惜的感觉。

众所周知,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刘邦的野心很大,注定要与项羽决一死战。可是,项羽终究是小看了刘邦,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在彭城之战时,刘邦拉拢了56万的诸侯大军,准备讨伐项羽。没想到,却没有项羽的三万人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只有十多人将刘邦护送逃走。

通过这一战,可以看出楚霸王真的是名不虚传,有能力带兵打仗,以三万战胜了五十多万,很厉害。可是,并不是只有武力强悍就能坐拥天下,这一点项羽有点欠缺。

这一战之后,刘邦败的很惨,对项羽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他下令,不管是谁击败项羽,都可以获得一座城池。靠着这样的恩惠,成功拉拢了韩信等人的帮助。在韩信的四面楚歌之下,项羽被逼上了吴江。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自杀。

当项羽自杀后,刘邦坐上了龙椅。可是,逍遥的日子没有过几天,汉家江山面临很多危急。杀了韩信和彭越,还有英布在造反。外面有匈奴正在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会闯进来。后宫之中,嫔妃们你争我斗,一场场阴谋和算计,令刘邦不知道如何选择太子。

没有办法,为了家国安宁,刘邦再一次上战场。当他的胸口中箭,奄奄一息的回到宫里时,看到的是吕后那一双渗人的眼睛,令刘邦彻底失望。自己辛辛苦苦大半生,只为别人做了嫁衣。于是,他拒绝吃药与医治,一心求死。

想想刘邦,再想想项羽,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得知自己已经失败,并且没有了东山再起的能力,不是选择苟且偷生,而是想死得其所。


读唐史


我们来看看刘邦临死前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异姓诸侯王先后造反,其中包括刘邦的发小卢绾,刘邦先后平定,最后一个平定的是淮南王英布,刘邦在平定的过程中,受到了箭伤,而此时刘邦年纪也大,所以这是造成刘邦去世的主要原因。

刘邦杀白马,立下盟约,非刘氏者不能称王,非有功者,不能封侯,这个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刘邦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如意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刘邦无奈之下,只能跟戚夫人说,没办法了,然后让戚夫人跳楚舞,他唱《鸿鹄歌》。

刘邦平定英布回来的路上,回到了家乡丰沛,与家乡父老饮宴多日,并且做了大风歌,让家乡的小孩子跟着大风歌跳舞。

刘邦病重的时候,有人跟刘邦说,樊哙要和吕后一起,等刘邦一死,就要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一气之下,让陈平和周勃到樊哙的营中,杀死樊哙。

吕后为刘邦找到名医为其看病,刘邦就问能不能治,名医说能治,刘邦就骂名医说:我本来是个布衣,以三尺剑夺得了天下,这个难道不是天命吗?我快不行了,这个就是天命,即扁鹊来了,也没办法的。刘邦就给了名医五十金,让他走了。

吕后问刘邦:萧何之后,谁担任丞相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问:那曹参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一个不够,需要再加上陈平,而周勃可以当太尉。吕后又问:那接着呢?刘邦说:以后的事情就远了,谁也不知道了。

从刘邦临死前的几个事情,他可能明白了两件事情:一,不管生前在怎么风光,终究是要死的,一切都是浮云。二,即使是皇帝,也有无奈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项羽,项羽为什么要乌江自刎呢?在项羽最强的时候,都不是刘邦和韩信的对手,更何况天下已是刘邦的,即使项羽回到了江东,又怎么可能东山再起呢?天命不可违呀,所以认命了。


历史简单说


原因就两个字:孤独!



当初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

只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还有“孤独!”

想当年,他随叔父项梁自会稽起兵,携江东八千儿郎,南征北战,从江南,一直打到了关中!巨鹿一战,威震天下。分封诸侯,西楚称霸,他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不仅拾回了项氏一族的荣光,还使之更加耀眼,他成就了一番霸业。



这期间,他遇到了亚父范增,有了红颜虞姬,还有那陪着他出生入死的乌骓!

这才是英雄该有的结局,这才是项羽终生所奋斗的目标,可是到最后,这一切都化为乌有,所有人都已经不在,只留下项羽一人。

垓下之战,项羽败了!但谁敢说项羽此次逃出生天之后,不能东山再起?他是谁,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



可是在乌江江畔,因为孤独,项羽放弃了逃跑,当他看到最重要的人已经离他而去,没有他们相伴,纵使拿下这天下又何妨!



同样,这种孤独感,刘邦临死前,也体会到了了。当年他在沛县揭竿而起,萧曹相随,结发妻子吕雉,生死相随。后来,他遇到了子房张良,兵仙韩信,他们亦师亦友,辅佐自己战胜了项羽,打下了天下。



而时至晚年,当他刘邦一国之君,主宰天下的时候,这些人大都已经不在。当初在沛县随他一起斩白蛇起义的如今还剩几人?

张良也走了,那个帮他打下天下的韩信,也死在君臣权谋的斗争之下,就连自己的结发妻子,此时也是形同陌路。



刘邦此时回想自己这一生,他得到了地位与名声,却失去了兄弟和朋友。



此刻的他,和乌江江畔的项羽又有多大区别?在经历过以后,他终于读懂了项羽!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楚汉争霸刘邦和项羽这对灭秦的中坚力量,终于由合作变为了仇敌,开始争霸天下了。项羽本是名门之后,又是大名在外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可以说这时候的刘邦在项羽面前,渺小的简直如同蝼蚁一般。

可是,刘邦也有他的优点,虽然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不如项羽,但是,他的心胸比较宽阔,他能听进任何人的意见去,而且还能根据别人的意见,做出正确的抉择,这就是刘邦的了不起之处了,也是项羽学不来的地方,刘邦的优点,恰恰是项羽的缺点,这九个跟了刘邦和项羽一比高低的机会。

因为刘邦的这些优点,为他网络了一大批的人才,之前跟随他一起起义的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人我们就不说了,楚汉争霸的时候,他的帐下又填了几个猛人,这几个猛人中,尤其三个人对他的帮助最大,这三个人就张良、韩信和陈平。

大家都知道范增是项羽手下的唯一智囊,项羽只要有范增辅佐,那刘邦想把他给打败,真的是太难了。

这时候是陈平帮助刘邦使用了一个离间计,离间了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范增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在回家的路上死去了。

项羽失去了智囊范增,在战场上和刘邦打起仗来,就被动多了。

张良为刘邦出的计谋就更多了,包括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然后在刘邦最低谷的时候,张良鼓励刘邦东山再起,让刘邦联合韩信、英布和彭越,一起灭掉项羽,结果项羽就是在这三个人的配合下,把项羽给打败的。

可是,当项羽逃到了乌江的时候,乌江本来是有一条船在等着他呢,但是项羽并没有逃走,而是选择了自刎乌江。

这件事刘邦一直没有想明白,为何项羽明明是可以逃跑的,可以他偏偏不跑,这是何故呢?真的是不能理解呀。

项羽失败后,刘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汉王朝,韩信、英布和彭越也被刘邦封为了王。张良、萧何、曹参等人都被封为了侯。

最后,刘邦在剿灭异姓王臧荼之后,还把自己最好的哥们卢绾给封为了燕王。

可是到了刘邦晚年,随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对过于强大的异性诸侯王有了芥蒂。为了大汉江山的安危,他开始杀起异姓王来了,韩信是被吕后杀掉的。

刘邦在吕后的建议下杀了彭越。

韩信和彭越一死,英布就害怕了,英布最后选择了反叛,刘邦前去平叛,英布战败逃走被自己的小舅子长沙王给杀了。

这时候的异姓王就剩下樊哙和长沙王了,因为长沙王屠杀英布用功,刘邦和吕后是不会找他的事情了,再加上长沙王的地盘在古代本来就不是富裕之地,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夺去灭长沙王。

刘邦因为平叛英布的时候,中了一箭,再加上他身体本来就有病,这就加快了他的死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邦的好哥们燕王卢绾也要谋反了。

卢绾是怕刘邦百年之后,吕后会对他动手,毕竟他是异姓王,吕后杀了韩信,杀了彭越,英布也死了。他很怕吕后会在刘邦死前对他动手,所以,索性他就反了。

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不敢想象,卢绾可是他一生最为信任的人呀,两个人一起共事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而此刻连自己最信任的兄弟都反叛自己了,这是何等的无奈呀,又是何等的悲哀呀。

他想去问卢绾这是为什么,他也想亲自去把卢绾给杀了。但是,他已经起不来了,马上就要归西了。

也是直到此刻,他才理解了项羽为何在乌江选择自刎。似乎真的是众叛亲离的感觉,已经走到了某路上,即使想挣扎也是难以活命的了。

与其那样活着,还真不路死了的好,结果刘邦还没等到平叛卢绾胜利的消息,就归西了。就像项羽没看到刘邦统一天下称帝就归西一样。


史学达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到以后,刘邦才正正经经地搞了一个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仪式搞完了,刘邦就把韩信弄到自己的帐篷里,君臣二人开始嘿嘿嘿论道。

刘邦问韩信,我都这么风风光光把你拜为大将军了,你总得有点真才实学的东西教给我吧。

韩信反问刘邦,大王今天逐鹿天下,对手是谁啊?是不是项羽?

刘邦说,是。

韩信又问,大王觉得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大王跟项羽比如何?

刘邦说,很多方面都不如。

刘邦心里嘀咕,你特么想说啥,赶紧的。

韩信说,那我就给大王谈谈我认识的项羽。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什么是妇人之仁呢?

韩信举例子说,项羽这个人,对待下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颜悦色,有人生病了,他都能因为同情这个病人落泪,他还会把自己的美食分给下属,但是呢,等到他的下属兵将们立了功,他却不舍的封侯封爵,不舍的赏赐了。他只懂得给人以小惠,不懂得给人以大恩。这就是他的妇人之仁。

什么是匹夫之勇呢?

韩信举例子说,项羽这个人,他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无敌,一旦发怒的时候,成百上千的人都会被吓倒,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可是呢,这个人没有头脑,不懂得用人,不会择贤而用,更不懂得收揽人心。这就是他的匹夫之勇。

韩信认为,在这两方面,项羽远远不如刘邦。

刘邦听完,很是满意,对韩信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垓下之围,项羽兵败之后,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啊?因为他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说明他心不够黑,他从江东带来了五千弟兄都死了,就他一个人回去,他心有不忍。别人劝他过了江东,再拉起一票人马接着干,他心有不忍,他不忍心江东的人再跟着他送死了。他不忍心看着江东父老的子弟再血战沙场了。在鸿门宴的时候,他竟然不忍心杀刘邦,导致最后自己兵败被围。

反观刘邦,逃难的时候,为了不拖累自己,连自己的儿女都能踹下车,心有多狠多黑啊。

匹夫之勇,说明他头脑不够,脸皮不够厚,只有一身蛮力。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一些人,他们脸皮太薄,所以不敢求人,只会自己蛮干,缺少团队合作精神。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他脸皮太薄,原来江东那五千人,是他的叔叔项梁拉起来的,项梁巅峰的时候,身边围绕着不少大将谋士,到了项羽这时候,什么韩信,英布,彭越,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他虽然对人和颜悦色,可是他拉不下脸求人,也拉不下脸见人。他怕回到江东,别人给他脸色看,他怕要再拉起一票队伍,得到处求人。

反观刘邦,脸皮真厚,项羽说要把他爹煮成肉羹,他还舔着脸要喝汤。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就知道,项羽为什么会败,为什么不愿意回江东了。

《史记》上曾记载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对话,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

项羽要跟刘邦单挑,刘邦笑嘻嘻地说,老子宁愿跟你斗智,也不逞匹夫之勇。

换成别人,也许就应战了,可是,刘邦脸皮够厚,也不怕别人耻笑他没胆量。他心里也许在想,我早晚玩智商玩死你。

《三国演义》里,曾有煮酒论英雄的桥段,刘备也是通过怕雷声,向曹操示弱,表示自己胆子小,连雷声都怕。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备也不怕天下人笑话他连打雷都怕。脸皮也够厚的。

项羽呢,只会逞匹夫之勇,只会释放自己心里那点狭窄的胆量。

除此之外,项羽的心不够黑,脸皮不够厚,还表现的有区别,核心却是江东父老怎么看他。

他在咸阳烧杀之时,心就够黑,但是,他的家乡江东父老难免会因此赞扬他,因为他烧杀的是暴秦。

他在鸿门宴人不忍心杀刘邦,因为刘邦是老熟人,他杀了刘邦,他的家乡父老难免在背后指摘他不分黑白,连朋友都杀。

他不肯过江东,因为特么江东都是老熟人,一碰到老熟人,他的面子比天都大。


西堤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多人惋惜项羽,明明再坚持坚持就有卷土重来,反败为胜的机会,怎么就放弃逃生,魂断乌江?

自项羽死后,刘邦统一中原,封王封侯,一系列的大整合管理,然后再削兵权,铲除功高盖主有威胁的人,维护领土主权。

身边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如今的自己再也不是那个嬉皮笑脸,吊儿郎当的小亭长了,多年的帝王权术斗争生活,早已让刘邦变了一个人。

直到弥留之际,刘邦才终于明白,当年乌江岸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放弃逃生。

那么,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愿逃生呢?

一,作为贵族子弟,项羽身上有种不成功就成仁的英雄气节

项羽的家族世代都是将军,不过项羽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落没。

但是家中叔伯都用心培养他,项羽自己也十分优秀。

他认为,做人要有雄心壮志,不过他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要赢就要赢的光明正大,坦坦荡荡。

换句话说,项羽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他认为的争天下就应该在战场上厮杀,而不是百般算计,权衡利弊。

所以,有了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项羽浑然不知。即使对峙江东时,项羽的队伍依然杀伤力很强,刘邦想到了“攻心计”,让自己的队伍唱起楚歌,项羽的士兵们思乡悲痛,士气就低落了。

那一刻,项羽知道自己输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项羽无话可说,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想法,不想让他人脏了自己,就决定留下浩然正气决然自刎。

二,追求完美的项羽,不能容忍自己犯下轻视敌人而导致失败这样的低级错误

项羽武艺高强,力大无穷,高大帅气,身边还有很多人追随,做什么事情都很出色。

总之,项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往往越是优秀的人,就对自己的要求越高。

他想做的更好更完美,想要拥有更多的东西。

这类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容易轻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只有和自己能力相当或者比自己强的人出现,才会有警惕心理。如果刘邦的性格稳重一点,或者刘邦的出生好一点,项羽一定也会忌惮他,不会给他跃在自己之上的机会。

项羽懊悔没有早点杀了刘邦,更恨自己当初看走眼了。悲伤,愤怒,后悔,痛心夹杂在一起,就动了自我了断的心思。

三,自尊心很强的项羽,无法接受自己以失败的样子面对江东父老,更怕祸及江东父老

举一个例子,某人是他们村子里唯一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他从小那么努力,成绩也很优秀,在全村人的厚望祝福中踏上了上大学的路途。

结果,因为一件自己压根没注意的事情,被开除了学籍,不能上大学了。

虽然,可以复读重新考,但是心受不受伤?看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人又是什么滋味呢?

项羽就是这种感受,他热爱那片他自小长大的土地,爱那里拥护他的黎民百姓。即使回去,也应该是衣锦还乡,而不是如今落魄的模样。

何况,他已经看清了刘邦不择手段的本质,以刘邦的性格,一定会斩草除根,如果他回去,那么刘邦也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来逼他现身。

到那时,那些拥护他的百姓又如何能幸免于难呢?所以,项羽不得不死,为了自己,也为了江东父老。

有书君认为,在个战乱年代,项羽的勇敢刚正气节很值得去赞赏,记得花蕊夫人的一句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看看,同样是男人是将士多讽刺啊!

那个纷乱的年代,多的是人不择手段,弃其妻女,苟且偷生。就连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是用来讽刺当时南宋时期,那些轻易向金人低头的软骨头统治者。项羽,是那个纷乱时代的英雄,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邦去世之后有没有明白相遇为何乌江自刎,全凭后人臆想,有没有实际记载,不过倒是可以解析下项羽为何自杀?(条件是项羽真的能跑,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项羽能跑)。

项羽乌江自刎应该是最正确的决定,无论是在当时众叛亲离还是现如今的流芳百世,他的自杀是唯一的出路。《史记》是司马迁写的,他对项羽的褒扬是非常多的,“勇猛无敌,能征善战,更是宰割天下的帝王,他击溃秦军主力,入关后分封天下诸侯,没有一个是不畏惧他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四面楚歌,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很多人认为项羽可以回到江东,卷土重来,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项羽起兵并不稀有

项羽一开始率领八千子弟兵,凭借这点兵力成了天下霸主,这个确实厉害,但是不意味着同样的事情他还能再来一次,因为在项羽起兵的时候,有很多起义军,他们并不比项羽扩张的速度慢,都是从几千迅速成为几万、几十万的人物。

比如:陈胜、吴广、周文、周市、武臣、韩广、张耳、陈余、臧荼等

所以这是第一点,项羽迅速崛起在当时秦末暴政的前提下并不是非常稀奇,反而很多见。

(项羽剧照)

其次:卷土重来不可行

项羽回到江东,江东人民还会拥戴他吗?我想是不会的,人们选择起义,推翻暴政,那是迫不得已,哪个百姓喜欢战争,自古以来战争伤害最大的就是百姓。大家都直到项羽面临失败,而且是一败涂地,国家很快会进入一统,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谁还会支持项羽再次起义?

即使是江东父老,他们会考虑即使再次起义也未必能成功,就想政治家王安石写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意思很明显,败成这个样子,即使江东弟子还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卷土重来,理想是美好的,实际上现实非常残酷。

最后:项羽性格使然

项羽想的也是这样,假设他真的能逃跑,按照史书记载的性格,项羽不会干出这种事,他毫无疑问的会选择自杀,不会苟且偷生,他在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无非是天下太平,不再有战事,如今虽不是自己胜利,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项羽有可能会认为自己,还有能力再次集结江东弟子,然而自己也不想这样做。

(刘邦剧照)

刘邦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上面项羽所想

反过来看看刘邦,他在登基之后,逐步消灭异性诸侯,分封同姓诸侯,并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徭役,然而在自己讨伐英布的时候,不幸被流矢射中,之后一病不起,同年去世,据记载,大夫要给刘邦治理,刘邦都没有同意,反而是顺其自然,命由天定,此刻我们能想到的项羽,他应该比我们更加了解当时项羽自杀时的情形以及项羽的性格。

所以我认为刘邦明白的也就是这些,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顺其自然。


羽评郡主


自古英雄都有惺惺相惜之心,项羽是刘邦最大的敌人,刘邦建立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项羽的奠基。项羽推翻强秦,何其轰轰烈烈,而其乌江自刎,又何其壮烈凛然。因此,项羽对于刘邦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而刘邦对于项羽的思考,也必然是长期的。

话说英雄落幕,无限凄凉。当刘邦处于楚汉之争中,或身处汉帝之时,对权力的追求是最主要的。这个时候,刘邦自然不会明白项羽为何甘愿赴死。

刘邦晚年,其心毕竟已累,其身毕竟已疲,大是大非大惊大险经历过来,也就自然看开了。尤其是汉室地位已固,后顾之忧也基本不在存在,这时刘邦或许会发现解脱是多好的结局。而项羽在乌江自刎,其实也是一种解脱,和刘邦并无不同。

另外,刘邦死前的感悟,和刘邦的秉性也是分不开的。刘邦起于草莽,通过一系列未曾料想的机遇,才得以建立霸业。在这个过程中,刘邦能屈能伸,能隐能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装孙做子都不为过。世间一切繁文缛节、尊严俊杰,对于刘邦是毫不相干的。

而刘邦为帝以来,地位不同往日,在乎的东西也就日渐多了起来,而不再简单以“识时务”为唯一评价标准。在这个阶段,刘邦自然开始形成一种帝王傲气,越来越看中颜面、气节、气质这些东西。而这是刘邦曾经完全所未拥有过的。

因此,项羽大败而刎,对晚年刘邦来讲完全就是一种英雄气概了。英雄自当如斯,如果项羽选择逃跑或者委曲求全,对刘邦的震撼大概也就没有那么强了,而刘邦也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失败者,而不是英雄看待了。



苏绽


刘邦死前明白了项羽的死,那就说明刘邦死前经历和项羽相似,所以才有所感悟。刘邦死前做过什么呢!

刘邦死前平诸侯之乱,亲人兄弟相继罹难。这其实才是最让他痛惜的。而项羽恰恰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于他而言最爱的人和最亲的兄弟手足都死了,即使夺得了这天下,又能换回来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