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国藩?

长沙秋秋


曾国藩是一个奇人。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的一生,手边永远有两本书,一本圣经,一本曾国藩家书。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千古完人,却有天下第一笨人之称。

曾国藩用他一生的经历在告诉我们,笨,未必是一件坏事。

有的时候笨是一种优势,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人品。

笨,所以更勤奋

1811年,湖南长沙湘乡县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婴孩呱呱落地,他就是曾国藩。

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婴孩的到来,将为中国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童年时候的曾国藩,就比一般的小孩显得更笨拙迟钝一些。

道光五年,湖南湘乡一户书香门第的书房里,曾国藩正挑灯夜读。

一小偷趁夜潜入藏在窗旁,正伺机盗窃。

小偷听到曾国藩背诵的古文很短,以为一会儿就能完成,谁知道直至小偷睡了一觉醒来,曾国藩还背得磕磕巴巴。

小偷实在受不了,冲进房内骂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就这几句话我听几遍都会背了。”

于是小偷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之后扬长而去。

小偷的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曾国藩的“笨”,倒是确确实实的事。

与他同朝为官的左宗棠,秀才、举人、进士都是一考就中;

比他稍小的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而曾国藩考个最末等的秀才,都考了七次才通过。

无怪乎左宗棠一向对他一脸嫌弃,毫不留情地说他“才短”。而曾国藩对自己的“笨”也颇有自知之明,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

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笨”而止步不前,反而越“笨”越勤奋。

曾国藩读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读懂上句,就不读下句。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不睡觉。

这种“笨鸟先飞”的精神,给曾国藩打下了相当扎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曾国藩秀才考了七次,但之后考举人和进士都很顺利,原因就是曾国藩的基础扎实。

原来,“笨”不是坏事。方仲永天资聪明,却最终“泯然众人”,曾国藩天性愚钝,终成完人。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所有的成就背后不过是无数个流泪流汗的日夜。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笨,反而是一种优势。

笨,所以更踏实

曾国藩带兵打仗,打的也是“笨战”,而不是“巧战”。

曾国藩打仗出招从来不“奇”,像《三国演义》中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是诸葛亮空城计、草船借箭之类的奇招、妙招,在曾国藩身上不曾出现。

他的作战方针相当简单:半天行军,半天扎营。

曾国藩带领将领在自己的营地旁边挖深沟,把挖出来的土砌高墙,相当于给自己的军队建了个小型的城堡。

第二天早晨继续行军,城堡就废弃不用,下午又在另一个地方盖城堡。

就是这样,曾国藩把一支好好的军队,直接给变成了民工建筑队。他的军队做别的未必行,但挖沟绝对行。

而当时的太平军采用的战略恰好相反,是相当自由灵活的游击队战略,突然就打你个措手不及。

曾国藩的湘军一开始迎战时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曾国藩在深思熟虑之后,依旧坚持自己的“笨办法”,结硬寨、打呆仗,用层层的壁垒保护自己的军队。

湘军在墙内,太平军在墙外,太平军常常连湘军的面都见不上,结果被湘军无死角碾压。

原来,“笨”不是坏事。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方能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

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

笨,反而是一种智慧。

笨,所以不怕失败

曾国藩一辈子都与失败相伴。

道光12年,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被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批评为“文理太浅”。

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当上的官,可他不管长沙官场的潜规则,不通人情,只认规矩,结果被湖南官员们孤立,还赐花名“曾剃头”。

离开长沙,好不容易得到机会去衡阳训练湘军,这支军队成为对抗太平军的重要军事力量。

结果迎接他的,却是靖港大败。苦心经营的军队原来不堪一击。

靖港大败后,曾国藩重整军纪,苦练军队,结果在湖口,又大败。

曾国藩不气馁,再总结、反思、努力,结果他迎来的,是在祁门太平军的围困。

当时的曾国藩早已无兵可派,一败涂地,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连遗书都已写好。幸亏援军前来救险,曾国藩才逃过一劫。

曾国藩太笨了,因为笨,所以失败于他而言,已经是一种常态。他习惯失败,所以无惧失败。

那些杀不死他的,最终让他强大。

原来,“笨”不是坏事。凤凰涅槃,破茧成蝶。

曾国藩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蜕变,最终成为了一国名将、一世鸿儒、一代完人。

笨,反而是一种勇气。

笨,所以更自律

传说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一次上课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甩胳膊,你们把胳膊先往前甩,再往后甩。每天甩300次,能做到吗?

学生都笑了,这有什么难的。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昨天谁做到甩胳膊三百次的?大家都举起了手,一个不落。

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结果只有一半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又一次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全班同学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那个人,就是后来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一件极简单的事,能够坚持一天两天不难;难的是坚持三年五年,甚至是一辈子。

曾国藩这个“笨”人,就坚持做一件极简单的事情——记日记。

这件事除了在重病时中断过两个月之外,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依旧在坚持着。

曾国藩每天在日记里“三省吾身”,记录自己的各种不足,然后积极改正。

因为这本小小的日记,他戒了烟,戒了色,戒了脾气,终成后人口中“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原来,“笨”不是坏事,因为笨,才能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因为笨,所以才能傻傻地坚持一件事,不去想究竟值不值得。

笨,反而是一种自律。

笨,所以更厚道

曾国藩读书笨,做事笨,做人更笨。

别人都在忙着拉帮结派,只有他独善其身,苦苦坚守所谓的“原则”,在官场里背负着“曾剃头”的骂名。

别人都在利用职位以权谋私,只有他勤俭持家、自讨苦吃,还给子孙立下各种规矩,不许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利益。

别人都是文人相轻,对待政敌更是痛下狠手。可曾国藩面对怼了自己一辈子的左宗棠,始终以德报怨,终生无还一手。

别人都在官场尔虞我诈,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学生,也多半担心学生后来居上,都是扶一把,又压一头。

可是曾国藩面对学生李鸿章的耍心眼、逞心机,却始终爱护、包容、提携,不曾打压。

结果如何?

别人锒铛入狱,悔不当初,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一代晚清名臣。

别人机关算尽,众叛亲离,曾国藩说话算数,表里如一,最终桃李满天下。

就连他满腹心机的学生李鸿章也对他感激涕零,晚年开口不离“我老师”。

别人“富不过三代”,曾国藩则延续百余年香火不断,人才不绝,曾氏家风流传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原来,“笨”不是坏事。

因为笨,所以不会耍心眼,斗心机。

因为笨,所以做人更实诚,做事更厚道。

笨,反而是一种人品。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

阿甘笨到极致,反而能不断奔跑,屡屡成功。

读懂曾国藩的人,才能读懂笨人的智慧。

原来生命从来没有捷径。

唯一的捷径,就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生命没有捷径,然后便能沉得下心,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十点读书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争议极大的人物,肯定他的人说他是“完人”、“中兴名臣”,否定他的人说他是“刽子手”、“曾剃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次回答暂且不表,重点从他的“能力”方面做点分析,这就是“立功”和“立言”。

他的事功,主要是编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兴,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根本就打不了仗,遇到太平军几乎是一溃千里。而此时正丁忧在家的曾国藩被起复为团建大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编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湘军,逐渐成为抵御太平军的主力部队,并最终攻入天京。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在与太平军十来年的战斗中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带兵练兵用兵方法,后来蔡锷编写了《曾胡治兵语录》,对后世影响深远。和另一位明朝“三不朽”都做的很好的王阳明相比,曾国藩事功更胜一筹。

不过曾国藩用兵过于强调稳扎稳打,从不弄险,扎硬寨,打呆仗,把风险降到最低。过犹不及,本来不打无把握之仗是对的,但是战机稍纵即逝,如果过于拘泥,也会浪费机会。为此,左宗棠、胡林翼等都曾急得直跺脚。

再说“立言”,曾国藩无疑是大儒,但是这方面再和王阳明比较的话,他就要落下风了,他离着王阳明这种心学大师还是有差距的。他的主要影响还是修身养性上,影响最大的是“家书”。



磨史作镜


曾国藩,是一个两面人。一方面,人话说尽。一方面,坏事干绝。人话说尽,表现在他的嘴上,立书著说上,坏事干绝,表现在他的所做所为上。一,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榨取民膏民脂,至使民众为生存而举兵,清庭在风雨飘摇之中,饱读诗书的曾国藩,知小理忘大義(民为先,社稷次之),甘为清庭的狗奴才,甚至勾结洋鬼子,做刽子手,残酷屠杀镇压求生存之民众。



二,以曾之文韬武略,心有人民,应万民之响,不倒行逆施,举兵伐无道,清庭会象秋后败叶,一扫而光,建立一个新的有作为的王朝,不是不可能的。狗是不肯驾辕的。清庭必定大势一去,曾吃奶的劲使出来的结果,使清庭苟延残喘了多少年,这百年来,中国人民所受的罪与这个曾国藩无不相关。


务实165326264


曾国藩一生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充当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可谓忠心耿耿。

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在千万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他的反动“功勋”,成为晚清所谓的“中兴名臣”。

曾国藩对外一味投降妥协,因而他的一生是一部反动反人民的历史。

曾国藩的某些政治军事思想,他的吏治用人,治学修身,创办洋务等方面,也有某些积极的,可取的因素,我们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与世无争209485491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毛主席曾经也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其人 的影响力。

曾国藩出生在晚清的衰败时期,曾国藩少年时期是个笨小孩。但他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在28岁他考中了进士,但也是名次靠后的那一种。 曾国藩中进士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再加上其交友不慎,曾国藩一度沉迷于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生活之中。其实曾国藩在京城的开销是非常大的,生活非常拮据,有时候还要四处拆借。后来曾国藩幡然醒悟,严于律己,勤于修身,从一个普通的京官,连被重用提拔,一直做到了吏部侍郎,也就是今天的中央组部管人事的副部长,可谓步步高升,光耀门楣。

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不爱财,但他不贪财,因为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有一次皇上给了曾国藩一个好差事,就是去江西负责监考,这是一个捞银子的好机会,可以收取一笔不菲的财富。可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还没有到达江西,途中曾国藩收到一封家书,他的母亲去世了,按那时古代的规矩,母亲去世,官员要回家守孝三年。对于这件事,我在不同的书上看到过两个版本。一个是比较广泛流传的版本,曾国藩得知消息后就草草交待了一下事情,就马不停蹄的赶往湘潭丁忧。另一个前期因为他手里十分拮据,在京城开销非常大,甚至前期还借了亲戚朋友很多钱。曾国藩收到这封家书后,他秘而不宣,一直赶到江西,收完钱后才回家丁忧,具体这种说法是否可靠,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网友们,如果有答案的话可以评论探讨一下。

曾国藩丁忧期间,太平天国起义,势头猛烈起来。但也正是太平天国的起义,拉开了曾国藩人生的新序幕,曾国藩接到皇上圣旨开始乡民团练,抵抗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湘军的开始。 后来,曾国藩就带领湘军开始和太平天国起义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期间有胜有负,甚至在打败仗的时候,还发生过曾国藩人生中的两次自杀未遂行为,细节就不说了。但最终曾国藩还是灭掉了太平天国,在最后的时候,曾国藩知道皇上会有认为他拥兵自重,功高盖主,他主动裁撤自己的湘军,最后得以善终。

曾国藩是近代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其思想后世广为流传,可身处乱世,能影响到的人已少之又少,他的出现只是减慢了清朝灭亡的脚步。 写的不好还请海涵!!!


追记历史


曾国藩这个人特悲催:一身的牛皮癣,61岁就被骂死!天生的小笨笨,一生谨小慎微,做什么都是努着劲儿,特费劲,被人嘲笑!

可以说,从外在看,曾国藩人称“最后一位大儒”,“中兴名臣”,立功、立言、立人的“圣人”,外表光鲜辉煌;但从内在看,实际上活得特苦逼、特悲催,他是一个并不快乐的人。

曾文正公,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要搁现在,怎么着也是个副国级吧,那么好的医疗资源优势,却只活了61岁!

怎么说他是被骂死的呢?这要从著名的“天津教案”说起。神父啊修女啊侨民啊被杀死了好几十个,洋人不干了,舰队就派来了。曾国藩临危受命前往处理,千辛万苦的与强横的列强达成了妥协。但老百姓又不干了,儒生们也不干了,群情激愤,狂喷口水,纷纷痛骂曾国藩软弱卖国。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享年仅61岁。

一个人能被骂死,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说明他的性格死穴被点中了。说明曾国藩是一个内心的原则感特别强、标准感特别强、道德感特别强的人。要是一个厚脸皮、混不吝,你骂他八百回他也骂不死啊。

这一点,曾国藩就不比刘邦。项羽抓了刘邦他老爹,想要挟刘邦,说你刘邦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爹煮了。刘邦就说好啊好啊,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刘邦才不上你项羽的当呢,油盐不进,他不吃这一套,你来这一套就不灵。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被骂死的人,三国里的魏国大官司徒王朗,就是被诸葛亮给骂死的。诸葛亮一上来就扣大帽子,直接进行道德攻击,直斥王朗贰臣贼子,厚颜无耻。《三国演义》书上说,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曾国藩、王朗,都是被一下子点中了性格死穴:最怕道德攻击,最怕形象受损,最在意外界评价。

这种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活得很紧张,很紧绷。这类人的负面情绪老是压抑在心里,憋闷在心里,就很容易患上皮肤病。曾国藩就是一身的牛皮癣,久治不愈,刺痒难耐,忍不住去抓,史料上说,每天起床都能看见一地的皮屑,像下了一层雪。后来还专门找了个服务员,专门负责晚上给他抓痒。最后他干脆把这个出身低微的女服务员收为了小妾。

传说,曾国藩是蟒蛇精转世,所以才会不断蜕皮。其实这不过是对牛皮癣顽疾的一种掩饰,顺带着美化一下自己,让人解读为“此人天命在身”。这实际上是利用迷信这种外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人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很保守,不够灵活,办事一板一眼,有条有理,凡事三思而后行、四思而后行,经常显得很笨拙、很缓慢、很死板、很呆滞、很艰涩。史书上说,曾国藩打仗从来不用奇谋诡计,几乎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打法。不如李鸿章、左宗棠灵活。

这样死板的打法,打有地盘的太平军就已经很难了,后来打到处流动的捻军,就更加难以奏效,朝廷没办法只好换人,不让他在一线指挥了。最后平定西捻的是左宗棠,灭掉东捻的是李鸿章。

曾国藩的笨拙,除了行军打仗,还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当时就被成为“天下第一笨人”。

他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考秀才(相当于高考考大学本科),复读了六次,考了整整七次才考上。

曾国藩自己常说,自己读书和做事都很笨、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看书,别人都看了好几行了,我一行还没看明白。办事,别人很快处理好了,我想半天还没想清楚。

狂傲的左宗棠就一向瞧不起曾国藩,不留情面的挤兑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

曾国藩日记还记载:“少荃论余之短处,总是儒缓。”少荃就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学生当面说老师反应太慢。

龟兔赛跑,笨笨的曾国藩,就是那个乌龟。走的慢,但是不走弯路。要是用一生来衡量,他走的路最短、最有效率,因而也可能是最快的。

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笨笨,就是中国的阿甘。因为笨,所以努力,所以吃苦,所以专注,所以做成了事。

这种一天到晚神经紧绷、情绪紧张的人生,就算拥有顶级医疗资源,也是不可能长寿的。所以,曾国藩刚6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早早的挂掉了。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曾国藩这么多性格弱点,为什么还能成为中兴名臣呢?因为这种人有一个巨大的优点:韧劲十足。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软磨硬泡,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就像个特别难缠的牛皮糖。这也是曾国藩著名的“屡败屡战”的性格力量,败到最后那就是赢。

很多人说,曾国藩的识人能力超强,他还有《冰鉴》一书传世。说他看你一眼,跟你聊几句,就能知道你几斤几两,未来有多大出息,最适合做哪个岗位。可是他在选女婿方面,看人可以说十分的不准,几个女儿的婚事,几乎没有幸福的。

所以我说,曾国藩的功业无疑是伟大的,立言、立德都是很牛掰的,但是在生命的快乐维度上,是不及格的。

曾国藩这种人,创意和开创能力是几乎没有的,但却是沉稳的、听话的,忠实执行的。要是已经确定了方案,交给这种人是可以放心的。尤其是那种缺少变化的、苦活、脏活、累活,比如搞运营,这种人都认真负责、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坚持到底。

还有人说,如果曾国藩在灭了太平天国、灭了捻军之后,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拥兵自立,中国历史将会改写。这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原因就是曾国藩的这种保守、求稳的性格,成就了他,也限制了他。

曾国藩既然不会另起炉灶,那李鸿章之流也就不可能了,因为李鸿章的资源和流量有很多是来自于曾国藩的,闹独立是得不到充分支持的。所以清廷和慈禧,对他基本放心。

思考题来了:你愿意做曾国藩这种人吗?你的人生是更愿意快乐嗨皮,还是更愿意坚忍成功?欢迎大家到下面评论区畅所欲言哦。

老九根据多年的堵人经验,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研创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三步识人法,和四步情绪管理法,特接地气儿,谁都能做到。想要的朋友,你给我私信,暗号是“九哥”,老九私下里发给你。

老九就是我,当过主编,企业高管,阅人无数,教训满身。关注老九,我们一起解读人性,一起总结得失,一起快乐成长。有事您私信我。


老九就是我


曾经很烦曾国藩,觉得他老气横秋,为人木讷不知变通。厌屋及乌,觉得读曾国藩的也一样老气横秋。想不到有一天,我打了自己的脸,居然也爱上了曾国藩。


曾国藩可以说是清朝官场中最厉害的人之一了,为什么说他厉害呢?我么来看看他的两个崇拜者:其一毛泽东,其二蒋介石。毛泽东说:近代以来的大人物就佩服他一个;蒋介石就不用说了,是他的脑残粉儿,每天起来都要读一段曾国藩的书,然后按照他的方式工工整整的写日记,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像曾国藩学习。



历史上厉害的人有很多,为什么我要学习曾国藩呢?因为他笨,起点低成就高。他有多笨呢?秀才基本上是会读书的人稍微一考就可以成功的,但他考了7次,从14岁考到23岁,整整9年。这就相当于高考时复读了6次,终于在第7次考中了大学。放在现实生活中,我可能会怀疑他的智商,这孩子怕不是个傻子吧,23岁上大学也太格格不入了。


他起点有多低呢?出生在穷乡僻壤小山村,家里是农民出身。从村里一路考学到北京做官。


近代还有一个人很厉害,他就是王阳明。为什么不学王阳明呢?因为学不来。王阳明极度聪明,他属于老天爷赏饭吃,做什么成什么。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想当侠客,不久之后就成为大侠,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后来想白日飞升当神仙,现在提到道家,我们也还是会想到王阳明。


所以呢,还是学曾国藩比较实际,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



曾国藩虽然考秀才费劲,但后来仕途却异常顺利。28岁考中进士,到北京去做官也是10年7迁,也就是10年间升官7次,这在当时,绝对是坐着高铁的速度。后来成为一品大学士、两江总督、出将入相红极一时。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向美国派出留学生,向美国引进技术,建立近代军工业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当然曾国潘值得我们敬佩的不止于此,他兴建湘军,灭了太平天国后,可以适时放权。尤其值得敬佩。在消灭天平天国后,清政府最大的敌人从洪秀全变为曾国藩,所谓功高盖主。而且你还手握兵权,不收拾你收拾谁。


熟读历史的好处是以史为诫,曾国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准备,将自己的湘军全部解散,消除朝廷对他的戒备,所以才能一生做官,得到善终,也让整个家族兴旺百年。


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精进。把自己从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变为稳重圆滑的人。年轻时的曾国藩,在官场得罪了很多人,得罪的最大的人是谁呢?咸丰皇帝。我就问你服不服,得罪公司中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咸丰皇帝让大臣给自己提提意见,聪明人一定是明贬实褒,但曾国藩同学上书说:你啊有很多缺点,你让我提我就直说了啊。你啊就是心眼太小、志大才疏、做事儿没有逻辑没有章法、能力一般。你啊如果不好好改正,当不了一个好皇帝。


咸丰啊,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的大臣居然这么耿直。咸丰好歹是个皇帝,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杀个曾国藩还是绰绰有余的。多亏了当时大臣们劝说,才保住了曾国藩一条小命。


那之后曾国藩也没怎么悔悟,完全不觉得自己错了,还在《家书》中抱怨,官场不得志。在之后与咸丰的相处中虽然表面上相安无事,但是人难免有点小心眼,咸丰也一直不太信任曾国藩。如:曾国藩带兵和太平天国打仗,总是得不到地方官的配合。好不容易咸丰给了他个湖北巡抚,但经不住有人在咸丰耳边吹风,咸丰也不是很信任他,第一天政令刚到,第二天撤销的命令就到了。大喜大悲也不过如此。


咸丰真正信任曾国藩是在他回乡为父亲守孝再次出山后,守孝期间曾国藩闲来无事,一直在反思,思考自己这些年在官场的经历,总结经验。出山后像变了一个人,外圆内方,如鱼得水。


读曾国藩绕不开《冰鉴》和《曾国藩家书》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悟,我来分享一些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


◆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


◆ 人之所资,须自挣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须善用时机,借梯而上。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 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


◆ 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 尝自虑执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采天下之善,矿不敢执一律求之。虽偏长薄善,敬其有裨于吾,示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急论陈于前者,既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情也。


◆ 雅量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 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有人相助相扶,力单者无以成大业。


◆ 人苟能自立志,则对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高即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 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故天下之至虚,天下之至诚者也。


◆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 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辣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


◆ 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生何不变化气质,超凡适度圣?


◆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人该顺时,不可趋时。

以上内容摘自《曾国藩大全集》


圆滚滚97


咸丰二年(1852年),“半个圣人”曾国藩逆了咸丰帝的圣谕。君臣这轮博弈间,曾国藩就以他超乎常人的心理战术“完胜”咸丰。

做官要学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个最懂“反操控”君王的臣子。而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曾国藩的“反操纵”,用的恰是“顺意”。

咸丰二年的这场博弈中,曾国藩不仅通过巧妙的“顺意”,达到了“反操纵”咸丰之目的,还为他未来的进退出处做了最好的盘算。

1852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刚抵达安徽太湖县的曾国藩就收到噩耗:母亲江氏离世了。曾国藩哀痛至极,立马脱了官服披麻戴孝而归。

依照清朝的古制,父母死,官吏均得在家守制三年后始得复官。此番,正思考进退的曾国藩正是这般打算。

但曾国藩守孝仅三月后,咸丰帝就派张亮基给他下了圣谕,咸丰在这则圣谕里是这样说的: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而咸丰帝之所以在曾国藩守孝期间让他出山,归根在于,此时的朝廷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太平天国的大军已经由广西进军湖南,而偏偏此时:林则徐已死在了出征的路上,钦差大臣赛尚阿又委实不争气......

刚刚继位的咸丰帝,面临着这般窘境,连睡觉都开始不安生了。在一场大火吞噬皇宫的噩梦中,咸丰帝披衣连夜给曾国藩下了这道圣谕。

曾国藩接到这则圣谕后,却并未立即动身,而是陷入了沉思。

弟弟曾国荃看哥哥曾国藩这副态度,立马急了,在曾国荃眼里,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朝廷让曾国藩团练,那是说明清廷给了汉人兵权!这绝对是一个建功立业、走向权力巅峰的好机会,此举无论成败,曾国藩都必将留名青史!这样的机会不立马领旨谢恩,还坐在那发愣,真真愚不可及!

“大哥!为何不奉召?此是良机啊!”坐不住的曾国荃直接质问道。

曾国藩抬眼看了看弟弟,起身走到他跟前,拍了拍他肩膀道:“此事勿要再提了,我已写奏折奏请皇上允我守满三年孝”。

曾国荃听完一脸惶恐:“大哥,你这不仅是痛失良机,还是抗旨不遵啊!”

曾国荃抓破脑袋瓜也想不明白大哥此举的用意,在曾国荃看来,曾国藩的抗旨不遵实是“愚不可及”。实际上,曾国藩此举也确实够“愚”。

清朝虽然重孝,但凡事都有例外。守孝再怎样也只能算家事,在国事和家事碰撞时,为家事舍国事,在帝王面前岂能说得过去?一不小心触怒天威,还有掉脑袋的风险。

站在常人角度而言,“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国事要远远高于家事,这是稚童都懂的道理。如真因家事轻国事,势必将沦为天下笑柄。

左右看,横竖看,上下看,前后看,曾国藩这一举动,都愚蠢至极。

但细想之下,曾国藩此举,却恰是“若愚的大智”!

很显然,曾国藩“抗旨”并非真“抗旨”,而是要以此达成某种目的。而这招险棋,曾国藩之所以敢下,是因为,曾国藩的这一“逆”,恰是“顺”咸丰的逆。“顺着逆”,如果用得好,往往能收到比“顺”更好的效果,曾国藩此之“顺逆”恰是如此。

咸丰帝本并不聪慧,他之所以能夺得皇位,全靠一个字“孝”。

《清史稿》中记载,按排行咸丰是老四,论才智比不上六王爷奕䜣(欣)。

咸丰在于六王爷夺嫡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原因很简单:人六王爷太聪慧机智果敢讨人喜欢了,但咸丰帝偏偏在最后时刻扳倒六王爷夺得了皇位。为什么呢,请看分明!

咸丰父亲道光帝病倒后,将咸丰和六王爷叫到床前,做最后的考察。

道光此番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本是想考核一下两个孩子的才学。

病榻之前,老六对答如流,尽显其才之卓绝。轮到咸丰时,他却只哭,不停地哭,一句也不答。道光见儿子如此,竟也落下泪来。于是,皇位就这样落到了咸丰的手中。

所以,咸丰最后夺嫡成功,全靠一个字“孝”!

以“孝”上位的咸丰,对天下的孝子都有一种莫名的惺惺相惜。

“我要守孝道,因为皇帝以孝治天下,想必皇帝不会为难我”。

这句,就是曾国藩抗旨时的内心独白,这也是曾国藩拿捏的尺度。“孝”这套,必是咸丰最吃的一套,用他吃的这套来“逆”他,他非但不会龙颜怒,而且还会暗暗在心底对曾国藩有更大的好感。

果然,曾国藩抗旨不遵后,咸丰帝并未震怒,只是给他下了通牒:玩儿也得玩儿,不玩儿也得玩儿。

这一次,曾国藩“面露难色”地“领旨谢恩”了。接旨后,不日,曾国藩就起身就开始筹备团练之事了。毕竟下一步该怎么走,在等圣旨的时候,心理就已经想好了……

此番领旨谢恩对于曾国藩而言,已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在这轮看似“无意义”的“抗旨”中,曾国藩成功为将来做了“大计”!

任何的机会都裹挟着“危机”,曾国藩的这一次机遇,也是如此。如若此番兵败,那好说,是人皇帝逼着去的,要追责,也是顺带打了皇帝脸。而如若此番成功,曾国藩荡平了太平天国,那他必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意味着,他将可能“功高震主”。

“无论成败都得明哲保身”,对,这就是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要达成的目的。

实际上,曾国藩的“逆”皇帝,就是为他今后的明哲保身作的盘算。

在经过一轮“抗旨不遵”后,即便有功高震主的一天,曾国藩的境遇也会与其他人不一样。

因为,这意味着,任何时候,曾国藩都有一条比常人更宽的退路。

有了这出“因孝逆旨”,任何时候,咸丰帝想起曾国藩都会深觉:这个明目张胆抗旨的曾国藩,

必定没太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于是,自然对曾国藩不会猜疑。这种信任的种子,一旦发芽长成大树,就将是曾国藩一生的保护伞。

再者,有过这出后,若曾国藩思隐退,想明哲保身,任何时候都可以对君王说:“昔日抗旨守孝未成,今一直深觉愧对母亲,故奏请为母补守未尽之孝,请成全之!”

如此,岂不是退路一条?

从这最初的一出“抗旨”,曾国藩的过人智慧便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而他之所以能在最后全身而退,也恰得益于他的善于“逆操纵”君王。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用此法成功实现反操纵的事例,数不胜数。

今人,若能灵活运用曾国藩的“反操纵”心理术,任何时候,与领导相处都将能巧妙地于无声处把控主动权。


记者李满




君山自在游


人人都在追逐成功,但成功永远属于哪个能够应对时局的人。

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汉臣,曾国藩独僻蹊径,脱颖于八旗之外,独创湘军。

当时的满朝文武或是想一朝制敌,或是悲观绝望,曾国藩则冷静地分析形势,提出了:“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的“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策略”。

大多数人没能成功无外乎这几点:缺乏耐心,缺乏坚持的力量,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

曾国藩走通科举道路,完全是将自己的“笨劲”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父亲要求他看书,完全看懂一句再看下一句,完全读懂一本书,再读另一本。

曾国藩也谨遵父教,虽然没有习得什么读书技巧,但却用靠着不撞南墙不回头,一条道走到黑的“笨法”走上了科举取士的道路。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因此,“笨”、“拙”看起虽慢,但却走得踏实,因此看似慢悠悠实则大步向前。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不嫌繁琐,不嫌麻烦。

曾国藩遇事,都要将正反两方面反复比对,以得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案。

曾国藩戎马一生,经历风险无数,但都能化险为夷,一天苦心孤诣的坚持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小的因素有关。

人这一生,最可怕的是习惯,最能带给人成功的是敢于露“拙”,要想获得成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奋

对于一个对人生有企图的人,必定是闻鸡起舞的一生,每天读书,时时读书要成为我们心中的习惯。

二,不怕吃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的过程中,“勤”和“苦”总是密不可分的,“勤”主要在于多花时间在上面,“苦”则在于甘于寂寞,能够忍受冷板凳的枯燥。先苦后甜,只有吃尽苦中苦,才能品得甜中甜。

三,要敢于守“拙”

曾国藩一生积苦力学,在这方面也颇有心得: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优点,因为少了智力上的压力,因此时时虚心、事事虚。

他认为自己接收到的挫折教育使自己能够临危不乱,遇事坚强,百折不挠。

因为“笨”,因此遇到问题时能够设身处地,费尽心机,从不想着投机取巧,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困难,不留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