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马云在杭州举行的全球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曾语出惊人:未来房子如葱。

他说,过去8年内,虽然中国的房价整体上处于大幅上涨的状态。但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可能就是房子。而近年来,国家的各种调控政策也在为楼市泼冷水。于是,也有不少媒体开始纷纷唱衰楼市,认为马云说的话将在不久之后得到应验。

在不久的将来,房子是否如白菜一样便宜,我们不敢断定,但就我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售楼部依然是非常火爆,一些好地段的楼盘,好楼层总会很快售卖,去得晚连挑选的余地都没有,只剩下一些4楼、13楼、18楼 所谓不好的楼层。

信息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异,在这么多人说房子未来不值钱的时候,为什么房地产事业依然如火如荼呢?因为房子,依然是8090后的最大需求,也是最大的焦虑来源。

只要有痛点,就会有需求。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1.“钱能买到房子,不能买到一个家”可没有房子,哪里是家?

随着电视剧《安家》的热播,房子的话题也再次热了起来,在最近的剧情中,徐姑姑在安慰房似锦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一个家。”咋一听很有道理,可现实是,没有房子,家就没有栖身之地,现实中,有几个女孩愿意嫁给一个租房子的人呢?

购买新房的主力军应该集中在90后,一般都是为了购置婚房,也就是刚需。在我身边急着购买婚房的这批人里,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我也是农村出来的,能明白他们的心情。

从老家农村来到城市里工作,没有亲戚,没有熟人,可能仅有几个朋友,每到下班回到出租房的时候,看着对面的万家灯火,总觉得自己就是大海中的浮萍,飘荡无依。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唯一的要求也是在城市中有自己的房子,能有自己的家。

可是,如果夫妻双方都来自农村的话,买房子谈何容易呢?年轻人工作没几年,自然积蓄不多,而在老家的父母多半是务农和打零工,又能有多少积蓄呢?

为什么每次一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情侣分道扬镳,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是女孩太过于现实,其实不过也是心酸无奈吧。

以我自己为例,在结婚之前,和男友大概租过十几间出租房,每年都会搬家,我仔细算过,在搬进我们自己的房子之前,我们搬过12次家,有城中村,有小阁楼,好一点也有小区住宅,可不管在哪住,总是不能踏踏实实的。

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不仅仅是我,连男友也强烈地想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样,我们才能真的在这座城市里扎根,以后我们的孩子才能一出生就住在自己的家里,不用再跟着漂泊。

因为都是农村出来的,男友的家庭条件更是差,我们连十几万的首付都凑得很艰难,终于在婚前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拿到钥匙的时候,我们俩相视一笑,眼眶含泪。

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情侣千千万,房子的需求也是千千万。对于从外地来的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套混泥土结构,而是一个家的栖身之所,是内心的归属之地。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2.“宫医生的痛点”正是大部分80后的必经之路。

80后的这一批,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对房子的需求是“改善型住房。”原来结婚时候的一居室或者两居室,已经不能满足家庭的需求。

二胎的开放,父母来帮忙带孩子,这些都带来了房子的压力。

剧中,宫医生和丈夫都是博士毕业,也都拥有着高薪职位,可住的是一居室,唯一的一间卧室给了公公婆婆和大宝住,夫妻二人挤在客厅里,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当宫医生扛着大肚子坐在马桶上修改论文的时候,这一幕无疑击中了她的痛点。她抬头看到是挂满卫生间的衣物,低头看见的是遍地堆放的杂物,这一刻,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全是一地鸡毛。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她也为了二胎的到来,准备购置新的两居室,但看了半年,也没有特别中意的。老油条老谢也调侃地说:钱少要求多。而房似锦把难卖的跑道房装修好了之后,推荐给了宫医生,虽然房子有很大缺陷,但从原来的一居室,变成了现在的四房,极大地满足了她对房子的期待。特别是在阁楼上,房似锦给她说看星星看天空的时候,无疑打动了她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

百花入百眼,每个房子都有她命定的主人,宫医生换了这套房子后,有了三间卧室,还多了一间阁楼书房,也终于有可以自己独处的空间,从这里也能看出,在销售中抓住客户的痛点,非常重要。

电视剧虽然很精彩,其实素材也来自于现实生活。

现实的家庭中,因为有了二胎,或者老人来带孩子,结婚时候的两居室,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80后新的追求又变成了改善型住房,比如三房,或者四房。

我们结婚时候买的是两居室,当时没考虑长远,只想有自己的安身之所。可在生过孩子,家里老人也来的时候,这房子里再也没有二人世界时候的清净,昔日感觉还宽敞的房子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那时候我刚开始写作,只能买个很小的折叠式书桌,放在床上,一会腿就会麻了,家里老人一来,每天的电视剧里都播放着抗日战争,沙发被二老霸占,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空间一退再退,退到了自己的那间卧室了。

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都可以接受,打破家里平衡的是小姑的到来。

那时她刚怀孕,说婆婆照顾不周,非要来我们家住,于是我买了一张小床摆在次卧,也勉强能容纳,后来,小姑老公也经常过来,家里实在是拥挤了。一次我早起上班,一出卧室门,就看到在客厅打地铺的妹夫,再抬眼望望客厅餐厅,地上堆满了杂物,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和宫医生一样。

后来家里还因为小姑他们在这住的事情爆发了矛盾,我和婆婆大吵一架,气得想离婚。

事后冷静地想一想,我和老公一直恩爱有加,和小姑的感情也不错,是什么让我们爆发了争吵,是房子。房子变成了罪魁祸首,那一刻,我就决定要换房。

新房才住了4年,里里外外都还是崭新的,其实也很舍不得,但和家庭和睦对比,还是后者更重要。从我决定卖房到房子卖出去,只用了一周,速度之快,连我也没想到。卖出新房后,对方付了定金和首付,我们也要尽快找到新房子。

为了居住考虑,只能找二手房,这样不用装修,节省时间。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换成三居,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是户型太差,有的是小区太老,有的是位置偏远,我们跟着中介跑了半个月,也没有看到中意的房子。

中介也很辛苦,一有新房源就第一时间发给我看看,然后等我下班就陪着看房。在这过程中,我也理解了房产中介的不易,他们的工作时间根本不定,有时带客户看房都忙到很晚,吃饭也没有规律,真的和电视剧《安家》里面的一样,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也许才能放下对中介的偏见,明白中介的辛苦。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最后,很戏剧性的是,我们在隔壁小区了看中了一套三居房,房主装修得非常好,家里的厨卫也都是名牌,但价格也贵,但小区的环境很好,也没有远离之前的居住圈子,再三考虑下,我们定了这套房子。接下来就是过老房子的户,然后开始新房的贷款和过户,等了两个多月,所有的手续都齐全了。

记得搬家那天,确实是很搞笑,搬家公司来搬大件,我们自己负责搬一些小东西,从老房子到新房子,就隔了一道围墙,我们来来回回地跑着,连门口保安都好奇我们是怎么回事。

换房子的大事就这样落定了,房子面积大了,房间多了,我的主卧里有着大飘窗,阳光充沛,我也终于有了一张大书桌,后来小姑还带着孩子来住过一段,也不再有矛盾了。虽然每个月的月供高出很多,但心情舒畅,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房子嘛,不过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住得不开心,住得心情憋闷,那就需要更换了,毕竟人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90后的刚需用房,80后的大部分需求都在改善型住房上,小房换大房,是我们的必要经历。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在《安家》这一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买房子的人,比如老严夫妇,把毕生的积蓄都给儿子买了房,还被迫在房本上加了儿媳的名字,结果呢,儿子儿媳根本不让他们进门,这段故事让人唏嘘,不孝的儿子,不懂事的儿媳,和一味付出的老两口,形成了极大的对比。

还有阚先生和阚太太,以及小三知否的故事,想来也是现实中常发生的桥段。当太太全身心地为家庭付出时,已经成功的先生就忘了过去的相濡以沫,转身去追求更有吸引力的姑娘了。

这么多买房卖房的故事,难道都是编剧在凭空编造的吗?其实不是的。

编剧六六刚接到剧本邀约时,没立即答应写,而是先去“摸底”调研了4个月才正式签约。之后六六进入紧锣密鼓的采访阶段,到处采访中国各大城市的房屋交易状况和中介公司,访谈了上千个买房子的人。

这部剧里的大部分人物和故事,都是有原型参照的,这也再次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房子,依然是8090的“核心关注点”

《安家》播出的时候,距离《蜗居》已过了十年之久,当时的“郭海萍”对房子的追求,变成了这次“宫医生”对改善房的期望,饰演宫医生和先生的演员,依然是十年前饰演郭海萍和他先生的演员,对观众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回忆。

《安家》播出来一两日,六六就听说这个戏变成了“房地产行业教科书”,有些中介公司每一天都要学习、开讨论会、写汇报。六六感到不可思议:“你只要真实地把它展现出来,它就会具有话题性,你不用去炒作它,社会上也会关注。所以,最好的表达就是真实。”

中国人历来有房子情结,自古就把房子当成安身立命之所。房子影响这很多人的切身需求,人活一世,不外乎衣食住行,而想有自己的家,有必然要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买房是焦虑来源,每个月的月供也是一种压力,买房就意味着自己要成为“房奴”一族,但相比租房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心灵漂泊的不安全感,很多人还是愿意为自己的房子买单。

每一年,都会有大批的年轻人迈入“房奴”一族,要还利息,要付房贷,但生活不就是如此嘛,在压力中寻找新的动力,在焦虑中开发自己的潜能,痛并快乐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