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脾與胃相表裡,為後天之本。脾胃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脾統血,脾為痰之源。脾陽虛,便稀。脾陽不足的人肌肉痠懶,不愛活動,情緒抑鬱,疑心過重。有胃火的人易便秘。

腎為先天之根。腎主骨,參與鈣的代謝。後背,脊柱,頸椎等骨均由腎管。腎主生殖,"腎氣足,八十八可得瓜"。女性的子宮、乳房、卵巢均由腎氣濡養。腎主血粘稠度。腎為喘之源。腎陽虛:怕冷;腎陰虛:怕熱。腎陽不足則易生恐懼心理、多疑少自信。


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肝膽相照。肝主怒,在五色中主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氣的眼眶子發青,""氣的直流眼淚,""氣的直抽筋兒"的現象。所以肝不好的人易發怒。如何養肝? "人臥則血歸肝"通常熬夜的人群由於子時前不能入眠,極易傷肝膽。肝如人體的血庫,有藏血功能。如肝陽亢:眼凸脹紅痛,性情急躁;肝陰虛:眼內凹乾澀黑眼圈,眼疲倦,性情焦躁。一般來說肝氣、膽氣不足的人,易膽小、目倦神疲,腰膝痠軟,多夢少睡。

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慢性胃病患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是其發病最常見的病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是決定性因素;七情所傷、絡脈瘀阻是最基本的病理基礎。

脾胃病是由於正氣虛弱、因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體內代謝產物停滯而成為虛實夾雜之證。臨床上虛的病理表現一般多為五臟的氣血陰陽不足;實的病理表現則為六腑、經脈、五官七竅等被氣、血、痰、溼、水、食等阻滯。臟腑功能失調多表現為肝脾不合、肝氣犯胃。倘若木來克土,犯胃則不能食,犯脾則不能化。


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另外,脾為戊土屬陰屬髒,胃為己土屬陽屬腑。髒宜藏而腑宜通,藏者藏其陰陽、氣血、津液、精微。腑“通”之意是六腑以通為和、為順,兩者協調五臟之功能活動,從而發揮陰陽互用、升降有序、輸布有常的生理作用。

其中,脾氣虛弱,肝木因而乘之,肝強木鬱,其氣犯胃是導致脾胃病病機複雜的重要因素。孫教授在臨證當中,緊緊抓住脾胃病脾胃虛弱、臟腑失調這一主要病理要素,本著虛者當補、壅者通瀉、亂者疏之的治療法則組方用藥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形成了一大批自己固定的患者群,受到各方的肯定。

達肝醒脾,善用疏補法

脾胃乃後天之本,太陰溼土病則寒化、溼化,生痰滯氣;胃為陽明燥土,病則熱化、燥化、傷陰、氣逆;肝為將軍之官,體陰用陽,肝強則克脾,脾弱肝則乘之。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達肝醒脾、善用疏補”。


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臨證中,常見之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過敏性腸炎等。其共同症狀有:面色萎黃,乏力納呆,胃脘痞滿,或脹或疼,反酸,呃逆,口苦,腹瀉或便溏或便秘,心煩失眠,舌脈均見虛證之候,每遇飲食生冷、刺激,飲食不均或生氣,勞累均復發或加重。此類脾胃病患者多系脾胃虛弱,肝木乘之,治療當健脾益氣,疏肝和胃,宜用柴芍六君子之屬御之,當收殊功。

中醫學認為,肝膽與脾胃在生理上是木土相生關係,即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而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若肝氣橫逆則木旺乘土,木鬱不達則中焦壅滯,肝火亢盛則灼及胃陰。

《內經》的“邪在膽,逆在胃”正說明了肝膽與脾胃病理上相互影響後所出現的氣機變化。臨床上一部分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常出現的口苦、呃逆、返酸諸症,多系肝膽鬱熱、胃氣上逆所致。


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因此,脾胃病患者病位雖在胃,但病機與肝、膽、脾等臟腑密切相關,而脾胃多表現為虛實摻雜,寒熱錯雜。虛主要表現脾胃陽氣虛,胃陰不足,實則氣滯、血瘀、溼滯;寒多由積冷成寒、脾胃陽氣虛弱而寒自內生;熱多由過食肥、甘、辛辣食物或胃陰不足所致。因此,在治療上當靈活運用甘緩以治脾胃之虛,佐以達肝疏補、辛開苦瀉,以治氣機之壅、寒熱之偏弊。

善治脾胃, 注重升降

胃脘痛不外乎外感六淫,或內傷於飲食,而導致胃脘痛的病機為飲食不節,傷及於胃,脾胃虛弱,不能消受;七情六淫之火時傷於中,膏粱厚味鬱積於內,胃陽不足,陰寒凝結等,終致太陰升降失司,作痛於胃脘。調理時應首重虛實,再論寒熱,顧其病體,藥以權衡,機其升降。

脾陽虛和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是本質,臟腑失調是關鍵


法宗脾胃為本,辨治複雜它病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氣為肺主,臟腑各有所生,血為心行,五臟之間相互作用,肝為之一藏,精為之一化,既為化生之源,又為轉化之所,九竅五官彰顯之。因此,由於生理上的相互關係,終歸出現“脾胃一傷,五亂互作”的病理過程。在臨證當中,法宗脾胃為本,辨治它病,使這一學術思想得以充分體現。如對於各種消化道腫瘤,大體早中期者體力未衰,氣血未傷,可偏重攻邪;若在晚期,氣血衰敗,當以扶正為主,但也不能忘記攻邪。扶正的總原則是以健脾、補腎為要點。

治療定位於脾胃腎,從扶正、活血、解毒三大治則出發

降胃氣的中藥成分

沉香溫中降逆,可降胃氣以治療胃寒氣逆嘔吐,又能溫腎降肺,用於肺腎氣虛,腎不納氣的咳喘日久;旋覆花味苦主降,性溫,可消痰行水降肺止咳平喘,又能降胃止噫止嘔;代赭石重鎮降逆,既降肺氣以止咳平喘,又降胃氣,常與旋覆花相須使用,以治痰濁停胃之噫氣嘔吐。枇杷葉,性微寒,能清降肺胃之氣,既化痰止咳,又治胃熱氣逆之嘔吐,呃逆。而丁香,雖為降胃止呃要藥,但沒有降肺氣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