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講講安史之亂和滿清入關嗎?

洪浩江蘇南通


先說一下安史之亂。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安史之亂其實是必然要發生的。唐朝接近三百年,其實始終強敵環伺,突厥、高句麗、回鶻、吐蕃、安南、西域還有阿拉伯帝國,為了應對這些一直存在的對手,唐朝只能在國土外圍佈置重兵,從李世民到李隆基,幾乎年年都在打仗,打完一個,又冒出來一個~~沒完沒了,雖然在世界打出了名號,讓四夷臣服,然而連年征戰,國庫再有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啊,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中央政府財政壓力已經非常大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朝效仿漢朝的州牧制度,搞出來了個刺史新規,也就是說,刺史在他管轄的地方獨攬軍政大權,軍費的問題也自行解決~而古代軍隊就是誰發軍糧就給誰賣命,這一下,刺史就變成當地的土皇帝了~~有這麼大的權利,總會有人禁不住誘惑的,再加上邊疆經常打仗,邊軍的戰鬥力必然碾壓過太平日子的中原禁軍,仗一旦打起來,肯定是一邊倒的~總之,就是因為中央財政系統的崩潰導致地方藩鎮勢力做大,與中央產生矛盾是遲早的事

當然,安史之亂的發生,也有偶然因素,如果唐玄宗不是那麼逗比,好好守著潼關等外圍兵馬前來支援,也許第一次安史之亂很快就過去了吧~


愛吃土豆絲的鹹魚


安史之亂則是雙方,安祿山進攻唐。後期雖然唐請了回紇人僱傭軍,但是本質上還是唐和安祿山以及後來的史思明叛軍之間的戰爭。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八旗入關,是李自成滅明,吳三桂搖擺,最後發生的事件。兩方互掐第三方得利。缺少了李自成或者缺少了明的勢力,都不會出現這個事件。

清軍入關是指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千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戰爭史錄


一,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11月,管轄今河北,山西一帶廣大地區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和他的部將史思明,想要奪取唐的中央政權,起兵叛唐,這場持續8年的戰亂,歷史上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削弱了中央政權,唐朝從此由盛而衰,開始走下坡路。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安史的部將還在范陽做節度使,他們擁有強大的軍隊,不服從唐政府的命令,不向唐政府上交租稅,官吏都由節度使自己委派,節度使死後,職位由他的兒子或部將繼任,後來山東,山西,河南的節度使爭相效仿,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了。

(一)安史之亂的內因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年號開元,到開元30年改為天寶元年。

玄宗即位後,不斷調整政策和制度,任用賢才,勵精圖治。經過幾十年發展,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史稱“開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後期,開始腐化,怠於朝政貪圖逸樂,尋求精神寄託,把兒媳婦壽王瑁之妃楊玉環納入宮中,任用佞臣李林甫,楊國忠為宰相。唐朝昌盛局面的背後已顯露出嚴重的危機。

另一方面,玄宗初年在解決軍事問題時,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和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在10個節度使中,兵力最多,在位最長的是安祿山,安祿山是胡人,他不僅兼領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後來還兼任河北道採訪處置使,成為河北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安祿山的力量已經可以和其他所有的邊鎮兵力相抗衡。

開元末,府兵制已完全破壞,中央政府已不能隨時調集重兵,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只有10萬人的禁軍,其餘49萬軍隊全部在邊鎮。唐初內重外輕的軍隊佈局已經改變為內輕外重,而玄宗仍不斷加強節度使的力量,在玄宗看來,他們是胡人,又沒有文化,不可能與內廷勾結,對自己的皇位不會構成威脅,玄宗採取給安祿山封王賜爵,收安祿山為養子,給予各種恩寵的辦法來籠絡他們,但是沒有從制度上採取措施來保證對中央的絕對忠誠和服從,形勢發展到隨時可能失控的地步。

(二)安史之亂的外因

安史之亂的外因是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的矛盾。安祿山身為節度使,位高權重,深知玄宗對自己懷有戒心,因此多次入朝參謁玄宗,玄宗對安祿山也極力籠絡,對此,楊國忠心有不滿,反對玄宗向安祿山封官加爵。楊國忠向安祿山索賄被拒,並對楊國忠非常無禮,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伺機報復,他到處收集安祿山的反狀,不斷向玄宗說安祿山要反,兩人矛盾迅速激化,安祿山多次入朝,看到內地武備鬆弛,也堅定了謀反的信心。

(三)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楊國忠採取“逼他反”的策略,派兵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並處死賓客,次舉激怒了安祿山,11月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南下,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深入600裡,渡過黃河攻陷洛陽,第二年攻陷潼關唐玄宗從長安倉促出逃,逃到馬嵬坡,禁衛軍殺掉楊國忠並屠滅全家,禁衛軍要求玄宗處置楊玉環,玄宗只好把她絞死,太子李亨也與玄宗分道揚鑣,去了西北的靈武即皇帝位,遙尊逃到成都的玄宗為太上皇。

為了平叛,李亨乞援回紇汗國,回紇同意出兵,這時,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後安慶緒被回紇打敗,兵敗鄴城。

留守范陽的史思明見叛軍兵敗,不得已向朝廷投降,但李亨仍要秘密殺掉史思明,後計劃洩漏,史思明再度兵變,從范陽起兵南下,在鄴城誘殺安慶緒後,又一次攻陷洛陽,在洛陽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後史朝義被朝廷聯軍打敗,於763年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此後,唐朝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滿清入關

滿族先世一直居住在東北地區,早先稱靺鞨,公元10世紀後,改稱女真,曾建立金朝,滅遼伐宋。明初女真分為三大部落,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最強大,滿族就出自建州女真。他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北岸,後來逐漸南遷。明朝為了便於管理,先後設立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總稱“建州三衛”,並封建州女真的酋長李滿住為建州衛都指揮使(李滿住就是努爾哈赤的先祖)作為藩屬,所謂“衛”即軍事屯墾區。

1570年,明軍的一個軍官被建州右衛的人殺死,遼東總兵李成梁帶兵攻打建州右衛的首領阿臺的戰鬥中,建州衛的覺昌安和其子塔克世作為明軍的嚮導,在勸降阿臺時,被明軍誤殺。

這本是一件缺乏積極證據,但並不是沒有跡象可尋的陷害謀殺案,當時就謠言四起,認為是明朝的陰謀,目的是剷除日後潛在敵人。然而,塔克世28歲的兒子努爾哈赤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13副盔甲和數十名部下,他收拾殘局,忍辱負重,表面上對明政府忠心耿耿再加上他祖父,父親為明犧牲,努爾哈赤遂被明朝任命為建州衛代理都督僉事,努爾哈赤即利用這個官銜所賦予的影響力,壯大自己。

1616年,努爾哈赤羽翼豐滿,正式稱“可汗”,建立後金汗國,1618年,他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佈他脫離明政府和跟明政府對抗的理由,發表“七大恨”的次年(1619),明朝遼東經略楊鎬率兵討伐後金汗國,努爾哈赤率兵抵抗,在薩爾滸(遼寧撫順東)大戰六天,楊鎬大敗,努爾哈赤乘勝追擊,一連攻陷開原,鐵嶺。這是明朝最早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主動出擊,此後只有捱打和逃跑的份。

1622年,努爾哈赤又在廣寧打敗遼東巡撫王化貞,此役後,山海關外只剩錦州,松山,寧遠三個孤城。同時努爾哈赤也把首都遷到瀋陽。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寧遠時,被守軍炮彈擊中,重傷而死。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在攻打寧遠和錦州失利後,採取了以戰促和的策略,先後五次入塞攻擊,攻破長城,並先後奪取錦州和松山,山海關外只剩寧遠一個據點。但總的看,這一時期雙方處於相持階段。

在這期間,皇太極為了減輕漢民族對後金的仇恨,進行了一次重大改變,把國號“金”改為“清”,把“女真”改為“滿州”,取消“可汗”,改稱皇帝。這個改變,說明皇太極有更大的野心,但是這位雄主夙願未償於1643年去世,其子福臨繼位,年號順治,皇太極弟攝政王多爾袞輔政。

在皇太極與明朝相持的十幾年中,關內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發展迅猛,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後,駐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本想投降李自成,,但得到消息,家被抄,父親被抓,愛妾高圓圓被劉宗敏強佔,吳三桂頓時火起,遂修書給清廷“泣血請兵”,引狼入室,叛明投清了。所以,當李自成率兵與吳三桂激戰于山海關西石河一帶時,清兵猝然而至,李自成大敗。

順治元年,即1644年,吳三桂引領清兵入關進入北京,順治皇帝也被簇擁入京,從此開始清王朝統治的歷史。


半畝園書生


沒有關係,因為所屬不同時代!

安史之亂: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清軍入關(又稱清兵入關、滿清入關、清朝入關、入關戰爭),發生於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的戰役。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順永昌元年,清順治元年,陽曆5月28日),李自成與吳三桂軍激戰于山海關前,一時難分伯仲。雙方鏖戰至中午,吳軍逐漸實力耗盡,為農民軍包圍。接著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失利,李自成敗退京師,清軍正式入關。 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誌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吾欲與汝同曲


我瞭解的安史之亂

 

安,就是安祿山;史,是為史思明。

講安史之亂就需說說唐玄宗李隆基,說李隆基說需說說他之前的情況。那就先說一下玄宗之前唐朝各位皇帝的情況。

唐朝一皇帝叫李淵,二皇帝是李世民,這兩位應該都熟悉;李世民有一個小老婆叫武昭儀,就是後來的武則天。李世民的太子叫李承乾,後來沒有承了乾給廢掉了,還有幾個兒子亂爭了一氣最後李治繼位,也就是三皇帝,被稱高宗。

高宗娶了他的後媽武則天,這位後來給自己起的名字叫武曌。高宗完了之後,幾個兒子不斷被武曌“摘瓜”,後來讓老三李顯當了四皇帝。

李顯不服老媽的管教,又讓老媽給廢了,但僥倖不是殺了。老媽就讓老四李旦當了五皇帝。

李皇帝叫乖多了,事事都讓老媽管,可老媽還是不高興,就廢了顯自己當了六后帝。可她不願說自己是老六,就說自己是大周國的老一。

老六老了拿不定主意把位子讓給兒子們還是孃家人,沒等她太拿定主意的時候發生了一個“神龍政變”,五大臣把這個老太婆趕了下臺,又讓原來的四皇帝李顯當了七皇帝。

李顯的老婆叫韋后,想向她的婆婆學習,可是等不及就把李顯給毒死了。李顯的兒子李重茂當了沒幾天的八皇帝,韋后攝政讓人看不慣,就被李隆基(正主登場)和太平公主(武曌的女兒,曾讓老媽封她“皇太女”,結果沒封成)搞了個“唐隆政變”給拿下了,順帶把八皇帝也擼下臺。李隆基就讓自己的老爸,曾經的五皇帝李旦當了九皇帝。

九皇帝厭惡各種宮鬥,基本上啥事也不管,那個太平公主反而很活躍,又想搞個皇太妹噹噹,但九皇帝的兒子肯定不服這個老姑媽,倆人又上演了多場爭鬥戲,最後還是李隆基勝出,成了十皇帝。

十皇帝就是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的手腕就很厲害了,終於把老姑搞倒,當了個徹徹底底的、名副其實的真皇帝,史學家說他這叫改變了唐朝長達百個多世紀的“牝雞司晨”局面。啥叫個“牝雞司晨”?說白了就是“母雞打鳴”。

老十一上臺就搞得風風火火,弄了個“開元盛世”,搞得“萬邦來朝”,於是呼,老十就有點飄飄然,興趣也逐漸從治國興邦轉移到了搞女人上。他搞的個女人叫楊玉環,別人都叫她楊貴妃。

老十還不放心自己的臣子,怕他們兵權大了搞政變,反而信任上了番將,其中一個長得像個圓球的番將叫安祿山(正經八百的正主登場)很讓老十歡心,就認他當了乾兒子,那個楊貴妃自然就成了安球球的乾孃。是娘就得奶兒子,於是楊乾孃就拿了個大大的床單包住球球做襁褓,他的乾爹老十還給了“洗三”錢。

安球球其實就是幽州(今北京一帶吧)的一個小混混,偷別人羊不小心被抓的一個笨賊,不過人家外語好,會說那幾門外語,以才能打動了大官,不但沒死當還到軍中當了情報部長。外語說得好、情報抓得準,很得領導賞識。再加上球球腦子活、點子多,很快就搞掉了領導自己當了領導,再後來就認了乾爹乾孃,官也越當越大。

兵權在握的球球可能不願意老讓人包在襁褓裡嘬奶嘴,也可能是吃他乾孃又喜歡上了楊國忠的醋,就帶著自己的鐵哥們史思明(另一個正主登場),說是要打楊國忠其實是跟他乾爹幹了起來,後來還把乾爹從京城長安趕了出去,乾孃也死在了馬嵬坡,自己建了個大燕國,在洛陽當起了皇帝。

安祿山後來眼睛瞎了,脾氣也更加暴躁,動不動的就殺人,大臣們都受不了,於是就想法要幹掉這個球球。幹球球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們竟然是聯絡小球球安慶緒一塊上手,小球球居然讓皇帝癮催的還就真上了手。大臣們也沒讓小球失望,真讓小球當了皇帝。

小球當皇帝可就比老球差多了,幹仗也幹不過李隆基的那些個大將,於是小球就讓老球的哥們、在范陽(差不多保定北、北京南一帶吧)帶兵的叔叔史思明來幫架。史叔叔來是來了,就是不出手,站在圈外看熱鬧,想著唐軍和小球拼的差不多了自己來個漁翁得利。後來還真讓他給等著了,輕而易舉地殺了小球當上了燕國的第三任皇帝。

這期間,唐軍其實也漸漸地喘過了氣,老十的兒子李亨沒等他老爹駕崩就接了皇帝的班,軍隊的將領郭子儀、李光弼什麼的也還給力,就把史叔叔他們給幹趴下了。安史之亂也就算結束了,李亨和老十(這會是太上皇)也終於回到了長安。

安史之亂前後大概七八年,皇帝外逃、戰火連綿,那個萬邦來朝的盛世一下子垮塌了下來,再後來就形成了藩鎮割據、集權弱化、宦官專權、臣將黨爭、空有虛殼的大唐帝國,儘管也出現了一次“元和中興”,那也不過只是曇花一現。

 

總結,安史之亂的“安”一般都知道是安祿山,但“史”往往搞不懂是怎麼回事,其實,我感覺之所以稱為“安史之亂”,一方面是安與史一塊亂的唐,另一方面畢竟史也有過稱帝的舉動,如果沒有史的稱帝,也許稱為“祿山之亂”就夠了。

 

 


Bond零零柒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后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汙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1644年,滿清入關前,入主紫禁城相信多爾袞是不敢想象的,當然,漢人降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裡有個什麼問題呢?入關八旗十二萬,幾乎是舉國之兵了,中原的人口量級是“億兆”!在山海關時,多爾袞殺伐決斷、堅定剛毅,那是他多爾袞的十二萬八旗精銳,相對於李自成闖軍、吳三桂鐵騎而言,屬於第三方角度,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這個第三方角度自然變成了決定性力量。

他幫哪一方、另一方必敗;他觀望、等雙方兩敗俱傷即可坐收漁利。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多爾袞每一個決策都是相機而定,沒法既定;中原的形勢,包括闖軍已破京師、崇禎已死那麼大的變故都是吳三桂處得知;進入中原後的事情,更是隻能隨機應變了。


以上內容來源網絡


愛佳愛旅遊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清軍入關;是指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千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安史之亂其實是個人野心引起的叛亂,其本質是唐王朝內部奪權之爭。唐皇內寵奸相楊國忠,外重番將安祿山史思明,把內政交給楊國忠,把北方邊疆兵權給了安祿山等番將。而楊國忠本身就和安祿山不和,兩人矛盾重重。所以安史發動叛亂,其本身是自己的野心所帶來的,但未嘗也沒有楊國忠的逼迫。 而滿清入關,則是因為關內本身就天下大亂。明朝腐朽統治引起了農民起義,明朝是被李自成等農民軍滅亡的,滿清正是抓住了關內大亂的局面,才能順利入關,本質是帝失其鹿,群雄共逐。


魚越花中鳥


安史之亂是唐朝少數民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對唐朝發動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戰爭使唐朝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爬起來。

1:安史之亂前後人口數量

要看安史之亂的破壞力,最直觀的就是看安史之亂前後天下的人口。

這場叛亂使唐王朝人口銳減,大概有三千多萬百姓死於這場戰亂,由於安祿山所用兵丁多為胡人, 其好殺戮, 戰地民眾多被屠戮殆盡, 除逃走的難民以外, 留守人員幾乎無人生還。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期, 由於進攻不利, 以史思明領導的叛軍為洩憤大肆屠城。不僅如此, “安史之亂”中雙方陣亡士兵數量不計其數, 以至於戰爭後期甚至無兵可補。

安史之亂親歷者杜甫的三吏三別深刻描寫了安史之亂中百姓的銳減

百姓家中所有壯丁都拉去打仗了,可想而知被攻陷的城池百姓到底有多少。

儘管平定了安史之亂,可天下十室九空,盛唐的衰落不可避免。

2 國家經濟嚴重下滑

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持續八年的叛亂使百姓流離失所,人丁銳減,可為了打仗,必須要剝削,所以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八年中,唐朝的國力是倒退的,以至於後期爬都爬不起來。

安史之亂波及地區

3 國家政治嚴重破壞

為了鎮壓“安史之亂”, 唐朝在內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 只能內調鎮守外藩的節度使, 從而導致邊疆兵力空虛, 部分少數民族趁機入侵, 導致國土失守。

唐中央實力被嚴重削弱, 地方藩鎮勢力明顯強化, 藩鎮割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中央無力約束其行為, 進而導致了內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藩鎮之間為爭奪勢力範圍經常發動戰爭, 中央政府對此毫無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 中央政府名存實亡, 各地藩鎮僅僅是在形式上對唐朝統治者俯首稱臣, 但實質上卻不受管轄, 進而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對立局面。後期雖打贏了幾次戰爭,但無關痛癢,獨立的藩鎮就像毒瘤一樣,腐蝕著唐朝。

最終唐王朝在苦苦支撐150年之後被滅掉了。

滿清入關

其實現在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能夠入主中原,都是吳三桂那混球放清軍進來的。這才導致清軍能這麼迅速的佔領中原。這其實是我們的認知錯誤,山海關似乎成為了擋住清軍的有力保障。

事實卻不是如此,絕對不是僥倖。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四月七日,清朝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

可以說之前清軍就已經繞過山海關來攻打,這次遇到了吳三桂求他們來攻打李自成,這也是意外之舉,就算不入關他們也能進中原,只是慢了些。

四次繞過山海關,經驗豐富

而且從1629年開始到1642年,這之間13年時間,清軍四次繞過山海關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各種物資,擄走幾十萬人口,為清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順便還讓崇禎帝殺了袁崇煥,除去了勁敵。

尤其是第四次繞過山海關,

皇太極再次派阿巴泰、圖爾格等統兵叩關。這次也是兵分兩路,左路軍從界嶺口毀邊牆而入,右路軍自黃崖口(北京密雲東北大黃崖口)攻破長城入關,攻克薊州城。清軍一路南下,如無人之境,攻克曹、濮,山東等諸州縣,滋陽王、安丘郡王、陽信郡王以及樂陵郡王等數位藩王被俘,魯王自殺。清軍所向披靡,但是仍然沒有留在關內,而是劫掠一番從懷柔出關,返回遼東。

可以說清軍直接跑到山東來搶劫了,為什麼不攻佔城池呢,就是怕被關門打狗,所以才搶一下就跑。

至於清軍入關也是歷史的必然,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吳三桂就成了兩邊爭奪的肥肉,本來已經打算投降李自成,可不知怎麼回事,吳三桂半路變卦,又跑回去佔領了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瞬間處於劣勢,被逼放棄北京。此後,清軍攻佔北京,打仗無往不利,順利佔領了中原大部。最後統一天下。


歷史研究課


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史思明發起,原因是安祿山本是唐玄宗的親信,早年也是戰功赫赫,他反叛其實是玄宗自己搞的,原本玄宗派系是唐玄宗李林甫加東北軍閥的鐵三角,但是李林甫病死接替李林甫的是楊國忠,但是楊國忠沒有李林甫的能力,他本來應該和安祿山聯合,填補李林甫病死後的權力真空。但是楊國忠看不上安祿山很排斥他,二人矛盾越來越大,加之玄宗年紀大萬一玄宗死了自己肯定要被李亨收拾(太子,派系為西北軍閥郭子儀李光弼)因為安祿山得罪過太子很多次,李亨上臺自己怕不是小命都沒了。安祿山越想越怕,索性聯繫東北軍閥造反,把自己就在京城的兒子都賣了。於是大唐兩路番鎮就此開打,一開始唐軍中央很久沒見過血被東北軍閥打的節節敗退。李隆基急忙調集西北軍鎮高仙芝封常清來抵抗,並啟用以及退休的老將軍大唐軍神哥舒翰來統制全國武裝勢力。可惜啊,因為唐玄宗的微操,高仙芝封常清領的西北軍百戰精兵被唐玄宗送了,高仙芝封常清被砍頭(玄宗推卸責任,如果按照這倆人的打法打安祿山能再支持半年都不一定)西北軍餘部交由哥舒翰指揮,並把新兵也給他了,哥舒翰的計劃和高仙芝封常清的如出一轍,就是堅壁清野防守反擊。因為此時河北已經光復大半,叛軍糧草斷絕,再忍仨月安祿山必敗無疑。可惜,玄宗又微操強令出擊,不出所料新兵崩潰衝散老兵。哥舒翰戰敗被俘。因為哥舒翰是安祿山的老上司,所以安祿山也沒難為哥舒翰,畢竟安祿山能做到東北軍頭目也是多虧哥舒翰的照顧,加上安祿山部下有一半的將領是哥舒翰的舊部他也不敢動哥舒翰,哥舒翰就被禁足了,不敗戰神的神話就此隕落。隨後潼關失守,玄宗逃亡,途中馬嵬驛兵變,李亨自立唐玄宗退位。李亨依靠著西北軍節節抗擊逐步反撲,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被殺,河北軍鎮投降而結束。這場玄宗朝東北軍和西北軍的鬥爭以西北軍勝利結束,從此朝廷就被西北軍掌控,一直到宋才結束(嚴格意義上說趙匡胤也是西北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