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讲讲安史之乱和满清入关吗?

洪浩江苏南通


先说一下安史之乱。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其实是必然要发生的。唐朝接近三百年,其实始终强敌环伺,突厥、高句丽、回鹘、吐蕃、安南、西域还有阿拉伯帝国,为了应对这些一直存在的对手,唐朝只能在国土外围布置重兵,从李世民到李隆基,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打完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没完没了,虽然在世界打出了名号,让四夷臣服,然而连年征战,国库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中央政府财政压力已经非常大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效仿汉朝的州牧制度,搞出来了个刺史新规,也就是说,刺史在他管辖的地方独揽军政大权,军费的问题也自行解决~而古代军队就是谁发军粮就给谁卖命,这一下,刺史就变成当地的土皇帝了~~有这么大的权利,总会有人禁不住诱惑的,再加上边疆经常打仗,边军的战斗力必然碾压过太平日子的中原禁军,仗一旦打起来,肯定是一边倒的~总之,就是因为中央财政系统的崩溃导致地方藩镇势力做大,与中央产生矛盾是迟早的事

当然,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有偶然因素,如果唐玄宗不是那么逗比,好好守着潼关等外围兵马前来支援,也许第一次安史之乱很快就过去了吧~


爱吃土豆丝的咸鱼


安史之乱则是双方,安禄山进攻唐。后期虽然唐请了回纥人雇佣军,但是本质上还是唐和安禄山以及后来的史思明叛军之间的战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八旗入关,是李自成灭明,吴三桂摇摆,最后发生的事件。两方互掐第三方得利。缺少了李自成或者缺少了明的势力,都不会出现这个事件。

清军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战争史录


一,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1月,管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广大地区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想要夺取唐的中央政权,起兵叛唐,这场持续8年的战乱,历史上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削弱了中央政权,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开始走下坡路。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安史的部将还在范阳做节度使,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不服从唐政府的命令,不向唐政府上交租税,官吏都由节度使自己委派,节度使死后,职位由他的儿子或部将继任,后来山东,山西,河南的节度使争相效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

(一)安史之乱的内因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年号开元,到开元30年改为天宝元年。

玄宗即位后,不断调整政策和制度,任用贤才,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发展,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后期,开始腐化,怠于朝政贪图逸乐,寻求精神寄托,把儿媳妇寿王瑁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任用佞臣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唐朝昌盛局面的背后已显露出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玄宗初年在解决军事问题时,在边镇设10个节度使和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在10个节度使中,兵力最多,在位最长的是安禄山,安禄山是胡人,他不仅兼领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后来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成为河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安禄山的力量已经可以和其他所有的边镇兵力相抗衡。

开元末,府兵制已完全破坏,中央政府已不能随时调集重兵,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只有10万人的禁军,其余49万军队全部在边镇。唐初内重外轻的军队布局已经改变为内轻外重,而玄宗仍不断加强节度使的力量,在玄宗看来,他们是胡人,又没有文化,不可能与内廷勾结,对自己的皇位不会构成威胁,玄宗采取给安禄山封王赐爵,收安禄山为养子,给予各种恩宠的办法来笼络他们,但是没有从制度上采取措施来保证对中央的绝对忠诚和服从,形势发展到随时可能失控的地步。

(二)安史之乱的外因

安史之乱的外因是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的矛盾。安禄山身为节度使,位高权重,深知玄宗对自己怀有戒心,因此多次入朝参谒玄宗,玄宗对安禄山也极力笼络,对此,杨国忠心有不满,反对玄宗向安禄山封官加爵。杨国忠向安禄山索贿被拒,并对杨国忠非常无礼,杨国忠不能忍受这种轻蔑,伺机报复,他到处收集安禄山的反状,不断向玄宗说安禄山要反,两人矛盾迅速激化,安禄山多次入朝,看到内地武备松弛,也坚定了谋反的信心。

(三)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杨国忠采取“逼他反”的策略,派兵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并处死宾客,次举激怒了安禄山,11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南下,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深入600里,渡过黄河攻陷洛阳,第二年攻陷潼关唐玄宗从长安仓促出逃,逃到马嵬坡,禁卫军杀掉杨国忠并屠灭全家,禁卫军要求玄宗处置杨玉环,玄宗只好把她绞死,太子李亨也与玄宗分道扬镳,去了西北的灵武即皇帝位,遥尊逃到成都的玄宗为太上皇。

为了平叛,李亨乞援回纥汗国,回纥同意出兵,这时,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后安庆绪被回纥打败,兵败邺城。

留守范阳的史思明见叛军兵败,不得已向朝廷投降,但李亨仍要秘密杀掉史思明,后计划泄漏,史思明再度兵变,从范阳起兵南下,在邺城诱杀安庆绪后,又一次攻陷洛阳,在洛阳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后史朝义被朝廷联军打败,于763年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此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满清入关

满族先世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早先称靺鞨,公元10世纪后,改称女真,曾建立金朝,灭辽伐宋。明初女真分为三大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最强大,满族就出自建州女真。他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北岸,后来逐渐南迁。明朝为了便于管理,先后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总称“建州三卫”,并封建州女真的酋长李满住为建州卫都指挥使(李满住就是努尔哈赤的先祖)作为藩属,所谓“卫”即军事屯垦区。

1570年,明军的一个军官被建州右卫的人杀死,辽东总兵李成梁带兵攻打建州右卫的首领阿台的战斗中,建州卫的觉昌安和其子塔克世作为明军的向导,在劝降阿台时,被明军误杀。

这本是一件缺乏积极证据,但并不是没有迹象可寻的陷害谋杀案,当时就谣言四起,认为是明朝的阴谋,目的是铲除日后潜在敌人。然而,塔克世28岁的儿子努尔哈赤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13副盔甲和数十名部下,他收拾残局,忍辱负重,表面上对明政府忠心耿耿再加上他祖父,父亲为明牺牲,努尔哈赤遂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卫代理都督佥事,努尔哈赤即利用这个官衔所赋予的影响力,壮大自己。

1616年,努尔哈赤羽翼丰满,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汗国,1618年,他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他脱离明政府和跟明政府对抗的理由,发表“七大恨”的次年(1619),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兵讨伐后金汗国,努尔哈赤率兵抵抗,在萨尔浒(辽宁抚顺东)大战六天,杨镐大败,努尔哈赤乘胜追击,一连攻陷开原,铁岭。这是明朝最早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出击,此后只有挨打和逃跑的份。

1622年,努尔哈赤又在广宁打败辽东巡抚王化贞,此役后,山海关外只剩锦州,松山,宁远三个孤城。同时努尔哈赤也把首都迁到沈阳。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时,被守军炮弹击中,重伤而死。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在攻打宁远和锦州失利后,采取了以战促和的策略,先后五次入塞攻击,攻破长城,并先后夺取锦州和松山,山海关外只剩宁远一个据点。但总的看,这一时期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在这期间,皇太极为了减轻汉民族对后金的仇恨,进行了一次重大改变,把国号“金”改为“清”,把“女真”改为“满州”,取消“可汗”,改称皇帝。这个改变,说明皇太极有更大的野心,但是这位雄主夙愿未偿于1643年去世,其子福临继位,年号顺治,皇太极弟摄政王多尔衮辅政。

在皇太极与明朝相持的十几年中,关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发展迅猛,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本想投降李自成,,但得到消息,家被抄,父亲被抓,爱妾高圆圆被刘宗敏强占,吴三桂顿时火起,遂修书给清廷“泣血请兵”,引狼入室,叛明投清了。所以,当李自成率兵与吴三桂激战于山海关西石河一带时,清兵猝然而至,李自成大败。

顺治元年,即1644年,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进入北京,顺治皇帝也被簇拥入京,从此开始清王朝统治的历史。


半亩园书生


没有关系,因为所属不同时代!

安史之乱: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朝入关、入关战争),发生于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的战役。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阳历5月28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 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吾欲与汝同曲


我了解的安史之乱

 

安,就是安禄山;史,是为史思明。

讲安史之乱就需说说唐玄宗李隆基,说李隆基说需说说他之前的情况。那就先说一下玄宗之前唐朝各位皇帝的情况。

唐朝一皇帝叫李渊,二皇帝是李世民,这两位应该都熟悉;李世民有一个小老婆叫武昭仪,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李世民的太子叫李承乾,后来没有承了乾给废掉了,还有几个儿子乱争了一气最后李治继位,也就是三皇帝,被称高宗。

高宗娶了他的后妈武则天,这位后来给自己起的名字叫武曌。高宗完了之后,几个儿子不断被武曌“摘瓜”,后来让老三李显当了四皇帝。

李显不服老妈的管教,又让老妈给废了,但侥幸不是杀了。老妈就让老四李旦当了五皇帝。

李皇帝叫乖多了,事事都让老妈管,可老妈还是不高兴,就废了显自己当了六后帝。可她不愿说自己是老六,就说自己是大周国的老一。

老六老了拿不定主意把位子让给儿子们还是娘家人,没等她太拿定主意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神龙政变”,五大臣把这个老太婆赶了下台,又让原来的四皇帝李显当了七皇帝。

李显的老婆叫韦后,想向她的婆婆学习,可是等不及就把李显给毒死了。李显的儿子李重茂当了没几天的八皇帝,韦后摄政让人看不惯,就被李隆基(正主登场)和太平公主(武曌的女儿,曾让老妈封她“皇太女”,结果没封成)搞了个“唐隆政变”给拿下了,顺带把八皇帝也撸下台。李隆基就让自己的老爸,曾经的五皇帝李旦当了九皇帝。

九皇帝厌恶各种宫斗,基本上啥事也不管,那个太平公主反而很活跃,又想搞个皇太妹当当,但九皇帝的儿子肯定不服这个老姑妈,俩人又上演了多场争斗戏,最后还是李隆基胜出,成了十皇帝。

十皇帝就是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的手腕就很厉害了,终于把老姑搞倒,当了个彻彻底底的、名副其实的真皇帝,史学家说他这叫改变了唐朝长达百个多世纪的“牝鸡司晨”局面。啥叫个“牝鸡司晨”?说白了就是“母鸡打鸣”。

老十一上台就搞得风风火火,弄了个“开元盛世”,搞得“万邦来朝”,于是呼,老十就有点飘飘然,兴趣也逐渐从治国兴邦转移到了搞女人上。他搞的个女人叫杨玉环,别人都叫她杨贵妃。

老十还不放心自己的臣子,怕他们兵权大了搞政变,反而信任上了番将,其中一个长得像个圆球的番将叫安禄山(正经八百的正主登场)很让老十欢心,就认他当了干儿子,那个杨贵妃自然就成了安球球的干娘。是娘就得奶儿子,于是杨干娘就拿了个大大的床单包住球球做襁褓,他的干爹老十还给了“洗三”钱。

安球球其实就是幽州(今北京一带吧)的一个小混混,偷别人羊不小心被抓的一个笨贼,不过人家外语好,会说那几门外语,以才能打动了大官,不但没死当还到军中当了情报部长。外语说得好、情报抓得准,很得领导赏识。再加上球球脑子活、点子多,很快就搞掉了领导自己当了领导,再后来就认了干爹干娘,官也越当越大。

兵权在握的球球可能不愿意老让人包在襁褓里嘬奶嘴,也可能是吃他干娘又喜欢上了杨国忠的醋,就带着自己的铁哥们史思明(另一个正主登场),说是要打杨国忠其实是跟他干爹干了起来,后来还把干爹从京城长安赶了出去,干娘也死在了马嵬坡,自己建了个大燕国,在洛阳当起了皇帝。

安禄山后来眼睛瞎了,脾气也更加暴躁,动不动的就杀人,大臣们都受不了,于是就想法要干掉这个球球。干球球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竟然是联络小球球安庆绪一块上手,小球球居然让皇帝瘾催的还就真上了手。大臣们也没让小球失望,真让小球当了皇帝。

小球当皇帝可就比老球差多了,干仗也干不过李隆基的那些个大将,于是小球就让老球的哥们、在范阳(差不多保定北、北京南一带吧)带兵的叔叔史思明来帮架。史叔叔来是来了,就是不出手,站在圈外看热闹,想着唐军和小球拼的差不多了自己来个渔翁得利。后来还真让他给等着了,轻而易举地杀了小球当上了燕国的第三任皇帝。

这期间,唐军其实也渐渐地喘过了气,老十的儿子李亨没等他老爹驾崩就接了皇帝的班,军队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什么的也还给力,就把史叔叔他们给干趴下了。安史之乱也就算结束了,李亨和老十(这会是太上皇)也终于回到了长安。

安史之乱前后大概七八年,皇帝外逃、战火连绵,那个万邦来朝的盛世一下子垮塌了下来,再后来就形成了藩镇割据、集权弱化、宦官专权、臣将党争、空有虚壳的大唐帝国,尽管也出现了一次“元和中兴”,那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总结,安史之乱的“安”一般都知道是安禄山,但“史”往往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其实,我感觉之所以称为“安史之乱”,一方面是安与史一块乱的唐,另一方面毕竟史也有过称帝的举动,如果没有史的称帝,也许称为“禄山之乱”就够了。

 

 


Bond零零柒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1644年,满清入关前,入主紫禁城相信多尔衮是不敢想象的,当然,汉人降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入关八旗十二万,几乎是举国之兵了,中原的人口量级是“亿兆”!在山海关时,多尔衮杀伐决断、坚定刚毅,那是他多尔衮的十二万八旗精锐,相对于李自成闯军、吴三桂铁骑而言,属于第三方角度,不是矛盾的主要方,这个第三方角度自然变成了决定性力量。

他帮哪一方、另一方必败;他观望、等双方两败俱伤即可坐收渔利。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多尔衮每一个决策都是相机而定,没法既定;中原的形势,包括闯军已破京师、崇祯已死那么大的变故都是吴三桂处得知;进入中原后的事情,更是只能随机应变了。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


爱佳愛旅游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清军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风云天下之谈古论今


安史之乱其实是个人野心引起的叛乱,其本质是唐王朝内部夺权之争。唐皇内宠奸相杨国忠,外重番将安禄山史思明,把内政交给杨国忠,把北方边疆兵权给了安禄山等番将。而杨国忠本身就和安禄山不和,两人矛盾重重。所以安史发动叛乱,其本身是自己的野心所带来的,但未尝也没有杨国忠的逼迫。 而满清入关,则是因为关内本身就天下大乱。明朝腐朽统治引起了农民起义,明朝是被李自成等农民军灭亡的,满清正是抓住了关内大乱的局面,才能顺利入关,本质是帝失其鹿,群雄共逐。


鱼越花中鸟


安史之乱是唐朝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对唐朝发动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爬起来。

1:安史之乱前后人口数量

要看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最直观的就是看安史之乱前后天下的人口。

这场叛乱使唐王朝人口锐减,大概有三千多万百姓死于这场战乱,由于安禄山所用兵丁多为胡人, 其好杀戮, 战地民众多被屠戮殆尽, 除逃走的难民以外, 留守人员几乎无人生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期, 由于进攻不利, 以史思明领导的叛军为泄愤大肆屠城。不仅如此, “安史之乱”中双方阵亡士兵数量不计其数, 以至于战争后期甚至无兵可补。

安史之乱亲历者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描写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锐减

百姓家中所有壮丁都拉去打仗了,可想而知被攻陷的城池百姓到底有多少。

尽管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天下十室九空,盛唐的衰落不可避免。

2 国家经济严重下滑

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持续八年的叛乱使百姓流离失所,人丁锐减,可为了打仗,必须要剥削,所以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八年中,唐朝的国力是倒退的,以至于后期爬都爬不起来。

安史之乱波及地区

3 国家政治严重破坏

为了镇压“安史之乱”, 唐朝在内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内调镇守外藩的节度使, 从而导致边疆兵力空虚, 部分少数民族趁机入侵, 导致国土失守。

唐中央实力被严重削弱, 地方藩镇势力明显强化, 藩镇割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中央无力约束其行为, 进而导致了内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藩镇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经常发动战争, 中央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名存实亡, 各地藩镇仅仅是在形式上对唐朝统治者俯首称臣, 但实质上却不受管辖, 进而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对立局面。后期虽打赢了几次战争,但无关痛痒,独立的藩镇就像毒瘤一样,腐蚀着唐朝。

最终唐王朝在苦苦支撑150年之后被灭掉了。

满清入关

其实现在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能够入主中原,都是吴三桂那混球放清军进来的。这才导致清军能这么迅速的占领中原。这其实是我们的认知错误,山海关似乎成为了挡住清军的有力保障。

事实却不是如此,绝对不是侥幸。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七日,清朝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可以说之前清军就已经绕过山海关来攻打,这次遇到了吴三桂求他们来攻打李自成,这也是意外之举,就算不入关他们也能进中原,只是慢了些。

四次绕过山海关,经验丰富

而且从1629年开始到1642年,这之间13年时间,清军四次绕过山海关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各种物资,掳走几十万人口,为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便还让崇祯帝杀了袁崇焕,除去了劲敌。

尤其是第四次绕过山海关,

皇太极再次派阿巴泰、图尔格等统兵叩关。这次也是兵分两路,左路军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右路军自黄崖口(北京密云东北大黄崖口)攻破长城入关,攻克蓟州城。清军一路南下,如无人之境,攻克曹、濮,山东等诸州县,滋阳王、安丘郡王、阳信郡王以及乐陵郡王等数位藩王被俘,鲁王自杀。清军所向披靡,但是仍然没有留在关内,而是劫掠一番从怀柔出关,返回辽东。

可以说清军直接跑到山东来抢劫了,为什么不攻占城池呢,就是怕被关门打狗,所以才抢一下就跑。

至于清军入关也是历史的必然,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就成了两边争夺的肥肉,本来已经打算投降李自成,可不知怎么回事,吴三桂半路变卦,又跑回去占领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瞬间处于劣势,被逼放弃北京。此后,清军攻占北京,打仗无往不利,顺利占领了中原大部。最后统一天下。


历史研究课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发起,原因是安禄山本是唐玄宗的亲信,早年也是战功赫赫,他反叛其实是玄宗自己搞的,原本玄宗派系是唐玄宗李林甫加东北军阀的铁三角,但是李林甫病死接替李林甫的是杨国忠,但是杨国忠没有李林甫的能力,他本来应该和安禄山联合,填补李林甫病死后的权力真空。但是杨国忠看不上安禄山很排斥他,二人矛盾越来越大,加之玄宗年纪大万一玄宗死了自己肯定要被李亨收拾(太子,派系为西北军阀郭子仪李光弼)因为安禄山得罪过太子很多次,李亨上台自己怕不是小命都没了。安禄山越想越怕,索性联系东北军阀造反,把自己就在京城的儿子都卖了。于是大唐两路番镇就此开打,一开始唐军中央很久没见过血被东北军阀打的节节败退。李隆基急忙调集西北军镇高仙芝封常清来抵抗,并启用以及退休的老将军大唐军神哥舒翰来统制全国武装势力。可惜啊,因为唐玄宗的微操,高仙芝封常清领的西北军百战精兵被唐玄宗送了,高仙芝封常清被砍头(玄宗推卸责任,如果按照这俩人的打法打安禄山能再支持半年都不一定)西北军余部交由哥舒翰指挥,并把新兵也给他了,哥舒翰的计划和高仙芝封常清的如出一辙,就是坚壁清野防守反击。因为此时河北已经光复大半,叛军粮草断绝,再忍仨月安禄山必败无疑。可惜,玄宗又微操强令出击,不出所料新兵崩溃冲散老兵。哥舒翰战败被俘。因为哥舒翰是安禄山的老上司,所以安禄山也没难为哥舒翰,毕竟安禄山能做到东北军头目也是多亏哥舒翰的照顾,加上安禄山部下有一半的将领是哥舒翰的旧部他也不敢动哥舒翰,哥舒翰就被禁足了,不败战神的神话就此陨落。随后潼关失守,玄宗逃亡,途中马嵬驿兵变,李亨自立唐玄宗退位。李亨依靠着西北军节节抗击逐步反扑,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被杀,河北军镇投降而结束。这场玄宗朝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斗争以西北军胜利结束,从此朝廷就被西北军掌控,一直到宋才结束(严格意义上说赵匡胤也是西北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