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酥锅篇

博山酥锅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定为“苏锅”。又因此菜用醋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苏”“酥”谐音,遂改名为“酥锅菜”。由于酥锅菜用料广泛,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再加易学好做,以至广为流传,酥锅的原料主要有白菜、藕、海带、冻豆腐、鸡、鸭、肉、鱼、排骨、猪蹄等,须依次分层摆放,调料有醋(使原料酥烂)、糖(中和诸料之味)、黄酒(除腥臊)以及香油、酱油、盐、葱、姜、八角、花椒等。制做时先用急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烧至肉鱼骨刺酥烂为止。离火凉透后,随吃随取。

乡味-酥锅篇


作为山东淄博土著,酥锅是小时候过年必备佳肴,有的家庭过年时候会去超市买来正宗的博山酥锅待客,而像我母亲则偏爱自己做。虽是博山区特产,但是在故乡周村区,很多家庭亦会在过年时候亲自做一锅酥锅,此时的酥锅已略带周村风味,自家用大锅煮半宿,甜味较少,也不如超市卖的酥烂,但也是小孩子百吃不厌的乡味。刚煮出来的酥锅香味扑鼻,一端出来弥漫整个房间。母亲喜欢放置豆腐页(卤豆腐切成8mm厚度左右的片状,放置油锅炸至金黄)于其中,刚充满酱香味的豆腐页又浸满肉香,唇齿留香,我一个人一次能吃一盘。大部分用来待客的酥锅是放凉后切好装盘的,海带、藕、豆腐页被切成5mm-1cm的丝状,不及江浙一带菜肴的精致,却充满鲁菜的味道。作为山东出生的孩子,每每看到这种酱色就充满食欲。要问鲁菜精华是什么,自认为酱油是鲁菜的真爱。


乡味-酥锅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