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丨“新基建”內涵、市場與機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新基建”的政策背景與內涵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由此產生。新基建既包括窄口徑的狹義新基建,也包括寬口徑的廣義新基建,其中:

狹義新基建(“重創新”)指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1)5G及相關電子信息領域配套設施(如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如AI醫療等、大數據中心、雲計算等)、(2)傳統基礎設施的信息智能改造領域(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警務、智慧消防等)、(3)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應用領域配套設施(如光伏、生物質能、清潔供熱、垃圾發電、高端製造)、(4)無人化配套設施(如無人機、無人配送物流系統、無人化防疫系統)、(5)衛星太空基建等以及這些領域對應的園區項目,以及(6)醫藥園區、(7)軍民融合產業園等科技行業專有園區。

廣義新基建(“補短板”)包括了“狹義新基建”以及存量規模相對大部分傳統基建行業較小,未來增量空間較大的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補短板”領域,通常為某傳統基建領域的新興細分子行業,主要有:(1)交通運輸短板領域(軌道交通、冷鏈物流等)、(2)能源行業短板領域(核電、特高壓、充電樁、加氫站、鋰電創新、工業供汽等)、(3)環保基建(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4)市政建設短板領域(停車場等)、(5)民生基建(公共衛生、教育、養老、醫養結合等),以及(6)特色小鎮、(7)文旅配套設施、(8)現代農業園區、(9)舊改、(10)新舊動能轉換園區等。

行业分析丨“新基建”内涵、市场与机遇

(二)“新基建”的市場規模

從專項債流向看,新基建佔全部基建的比例約為24%左右,子行業中軌道交通是主要發力點,其次為醫療衛生領域和生態保護領域,而5G、大數據等狹義新基建的比重並不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國共發行了9498億專項債,且資金全部流向基建領域,其中用途為廣義新基建的專項債資金共2319億,佔全部專項債資金比約為24%。

從PPP數據看,新基建佔比約為22%,軌道交通、園區開發的佔比最高。Wind數據顯示,自2018年開始,軌道交通、教育、垃圾處理等廣義新基建行業的PPP投資總額以及佔PPP投資額的比重均持續攀升,截至2020年2月,廣義新基建行業的PPP投資總額約為3.8萬億,佔全部PPP項目投資額的22%,子行業中軌道交通、園區開發這兩項的投資總額共計2.5萬億,佔新基建投資的比重超過65%。

行业分析丨“新基建”内涵、市场与机遇

結合來看,狹義“新基建”的佔比相對偏低,仍需政策發力以促進其持續發展。目前新基建主要有兩個特徵:第一,新基建的佔比持續升高,但目前傳統基建仍占主導地位;第二,從新基建的分項來看,軌道交通、園區開發等致力於傳統基建補短板的廣義新基建佔絕大多數,而5G、大數據等狹義新基建行業的佔比不足10%,短期看,傳統基建仍是當前穩增長的主導力量;長期隨著政策的不斷引導和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5G、大數據等狹義新基建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新基建”的行業機遇

中央頻推“新基建”,5G與IDC建設有望迎來高峰。5G作為“新基建”的領銜行業,被中央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無論是從未來承接的產業規模,亦或是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支撐作用來看,最值得期待。基礎設施層面,5G商用落地將帶來流量的高速增長,服務器、存儲、IDC、IAAS、可視化等基礎設施產業鏈都將明顯受益。

堅定“科技新基建”,5G和工業互聯網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全球視角下,更高自動化、無人化的製造企業享受了技術紅利,國工業內智能製造將更受到重視。統計局統計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超越31萬億元,佔全球28%,2020年後每年1%的邊際增效相當於工業互聯網給我國帶來3352億元的工業增值。2月,工信部強調要“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深化5G與工業、醫療、教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的融合發展”。總體看,5G將與產業深入聯動,構建十萬億元大生態。

原標題:行業分析丨“新基建”內涵、市場與機遇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