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导言

南宋著名女文学家李清照在其作品《夏日绝句》中曾提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耿耿于怀。真的仅仅是因为“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么,还是有其他更现实的原因?我们不妨来一个有趣的古今事例参照对比,看一看会不会有什么线索。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李清照

在这个创业盛行的年代,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个大公司的高管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现有的高薪高待遇,从零开始重新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纵然这些高管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甚至也曾经在业界内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要想重新建立一个公司,然后从无到有,再到让这个公司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打算通过这种社会中高管再创业的想象来联想到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联想呢

  1. 高管再创业是舍弃了之前所在公司的丰富资源然后重新开始,而项羽如果过江东那也是一次重零开始的创业。两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身份地位以及重新开始创业的条件趋向一致,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2. 这主要也是因为高管和项羽在一个团体或者组织中的地位都差不多。高管是为企业领导或者说老板冲锋陷阵的人,而项羽前期也是为项梁或者说楚王冲锋陷阵的大将。

项羽所在的团队最初并不是项羽组建起来的。了解楚汉争霸历史的人都知道,主要的战局情况是围绕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展开的。但是我们把历史视角拉高一点就会发现,楚汉争霸只是秦朝末年各路豪杰大起义的一部分。为此我们重新简单的回顾一下那段历史。

公元前209年的秋天,陈胜吴广等人由于大雨失期,再加上秦王朝的压迫剥削,就在大泽乡一带以“张楚”的旗号带领农民揭竿而起,吹响了推翻暴秦的号角。与此同时,前六国幸存的贵族后代趁此机会也在当地招兵买马,以响应陈胜吴广的号召。这其中就包括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以及孙子项羽,项梁在吴中起兵,并且收集了周边县域的士兵,得到了初始起义的资本——八千精兵。然后项梁通过分配吴中豪杰官职的事情,让大家对项梁产生了佩服,也就是认同了项梁的领导,而此时项羽 只不过是项梁这个队伍中的副将之一。

《史记 项羽本纪》: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项梁将军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项梁是这支队伍的组建者以及领导者,吴中豪杰认可的是项梁的领导能力,这跟项羽没有关系,虽然项羽可能在其中做了一些事情,但都是在项梁的支配下完成的。比如杀会稽郡守夺位之事就是完全由项梁一手策划的,此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项羽根本没有组织这种大事的能力。

所以说这支江东子弟兵根本就不是项羽建立起来的,而是他的叔父项梁冒险策划出来的。项羽从会稽郡出来前,占了他的叔父项梁的光,一跃从一个平民成为了一军之副将,在这里作为会稽郡守的项梁完全可以看做是老板,而作为副将的项羽就可以视之为一个高管,包括后来项梁死后,项羽依旧是卿子冠军宋义的次将。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前他都是作为一名“高管”的身份存在着。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项羽

其实项羽的处境与那些高管在创业的处境差不多,区别就是一个是被动失业,而另一个是主动辞职投入到创业大潮之中。为了参照对比两者,首先我们聊一下高管创业也容易失败的几个主要因素。然后再分析这些因素是否也发生在项羽的身上,然后根据这个分析结果,就可以知道项羽为何不过江东了。

高管创业容易失败的几个主要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 企业管理和企业创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些人作为高管之所以能在公司中游刃有余,主要是基于公司有足够的现成资源可供他们去调配,即使没有相应的资源,也会有相应的人员去协调、生产。总之高管们不用操心基础资源供应的问题,他们只负责考虑怎么使用好这些资源,怎么利用这些资源迅速打败对手从而占据整个市场。而高管如果辞职创业,那么就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得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基础资源供应的问题,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是建立在有资源的前提下,所以纵使高管有多么强大的运作手段,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一个将军可以让一把好兵器在战场中挥出它最大的威力,但是这个将军却不能打造出这把好兵器,更无从谈起它在战场中的应用。

项羽的资源主要是他叔父的遗产。从会稽郡出来时那八千精兵是项梁组织起来的。后来的陈婴、黥布、蒲将军的大军也都是奔着项梁去的,这时候加起来已经有了六七万的家底。就连楚军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是项梁请过来的。即使项梁战死后,这些队伍也是统一归属到楚怀王的旗下,一直到项羽斩了宋义,项羽才直接接手了这些现成的资源。从数据上来看,项羽自从接手这些兵力资源后,几乎没有怎么新增过,因为到了彭城之战时,项羽的兵力是在三万人左右。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到了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大军已经是兵少粮绝了。突围时只剩下八百余人。可见项羽再此过程中可能几乎没招募过新兵,用的就是之前的老底。所以说项羽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还是比较擅长的,但是对于资源的补充这方面还是差很多的。

  • 有些高管缺乏领导力

身为高管时所拥有的的领导力是公司老板或者说是整个公司组织赐予的。有相当一部分高管他本身不具备相应的领导力,下面员工之所以服从高管指令,是因为遵守公司制度,并不是因为这个高管能服众。所以当这个高管离开公司后,他的领导力就跟着消失了。高管再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拉起一支配合高效的队伍是需要锻炼的。

韩信曾在刘邦面前评价过项羽,说项羽的大军所到之处,都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烧杀抢夺没有他们不做的,天下人敢怒不敢言,虽然心里不愿意归附,但是迫于项羽的威势,只好表面勉强服从罢了。所以项羽只是名义上是霸主,百姓、诸侯从来没有真正敬服于他。所以说在后来的一些事情上项羽调动起就比较困难。比如说项羽曾调动九江王黥布北上攻打齐国时。黥布称病,不能亲自带兵前往,派了一个将领,仅率领几千人前去稍微表示一下。

  • 有些高管只熟悉他所在的业务领域

一般来说能作为公司某一板块的高管,他一定具备管理这个板块的业务能力,但他并不一定具备领导这个公司的能力。比如说一个高管可能是分管他们公司的技术副总,但是让他去接手这个公司,他却不一定能管理好。同样,假如这位技术副总辞职从零开始创业,他很可能被初创公司琐碎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最后导致无力胜任初创团队的领导者。

其实项羽就是这么个在“业务”领域优秀,但是如果让他领导起来就会变得不协调的“高管”。之所以称之为“业务”领域优秀,是因为在一个企业团队里业务就是“打仗”,能打胜仗就是业务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高管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高管,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打败了秦朝的士兵,使之声望大振,其领兵打仗的业务能力无需质疑。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项羽

相比较项羽团队的战斗力一枝独秀,当时的其他战败的队伍却是缺乏主心骨,此时依附项羽,推项羽为他们的盟主似乎是找到了强大的靠山。聊到这里有人或许会有疑问,项羽不是说只是企业高管级别的么?这时怎么坐上企业“领导”的职位了呢?没错,由于项羽一战成名,让其他势力对其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声望高的项羽不仅会打仗,而且也会拥有优秀的领导能力,从而能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给他们带来好处。熟不知恰恰这次对项羽领导力的检验,彻底暴露出他的领导能力低下。

通过参照对比那些高管创业失败的三个主要因素,发现几乎都应验到了项羽的身上。除了这些,我们从项羽的处理事情的一些实例中可以看到,他在一些事情的节点上处理的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由于项羽把军国大事想象的过于简单,以为这只是一场“军事实力”的较量,过分自负的项羽凭借强大军事指挥才能,在各路诸侯中开始指手画脚,随意决策。最后项羽把一盘好棋下得稀巴烂。下面我们就具体举几个方面验证一下:

  • 不会处理与降兵的关系。虽然项羽纳降了章邯、长史欣、都尉翳三位秦国将领,但是对他们手下的二十余万秦兵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最终用粗鲁的手段,将二十万秦兵全部坑杀。这一举动明显缺乏全盘考虑,一来这会折损项羽在百姓心中的王者形象。二来试问这二十万秦兵的家庭能轻易向项羽屈服么?这无意间项羽又为自己树立了敌人。

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 缺乏远见。鸿门宴一事足见项羽的优柔寡断,缺乏足够的政治远见。由于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最后还放跑了刘邦,为自己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鸿门宴

  • 不会处理与百姓之间的关系。项羽入关后先是一把火烧了秦王宫,然后又掠夺了的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妇女。这在秦地百姓看来无异于强盗,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较,高低立判。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将天下的巨贾集中在了咸阳地区,《史记 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所以这里是秦国的人才和经济的中心。项羽的烧杀抢掠让其损失了大量的现成资源,这是相当不明智的。
  • 不会协调诸势力的利益。项羽经过一番洗劫之后,自己的腰包鼓了,就开始以自己的意愿大肆分封。分封时首先就破坏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把本应属于刘邦的关中分封给了别人,又把刘邦赶到了汉中。接着又在分封过程中,不顾齐王田荣的利益及感受,简单粗暴的直接将田荣的地盘一分为二,并且都分给了别人,而且最终也没有分封一寸土地给田荣。如此一来,田荣当然不愿意,故在东边起兵反抗。而此时对分封结果不满意的刘邦也吞并了关中地区,在西边跃跃欲试。陈馀私下里派遣使者就曾对齐王田荣说过:“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正是由于项羽的协调控制能力比较欠缺所导致的。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汉高祖 刘邦

  • 在关键问题上用人不当。彭越再次反叛后,项羽开始慌了,因为断了他的粮道,所以项羽必须出击平叛,临行前让大司马曹咎死守成皋,再三嘱咐任何情况千万不要出城应战。然而项羽越担心什么就越发生什么,刘邦的大军在城下连骂五六天,曹咎终于忍无可忍,出兵追击。没想到中了刘邦的埋伏,大败,项羽的军需大后方成皋就这样失守了。严重缺乏粮食的项羽大军最终被迫和刘邦以鸿沟为界限,平分天下,再次给刘邦留下喘息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垓下之战的发生。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楚河汉界:鸿沟

  • 任人唯亲,妇人之仁。从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可知,项羽对外人无法信任,不能让才能的将领发挥出其真正的本事,遇见事情逞匹夫之勇。龙且北上讨伐韩信时,仅仅被任命为次将,而主将是项羽名不见经传的从兄,龙且的失败一部分是由于对手韩信的强大,另一部分也很可能受到项羽从兄的掣肘。范增的出走,虽然是陈平的计谋,但是主因确实项羽对外人一直存在不信任的心理。项羽平时在小事上,经常表现出妇人之仁,等到真正需要拿出诚意的时候,项羽又开始舍不得了,韩信嘲笑他把封赏的打印棱角都磨平了。再后来为了一个“衣锦还乡”的好名声,居然放弃了天下中心的关中地区,这种不成熟的举措实属让人费解。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韩信

  •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严重缺乏自信心。公元前202年,刘邦听取张良、陈平等人的计策,联合各路诸侯王发动了垓下灭楚之战,在经过一系列的激战后,项羽被追兵逼到了乌江边。与此同时,项羽自刎前,在乌江边与船夫有一段对话。船夫劝项羽渡过乌江,重整军备,在江东称王。而项羽却说是上天要灭亡他。后面还加了一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仔细分析这句话有一个“纵”字,可以理解为是用以表达“退一万步来说”的意思,其实这里,我们可以逆向思维考虑,隐含一个项羽不渡乌江的主要原因,那就是项羽心里一直认为的是江东子弟会痛恨他,而不会再拥护项氏一族的项羽为王。

这主要是因为当年在他叔父项梁的带领下他和江东子弟一同出征,如今却只有他一人回来了,他无法向江东百姓交代,他自己都不相信江东子弟会原谅他。再者他没有他叔父项梁那样的组织领导才能,即使江东百姓能容他,他也没有能力从零再拉起一支队伍。

以上的种种因素表明,虽然项羽在带兵打仗方面是一位优秀的“高管”,但是在没有了后台支柱后,一旦受到打击,就乱了手脚。再加上由于他的“再造资源”的能力不足,以及缺乏领导组织能力,最终造成了项羽在整个对局中的溃败。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项羽溃败

结语

所以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的直接点就是项羽太年轻,心胸格局不够开阔,自己死要面子,没等具体实践,就被自己所认为的吓到了,也就是抗压能力太差。放在创业场景里来说就是缺乏做领导的那份能力,缺少担当、缺少魅力、缺少远见,只会打那种万事俱备的战役,项羽不适合从零开始创业。说什么无言以对江东父老,都是表面原因,实则是遇见挫折就心灰意冷了,对自己自暴自弃,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从无到有的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自刎乌江是他最后的选择。这才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唐朝诗人杜牧也曾写下一首七言绝句《题乌江亭》,在诗的最后留下了一个遐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说的是杜牧认为如果项羽渡过乌江,重整旗鼓,项羽还是有一线翻盘希望的。然而,就项羽能力而言,在秦末时期纵使江东子弟多才俊,那也是卷土不可再重来。终究项羽只是冲锋将,何来才德聚豪杰。


基于高管创业也失败的现象聊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背后原因

杜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