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理念有哪些?

茶業網


創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核心理念包含著三層含義,首先是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其次,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潛能,培養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再次,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達到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

一、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

1、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

密切聯繫學生的想像世界。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歷,激發潛能。引導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概括、評價、交流等活動,在互相交流中學習知識,總結規律,學會學習。

2、著眼於兒童未來的生活。

3、強調培養理論抽象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4、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環境的溝通。

二、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1、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2、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個理解。

3、把新知識組織起來。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交給學生學習策略。

2、對學習結果個過程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反饋。

3、創設民主、和諧、自由的教學氛圍。

4、提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四、讓學生參與教學。

1、把孩子領進精彩的問題空間。

2、精心設計活動。

3、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4、注重過程,注重體驗。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在感受和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2、運用信息化的學習方式與手段積極培養創新思維。

3、知識、能力、創新三者有效融合。

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1、提供有利於合作交往,意義建構的環境。

2、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比如猜想法,情境法,表演法等,引導經歷成功的體驗。

3、適時點撥,拓展思維空間。

4、制定能夠達成的目標。

5、學會觀察和傾聽。

6、善於質疑探究。

七、教師是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

1、充分發揮教師的資源和指導作用。

2、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3、恰當使用合作與交往的過程。

4、創造性使用教材。

八、評價要體現人文關懷。

1、評價要提現目標的三維性。

2、突出對學生探究、創新、實踐能力的評價。

3、注重形成性評價。

4、注重質性評價,關注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必須把創新素質的培養作為終極目標,從小抓起,持之以恆。


妍奇老師


當今世界,以智能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的匯聚發展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科技版圖和創新格局,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意義深遠,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首先是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創新創業教育深入推進的今天,短板和不足該如何規避和改進?本期,我們約請專家,並結合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美國高校創新創業經驗,共同探討。

自1999年清華大學承辦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正式拉開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序幕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已經走過了整整20個年頭。20年來,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發展,在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適應全球競爭、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時代要求,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創業就業的客觀需要。

01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遇瓶頸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九大舉措,標誌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2016年,教育部下發《關於建設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的通知》,開啟了國家級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建設工作。2017年,教育部公佈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名單,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示範校建設工作。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訓。2019年,教育部印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國創計劃”項目管理,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

  截至2018年底,全國建有高校雙創示範基地19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0所;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2.8萬餘門、在線課程4100餘門、精品慕課52門;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近2.8萬人、兼職導師9.3萬餘人、首批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4492人;2019年,188所部屬高校、932所地方高校共3.84萬個創新實踐項目立項,參與學生人數超過16萬。當下,“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為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競技場和孵化器,獲獎項目簽約率、成果轉化率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正進入一個全面深化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然而,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面深化和快速發展,雖然大學生創業人數和創業項目數逐年遞增,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導師隊伍建設和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科畢業生總體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卻連續保持“雙低”趨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內創業的比例僅為2.7%,畢業三年創業存活率僅為44.8%,本科生創業成功率總體上不到5%。轟轟烈烈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與冷冷清清的本科畢業生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形成了巨大反差,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窄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導師隊伍能力欠缺、實踐平臺匱乏、合作網絡和資源支撐體系建設滯後等諸多瓶頸問題亟待破解。

  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是高等教育自身對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做出的回應,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和理念的重塑,是教育範式的深刻變革。因此,在培養什麼人方面,我們要從提升教育服務國家發展能力的高度,從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深度,從參與全球競爭、前瞻性地引領未來世界發展的廣度來審視當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的全球領導者。在怎樣培養人方面,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和資源稟賦,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上不斷探索,形成多元幷包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和分層分類的質量評價標準。

02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

當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活動搞得轟轟烈烈,但是並未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廣大專業教師的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處於相互割裂的尷尬境地。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迫在眉睫:一要推進教育目標的有機融合,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到專業教育的目標體系,使之成為專業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二要進一步推進課程體系的融合。一方面除了建設基礎性的“廣譜式”創新創業課程外,還要大力推進需求導向、學科交叉的“精準式”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的核心需求提供個性化課程模塊和聯合課程模塊,做到因材施教和精準幫扶。另一方面,還要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推進專業課程體系的升級改造,使專業課程充分融合創新創業理論、技術、最新成果和最佳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的內容。三要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方式的融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大力改進實踐教學,鼓勵學生以科技創新作品、創新實驗和創業項目等形式申請學分和畢業。四要大力推進專業實驗室、創業實驗室與實訓中心等實踐平臺建設的有機結合,實現平臺資源的充分共享。

03

推進“內外兼容”的教師隊伍建設

當前高校教師普遍缺乏產業實踐經歷、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創新創業指導能力弱的難題亟須破解。一要推進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建設。要進一步完善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鍊制度,補齊教師實踐能力短板;要探索建立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標準和課程體系,並使之成為教師上崗、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二要不斷優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結構。通過薪酬激勵、榮譽激勵和創新創業合作等方式,吸收具有專業背景的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行業精英走進課堂、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授課教師或導師,同時建立淘汰機制,注重實效。三要不斷優化教師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破“五唯”,把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合理納入職務評聘和業績考核體系,使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指導成為“正業”。四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教師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學,鼓勵教師以合同轉讓、作價入股和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協同創業。

04

推進“多元協同”的外部合作網絡建設

當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參與是非常有限的,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亟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一是校友發展網絡。校友網絡中有豐富的智力資本、人脈資本和金融資本,可以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二是企業合作網絡。高校應深化產教融合,鼓勵企業以兼職師資、市場、資金和技術資源等全方位參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現校企協同育人、聯合創新和共同創業。三是技術轉移轉化網絡。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技術轉移轉化網絡,通過專利信息服務、技術轉移服務以及實踐基地建設等形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技術眾籌、資金募集等建立通道。四是國際合作網絡。高校要在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佈局中有所作為,通過創新創業國際大師引育、聯合建立創新創業實驗室、參與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等方式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愛創淘


創新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教師首先需要被教育,怎樣教育呢,這是我們反思的問題,就拿我來說吧,工作十幾年下來,教育激情耗盡,教學方式老套脫節!自己有時候都覺得得過且過,想要創新,想要改變,人都要有不斷反思的想法,才能成長,才能當一名好老師,問心無愧的老師,僅僅有愛還不夠,還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學習 不斷成長,那如何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怎樣創新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所有園長和我們老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究其原因:有三點 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二是放不開手腳,怕管不住孩子,從而影響教學效果;三是教師教學技能、技巧的欠缺。真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要學習理解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從而提高教育觀念,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勇於反思, 多學習,多學習,提高老師素質,做個研究型教師,



善行天下3


1/5 分步閱讀

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指出,創造是兒童的天性,而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非但沒有使這種自然本性得到發展,反而壓制了兒童創造的衝動。創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們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使每個兒童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教育者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後進生”的創造潛能。可以肯定地講,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

2/5

教育者應視學生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一談到“創新”,人們很快就會與天才聯繫起來,似乎創新對一般學生來說是望塵莫及的事。事實上,人與人在智商差異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絕大多數人先天的條件是相似的。在實踐中,教育者應堅信,所有學生的創造潛能同樣深厚,在“創新”面前,沒有後進生與尖子生的差別。關鍵在於你怎樣去開採挖掘,教師在實踐中應善待每一位學生,努力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

3/5

解放孩子是創新教育的希望在現今時代,人的主體性空前弘揚,任何對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殺幾乎都被視為罪惡,因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嚮往自由,自由的本質或實質是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追求、自我實現”。

4/5

現代教育卻習慣於代替兒童選擇,代替兒童思考,強迫學生接受,禁錮學生自由,壓抑學生個性,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會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按社會的預設標準把兒童塑造為某一種特定的人。

5/5

學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現象不斷出現,出現新的教育無力,教育成了異化人的一種手段,它不是引導發揮人的潛能,而成了一種強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條頭短視頻


創新教育理念都是為了解決之前教育理念的弊端而被提出來的。隨著對人類認知的加深,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弊端被越來越多人所詬病。

人們傳統理念中的教學方式是把知識分為各種學科,分門別類,然後每個老師只教其中一個學科。所有接受教育的孩子聚集在一個碩大的教室內,接受共同的教育,老師站在黑板前,統一講解。這種模式下的傳統教育弊端顯著:

1.無法因材施教,埋沒人才;

2.學科知識孤立,學生無法融會貫通;

3.只是大都靠語言來傳遞,表現單一;

4.只是僅僅停留在"知"的層次上,得不到應用;

針對以上這些弊端,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被針對性的提出。

比爾蓋茨曾經讚譽過的美國HIGHTECH學校,完全採用項目式的教學方式,打破學科的劃分,讓學生通過完成項目需要來學習所需的知識,並能在現實中應用。事實證明這種模式下學到的知識更牢靠,而這種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思路也更具有創新性。

少兒教育中的編程教育,建立在構建心理學基礎之上,他認為孩子的知識不是靠教而獲得的,而是靠自己的認知逐步構建起來的,所以把孩子放在適當的環境中,多增加孩子自主的探索的機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還有教育理念中中心的轉換:原來以老師教為中心,現在以學生學為中心。

還有教學方式的轉變:原來是先學習理論,然後再學習使用該理論來解決問題,典型的錘子思維。而現在變成先提出問題,然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知識,將知識的應用和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以上所有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在糾正傳統教育理念的錯誤,為社會輸出其所需要的人才。希望我們的教師隊伍都能夠勇於探索,敢於嘗試,為我們的孩子能夠成長為更好的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FishTree


(1)以人為本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

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鑑於此,現代教育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並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青睞與關注。

(2)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質教育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

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4)創造性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


幼教365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徵,並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所謂創新人才,應該包括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兩個相關層面。其中,創新精神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構成。創新能力則包括人的創新感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想象能力。從兩者的關係看,創新精神是影響創新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和主觀條件,而創新能力提高則是豐富創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而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在於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極被動的被塑造的過程,而是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亦即培養受教育者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一、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二、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臺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係、教與學的關係,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鍊創新能力的舞臺。

  三、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象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象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儘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五、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知識重量的增長及更新換代加速、新學科的湧現,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改革,呼喚著教育終身化。不斷學習成為現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教師要提高自學能力必須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學習;②能有選擇的學習;③能夠獨立的學習;④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最終走上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以學導學,以學導教。同時,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合理,現代社會的教師不能僅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掌握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當好先生而去教好學生。

  六、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湧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創新能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七、創新教育內容

  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慾,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一個人創新的靈魂與動力。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想象能力,創造性的計劃、組織與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這是創新的本質力量之所在。

  創新人格,主要包括創新責任感、使命感、事業心、執著的愛、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這是堅持創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專注TED


以人為本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鑑於此,現代教育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並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青睞與關注。

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素質教育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創造性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態鏈構成。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複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主體性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併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個性化理念

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髮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個性化理念在教育實踐中首先要求創設和營造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搭築個性化教育大平臺;其次在教育觀念上它提倡平等觀點、寬容精神與師生互動,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習者各顯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從共性化教育模式向個性化教育模式轉變,給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寬鬆的生長空間。

開放性理念

當今時代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的網絡化,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更加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教育觀念的開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廣泛吸取世界一切優秀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方法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開放性即教育要走國際化、產業化、社會化的道路;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即教育要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拓寬,從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信息網絡化教育延伸,從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社會教育拓展;教育目標的開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斷開啟人的心靈世界和創造潛能,不斷提升人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拓展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指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傳統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擬的等各種資源用於教育活動,以激活教育實踐;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設置教育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使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得開放、生動和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指打破傳統的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制。

多樣化理念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準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準多樣化等等。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鬆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生態和諧理念

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也需要寬鬆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的滋潤。現代教育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也包括教育活動與整個育人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協同互動、和諧統一,把融洽、和諧的精神貫注於教育的每一個有機的要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整體,使人才健康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達到生態和諧地育人。所以,現代教育倡導“和諧教育”,追求整體有機的“生態性”教育環境建構,力求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區,促進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

系統性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成為現實。教育成為伴隨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事情,而且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是關乎精神文明建設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大業,它是一項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與傳統教育不同,轉型時期我國正在形成的是一種社會大教育體系,它需要在系統工程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一體化運作,以培養人們的學習能力,提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實現社會系統內部各環節、各部門的協調運作、整體聯動為基礎,把健全教育社會化網絡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中心工作來抓,促進大教育系統工程的良性運行與有序發展,以滿足學習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象山易學堂


創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學是課程創生的與開發的過程,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開發的過程,全面發展的教學觀,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室是社區型開發的教師;對待師生關係上,對待學生要尊重,讚賞,對待教學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與其他教育者關係上,強調合作;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獨立意義的人;教師與家長協調合作。


觸摸春天1


創新教育的內容大致分為:思維教育、發現教育、發明教育、信息教育、學習教育、滲透教育、藝術教育、參與教育、未來教育、個性教育、和諧教育等。著重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