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有哪些?

茶业网


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核心理念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其次,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潜能,培养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再次,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

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1、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密切联系学生的想像世界。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激发潜能。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概括、评价、交流等活动,在互相交流中学习知识,总结规律,学会学习。

2、着眼于儿童未来的生活。

3、强调培养理论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沟通。

二、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个理解。

3、把新知识组织起来。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交给学生学习策略。

2、对学习结果个过程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馈。

3、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4、提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

1、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2、精心设计活动。

3、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4、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运用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与手段积极培养创新思维。

3、知识、能力、创新三者有效融合。

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意义建构的环境。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猜想法,情境法,表演法等,引导经历成功的体验。

3、适时点拨,拓展思维空间。

4、制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5、学会观察和倾听。

6、善于质疑探究。

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1、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和指导作用。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3、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

4、创造性使用教材。

八、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

1、评价要提现目标的三维性。

2、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3、注重形成性评价。

4、注重质性评价,关注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必须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终极目标,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妍奇老师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汇聚发展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科技版图和创新格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深远,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短板和不足该如何规避和改进?本期,我们约请专家,并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美国高校创新创业经验,共同探讨。

自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序幕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20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适应全球竞争、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客观需要。

0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遇瓶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九大举措,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201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开启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工作。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工作。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2019年,教育部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创计划”项目管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截至2018年底,全国建有高校双创示范基地1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0所;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在线课程4100余门、精品慕课52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4492人;2019年,18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共3.84万个创新实践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超过16万。当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竞技场和孵化器,获奖项目签约率、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然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化和快速发展,虽然大学生创业人数和创业项目数逐年递增,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科毕业生总体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却连续保持“双低”趋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创业的比例仅为2.7%,毕业三年创业存活率仅为44.8%,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总体上不到5%。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冷冷清清的本科毕业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形成了巨大反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窄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导师队伍能力欠缺、实践平台匮乏、合作网络和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高等教育自身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做出的回应,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重塑,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培养什么人方面,我们要从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的高度,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深度,从参与全球竞争、前瞻性地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广度来审视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在怎样培养人方面,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不断探索,形成多元并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分层分类的质量评价标准。

02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

当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并未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处于相互割裂的尴尬境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迫在眉睫:一要推进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使之成为专业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二要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的融合。一方面除了建设基础性的“广谱式”创新创业课程外,还要大力推进需求导向、学科交叉的“精准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核心需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和联合课程模块,做到因材施教和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升级改造,使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技术、最新成果和最佳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三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力改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以科技创新作品、创新实验和创业项目等形式申请学分和毕业。四要大力推进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与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共享。

03

推进“内外兼容”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产业实践经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弱的难题亟须破解。一要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补齐教师实践能力短板;要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教师上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二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通过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和创新创业合作等方式,吸收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精英走进课堂、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导师,同时建立淘汰机制,注重实效。三要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破“五唯”,把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合理纳入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成为“正业”。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协同创业。

04

推进“多元协同”的外部合作网络建设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校友发展网络。校友网络中有丰富的智力资本、人脉资本和金融资本,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二是企业合作网络。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以兼职师资、市场、资金和技术资源等全方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三是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通过专利信息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众筹、资金募集等建立通道。四是国际合作网络。高校要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中有所作为,通过创新创业国际大师引育、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爱创淘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需要被教育,怎样教育呢,这是我们反思的问题,就拿我来说吧,工作十几年下来,教育激情耗尽,教学方式老套脱节!自己有时候都觉得得过且过,想要创新,想要改变,人都要有不断反思的想法,才能成长,才能当一名好老师,问心无愧的老师,仅仅有爱还不够,还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 不断成长,那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怎样创新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所有园长和我们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放不开手脚,怕管不住孩子,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三是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欠缺。真正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学习理解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勇于反思, 多学习,多学习,提高老师素质,做个研究型教师,



善行天下3


1/5 分步阅读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

2/5

教育者应视学生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3/5

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在现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

4/5

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

5/5

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条头短视频


创新教育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之前教育理念的弊端而被提出来的。随着对人类认知的加深,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弊端被越来越多人所诟病。

人们传统理念中的教学方式是把知识分为各种学科,分门别类,然后每个老师只教其中一个学科。所有接受教育的孩子聚集在一个硕大的教室内,接受共同的教育,老师站在黑板前,统一讲解。这种模式下的传统教育弊端显著:

1.无法因材施教,埋没人才;

2.学科知识孤立,学生无法融会贯通;

3.只是大都靠语言来传递,表现单一;

4.只是仅仅停留在"知"的层次上,得不到应用;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被针对性的提出。

比尔盖茨曾经赞誉过的美国HIGHTECH学校,完全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的划分,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需要来学习所需的知识,并能在现实中应用。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下学到的知识更牢靠,而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思路也更具有创新性。

少儿教育中的编程教育,建立在构建心理学基础之上,他认为孩子的知识不是靠教而获得的,而是靠自己的认知逐步构建起来的,所以把孩子放在适当的环境中,多增加孩子自主的探索的机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还有教育理念中中心的转换:原来以老师教为中心,现在以学生学为中心。

还有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来是先学习理论,然后再学习使用该理论来解决问题,典型的锤子思维。而现在变成先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将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上所有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在纠正传统教育理念的错误,为社会输出其所需要的人才。希望我们的教师队伍都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为我们的孩子能够成长为更好的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FishTree


(1)以人为本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2)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

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4)创造性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


幼教365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五、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学习;②能有选择的学习;③能够独立的学习;④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六、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七、创新教育内容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专注TED


以人为本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创造性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主体性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个性化理念

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开放性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广泛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即教育要走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教育要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拓宽,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断开启人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指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等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以激活教育实践;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多样化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主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营养、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系统性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与传统教育不同,转型时期我国正在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象山易学堂


创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学是课程创生的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开发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室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对待师生关系上,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教师与家长协调合作。


触摸春天1


创新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