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引起兩次冠狀病毒傳播的“吃野味”陋習何時能終止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必須從粗放的、原始的、不計代價的食用野生動物惡習,轉向剋制、理性、文明的善待野生動物理念。

當前,舉國上下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情況的披露,已經足以令人反思一些事情,比如“吃野味”。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更明確提出,“(病毒)爆發的源頭是海鮮市場,實際上很多都是野味。(病毒)從野生動物傳到人存在很大的可能。”

據最新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2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兒童等年紀小的人不易感。


痛定思痛,引起兩次冠狀病毒傳播的“吃野味”陋習何時能終止


在近日網傳的這張價目表上,顯示的品名種類繁雜,該店公開售賣42種野味,包括活孔雀、狐狸、果子狸和鱷魚等各類野生動物。該店還宣稱,均是活殺現宰,冷凍冰箱,可以送貨上門甚至代辦託運。

溯其源頭,最初的感染者都來自於武漢市兼賣各種野味的華南海鮮市場,一張網傳的野味菜單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這吃得也太野了!從孔雀到野雞,從果子狸到刺蝟,光狼就分成活狼仔和狼仔肉兩種。一路看下來,不停乍舌:“這居然也能吃?!”

該店還宣稱,均是活殺現宰,冷凍冰箱,可以送貨上門甚至代辦託運。


痛定思痛,引起兩次冠狀病毒傳播的“吃野味”陋習何時能終止


十幾年前的SARS,後被證明來自中華菊頭蝠,果子狸與它們接觸、感染後,再將病毒傳染給食用它們的人類。沒想到十幾年後,依然有人大吃特吃各路野生動物,食客與店家將之與滋陰壯陽、防癌抗衰老等等偽科學聯繫起來,造成了全國乃至世界層面的重大衛生事件。這種沉痛教訓,還不足讓人以徹底反思“吃野味”麼?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自然保護之友協會會長梁從誡反思:“SARS病毒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個警告。”

多少年來,已經有無數的科普,反覆強調野味的營養價值無甚特異之處,大多屬於“智商稅”食物,抑或是展現某種特權的炫耀性消費。也早有專家指出,野生動物是冠狀病毒的常見宿主,且野生動物遠離人類,其病毒與細菌的研究並不充分,往往難有特效藥。


這麼多年過去,科普近乎喊破嗓子,而野味市場依舊在膨脹。甚至有人吃到國外,把邊境小城變成了招待中國食客的野味市場;也吃到了網上,不時有人在網絡上炫耀吃野味。


在科學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卻並沒有內化成全體民眾的認知共識,變成全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義敘事與營銷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傾向,變成了可豔羨之事。


如今,面對不斷更新的病例數字,可見“大補”“特效”的頑固信念是何其荒誕與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現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須有一場深入社會心理層面的反思。這不能只侷限在執法層面對非法野味的打擊,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謂規範市場、確保衛生的整治措施,必須從民眾心理徹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十幾年間,從SARS到新型肺炎,兩次沉痛教訓應該得出一個社會共識:

吃野味,就是與健康為敵,與文明為敵。


痛定思痛,引起兩次冠狀病毒傳播的“吃野味”陋習何時能終止


別再炫耀自己是個無所不吃的“吃貨”了,也別再炫耀當地菜餚是如何創造性地把各色動物擺上餐桌了,這種洋洋自得的“機智”,在自然規律面前是何其渺小。


拒絕野味,本身也是彌合撕裂的文明圖景。我們不能一邊用著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一邊又迷信著野生動物的神奇功效。


文明,就是器物層面和認識層面共同造就的,二者之間若產生過大的落差,必然要付出代價。舉例來說,就是現代化的運輸手段、便利化的網絡支付,導致的結果卻是野生動物的快速聚集與消費,這個代價如何,我們已經看到了。

痛定思痛,引起兩次冠狀病毒傳播的“吃野味”陋習何時能終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