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3講 列王紀 大衛和所羅門

舊約全書導論 第13講 列王紀 大衛和所羅門

一. 以色列君主制的特徵

1. 以色列國王不是神,也不是半神,這和埃及不同,他有時會獻祭,但在獻祭中並沒有特別重要角色

2. 以色列君主制和迦南君主制相似度很高,描述國王的詞彙也高度相似,國王被認為是神認命的,以終結罪行,照亮土地,他是神保佑國民和得到恩賜的渠道。國王是神的兒子,但這並不暗示他的神性,只是一種比喻,表示國王和神的特殊關係,這與領主和納貢者的關係一樣,納貢者是領主的養子,需要像兒子一樣侍奉服務領主並接受其訓誡。這可以從內森Nathan對大衛的最後一次預言中看到。

3. 學者認為國王是神的兒子,是一次革命性設計,這一觀點替代了之前的觀點既整個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兒子(在埃及瘟疫期間,上帝對法老說他壓迫了他的頭生兒子以色列)。而

現在君主作為神之子站在上帝和人民之間

二. 大衛

1. 大衛在重要性和佔據文字長度上僅次於摩西,他有3個特點:

1) 傑出的音樂家和詩人,不僅發明了樂器,也是聖歌Book of Psalms的作曲者

2) 突出的軍事和戰術技能,他帶領以色列軍隊與反對者作戰

3) 精明的政治家大衛發明了永久符號,上帝選中以色列和選中大衛自己,或選中大衛的宮廷,後代,王朝來永久統治以色列,產生了首都這一概念,他征服了Jebus 或Yebus,是一個邊境城鎮,和周圍部落都沒有關係,他選中此地為大衛之城,後來並命名為耶路撒冷,被認定為“被選中的城市”(上帝駐名的地方)。這樣耶路撒冷成為上帝存在的象徵,成為以色列國家和君主制的符號。大衛將約櫃運到這裡,使耶路撒冷成為立約的見證地,西奈山立約的新見證。其中的暗示是大衛王朝繼承了契約中的祝福

,某種程度上履行了對祖先的承諾。他計劃建立一個神廟以永久存放約櫃,也作為以色列的祭祀中心,但直到所羅門才開始建造。

4) 大衛建造被選中的王朝,被選中的城市,最終是那座永久的神廟,成為以色列人永久的深刻的宗教信仰象徵符號。從大衛開始耶路撒冷作為聖城的歷史真正被揭開

2. 聖經對大衛的評價開始是積極的,但在他登上王位後不久改變了:

1) 撒母記下9-20章到列王紀開始幾章,有一系列文字被稱為:宮廷歷史或大衛繼承者的敘述。推動這一特殊歷史故事的是繼承問題。大衛有很多兒子,但都或死,或被放逐或被剝奪繼承資格,最後剩下所羅門,這段故事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大小人物,充滿詭計和憤怒,也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大衛。他變得軟弱,優柔寡斷,成為一個反英雄(平凡)的人物。

2) 大衛與一個已婚女人Bathsheba產生了不正當關係

,他要確保她丈夫死在戰場以掩蓋醜聞,謀殺和醜聞使先知內森嚴厲斥責他,上帝用他兒子的死亡來懲罰他,

3) 大衛兒子押沙龍的叛變,這是對他和Bathsheba醜聞的懲罰,大衛從叛軍逃出,摘下王冠,但當兒子死時大衛哭了,他的哭泣導致支持者的憤怒。

4) 故事最後大衛虛弱衰老,先知內森和Bathsheba讓她的兒子所羅門繼位,這裡沒有任何神的贊同或暗示,這個繼承是通過宮鬥發生的。

5) 宮廷歷史描寫了豐滿的人物形象,表現出各種認為的力量, 貪慾,勇氣,鬥爭,罪行和愛,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的心理劇。大衛被以一種非常人性的方式描述出來,沒有像在別的古近東歷史中的奉承和洗白。而奉承和洗白在歷代志中很常見,歷代志是對先知書中材料的重新講述,他們洗白了大衛,沒有提到他的醜聞,而是一個國家英雄。

3. 對大衛的負面評價也許暗示的是對君主制的批判,對君主通過神權統治的觀念的批判。作者暗示了大衛和所羅門都非常人性,不是神,像普通人一樣會犯錯。

三. 君主制的建立

1. 列王紀上下包含了以色列歷史從大衛王死亡到公元前587,586年猶大王國覆滅被放逐到巴比倫。這其中的材料來源更早,可以聯繫到所羅門使徒行傳Acts of Solomon. 猶大列王年鑑Book of the Annals of the Kings of Judah。年鑑和編年史在古近東宮廷裡被定期編撰,因此可以認為在以色列國也是如此。他們都會列出某國王統治期間的大事件,而非過多的敘事,列王紀上前16章就有這種特徵,較少敘事,是對事件的報告。列王紀17-22和列王紀下前9章,則背離了這種年鑑式風格, 更多敘事,描寫先知,這些敘述是獨立流傳的,尤其是關於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他們是狂熱的唯耶和華崇拜的先知,他們的英雄故事被嵌入與申命記學派的意識形態相協調的框架裡被獨立流傳。

2. 列王紀上第2章記述了大衛臨死前對其子所羅門的遺訓,讓他殺掉所有的反對者。2:12 “所羅門坐他父親大衛的位,他的國甚是堅固“。到這裡似乎撒母耳記裡提到的3個危機都解決了:

1) 繼承危機:大衛傳位給所羅門,其後400年直到公元前587年,都是大衛後人繼位

2) 軍事危機:很多軍事外交勝利

3) 宗教危機:約櫃被從腓力士重新帶回,被安置在耶路撒冷,一座將被當作以色列宗教中央聖所的神廟也計劃修建

3. 君主制的建立

1) 但這些危機的解決是有代價的,以色列社會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一個在誓言約束下的鬆散的部落聯盟成為一個由國王領導的強大的中央行政國家。而國王似乎與上帝由特殊的誓約,而非像之前的首領在需要時現身而後離開。現在有了一個來自同一個家族的永久的國王,既從原先的盟約到君主制,這種新的君主制將對君主的忠誠和對上帝的忠誠結合起來。叛國或背叛上帝選中的君主也是對上帝的背叛,這2者被混在一起。

2) 深層次的理解誓約神學和君主思想:

a) 誓約神學中,上帝是唯一的王,他和以色列人之間是直接的宗主-納貢者關係,這裡以色列人是誓約神學的主體,誓約神學明顯暗示了對君主制的負面看法。在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中我們常看到這一觀點。君主制至少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對神的背叛。

b) 儘管被拒絕甚至反對,君主制,國王制卻在以色列被建立起來,這種思想是以色列宗教結構中最主要的變革

c) 西奈山誓約是建立在神和民眾間的,大衛誓約是建立在國王和個人間的,是一種授予形式,這種形式在古近東也被發現,這是對忠誠服務和行為的獎勵,神獎勵大衛一個不朽的王朝作為對他忠誠的交換

d) 西奈山誓約是有條件的,以色列人必須遵守律法,如果違約上帝會懲罰他們將他們趕出應許之地。而

大衛之約卻相反,他的王朝,大衛之城,神廟,這個約在任何情況下都遵守。皇室意識在某些地方培育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既大衛的宮殿,王朝,大衛之城,聖山的性質是不可摧毀,不可侵犯的。以色列與上帝的西奈山誓約是有條件的,大衛與上帝的錫安山的誓約是無條件的,永恆的。

4. 學者們如何解釋聖經中這2條不同線索

1) 按時間順序:早期是有條件的西奈山誓約,後期是無條件的君主制

2) 按地理劃分:北方王國與南方王國分離。大衛的後裔不在統治北方,因此北方王國拒絕大衛王朝,他們不強調皇室意識形態和對錫安山的崇拜,而是強調舊的西奈山誓約和西奈神學。相反,南方王國由大衛子孫一直統治到流放,強調皇室意識

3) 學者

Levenson否定了這2種解釋,他認為這2種傳統是同時存在的,在以色列彼此辯證共存,最終他們變得協調共同起作用。錫安山意識形態將承擔西奈山的遺留的一些方面。錫安山不久將會與上帝的神學和啟示聯繫起來,將成為永恆的類似西奈山的,重新立約的場所,被看成律法延續的地方,而西奈是律法開始的地方。

4) 總結:並非西奈誓約的神學被皇室意識形態和錫安山簡單吸收,因為大衛王位的權力最終取決於遵守上帝的律法,國王本身並未例外於西奈山誓約,雖然他不會因違背西奈山誓約而被廢黜,但他仍會因背約而受罰

四. 所羅門

1. 所羅門被申命記學派作者給予了混合評價。他通過詭計獲得了王位,但他將國家帶進了黃金時期。國家疆域從埃及延伸到幼發拉底河,建立了經濟政治同盟,通過多次婚姻加強了聯盟,建立了強大的軍隊,為耶路撒冷建立了城牆,Hazor, Magiddo, Gezer都是他的軍事基地,軍隊有強大的戰車,工商業也很有成就。他利用以色列跨南北交易的地理位置,給國家帶來了巨大財富。列王紀詳細記錄了所羅門日常奢華生活,他建立了商船隊。他更以建立宏大工程聞名,藝術成就也很驚人。

2. 學者們認為真實情況存疑。考古學家發現耶路撒冷直到公元前8世紀大量移民湧入之前還是個很小的小鎮,很少有資料能證明曾有如聖經裡描繪的宏大帝國。Hazor, Megiddo, Gezer的考古一直確實發現有城牆,馬廄,拱門,但對遺址的年代學者們有很大分歧,有人認為是所羅門時期,有的則認為是更晚期,大部分人同意在當時以色列是該區域的重要力量,但其體量和重要性沒法和當時別的帝國如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新月地區相比。

3. 所羅門的為人稱道之處

a. 智慧。正因為聖經文本誇讚他的智慧,後來的傳統將箴言書Book of Proverbs和傳道書Book of the Ecclesiastes歸功於他,這是2部屬於智慧文學類型的作品

b. 建造神廟。聖經裡關於所羅門的主要重點是他在耶路撒冷建造獻給約櫃的神廟,通過在宮廷中建造雄偉的神廟並把自己封為最高祭祀將君主和上帝的緊密聯繫繼續了下去。

4. 將王宮和神廟在錫安山上的並置是值得推敲的

,儘管在地理上這座山本身很小,但在以色列人神秘的想象中成為高聳而堅不可摧的山峰。Levenson強調錫安山承擔了宇宙山Cosmic mountain的特徵。宇宙山是古近東的神秘象徵,具有無限廣大的力量,是古代傳統中與神相見的地方,如奧林匹斯山,宇宙山也被理解為世界之軸axis mundi,既天堂與人間相遇的地方。在迦南宗教中Baal神山Zaphon山也有這種特徵。Levenson指出Baal神山和耶和華神山在語言和概念上的諸多共同點。實際上Zaphon這個詞在聖經中的一個段落裡被用作描述上帝之山。因此錫安山上的神廟被理解為與其他傳統中的宇宙山一樣神聖的地方,有時被描繪成伊甸園那樣的天堂,有時被描繪成世界被建立的地方,天堂在人間的翻版,是強烈渴望的地方。很多詩篇表現了這種渴望”如果我能坐在神廟中…” 列王紀上第8章中,所羅門解釋說神廟是人們通向上帝的地方,可以想他請求,為自己贖罪,是祈禱的地方,是以色列信仰中心。

5. 但所羅門也因他的外神崇拜而被嚴厲批評

。他的宮殿里居住著700個妻子和300個小妾。這個數字當然是誇張的,但外國公主被娶來是為了鞏固其經濟軍事同盟,這給申命記派學者所詬病,他與上帝禁止通婚族群的女子通婚,且縱容他們的外神信仰。據說所羅門為摩押人和Ammonite人的神建神廟,這都是指向公元前10-9世紀耶路撒冷對不同信仰的寬容,這種寬容在當時並無問題,但到了晚期申命記派學者著書時,是不能容忍的,在他們眼裡所羅門最大的錯誤在於對不同宗教的融合,這種融合通過和外族女子通婚完成,這是他死後國家分裂和重大危機產生的原因。

6. 為了支撐宏偉建築的修建,龐大的後宮和軍備開支,所羅門徵收重稅和沉重的勞役。發展的綜合官僚城市結構被置於農業生活之上,這導致了階級劃分和階級分裂。官吏,官僚,商人,快速致富的土地所有者掌握財富,小農場主和牧人勉強維持生計。城市和鄉村,富人和窮人的分離改變了原先的部落民主(我們之前在律法裡看到過經濟平等的藍圖,通過安息日,禧年Jubilee yeaar赦免債務)。總之,在撒母耳記第8章中,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你會看到

這一系列社會問題:你必須支持軍隊,為國家服役,繳納稅賦等等。申命記派學者希望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在所羅門時期確實存在

7. 另外君主制在一些方面運行並不順暢,國王的集中領導與希伯來部族古老的傳統相違背,既由對因上帝的誓約而聯合,由祭司先知和有魅力的士師所指引。因此所羅門死前北方部族已感到了大衛宮廷的異化,他們怨恨所羅門的暴政。

五. 從所羅門死到以色列覆滅的時間線:

1. 所羅門去世公元前922年,之後大衛和所羅門建立的國家分裂成2個對抗的國家,都不是非常強大,既北方王國和南方猶大國。他們都有自己的王,北方是Jeroboam, 南方是Rehoboam. 他們有時互相爭戰有時又互相聯合對抗外族。

2. 200年以後約在公元前722年北方王國淪陷於亞述之手

,亞述人繼續南下打到猶大國邊界,猶大國雖得以保留但淪為納貢國

3. 又過了150年在公元前587,586年,巴比倫滅了亞述南下,滅了猶大國

4. 北方王國的故事:在列王紀中被猶大人歪曲了,所羅門由其子Rehoboam繼承,北方十個部落要求他減輕稅賦,當他拒絕後在公元前10世紀北方成立獨立的國家由Jeroboam領導,相比南方因部落競爭和宗教傳統更加分裂。Jeroboam並未建立強大統治,列王紀上12章描寫他試圖打破與南方耶路撒冷傳統宗教中心的聯繫,他在士劍建立了政府和皇家神殿,士劍是約書亞重新立約的地方,因此南北各有一個神殿。金牛犢被放在每個神殿裡,這在申命記派學者看來是極其可怕的,這也是有意呼應出埃及記32章中亞倫建金牛犢,使我們能意識到這和亞倫一樣有罪。Jeroboam的信仰被貼上非法偶像崇拜的標籤,被認為是向不可接受的迦南宗教的讓步。他的統治也是不穩固的,在200年裡有700個不同的王朝,但物質非常富裕。

a. Omri是第一個被聖經以外的材料提到的國王,發現一塊被稱為摩押石的巨石,上面記載了以色列的Omri被打敗。Omri攻陷並強化了撒瑪利亞Samaria使之成為北方王國的首都。考古學家確實發現那是一個很大的城市。申命記派學者認定他不遵從上帝。

b. Omri的兒子Ahab押哈勃也是邪惡的,他也在聖經之外的一個亞述資料中被提及,描述了以色列和亞蘭人聯盟對抗亞述人。歐姆裡和押哈勃在現實中明顯是很強大甚至在聖經以外也被提及,

c. 押哈勃和其妻過著奢靡的生活,這也被申命記派學者所批評。其妻是腓尼基人,試圖建造拜巴力神Baal的神殿,試圖將Baal神作為以色列國正統宗教。公元前842年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發動了聖戰由將軍耶戶領軍,他針對巴力崇拜進行了血洗。

d. 公元前722年亞述興起,亞述王沙爾更Sargon將以色列變成治下的省,我們有一段銘文證明了聖經中這段歷史“我圍困打敗了撒瑪利亞,將其中27290人變成囚徒,我重建的城市比過去好。並讓我征服的其他國人們住在那裡,我將我的官員派去並迫使他們向亞述人納貢”。這與聖經記述大致相同。申命記派學者對撒瑪利亞人很反感,認為他們由外族遷徙者與原來的北方部族混合在一起,充斥著異教崇拜。與南方猶大國存在激烈競爭

5. 南方猶大國的故事: 由2個部族猶大和便雅憫構成,非常穩定,他們對大衛在耶路撒冷的統治保持忠誠。公元前722年亞述攻陷北方不久,猶大國當時的國王Hezekinh雖接受亞述條件成為納貢國,但與周圍國家聯盟準備反抗。公元前701年亞述材料中這樣記載“提到Hezekiah那個猶太人,他沒有服從我的統治,我對他的46個堅固城池發起進攻,我驅逐了200150人,我將他關進耶路撒冷他的皇宮中,像籠中鳥”。最終亞述人停止進攻,猶大能夠保留自己的王國。亞述在公元前612年覆滅,亞述首都尼尼微Nineveh陷落,被巴比倫帝國所滅。巴比倫王Nebuchadrezzar在公元前587,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大批統治階級和富裕階層被流放到巴比倫,

6. 以色列人在失去政治獨立和國土後,從沒有被淡忘,很大程度歸因於申命記派學者對這些歷史事件的表達。申命記不是摩西五經的頂點,他也是漫長曆史文獻的開端,甚至與之後的內容有更多共同性。申命記派學者對以色列歷史的回顧直到幷包括公元前587,586年以色列戰敗和流放,那這些內容成書肯定在公元前587,586年之後。

六.編纂批評論Redaction criticism

1. 我們之前介紹過來源批評論,歷史批評論,形式批評論,傳統批評論。編纂批評論從這些方法中發展而來,之前的方法往往將文本按古老的來源,體裁和古老傳統割裂,以描畫出以色列宗教歷史。而沒有關注經文最終文本成文形式或最終成文的過程,編纂批評論反對這些方法,既反對認為編纂人僅僅是機械的對早期資料進行剪裁粘貼,而沒有考慮過他們為何如此。

2. 編纂批評論致力於找出最終文本對資料成形的目的和計劃,找出編輯者將聖經文本編纂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的目的。首先是識別聯絡的段落,既將敘事和敘事,單元和單元連接起來的那些段落,以使文章讀起來更加順暢,或使從一個資料來源轉接到另一個資料來源更容易。這些段落被識別成R redactor,編輯者,或歸於解釋性段落,既評論或解釋。任何地方當敘述者轉而直接對讀者講話,如“這就是當迦南人還在這片土地上時”。也有些段落是

辨白,判斷,評論將要發生的,或對已發生事件的總結。我們在列王紀和士師記中都能看到這樣的段落。如果將這些段落放在一起並歸於R,會發現他們有很多風格相似之處,如用相似的韻律,或觀點相似。這使我們瞭解編纂者的角色。編纂者如何構建我們對他蒐集的資料的理解。申命記學派負責編寫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並非簡單的記述歷史時間,而是給出了強大的對歷史的解釋,用歷史哲學探尋事物的意義,宏大的目的和圖謀。我們發現申命記學派在申命記序言裡對以色列歷史做了解釋,我們發現約書亞記,列王紀中貫穿了編輯的評論。

3. 什麼使申命記學派採用了這種獨特的對以色列歷史解釋的方法?

1) 申命記學派試圖回應以色列和希伯來宗教在歷史上收到的第一次挑戰,以色列的整體覆滅,對上帝信仰的毀滅,上帝的子民在歷史上的戰敗和放逐,公元前722年尤其是587年的災難性時間,帶來了一個學術上的難題,上帝承諾族長和後裔會住在應許之地,承諾大衛王朝會永久,但卻被打敗,被流放,被扭曲的歷史所帶來的挑戰是雙重的:

歷史上的上帝是全能的嗎?他能實現他的願望嗎?如果是,他與族長和大衛的誓約是怎麼回事?是他無信地拋棄了誓約?但假如他沒有背約,那他不是歷史的神,不是全宇宙的神,他無法拯救他的人民。

2) 對申命記學派,這2個觀點都不能接受,以色列一神論的基礎就是上帝是歷史上唯一的神,是全能的,他的意志是絕對的,承諾是真實的,是好的,強大的,有信的,不會拋棄他的人民

3) 申命記學派在先知書裡的一個回應是:上帝與族長們無條件的和內在的誓約,和與大衛的誓約並沒有排除對罪惡的懲罰,這是辯證的。儘管上帝是全能的,但人類有自由意志可以毀了約,因此申命記派歷史中以色列的首領被描述為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上帝,上帝試圖幫助他們,一直為他們派來先知,先知對首領大喊告訴他們上帝希望他們怎樣,但他們仍犯下錯誤,最終導致他們滅亡,首先是以色列,接著是猶大,這是國王的偶像崇拜罪導致的。在最後一個國家西底家被罷免和放逐後,申命記學派重新解釋大衛誓約為有條件的約,正如西奈誓約一樣,根據這個,

上帝喜愛某個國王取決於他對上帝的忠誠,因此大衛王朝的覆滅可被視為公正的懲罰,好像對忤逆的國王瑪拿西,內森在撒母耳記下7章裡清楚地說過上帝會懲罰受膏者,就是說兒子會接受更正,懲罰和教育


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3講 列王紀 大衛和所羅門

米開朗琪羅 大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