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十二音作曲寫作技法——無調性概述

「好文分享」十二音作曲寫作技法——無調性概述


奧地利作曲家、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作為20世紀新音樂浪潮中的 “第一偉人”,其貢獻不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調性統治,並且在“打破”後重新建立了無調性音樂的新秩序——“十二音體系”開創了音樂的一片新天地。


無調性音樂是指音與音之間、和絃與和絃之間無調性中心,沒有功能聯繫,缺乏調性感覺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類型。它由19世紀後期音樂中變音體系的極度發展、調性的頻繁變化、和絃結構的複雜化以及功能聯繫的消失等因素逐步形成。它的特點為無中心音或中心和絃、無調號、無調式特性,半音階的各音均可自由應用,儘可能不採用傳統的和絃結構,避免能產生調性作用的和聲進行。與此有關的旋律、和聲、曲式、節奏與音樂構成方法均與傳統有極大的差異。


「好文分享」十二音作曲寫作技法——無調性概述


勳伯格的創作根據調性可分為三個時期:1908年以前為調性時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影響,他的作品充滿德國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氣息,並把以瓦格納為代表的半音化創作技法發展到了極限。

「好文分享」十二音作曲寫作技法——無調性概述


1908-1920年前後為無調性時期,他開始探索一種新的無調性的音樂風格,標誌著他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間的結合,不再像傳統音樂那樣以某個音為中心,不協和和絃也不再像傳統的音樂那樣需要“解決”到協和和絃。勳伯格採用無調性音樂風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現主義特徵相聯繫的。他從表現主義美學思想中汲取靈感,先後創作了一批無調性作品,成為第一位放棄調性的作曲家。


1920年以後為十二音技法時期。作曲家用半音階中的12個音,自由組成一個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這4種音列形式可移置於半音階的任何高度,從而形成48種樣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繼出現形成曲調,也可同時出現形成和絃,以此構成全曲的一種組織音樂材料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