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為什麼要離開項羽呢?

雲緋


確實,史書的記載,漏洞百出,讓人噴飯。

史書上說,當時項羽派了使臣去與劉邦談判,楚使一入漢營,立即受到了非常熱情的歡迎和款待。陳平還讓劉邦特意祭出了豐盛的“大牢”餐,準備了華麗之極的歌舞表演,氣派非凡。

所謂“大牢”,就是豬牛羊三牲齊備的超級饗宴,按照當時的制度,這可是招待諸侯級別貴賓的大禮。

圖:太牢宴

如此大禮,讓楚使都有些手足無措了。

接著,劉邦身著禮服,頭戴冠冕,鄭重其事的會見了楚國使者,席間不斷親切詢問道:“亞父近日起居如何?亞父近日身體可好?亞父夫人身體可好?亞父公子身體可好?亞父愛女身體可好?……些許薄禮,煩公交予亞父為壽,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楚使哭笑不得,趕緊澄清道:“我非亞父使也,乃楚使也。”

劉邦兩眼一瞪,故作天真表情道:“這麼說,公乃項王之使?”

“然。”

劉邦聞言頓時黑了臉,當著楚使的面罵起人來:“乃公不是叫爾等去請亞父之使麼?怎生將項王的使者請來了!”

罵完人,漢王劉邦竟然就在楚使與隨從們的面面相覷中憤然離場,又令接待人員撤下“大牢”餐,換上另一套飯食,一套通常只給下人吃的飯食。

有這麼接待國使的嗎?你們這簡直是在餵狗嘛!楚使勃然大怒,卻又不敢在別人的地盤發作,只好忍氣吞聲地吃完狗糧,然後丟下碗筷拂袖而去。

楚使不堪其辱,於是將自己在漢營裡的悲慘遭遇詳詳細細的告知了項羽,其中自然免不得添油加醋。

史書上說,正是因為這一件事,使得項羽立刻對范增大起疑心,陳平的反間計大獲成功。

大家讀完史書上這段記載後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很扯?如此拙劣幼稚之反間計,不僅與陳平陰謀大師的水平極其不符,而且讓人很難相信如此伎倆竟能耍到項羽和范增這樣的人傑。事實上,後世學者對史書這段記載都有過很多懷疑,如明人陳懿典所言:“方進太牢,忽更草食,陳平此伎倆,宛如老翁戲猴。楚之使,楚之君稍一思之,可不莞然一笑乎?”深諳權謀的乾隆讀史至此,也不由嗤笑道:“陳平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為奇而世傳之,可發一笑!”

依我看,陳平離間范增之計,應為漢朝情報機構之最高機密,除了漢軍之決策高層恐無人知曉,等到百年後的司馬遷再想要去尋找蛛絲馬跡,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太牢”之事,就算有,估計也只是陳平計策中的一個小環節,其關鍵絕不在此;否則劉邦交給陳平的鉅額活動經費、足足四萬金,花哪兒去了?光收買一些造謠的楚軍士卒,絕花不了這麼多錢。

依我推測,陳平的這些錢,應該大部分都花在收買項氏家族中的敗類身上了。項羽的西楚政權之中,主要有兩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項氏家族成員,如項伯、項莊、項它、項聲、項襄、項冠、項悍等人,項羽非常信任他們;另一撥則是范增、龍且、鍾離眛、季布等故楚豪傑,他們能力出眾,戰功赫赫,可惜項羽並不非常信任他們。正如陳平在背楚投漢時所言:“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看來,陳平很早就認識到項羽是個家族觀念很重的人,因此項氏家族與范增等人之間、或者說皇親國戚與能臣干將之間的爭權奪利也是不可避免的,與其離間項羽和范增,不如離間項氏家族與范增集團。

並且,劉邦收買項氏家族擁有天然的優勢。首先就是項伯,看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顯然早已成了劉邦的內線,《漢初功臣表上》也說項伯後來以“破羽嘗有功,封射陽侯。”可見此人必定在陳平的隱秘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有一個叫項襄的楚將,乃項燕第三子,也就是項羽的三叔,早在彭城之戰前漢軍攻打定陶時就已投降了劉邦,估計他也為陳平和項氏之間牽線搭橋了不少。

再說,陳平原先就是項羽近臣,他與項氏本來就有不少交情,對西楚政權內部間複雜的政治、人際關係本就非常清楚,這就使他能夠有針對性的在西楚政權中散佈謠言、收買內線、製造矛盾、中傷范增、惑亂項羽,最終終於將項羽的頭號謀士亞父范增排擠出局。

當然,項羽和范增本身也並非鐵板一塊,正如蘇軾在其經典著作《范增論》中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其實,項羽和亞父范增的矛盾由來已久了。自打鴻門宴那次起,這矛盾就越發加劇。關鍵是雙方的政治理念不同,項羽只想打服劉邦,范增卻想打死劉邦;項羽為的是項氏之新楚,范增為的卻是戰國之舊楚。我認為他和三國時的荀彧有點像,荀彧擁漢,曹操如果以恢復漢室為己任,荀彧的政治理想和現實就一致了,偏偏曹操剛開始還擁漢,後來隨著地位提高漸漸有了不臣之心,這時荀彧就對曹操表現出了不合作的態度。范增亦如是,他協助項氏,有點兒借項擁楚的意思。當楚懷王被殺,項羽和范增在政治上已經不可避免的出現裂痕了,這就給了陳平很大的發揮空間。


千古名將英雄夢


范增作為項羽的謀士,離開項羽,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失望,更是一種悔恨。他離開項羽後,徹底降低了項羽集團的謀略水平,加劇了項羽的失敗。

第一,范增離開項羽,先說說無奈。范增是項羽的頭號智囊,他深深地知道,項羽需要他,沒有他的出謀劃策,項羽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他的離開,是劉邦集團的陳平造成的,陳平對范增和項羽使用了離間計,導致項羽對范增的猜疑。項羽可以用單純來形容,竟然懷疑亞父范增。范增百口莫辯,只能無奈地離開。

第二,范增離開項羽,再說說失望。范增可以說是項家的老臣,昔時項梁在世時,他就是項梁的第一謀士。項梁對他也很器重,更是非常信任。項梁去世時,把項羽叫到身邊,要他拜范增為亞父。范增也把輔佐項家,當成了自己的畢生事業,先是項梁,後是項羽。范增更是胸有成竹,認為項羽在自己的指點下,必成大業。沒想到,現在項羽卻懷疑自己,逼自己離開。范增很失望,也很委屈,只能離開。

第三,范增離開項羽,最後說說悔恨。他覺得造成今天這種結局,是劉邦集團使壞。如果自己在鴻門宴上再強悍一點,不顧一切除掉劉邦,或許今天就不一樣了,說不定項羽已經當了皇帝,自己也做了丞相。可惜的是,范增沒有機會了,只能在嘆息聲中離開。

范增離開項羽,是項羽的損失,從此項羽再也沒有實力與劉邦抗衡了。這一切的悲劇,范增有不足的地方,而項羽的行為更是一大敗筆。





王勇論道


劉邦之託,陳平之謀

范增離開項羽,得益於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陳平的反間計,劉邦屢次敗於項羽,便問陳平有什麼好辦法除掉項羽身邊的羽翼。陳平說這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您信任我,請給我萬兩黃金,我一定能把項羽的羽翼拔除,解除您的心腹之患。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有點就是信人用人,其他人都說陳平這個人手腳不乾淨,人品有問題不能大用,但是劉邦不以為然。只要能為我所用,對於一統天下有利,個人品行並不是問題,區區幾萬兩黃金不算什麼。



陳平為了離間范增和項羽之間的關係,做了以下幾件事達到了目的。

厚此薄彼,揚範抑項

項羽的使者來到漢營,陳平讓人先準備了豐盛的酒席招待,並說是范增的使者到了嗎?來人說自己是項羽的使者,陳平立即命人撤掉飯菜,換上了殘羹冷炙,態度上十分冷淡,使者回去後,如實的將情況報告給了項羽。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僅僅這樣不過是讓項羽產生懷疑,陳平又用黃金去拉攏項羽身邊的人,讓他們不斷的在項羽耳邊進讒言,說范增總是把項羽當小孩看,根本看不起項羽,說龍且等人因為沒有封王,一直對項羽懷恨在心。

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項羽又屬於一個耳軟心活多疑無斷的人,因此就對范增等人心存芥蒂。

離心離德,負氣而去

不久之後項羽將劉邦包圍了,范增催促項羽火速進兵,一戰功成便可消滅劉邦,成就霸業一統天下了。項羽冷冷的說恐怕是成就了亞父的霸業,而不是我項羽的霸業吧。范增知道項羽對自己已經產生了懷疑,不再像以前一樣信任自己了,便主動離開了項羽。

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史書上記載范增離開後背上的毒瘡崩裂而死,但是我看陳平派人搞定了范增也說不定,死灰復燃的事決不能發生,殺了范增才能斬草除根,讓項羽徹底稱為孤家寡人成就漢王劉邦的霸業。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首先,當時的背景是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峙,項羽遲遲攻不破劉邦的防禦,韓信幾十萬大軍在齊地待命,隨時可以成為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棵稻草。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項羽一定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的。

壓力大了就會容易動怒,加上項羽是一個極其驕傲的人,一旦有什麼火苗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餘地。



而這個火苗就是陳平。史書說:漢之謀臣,良、平而已。然良之術多正,平之術多譎。可見陳平的厲害。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待過,所以他十分了解項羽的弱點,項羽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所以他便用重金收買了項羽的人散佈謠言,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陳平圖)

看起來很容易是不是,聽起來甚至有點蠢。陳平這個計謀並不是特別高明,項羽再多疑也也不會蠢到這種地步。所以還是有其他因素的。

我們知道,范增已經70多歲了,而項羽只有30左右,兩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代溝。同時,范增是個暴躁的老頭,雖然他確實是為了項羽好,但經常不給項羽面子。比如項羽當時在鴻門宴放走劉邦時,范增大怒:“豎子,不足與我為謀"。范增竟然當著那麼多人的面不給項羽臺階下,罵項羽是臭小子,還生氣的摔杯子。而項羽又是個極其驕傲的人,他心裡肯定對范增有不滿。


范增同樣也是驕傲的人,他被項羽尊為亞夫,所以他是真心把項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現在自己的孩子竟然懷疑自己和劉邦謀劃來害他,這對驕傲的范增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一氣之下離開了項羽,而項羽居然沒有挽留他,這讓范增氣出病來,沒多久就去世了。


史之旅


范增,西楚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稱為“亞父”。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民間起義此起彼伏。較有影響力的是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陳勝吳廣起義被官軍鎮壓後,以項梁、劉邦為首的義軍還在同秦軍激烈地交鋒。年已七十的范增這時來到項梁的大營,作為謀士為其出謀劃策。
范增認為:當年秦國平定六國一統天下,這六國中楚國是最冤的。因此楚國人也是最恨秦朝的。所以起義大軍要以“復楚”為宗旨,號召人們聚焦在反秦復楚的大旗下,這樣才有兵員和動力。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沒有提出“復楚”的口號。
項梁採納了范增的意見,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果然,楚地的將領紛紛來投,義軍勢力迅速擴大。在項梁的帶領下,義軍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後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項梁,不聽范增勸阻,輕敵冒進,在定陶戰役中被打得一敗塗地,兵敗身亡。
項羽接替項梁後,對范增言聽計從,兩人情同父子,項羽稱其為“亞父”。在范增的謀劃下,項羽取得了許多勝利,特別是臣鹿之戰,奠定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地位。此時,能與項羽爭奪天下者只有劉邦一人了。為了能使項羽奪得天下,范增設計“鴻門宴”,意欲在酒宴上將劉邦殺死,以絕後患。但項羽優柔寡斷,錯失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
公元前205年5月,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展開大戰,項羽採用范增計策,斷了劉邦大軍的糧道。軍中無糧,軍心浮動,劉邦大軍處於崩潰的邊緣。劉邦為挽救大軍,欲將割地求和。范增堅決不同意,對項羽說:現在是消滅劉邦的最好時機,若將其放走,必有復甦的那一天,那時再想消滅他就很難了。他們會成為你的勁敵,到時後悔就晚了。
項羽卻遲疑不決。根據項羽多疑與自大的特點,劉邦的謀士張良採用了離間計,成功地離間了項羽與范增之間的君臣關係。項羽開始對范增產生了質疑,並對范增口出不遜。
范增多年來忠心耿耿,殫精竭慮,為項羽的霸業出謀劃策,最後換來的卻是質疑和不信任,他內心感到憤怒和絕望。因此,范增向項羽辭職回家。由於范增年紀太大,加上上火,路上不幸染病身亡。
一顆燦爛的謀士之星,就這樣帶著遺憾與憤怒隕落了。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范增退出楚軍,直接導火線是陳平反間計。要了解范增退出的真正原因,必須先搞明這條反間計為何有效果。

陳平反間計疑點重重,根本不是表面所見這麼簡單,我先提幾個問題:

1,從內容看,此計策“宛如老翁戲猴”,相當低級,可能連小孩都不信(乾隆語:“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可為何被後世評價為傑出政治軍事人物的項羽,卻偏偏上了這個“雕蟲小技”的當?

2,從原因看,《史記》說項羽懷疑范增跟劉邦“有私”,但這根本說不通:

- 看當時楚漢對比,劉邦被困滎陽長達一年,裡無糧臺外無援兵,又求和不得,局勢相當危險。而楚軍佔據軍事主動,攻下滎陽指日可待。這種完全不均勢之下,身為強勢方的范增,怎麼可能和弱勢方劉邦私通?

-看范增本人態度,整個楚軍上下,只有范增對劉邦的態度最強硬。鴻門宴是范增要殺劉邦,這次圍攻滎陽,也是范增極力主張。項羽怎麼可能傻到以為范增會私通劉邦?

一個蠢到連小孩都不信的計謀,一個項羽根本不可能相信的理由,為何最後卻起到了驚人的效果?

這就要搞清陳平反間計的真正指向是什麼!

我認為,陳平指向的不是范增劉邦之間的聯繫,而是范增項羽之間,看似和諧暗地裡卻危機四伏的關係。作為曾身在楚軍的陳平對此洞察火明。

項範關係,絕不是主上和謀臣這麼簡單。以劉邦和他謀臣的關係來對比項範二人,從年齡上看,劉邦比他的謀士們歲數都大,而項羽比范增小了整整四十歲,屬於幼主老臣的搭配。從關係上講,韓信張良陳平這些重要謀臣都是劉邦自己招募的,主臣關係明確。所以無論韓張陳如何有才,他們的意見聽不聽是劉邦的事,最後做決定的也是劉邦。而范增是項羽叔父項籍的心腹重臣,項籍死前把項羽託付給了“亞父”范增。范增事實上就是上代君王留下的託孤大臣,所以跟後主之間不是簡單的僱主僱員的關係,還混雜了人生導師和父親長輩之類。

項羽范增兩人的衝突,像極了後世漢宣帝和霍光,劉阿斗和諸葛亮,以及萬曆和張居正之間的故事。霍張諸葛等人都是先主留給後主的,唯一的託孤大臣。問題就出在“唯一”。人性很奇特,原先安守本分的臣子,一旦被獨自委以重任,個個成了霸道的權臣。他們會把認為對的思想灌輸給後主,甚至強迫其接受。范增雖沒有諸葛亮或張居正那樣的霸道(項羽畢竟不是幼主),但《史記》上多次記載了范增獨斷專行,置項羽意見而不顧的例子。以著名的鴻門宴為例,很少人注意到一點,作為二把手的范增,在宴會上竟能自作主張讓項莊舞劍刺殺劉邦,而一把手的項羽卻事前沒得到報告,以致被矇在鼓裡。如此重大決定,范增自行決定自行施行,可見其人在楚軍中的專治獨權,根本沒把一把手放在眼裡。

作為必然結果,有雄才大略的項羽,一旦羽翼豐滿,立刻表現出對范增的不滿和反制。早在陳平反間計之前,項羽已開始在楚軍內部削弱范增勢力,司馬遷記錄了項羽當權後的兩處人事舉動,一)罷鍾離眛,二)重用項氏及妻族子弟(陳平:“項王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分析項籍死後楚軍內部的派系情況,一派是范增為首的異姓元老派,這些人都是項籍招募的,立過赫赫戰功而在楚軍中威望甚高之人,包括大將鍾離眛龍且等。一派是以陳嬰為首的原楚王派,已衰落。項羽上臺後扶植自家人(父族/妻族),打壓強勢的元老派,這是鞏固自己統治的正常舉動。對於同樣能力超群的後主而言,一個有實力有威望而且對自己態度強橫的老臣,才是其統治的最大障礙。

陳平反間計的核心,不是傳播范增私通劉邦的謠言,而是製造出一個假象,一個只對項羽有用的假象:劉邦這個外人也認為,楚軍是范增的,不是他項羽的。

這才是項羽最忌諱也最害怕的一點,最終促使項羽採取行動,直接削了范增的權力。

這麼分析還不夠!

陳平反間計其實沒有表面那麼有用,因為後續事實證明,陳平反間計沒有直接影響到滎陽之戰的結果,項羽仍繼續圍攻劉邦,最後如果不是靠紀信,劉邦早就成了人家俘虜,楚漢爭霸在滎陽就結束了。 陳平在滎陽之戰裡真正起作用的,是策劃了怎麼逃跑!

我認為,是范增自己成全了陳平這項“奇計”。因為項羽的舉動僅是“稍奪之權”(《史記》)。一個“稍”字,表明項羽還是很剋制的,但范增的反應卻是“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他這完全出格的反應,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試想一下,如果他能接受項羽安排,適當低調一點,讓權給項羽,又何來兩人之後的悲劇?

可以說,面對性格獨立的項羽日益成熟,是范增自己沒有把握好角色定位,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從“亞父”轉變成“輔臣”,去做良臣應該做的事!范增不懂改變,這是人性的弱點。不僅導致了他個人的悲慘結局,同時也拖累了項羽的家國事業,最終兩人以雙輸的結局收場。


零下十度買了地


基於離間計手法的拙略,以及其中諸多蹊蹺之處,項羽因為中計而促使范增離開的說法值得商榷。這個我在上一篇問答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離間計也不能說一點作用沒有,起碼會影響當事人心情,吃蒼蠅的感覺還是有的。但要讓形同父子的范增、項羽二人關係徹底崩塌,火候顯然不夠。


范增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倔老頭兒,別人認可才有存在感和獲得感。而項羽又是個主意很正的人,還不喜歡溝通,這就擰巴了。當范增和項羽的想法重疊時項羽會聽,比如將劉邦封在漢中。而意見不一致時多半不聽,即便聽也是一時的,最終還得按自己的想法走,最典型的就是鴻門宴。離間計這次也屬於這種情況。劉邦被困滎陽,以“割滎陽以西”為條件提出和談,“項王欲聽之”。不管項羽是對戰爭厭倦了,還是對爾虞我詐膩煩了,總之他想答應是沒錯的,只是范增堅決主張乘勝追擊,他才繼續攻城的。但聽也只是表面上聽,心裡並不一定認同,項羽最終還是拋棄了范增“急攻下滎陽城”的建議,放緩了軍事行動,讓劉邦得以逃脫。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以及不再攻城,跟離間計實在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本身是傾向和談的。


范增不被重視,會對項羽產生意見,促使他離開,但也不是離開的根本原因。因為項羽一直那樣,他就是這麼過來的。倒是范增離開後的一個細節很值得注意,就是回彭城的路上“疽發背而死”。原來范增已經有病在身,背上生了毒瘡。滎陽到彭城(今江蘇徐州)約400公里,過去交通不便路也不好走,每天走10公里總可以吧——范增應該有車駕的,不會孤身上路,否則死在哪裡就不知道了,不緊不慢也就一個多月。而范增沒走到便死了,從離開到去世也就十幾二十天的事。除去生氣誘發病變而加速死亡的因素,范增就是不走也命不久矣。

那麼,項羽因為范增生病而“稍奪之權”,讓他少做事,減少工作量,在理論上是成立的,怎麼說也是“亞父”呢。范增已是年過七旬的老者,長期服役軍營肯定吃不消,又生了病,提出告老還鄉——沒病的話也許不會走,項羽不攔著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是人們把它想複雜了。范增離開項羽,或許就是這個容易忽略而又很關鍵的原因。而根據范增一貫的脾氣、“亞父”的身份,以及基於對項羽心軟而又魯莽的界定,恨鐵不成鋼地發出天下歸於劉邦的慨嘆,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也只是推測,畢竟歷史淵遠,真相難尋。


路衛兵


蒼茫大地依據《史記》回答如下:

一、范增是項羽最得力的謀臣,為項羽集團的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史紀》沒單獨為范增立傳,但《項羽本紀》等傳記仍有他的事蹟可尋。當趙國被秦將章邯包圍在鉅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率軍救援。大軍行至安陽,停留四十六日不再前進,項羽力主楚軍猛攻、趙軍內應,一舉擊敗秦軍,宋義不聽,還暗示帳下猛將不聽招呼就地斬殺。宋義派兒子宋襄到齊國任相,親送他到無鹽,大宴賓客。天大雨,士卒忍飢受凍,項羽早晨拜見宋義時,斬下人頭,署理上將軍,號令全軍,後得懷王正式任命。我合理推斷,憑范增之智,定會知曉項羽陰謀,要麼裝瘋賣傻,要麼和項羽狼狽為奸,甚至可能還是范增替項羽出的妙計。我更趨向於最後一種判斷。

再看鉅鹿之戰,也有范增的影子,項羽的勇、范增的智在前期配合相當默契。結果從勝利走向勝利,項王降章邯、司馬欣、董翳,成了西楚霸王。

二、項羽、范增個性都強,範老頭是個犟老頭,他是項羽假父(亞父),卻要當真爹,結果悲劇啦。

項羽開始對範老頭很尊敬,稱他亞父,範老頭也挺喜歡這個不作為的“假子",可能望子成龍心切,以為父親為兒子好,多替兒子做點主是天經地義的,兒子必定感激,誰知兒子大啦,以為父親要搶他的權力。

《鴻門宴》上,范增開導項羽:劉邦這個原本貪財的老流氓(實至名歸,當年的有美婦呂雉的劉邦還忙裡偷閒、使寡婦懷孕生子,真是“服務到家,有事您說話"),入關後竟不索財物、不近女色,且我派人覘望他那邊的雲氣,竟是天子瑞氣,要趁早解決他。於是父子合謀,請君入甕,劉邦進了項羽營寨,劉邦憑著口才竟說得項羽不好意思下手。范增為假兒子著急了,不把自己當外人,越俎代庖,令項莊以舞劍為名,想在宴會上把劉邦“咔嚓”了,幸虧劉邦的真奸細、假親家、假盟兄項伯百般掩護,劉邦才趁機逃脫。張良奉獻白璧一雙給劉邦、玉斗一雙給范增。項王十分歡喜,亞父竟棄置於地,用劍擊破它,大罵:唉!這班無知的小子不能夠和他們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者,必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將要被他俘虜了。

聽我分析一下:範老頭對項羽的忠誠日月可鑑,但《鴻門宴》上他的表現嚴重失態,一是擅自調動大將項伯(項羽大王的伯伯都聽你指揮,你真是沒拿自己當外人!);二是當著項王的面,斫玉斗不算,還痛罵、詛咒項王,你真拿自己當太上皇囉?但兩人當時沒完全撕破臉,已是萬幸。

三、陳平的離間之計使項範交惡,使得范增最終對項王徹底絕望,離項王而去。

隨後,項王又聽范增建議,把劉邦放到道路崎嶇的巴蜀為王,同時把關中一分為三,立秦的三大降將來阻隔漢王。到漢王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三秦。楚漢戰爭全面爆發。

漢王被項王圍困在滎陽,漢軍運糧甬道被切斷,被圍已久的漢王請求割讓滎陽以西地區講和,項王不允。漢王問陳平:天下何時能平?陳平說楚軍有可擾亂的地方,項王猜忌多疑,身邊剛直的臣子亞父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數人而己,大王可給我幾萬斤黃金,來離間他們,這樣楚國必然內亂,漢王就可打敗他們。漢王讓陳平立即行動。

陳平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離間,宣揚鍾離昧等出生入死,戰功顯赫,卻不能封王,他們想與漢王聯合,滅項稱王。項羽果然對他們起疑心,不再信任他們。項王又派使臣到漢王處刺探。漢王用太牢的禮節歡迎項王使臣,讓人端來佳餚,見到項王使臣,漢王卻假裝吃驚地說:“我以為你們是亞父的使臣,原來是項王使臣!"下令把菜餚搬走,換上粗劣飯菜,使臣一一回復項王,項王果然大大懷疑亞父。亞父力主楚軍緊急攻下滎陽城,擒賊先擒王,但由於項王不信任范增,不肯聽從他的建議。範老頭聽說項王懷疑他,老頭又發火了:“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主你自己幹吧!希望恩准我活著回鄉。"亞父迴歸家鄉,沒到彭城,因背上毒瘡發作死了!陳平於是在夜裡派兩千婦女出東門,引誘楚軍向東追擊,陳平和漢王出西門勝利大逃亡,不久劉邦進入關中,收集散兵再次東征。

由此可見,項羽器小而多疑,范增恃才而驕、倚老賣老,最終項羽、范增只有分道揚鑣!後代東吳的孫權與張昭的關係也如此!這一點上說,項羽的政治水平遠不如被人們嘲笑千年的劉禪劉阿斗!同樣是乾兒子,劉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顯見智慧,孔明一死,讓魏延、楊儀內鬥,幹掉魏延,再逼死老資格的孔明心腹、長史楊儀,立馬廢掉丞相職位,先後扶資歷淺的蔣琬、費禕上大將軍位,讓姜維分其兵權,阿斗不傻,高智商、真裝B!





蒼茫大地顧煒斌


范增年七十出山反秦,後項梁定陶戰死,輔佐了其侄項羽。鴻門宴上,項羽固執己見,不聽范增的殺劉邦的勸解。范增憤然離開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在回去的路上,背上毒瘡發作,不幸去世。范增的離開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項羽的脾氣太差。項羽剛愎自用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納諫。“不愛聽別人的意見”。

二是滎陽大戰最激烈的時刻,被陳平抓住了項羽和范增的矛盾中了的反間計,導致了離心。

三是范增本人不會說話,動輒說項羽“豎子”,這讓勇猛過人的項羽臉上過不去。


閒將西話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中計,收回了范增部分權力,范增大怒說,這樣,天下大事已然平穩,項王你好自為之,我告老還鄉了。走未到彭城,發病而死。


范增作為項羽唯一謀主,此時離開,固然有年老原因,更多的是失望透頂,試想,一個無妻無兒的老頭,跟從霸王所圖何來?不外實現政治抱負和報項梁知遇之恩。而項羽多次不用其計謀,傷心欲絕,終於離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蘇軾認為,范增在這時才離開,已經是太遲了,當項羽殺義帝時就應該走了,為什麼呢?當初義帝之立,是范增勸項梁行此事,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項羽與義帝必然會衝突,等到項羽殺義帝時苦勸不聽,說明項羽已不信任他了,之後的所有不聽從和有猜忌在那個骨節眼便產生了,並非突然出現。


但范增也有缺點,項羽是兵形勢家,他是權謀家,作為謀士,不能揉合自己與君主的意見,而一味倚老賣老,以資歷壓人,是其不足,再者,項羽手下有韓信陳平等人,不能引薦使各得其位,而成為對手大敵,知人用人也有缺陷。與項羽的分離也是遲早的事。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