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光述歷史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劉邦想要一統天下很難

以西漢三傑的謀略家張良為例,張良在戰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戰術上有較好的表現。這就是張良為什麼無法復立韓國只能投靠劉邦的原因。在戰略大局上,劉邦比張良還好。

范增的謀略

有明確記錄的謀略:

1、勸項梁立楚之後。在陳勝被擊敗時,項梁尚未決定是否自立時,范增以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勸項梁立楚懷王孫子為楚懷王,收攏天下人心。

可以說,楚國之所以在秦末勢力最大,就在於范增立楚之後策略,收攏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給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絕劉邦求和。在彭城之戰後,面對劉邦以滎陽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項羽拒絕並圍攻滎陽必殺劉邦。理由是:漢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後悔。

3、關於鴻門宴范增力殺劉邦的說法,更多是西漢建立後讚頌西漢的故事。實際上,項羽率領各路諸侯一起入關,如果要殺劉邦,也是項羽和各路諸侯一起商議的結果——畢竟劉邦派兵在函谷關阻擋的並不是項羽一個人,而是十幾個未來諸侯。

鴻門宴突出了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實際上是劉邦VS項羽等十幾個諸侯。

沒有明確記錄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計謀:

鉅鹿之戰;分封劉邦為漢王;擊敗田榮;彭城之戰;滎陽之戰等。

張良的計謀

1、勸劉邦不要接受秦守將投降,而是繞路嶢關從背後襲擊秦軍,攻入咸陽。這是軍事戰術上的謀略。

2、要求劉邦不要動秦朝府庫的,是樊噲,張良只是幫忙勸說。

3、鴻門宴時,除了依靠張良和項伯的關係外,張良並無特別計策;如果沒有樊噲的衝撞,劉邦難以走脫。

4、勸劉邦燒棧道,未必是真幫劉邦——深層是為韓王成的韓國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張良西勸劉邦燒棧道,東勸項羽東向,表面是為了劉邦,實則是讓項羽東向、給韓國更多的生存空間——只是張良沒有想到項羽根本就不放韓王成回韓國,

5、彭城之戰戰敗後,冊封東方策略是劉邦主動提出的,張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榮、韓信四人作為人選。至此,韓信才真正從劉邦手下成為大將。

6、勸劉邦不要為了削弱項羽實力而立六國後,理由是:若六國後復力,劉邦將會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這些人都去輔佐他們家鄉的六國國王了;劉邦沒有能力去賜予糧食給貧困、冊封古代名人之後,無法建立德望。

7、張良勸劉邦接受韓信冊封假王的要求。

8、張良勸劉邦割地給韓信、彭越以便讓二人領兵來參戰。

就張良的計謀而言,基本上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從沒有從整體上看待天下局勢的。唯一具有整體局勢的計謀——勸劉邦封存咸陽府庫,還是樊噲最先提出的。


綜述

范增的立楚之後策略,立時收穫天下人心,讓剛剛破亡的楚國立即成為東方六國中的領袖。就算是鴻門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劉邦是最大的威脅著而張良卻看不出,還傻傻的幫劉邦,最終導致韓國無法復國。

《史記》記錄的張良謀略,都是針對具體問題而提出的,都是戰術性的策略,從無戰略性策略。

兩個具有戰略性問題,都不是張良主動提出:封存咸陽府庫是樊噲第一個提出,張良只是附和;捐山東天下是劉邦自己提出的,張良只是給出人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