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作者|蘇丫丫

往年,每到植樹節這一週,孩子格外開心。因為小朋們會從家裡帶各種綠植去幼兒園,幼兒園變得綠意盎然,還有會有植樹活動。可是今年,全國的小朋友基本都還在家裡蹲。

於是,我問5歲的孩子:“植樹節快到了,今年你想幹什麼?”

孩子說:“媽媽,我們去砍一根樹枝,種到土裡吧。”

聽到孩子的回答,我心裡一片草泥馬跑過——傻孩子,你難道不知道直接把樹枝放在土裡活不了嗎?但是表面依舊保持雲淡風輕地問:“樹枝種到土裡,能活嗎?”

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能啊,小樹有陽光就能長大了。”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我繼續問:“為什麼小樹靠陽光就能長大呢?”這下孩子沉默了。

從孩子出生開始算起,已經度過5年的植樹節,可是似乎這些熱熱鬧鬧的活動過後,孩子對於自然的感知依舊停留在單一的形式主義和膚淺的答案主義。似乎從沒人引導孩子去深入思考一下,自然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

50年前我國幼兒園之父陳鶴琴曾說過:“自然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孩子小時候欠下的自然課,等長大遲早要補上。作為父母,不妨思考下:疫情過後, 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自然教育?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告訴孩子,生活源於自然

半個世紀前,美國科普作家雷切爾·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控訴農藥對自然的破壞。隨後,這本書被公認為是西方現代環保運動的開山之作,蕾切爾本人也被公眾譽為“環保運動之母”。

就連美國副總統戈爾都說:“這本書在1962年第一次出版時,‘環境’一詞甚至還沒有列入政府制定的辭典,《寂靜的春天》就象荒野中的一聲吶喊改變了歷史”。

為什麼當全世界都在歡慶農藥的殺蟲增產功效時,蕾切爾卻成了吹哨人?

因為從小在農莊長大的她熱愛著自然。只要天氣晴好,母親總是帶著雷切爾在室外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雷切爾很早就熟知農場的各種植物和各種小動物,她喜歡給各種花草起美麗的名字,並記錄下來。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我的好友菲菲也是一位熱愛自然的媽媽,在閒暇時間,她帶著自己的女兒撈蝌蚪、採桑葉、捉螞蚱。她會陪著孩子,花上半天的時間,為小區裡的小鳥準備鳥食。她也會帶著孩子翻石挖土,牽著蝸牛去散步,還會觀察西瓜蟲和鼠婦的區別。可是反思我自己呢?

●我曾帶孩子無數次走過大樹,卻從不好奇樹的名字。

●我曾帶孩子無數次踏進花壇,卻從不分辨花的結構。

●我曾帶孩子無數次踩過小草,卻從不深思它與我們的文化有著怎樣的淵源。

生活是移動的教室,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給孩子的自然教育,可以如雷切爾般燦若星辰,關係到全人類的福祉。

給孩子的自然教育,也可以如菲菲媽媽般人間煙火,注意身邊的美好。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也許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森林離他們太遙遠,但是生活離他們很近。只願父母可以放下手機,停下腳步,花上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看一眼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自然。

告訴孩子,用感官去親近自然

席慕容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聞過花香,她就沒有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想讓孩子熱愛自然,父母要允許孩子去感知自然。

當孩子看見泥土想去摸一摸,家長卻說:“太髒了,不能碰。”

當孩子看見昆蟲想去看一看,家長卻說:“快走啦,趕路呢。”

當孩子看見野花想去聞一聞,家長卻說:“會有毒,別靠近。”

感官是孩子的學習工具,如果從來不許孩子用感官去探索自然,孩子如何感知自然的存在呢?那些與自然有關的感覺——光滑粗燥、毛茸茸溼噠噠、沉甸甸輕飄飄,對孩子而言只是書上抽象的印刷體,並不是真實感受過的感官記憶。

著名藝人李亞鵬從小很重視孩子與自然的聯結。從李嫣能走路開始,他就帶著孩子和一家人,在每年的節氣之日,去十三陵水庫的固定方位,測量水溫和空氣的溼度。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如果恰逢驚蟄,父女倆會找一找甦醒的昆蟲和動物。如果當日立夏,父女倆會找一找半夏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他帶著孩子一共堅持了6年,往返一共160多次。

如今看著長大後的李嫣,多才多藝, 每次上熱搜都是笑靨如花,元氣滿滿正能量,不得不感嘆,每個熱愛自然的孩子心裡似乎都住著一個小太陽。

蒙臺梭利說:感官是打開孩子智慧的鑰匙,兒童更是能夠通過他們的各種感官與他們身處的世界互動,並在互動與探索當中獲得有關於自己和周圍世界的信息。

自然中存在著豐富的感官體驗,百花爭豔、婉轉鳥鳴、青草花香、叮咚溪流,每一種景象孩子都心馳神往。科學研究也早已表明,從小讓孩子參與多維度的感官探索,能有效預防感統失調,增強孩子的專注力和協調力。歐洲發達芬蘭、德國等發達國家也早已把“自然教育”列為學齡前兒童的必修課,在全國創辦了不少“森林”幼兒園。

當家長們擔憂孩子的專注力不夠而把孩子送往各種補習班時,不妨放下焦慮,按下暫停鍵,帶上孩子,去讓大自然給孩子上一課吧。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告訴孩子,人類需要敬畏自然

前段時間,因為封路,雲南的養蜂人劉成德無法帶著蜜蜂轉場授粉,結果蜜蜂們誤食打過農藥的花粉,死傷嚴重。這樣的悲劇不僅在中國,遠在在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荒涼地帶,也發生著類似的一幕。

提名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蜜蜂之地》,講述的是是歐洲最後一位女採蜂人的故事。她與抱病半盲母親相依為命,依附野蜂為生,作為養蜂人,她並不是掠奪者,而是謙卑的受贈者。

有一天,一家遊牧民族不期而至,七個孩子一家人與一眾牲畜的到來最終打破了小島的寧靜。其中一位小男孩很喜歡跟著哈提茲學習採集蜂蜜,哈提茲也把她的畢生信奉的黃金定律“取一半,留一半”傾囊相授。

可是孩子的父母卻不讓孩子和哈提茲走太近,因為在他們看來,哈提茲的觀念過時陳舊,他們要的是高效、高產、高速。最終由於遊牧民族一家過度採集蜂蜜,蜜蜂們因缺少食物而互相攻擊,大片死去,連哈提茲養的蜜蜂也都死了。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記得電影中的爸爸在一次採集蜂蜜時,旁邊的男孩一直說“爸爸,夠了,別把蜂蜜都取出來。”

可是父親嘴上說著“好的好的”,實際他還是把蜂蜜全都取了出來,然後還對男孩說:“這些都是為你

取的。”

多麼熟悉的場景,明明是成人的慾望,卻總是綁架孩子的純粹,還美其名曰“都是為你好。”

我們的生活也有多少家長一邊對著孩子說“愛護植物”,一邊卻為拍照隨意踐踏花田,最好的教育永遠是以身作則,因為孩子不會聽我們的,但會模仿我們。

2019年5月,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26ppm(百萬分比濃度),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首次突破415ppm。

2020年1月,南極溫度突破20度,這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氣候研究員說:“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比現在冷。”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非洲的蝗蟲還在肆虐,70萬隻蝙蝠又入侵加拿大;

加拿大的雪災稍稍緩解,印尼的洪水奔騰而來;

西班牙的暴風雪掩蓋了一半的街道,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燒了四個多月;

中國剛從疫情中緩過一點神,周圍鄰國又淪陷了。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也許我們會覺得巴爾幹島的蜜蜂太遙遠,歐洲的天災也飛不到中國。可是,在和自然的關係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電影《蝴蝶效應》中所說的那樣,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我們每個人都與萬物相連。

在地球46億的歲月中,人類的存在不過彈指一瞬,自然可以沒有人類,可是人類不能沒有自然。從此刻起,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著瞭解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

更多熱文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育兒真的有正確答案嗎?

BBC跟拍5個不同的家庭,得出了這個答案……

90%的中國孩子都欠缺這種教育,趁“植樹節”來補上吧

▲28年後南醫案告破:

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