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孔明,賢臣;曹操,小人。這是中國老少都知道的人設。

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國丞相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魏國主公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二人可以說是不共戴天的死敵。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戰場上,兩人代表蜀和魏生死搏殺。但在國內,他們卻都是庶族對抗豪族的代表。

在庶族與豪族這場暗戰中,諸葛亮與曹操才是在同一個戰壕內的生死兄弟,而對面的死敵則是劉備、曹丕和孫權。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同一陣營,不同階級

庶族與豪族之間的戰爭,不見硝煙卻血流成河。

世人只見勝利者權杖上的紅寶石搖曳著光芒,卻不見王座之下的累累骸骨。豪族不亡,庶族不滅。博弈永遠在繼續,我們能做的只是站在各自的旗幟下殊死搏鬥。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三國之亂,源於豪族

很多人說三國,重點都放在不同陣營的英雄廝殺上。

本文從漢末混亂的原因說起。在英雄搏殺之外,為大家勾勒出中國歷史埋藏了千年的一道隱線:豪族與庶族之間的殊死搏鬥。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漢武帝

帝國的隱患,從來都誕生於最鼎盛的年代。

美國陷入戰爭泥淖,源於鼎盛時期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漢末陷入三國亂局,源頭也要從最鼎盛的漢武帝時期找起。

漢武帝遠逐匈奴,這背後是高額的征戰費用。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漢朝的官員生活

漢朝的稅收制度分為兩種:

一、耕地稅:土地私有且允許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繳納畝產的15/1或30/1。

二、人口稅:15~56歲的國民每年每人需40錢(算賦);7~14歲的兒童每年每人需20錢(口賦)。

漢武帝時由於戰爭開支巨大,將皇室專屬的口賦劃入軍費。並將開徵年齡從7歲提高到3歲,20錢改為23錢。也就是說平民生一個孩子,每年需多上交12錢。而且成年後的算賦也增加到120錢,足足增加了4倍!

景帝時期一個五口之家(祖父母,父母,子)最多繳納180錢;而武帝時期一個五口之家則要繳納503錢,單是人口稅一項就增加了2.79倍。後世只看到劉徹的烈烈武風,卻不見背後的流民四起。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漢朝憑藉外擊匈奴而獲得的強悍武裝,使百姓暴力抗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農民既拿不出錢繳稅又沒法造反,在衣食難以為繼的困境下,除自尋短見以外,便是拿家中的幼兒“無情”拋棄或殺害。

到了漢元帝時期,御史大夫貢禹在奏疏中說到:“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甚可悲痛。”(見《漢書·貢禹傳》)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朝中當官的大家族,能夠通過鑽政策漏洞偷逃稅款。普通民眾沒有額外的避稅手段,只能在法律中尋找逃稅的漏洞,漢朝規定:“奴隸不需納稅,但奴隸主需要多繳部分人頭稅”

對於農民來說,依靠自己的土地種植糧食,繳稅之後養活一家老少極為艱難,碰到災年便難以維繼。再加之土地可以自由流轉,大量農民被迫賤賣土地加入大家族為奴,以此躲避稅收。

當豪族開始接收流民時,便意味著他們在截留國家財政。至此豪族崛起已成定局。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朱門酒肉臭

塢堡經濟,壓榨庶族經歷

時間到了東漢末年,豪族已經接收了大部分流民。

為了更好的截留財政並保衛財富,豪族開始建立堡壘。可以說“塢堡經濟”就是豪族的象徵。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自成一體的塢堡

塢堡本身有三種功能:軍事防禦、組織生產、宗族祭祀。

三種功能合一的塢堡,除了鹽、鐵等重要物資外,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可隨著塢堡的大量出現,社會流通逐漸減慢,漢朝開始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自然狀態。國家的經濟也從文景時期的貨幣財政,轉為實物財政。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沒有流通政府難以徵集稅收,以物易物更是刺穿了中央的財政能力

因為財政不可貨幣化,導致政府的效率很差,中央政府更加無力壓制豪門大族。朝局不穩,人心思亂。社會均衡點不可逆轉的倒向豪族一方。

總的來說,當漢朝的財政退化到實物財政時,就是豪族崛起的起點。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沒有政府,百姓的生活更差。普通百姓還是要繳納稅收,只是被豪族節流了。挖了政府牆角的豪族絕無牧野百姓的覺悟,更喜歡四處進攻攫取更多的利益,因而亂世正式來臨。

曹操的失敗嘗試:庶族出身,隻身對抗豪族

亂世是比拼個人能力而非比拼家世的時代。

曹操在創業前期,因祖父是宦官而不被豪族精英們認同。要想成就一番霸業,他只能去尋找豪族之外的力量。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黃巾起義,最終被曹操收服

沒有背景的曹操,憑藉亂世的機緣和自我努力,收服了青州黃巾軍,並以此為根基短暫壓制住了豪族。但要想持續壓制住豪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源源不斷地從豪族之外拔擢人才。

在這個背景下,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而諸葛亮主政蜀國時,也在做著極為類似的工作。在對抗豪族的戰火中,兩位戰友第一次擦肩而過。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文武兼備的曹操

曹操依託亂世的機緣,甚至戰勝了“四世三公”的頂級豪族袁紹;至此庶族看見了第一絲勝利曙光。但這種勝利,是建立在機緣和曹操的政治手腕之上的。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曹操雖雄才大略,終究難敵豪族的瘋狂反撲。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比如在財政上,曹操推行租調製。政府的徵稅以戶為單位,而不論其內部人丁。這就是向塢堡經濟妥協的結果。打不破這個局面,曹操的所有勝利都是暫時的

當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登基,最後又被司馬家篡權,歸根結底還是輸給了豪族。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為了對抗強大的豪族,曹操必須擁有強悍的武力。

中央財政的虛弱,逼迫他不得不用屯田來養兵。武力解決之後,曹操發現並不能徹底壓制豪族,他必須尋找更大的力量支持。可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新的力量幫助他制衡豪族。

最後曹丕即位,無法命令青州兵的他,連壓制豪族的武力都消失了。在青州兵譁變的情況下,曹丕被迫採納陳群建議,行九品中正制並與豪族和解。豪族憑藉國家制度瘋狂攫取財富,至此曹家只剩下被篡的結局了。

從漢武帝開始崛起的豪族們,終於全方位地將國家建設為一個豪族帝國。

諸葛亮的失敗嘗試:千古賢相名,內裡是小人

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師表》裡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如果真的按照他說的這個標準來評判。

諸葛亮只是表面賢臣,實際也是個小人。為什麼筆者敢這麼說,還要從賢臣與小人的分別說起;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漢朝的第一波賢臣:

是隨劉邦而起家的軍功集團。因為經歷過戰爭的殘酷考驗,最後能夠活下來的大臣們自然都是賢臣。就算有幾個刺頭,也都被劉邦拔除了(韓信等)。

漢朝的第二波賢臣:

是漢武帝從民間拔擢異士茂才。

武帝時期,軍功集團老死,民間豪族未成氣候。武帝可以放心從民間選取人才,這些人沒有強大的社會根基或豪強背景,不會反過來對皇帝形成太強制約,武帝儘可用之。

因為沒有太大的矛盾衝突,所以西漢的皇帝顯得比較親賢臣。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漢朝第三波賢臣(小人):

是東漢立國時,劉秀的軍功集團。

這些人雖然也算賢臣,但大多已經是豪族出身。帝國和平豪族大發展,帝國紛亂,豪族更加大發展。隨著豪族逐漸掌握官僚體系,君主開始受到威脅。

漢朝第四波小人:

是皇帝的自己的內臣或者說家臣。因為被豪族制約,所以皇帝只能任用更值得信賴的自己人。標準的便是外戚和宦官。這群閹人沒有自己的勢力,必須緊緊依靠皇權,故而更受皇帝青睞。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東漢後期的皇帝,交替地扶植宦官和外戚。豪族一看皇帝居然還敢反抗,於是依託儒學進一步強化“天下為己任”的形象,反過來進一步醜化宦官家臣“為己謀私”的形象。

豪族掌握了話語權,於是宦官和內臣又被進一步還原為“小人”。

中央與豪族的鬥爭,使得史書必定會出現“親小人,遠賢臣”的局面。小人是真小人,至於賢臣是否真的賢,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賢臣,只存在於豪族沒有出現的年代,或是國家成立之初。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個標準奸臣,而敢於和豪族對抗的孔明,也好不到哪裡去。

兩人作為庶族的代表,在和豪族的戰鬥最終落敗,原因還是當時庶族的力量不夠強大。當時的造紙術不夠普及,印刷術還只是雛形。知識傳播的成本極高,庶族的知識普及率遠比豪族要低。

諸葛亮和曹操是死敵?別逗了,他們更像生死兄弟

宋朝之前,新技術演變沒有賦予庶族更強大的力量。曹操和孔明的所有勝利,都只是暫時的。

於此,庶族天然地是集權秩序的擁護者,豪族則是反集權的力量。曹操與孔明的努力,相當於失衡帝國中集權秩序對抗反集權秩序(庶族對抗豪族)的最後努力。

他們顯然是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