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孔明,贤臣;曹操,小人。这是中国老少都知道的人设。

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国丞相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魏国主公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二人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战场上,两人代表蜀和魏生死搏杀。但在国内,他们却都是庶族对抗豪族的代表。

在庶族与豪族这场暗战中,诸葛亮与曹操才是在同一个战壕内的生死兄弟,而对面的死敌则是刘备、曹丕和孙权。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同一阵营,不同阶级

庶族与豪族之间的战争,不见硝烟却血流成河。

世人只见胜利者权杖上的红宝石摇曳着光芒,却不见王座之下的累累骸骨。豪族不亡,庶族不灭。博弈永远在继续,我们能做的只是站在各自的旗帜下殊死搏斗。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三国之乱,源于豪族

很多人说三国,重点都放在不同阵营的英雄厮杀上。

本文从汉末混乱的原因说起。在英雄搏杀之外,为大家勾勒出中国历史埋藏了千年的一道隐线:豪族与庶族之间的殊死搏斗。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汉武帝

帝国的隐患,从来都诞生于最鼎盛的年代。

美国陷入战争泥淖,源于鼎盛时期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汉末陷入三国乱局,源头也要从最鼎盛的汉武帝时期找起。

汉武帝远逐匈奴,这背后是高额的征战费用。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汉朝的官员生活

汉朝的税收制度分为两种:

一、耕地税:土地私有且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缴纳亩产的15/1或30/1。

二、人口税:15~56岁的国民每年每人需40钱(算赋);7~14岁的儿童每年每人需20钱(口赋)。

汉武帝时由于战争开支巨大,將皇室专属的口赋划入军费。并將开征年龄从7岁提高到3岁,20钱改为23钱。也就是说平民生一个孩子,每年需多上交12钱。而且成年后的算赋也增加到120钱,足足增加了4倍!

景帝时期一个五口之家(祖父母,父母,子)最多缴纳180钱;而武帝时期一个五口之家则要缴纳503钱,单是人口税一项就增加了2.79倍。后世只看到刘彻的烈烈武风,却不见背后的流民四起。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汉朝凭借外击匈奴而获得的强悍武装,使百姓暴力抗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农民既拿不出钱缴税又没法造反,在衣食难以为继的困境下,除自寻短见以外,便是拿家中的幼儿“无情”抛弃或杀害。

到了汉元帝时期,御史大夫贡禹在奏疏中说到:“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见《汉书·贡禹传》)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朝中当官的大家族,能够通过钻政策漏洞偷逃税款。普通民众没有额外的避税手段,只能在法律中寻找逃税的漏洞,汉朝规定:“奴隶不需纳税,但奴隶主需要多缴部分人头税”

对于农民来说,依靠自己的土地种植粮食,缴税之后养活一家老少极为艰难,碰到灾年便难以维继。再加之土地可以自由流转,大量农民被迫贱卖土地加入大家族为奴,以此躲避税收。

当豪族开始接收流民时,便意味着他们在截留国家财政。至此豪族崛起已成定局。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朱门酒肉臭

坞堡经济,压榨庶族经历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豪族已经接收了大部分流民。

为了更好的截留财政并保卫财富,豪族开始建立堡垒。可以说“坞堡经济”就是豪族的象征。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自成一体的坞堡

坞堡本身有三种功能:军事防御、组织生产、宗族祭祀。

三种功能合一的坞堡,除了盐、铁等重要物资外,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可随着坞堡的大量出现,社会流通逐渐减慢,汉朝开始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自然状态。国家的经济也从文景时期的货币财政,转为实物财政。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没有流通政府难以征集税收,以物易物更是刺穿了中央的财政能力

因为财政不可货币化,导致政府的效率很差,中央政府更加无力压制豪门大族。朝局不稳,人心思乱。社会均衡点不可逆转的倒向豪族一方。

总的来说,当汉朝的财政退化到实物财政时,就是豪族崛起的起点。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没有政府,百姓的生活更差。普通百姓还是要缴纳税收,只是被豪族节流了。挖了政府墙角的豪族绝无牧野百姓的觉悟,更喜欢四处进攻攫取更多的利益,因而乱世正式来临。

曹操的失败尝试:庶族出身,只身对抗豪族

乱世是比拼个人能力而非比拼家世的时代。

曹操在创业前期,因祖父是宦官而不被豪族精英们认同。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他只能去寻找豪族之外的力量。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黄巾起义,最终被曹操收服

没有背景的曹操,凭借乱世的机缘和自我努力,收服了青州黄巾军,并以此为根基短暂压制住了豪族。但要想持续压制住豪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源源不断地从豪族之外拔擢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而诸葛亮主政蜀国时,也在做着极为类似的工作。在对抗豪族的战火中,两位战友第一次擦肩而过。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文武兼备的曹操

曹操依托乱世的机缘,甚至战胜了“四世三公”的顶级豪族袁绍;至此庶族看见了第一丝胜利曙光。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机缘和曹操的政治手腕之上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曹操虽雄才大略,终究难敌豪族的疯狂反扑。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比如在财政上,曹操推行租调制。政府的征税以户为单位,而不论其内部人丁。这就是向坞堡经济妥协的结果。打不破这个局面,曹操的所有胜利都是暂时的

当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登基,最后又被司马家篡权,归根结底还是输给了豪族。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为了对抗强大的豪族,曹操必须拥有强悍的武力。

中央财政的虚弱,逼迫他不得不用屯田来养兵。武力解决之后,曹操发现并不能彻底压制豪族,他必须寻找更大的力量支持。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新的力量帮助他制衡豪族。

最后曹丕即位,无法命令青州兵的他,连压制豪族的武力都消失了。在青州兵哗变的情况下,曹丕被迫采纳陈群建议,行九品中正制并与豪族和解。豪族凭借国家制度疯狂攫取财富,至此曹家只剩下被篡的结局了。

从汉武帝开始崛起的豪族们,终于全方位地将国家建设为一个豪族帝国。

诸葛亮的失败尝试:千古贤相名,内里是小人

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师表》里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如果真的按照他说的这个标准来评判。

诸葛亮只是表面贤臣,实际也是个小人。为什么笔者敢这么说,还要从贤臣与小人的分别说起;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汉朝的第一波贤臣:

是随刘邦而起家的军功集团。因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考验,最后能够活下来的大臣们自然都是贤臣。就算有几个刺头,也都被刘邦拔除了(韩信等)。

汉朝的第二波贤臣:

是汉武帝从民间拔擢异士茂才。

武帝时期,军功集团老死,民间豪族未成气候。武帝可以放心从民间选取人才,这些人没有强大的社会根基或豪强背景,不会反过来对皇帝形成太强制约,武帝尽可用之。

因为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所以西汉的皇帝显得比较亲贤臣。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汉朝第三波贤臣(小人):

是东汉立国时,刘秀的军功集团。

这些人虽然也算贤臣,但大多已经是豪族出身。帝国和平豪族大发展,帝国纷乱,豪族更加大发展。随着豪族逐渐掌握官僚体系,君主开始受到威胁。

汉朝第四波小人:

是皇帝的自己的内臣或者说家臣。因为被豪族制约,所以皇帝只能任用更值得信赖的自己人。标准的便是外戚和宦官。这群阉人没有自己的势力,必须紧紧依靠皇权,故而更受皇帝青睐。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东汉后期的皇帝,交替地扶植宦官和外戚。豪族一看皇帝居然还敢反抗,于是依托儒学进一步强化“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反过来进一步丑化宦官家臣“为己谋私”的形象。

豪族掌握了话语权,于是宦官和内臣又被进一步还原为“小人”。

中央与豪族的斗争,使得史书必定会出现“亲小人,远贤臣”的局面。小人是真小人,至于贤臣是否真的贤,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贤臣,只存在于豪族没有出现的年代,或是国家成立之初。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个标准奸臣,而敢于和豪族对抗的孔明,也好不到哪里去。

两人作为庶族的代表,在和豪族的战斗最终落败,原因还是当时庶族的力量不够强大。当时的造纸术不够普及,印刷术还只是雏形。知识传播的成本极高,庶族的知识普及率远比豪族要低。

诸葛亮和曹操是死敌?别逗了,他们更像生死兄弟

宋朝之前,新技术演变没有赋予庶族更强大的力量。曹操和孔明的所有胜利,都只是暂时的。

于此,庶族天然地是集权秩序的拥护者,豪族则是反集权的力量。曹操与孔明的努力,相当于失衡帝国中集权秩序对抗反集权秩序(庶族对抗豪族)的最后努力。

他们显然是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